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系统辨识常用输入信号及古典辨识方法(王2)
- 格式:ppt
- 大小:500.50 KB
- 文档页数:60
1. 模型与系统1)模型:把关于实际系统的本质的部分信息简缩成有用的描述形式。
它用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是系统的一种客观写照或缩影,是分析、预报、控制系统行为的有力工具。
模型是实体的一种简化描述。
模型保持实体的一部分特征,而将其它特征忽略或者变化。
不同的简化方法得到不同的模型。
2)系统:有些书里也称为过程,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客体的集合。
本身的含义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指某个工程系统、某个生物学系统,也可以指某个经济的或社会的系统。
这里所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重要的是其输入、输出关系。
2. 残差和新息1)新息(输出预报误差):是过程输出预报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
(P13)过程输出预报值: 输出预报误差: 过程输出量: 2)残差:是滤波估计值和实测值之差。
3. 系统可辨识的条件最小二乘方法满足开环可辨识条件;激励信号是持续激励,阶次至少要(na+nb+1)阶。
可辨识条件:为了辨识动态系统,激励信号u 必须在观测的周期内对系统的动态持续地激励。
满足辨识对激励信号最起码的要求的持续激励信号应具备的条件,称“持续激励条件”。
4. 建立数学模型1)建立方法:①理论分析法:机理法或理论建模,“白箱”问题②测试法:系统辨识,“黑箱”问题③两者结合:“灰箱”理论问题2)基本原则:①目的性-明确建模的目的,如控制、预测等。
因为不同的建模目的牵涉到的建模方法可能不同,它也将决定对模型的类型、精度的要求。
②实在性-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
③可辨识性-模型的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的;另外数据要充足。
④节省性-待辨识的模型参数个数要尽可能地少。
以最简单的模型表达所描述的对象特征。
5. 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1)试验设计:包括输入信号(幅度、频带等)、采样时间、辨识时间(数据长度)、开环或闭环辨识、离线或在线辨识(P19)目的:使采集到的数据序列尽可能多地包含过程特性的内在信息。
相关分析法通常采用类似白噪声的伪随机信号作为输入测试信号,这种信号对系统的正常工作干扰不大。
通常不加专门的输入测试信号,仅利用正常工作状态下测量的输入及输出信号,就可得到良好的辨识效果。
相关分析法辨识抗干扰能力强、数据处理简单、辨识精度高,因此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需要在线辨识的场合。
相关分析法辨识具有最小二乘法辨识的统计特性,即使在有色噪声干扰下,也可以得到无偏估计,这是它和一般最小二乘法相比最大的优点。
在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系统辨识时,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可由系统的输入及输出数据的相关函数来描述,因此,输入信号的选择及相关函数的估计是相关分析法的关键所在。
持续激励输入信号的要求。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输入信号必须具有较好的“优良性”,即输入信号的选择应能使给定问题的辨识模型精度最高。
在具体工程应用中,选择输入信号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输入信号的功率或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使系统工作在非线性区,但也不应过小,以致信噪比太小,直接影响辨识精度。
工程上要便于实现,成本低。
相关分析法是属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它的理论基础就是著名的维纳-霍甫积分方程。
这个方程为积分方程,不易求解,但如果采用白噪声作为系统输入,则可方便的求出系统的脉冲响应。
但是运用白噪声求系统响应,理论上需要无限长时间上的观测数据,这是不希望和不允许的,因此具有人工可以复制的、有规律的、周期性的伪随机信号是更适合应用的。
这种信号具有类似白噪声的性质,目前最常用的是伪随机二位式序列,它们主要有M序列和逆重复M序列,它们可由计算机或线性反馈寄存器产生。
用M序列和逆重复M序列对系统的脉冲响应进行辨识时,都是在离散的时间上进行的。
由它们获得的响应函数是原函数的一致性估计。
为了提高辨识精度,可采用多个周期输入伪随机序列的方法。
当对系统进行在线辨识时,可以采用脉冲响应的递推计算公式。
多变量系统的脉冲响应的辨识问题,最后要归结为用单变量系统辨识方法进行,所不同的只是较复杂。
第四章 系统辨识中的实际问题§4 —1 辨识的实验设计一、系统辨识的实验信号实验数据是辨识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良好的数学模型,而且实验数据如果不能满足起码的要求,辨识根本得不出解。
