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析新课程改革不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也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如何落实新课改,全面提高化学教育质量,是摆在初中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化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决不能把化学教学变成仅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的一门课,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拉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重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用手做,眼看,耳听,笔记,动情读,多思考,强调学生的动,以动促学,强化思维加工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素质得以提高。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1.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前提化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位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决不能仅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全面发展。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出发,制定不同目标。
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帮助后进生查找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动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德育教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必须渗透到中学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化学教师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2.1 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通过质量守恒、分子、原子、离子等使学生建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通过氧化—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树立对统一的观点;利用元素周期律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借助葡萄糖跟氢氧化铜的实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观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及烃和烃的衍生物间的衍生关系培养学生联系转化的观点。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2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一部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占两项;“候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纯晶牛胰岛素”;随着化学工作的迅猛发展,能源、水泥、化纤均居世界前列。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可见,初中化学教学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分子”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人到培养皿中。
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
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
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既强化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
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地观察和记录;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个性特长、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突出化学实验的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应该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和核心、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教学,基于这种认识,我感到在新中考模式下,教师应该更加突出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品质(包括学习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当前,部分教师的实验教学观点仍处于应试教育的较低层次,学生也沉溺于“题海”之中,他们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所以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验,重记忆能力。
事实上,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必然在新的中考模式下碰壁。
所以,如何在新的中考模式下加强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强化常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因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还不足,实验观察能力不够强,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演示实验,教给他们观察的目的、重点和方法,引导他们通过看、闻、触等感觉器官来获得实验信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感知的直观感性材料,对遗漏的或表达不清楚的实验现象,通过再实验、再复述,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而逐渐形成自觉观察实验的良好习惯。
例如,演示“镁带的燃烧”实验时,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是理解化学变化的要领和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启发他们观察的重点是镁带燃烧前后物质的色态变化,如果不对学生加以指导,则大部分学生会主次不分或观察不全面、不细致,只看到“耀眼的白光”,而忽略“随着燃烧向上升起的一缕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和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氧化镁”。
初中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不仅能获得必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能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
本文简要介绍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改变了当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紧迫的任务。
素质教育渐进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当前教育的认识,成为易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化学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一门新学科。
在初中化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与生活、科学相关的认识与决策能力。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宣传自古至今我国在化学方面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介绍化学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许多人献身化学发展事业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辉煌成就,从而激起学生为化学发展、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的决心;通过化学知识的讲述,传授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化学,例如,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关系等唯物主义观点;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化学,例如,通过对各种物质的性质介绍及作用介绍,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教会学生在实验中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来,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说到素质教育就不得不说应试教育,另外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策略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
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
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
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
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
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
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
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
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2、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
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
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
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们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课本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
3、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
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入题海之苦。
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
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是要通过典型习题讲解,不仅教给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
导学生学会通过练习之后去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
因此,每做完一道习题应该进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这一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我是怎么想
到这种解决办法的?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等等,实现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红婵,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教育艺术》
[2]宁伯英,改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云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