系统辨识学科是在数理统计的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系统辨识的对象存在着人为的激励(控制)作用,而时序分析则没有。
因此,前者能通过施加激励信号u(k)达到获得较好辩识结果的目的(即实验信号的设计),而后者不能。
(一)系统辨识对实验信号的最起码的要求 为了辨识动态系统,激励信号u 必须在观测的周期内对系统的动态持续地激励。
满足辨识对激励信号最起码的要求的持续激励信号应具备的条件称“持续激励条件”,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1. 连续的非参数模型辨识(辩识频率特性)如果系统通频带的上下限为 ωmin ≤ ω ≤ ωmax ,要求输入信号的功率密度谱在此范围内不等于零。
)()()}({)}({)(ωωωj U j Y t u F t y F j G ==2. 连续的参数模型辨识 被辩识的连续传函为,共包含(m+n+1)个参数对于u(t)的每一个频率成分ωi 的谐波,对应的频率响应有一个实部R(ωi )和一个虚部Im(ωi ),由此对应两个关系式(方程),能解出两个未知参数。
因此,为辩识(m+n+1)个参数,持续激励信号至少应包含:j ≥( m+n+1 )/2 个不同的频率成分。
3. 离散的脉冲响应 g(τ)的辨识g(τ) ;τ = 0,1,..m ,假设过程稳定,当 τ > m 时 g(τ)= 0 。
由维纳—何甫方程有:R uy (τ )=∑ g(σ)R uu (τ - σ) 式(4-1-1)由上式得出(m+1)个方程的方程组:上式表达成矩阵形式φuy = φuu G 式(4-1-2) 可解出 G = φuu -1 φuy 式(4-1-3)G s b b s b s a s a s m mn n ()=++++++0111R R R m R R R m R R R m R m R m R g g g m uy uy uy uu uu uu uu uu uu uuuu uu ()()()()()()()()()()()()()()()010******** ⎡⎣⎢⎢⎢⎢⎤⎦⎥⎥⎥⎥=----⎡⎣⎢⎢⎢⎢⎤⎦⎥⎥⎥⎥⋅⎡⎣⎢⎢⎢⎢⎤⎦⎥⎥⎥⎥G = [ g(0),…,g(m) ]T 有解的条件是:如果所有的输出自相关函数式(4-1-4)都存在,且方阵φuu 非奇异, 即det φuu ≠ 0 。
(1)产生必要的随机数合理选择辨识的输入信号是能否获得好的辨识结果的关键之一。
为了使系统是可辨识的,输入信号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最低要求是在辨识时间内系统的动态必须被输入信号持续激励。
也就是说,在试验期间输入信号必须充分激励系统的所有模态。
更进一步,输入信号的选择应能使给定问题的辨识模型精度最高,白噪声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在具有连续分布的随机数中,(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随机数,有了(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就可以产生其他任意分布的随机数。
这里,分别采用乘同余法和混合同余法产生(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① 乘同余法这种方法先用递推同余法产生正整数序列{}i x ,即1(mod )i i x Ax M -= 1,2,3i =式中M 为2的方幂,即2k M =,k 为大于2的整数;3(mod8)A ≡或5(mod8)A ≡,且A 不能太小;初值0x 取正奇数,例如取01x =。
再令ii x Mξ=1,2,3i =则{}i ξ是循环周期为22k -的伪随机序列。
② 混合同余法混合同余法产生伪随机数的递推同余式为1(mod )i i x Ax c M -=+ 1,2,3i =式中2k M =,k 为大于2的整数;1(mod 4)A ≡,即21n A =+,其中n 为满足关系式234n ≤≤的整数;c 为正整数。
初值0x 为非负整数。
令ii x Mξ=1,2,3i =则{}i ξ是循环周期为2k 的伪随机序列。
根据以上理论,编写如下程序:%1.用乘同余法产生(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clearclcA=179;M=2^35; %常量赋值y(1)=11; %初值for i=1:1023 %产生总长为1024的正整数序列yy(i+1)=mod(A*y(i),M);%循环迭代endy=y/M; %变换成(0,1)之间的均匀分布随机数figure(1);plot(y);%2.用混合同余法产生(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clearclcM=2^33;A=2^9+1;c=1; %常量赋值y(1)=11; %初值for i=1:1023 %产生总长为1024的正整数序列yy(i+1)=mod(A*y(i)+c,M);%循环迭代endy=y/M; %变换成(0,1)之间的均匀分布随机数figure(2);plot(y);运行结果:①乘同余法②混合同余法(2)产生输入输出数据1. 产生输入数据理论分析表明,选用白噪声作为辨识输入信号可以保证获得好的辨识效果,但是它在工程上不易实现,因为工业设备不可能按白噪声的变化规律动作,所以我们采用M 信号或者逆M 信号作为辨识输入信号,它具有近似白噪声的性质,可保证有好的辨识精度,而且工程上又易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