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0.46 KB
- 文档页数:1
“热钱”流入的影响及政策建议2002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加,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等,大规模的“热钱”涌入我国。
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深度改变着全球资金的配置方向和规模。
它借助一些渠道大量流入我国境内,抬高了相关资产的价格。
推高股指、拉高房价使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
如果这些“热钱”发生逆转将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研究热钱的规模以及对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认为应该通过控制热钱流动规模,对热钱进行疏堵结合的方法控制引导并利用。
理论分析方面,主要介绍了热钱的来源、特征、进出我国的原因、渠道、流向以及国际热钱对我国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结论及建议,一旦热钱流出,预警指标发生变化,要及时防控流动性风险。
标签:热钱流动;股市楼市;相关建议2002年以来受到各种经济指标因素的影响,如利率、汇率、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大量境外热钱流入国内,其中不排除出于套利和投机目的的资金流入。
这是国家外汇管理局首次承认“热钱”的存在。
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债券约3700亿美元,这些债券存在着较大的足额兑付风险。
同时,国际上出现流动性紧缩,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减少,我国企业对外投融资受到较大的影响。
2009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美元贬值,追逐利益的动机正催促国际热钱流入我国。
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比2008年增长了23.28%,为23992亿美元。
2009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共增加4531亿美元,这里就有一部分是投机性热钱的流入。
分析发现,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共计新增2861亿美元,其中不可被解释的短期资本流入超过1670.22亿美元,显示出热钱的流入。
1、对热钱的定义热钱又称投机性短期资本,即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且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一种投机行为。
国际游资流入中国的渠道及影响分析摘要:从2002年起,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速也急剧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
希望从币值变动中谋取暴利的国际游资开始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活跃。
从2002年起,国际收支项下就出现很多难以解释的外资流入,这些游资在一定程度上吹大了2005年以后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这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降低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为可怕的后果是这些资金一旦在短时间内集中撤走,将会给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热钱;流入渠道;国际收支一、近年我国非正常资金流入渠道分析(一)热钱的计算方法以及各年非法资金的数目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通常计算热钱的算法:1、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直接计算:外汇储备增加量减FDI和贸易顺差。
2006年国家统计局即用此方法计算得出了2005年的热钱数量。
以下,是用这个方法计算得出的2003-2006年的热钱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这个算法得出的热钱数量是逐年减少的,在2006年,甚至出现了游资撤出的情况。
而我们知道,2006年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却十分火热,证券价格及房价屡创新高,市场资金显得十分充裕,并没有出现数据显示得出的结果。
可见,这种算法存在误差。
因为,在这种算法中,假设了经常账户下和FDI下没有热钱流入。
但在实际中,并不排除有从两个账户下流入的游资。
2、直接用外汇储备增量减贸易顺差。
2005年谢国忠提出了这种方法并且计算得出亚洲市场存在的热钱数量。
如果根据他的这种算法得到的热钱数量巨大。
这是基于他认为除去贸易以外的其他流入都是热钱。
显然,这有些夸大热钱的数量。
3、从各种可能的渠道分析计算出热钱的数量。
这种方法可能更接近真实情况,但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而且较难判断出从哪些渠道流入以及数量。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是建立在对游资流入渠道的预测上。
不同的预测会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热钱;流入;经济;措施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083-01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的格局下,国际热钱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涌入我国。
大量境外“热钱”一旦非法流入过快过多,通过炒作中国地产或股市后再利用股市振荡之机迅速退出,中国十多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将毁于一旦,历史上日本、台湾在本币增值幅度太快时都有类似的情况,此后全部进入经济危机。
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与当年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前的情况有根本的区别,但大量“热钱”的涌入已经给国内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如何制定恰当的应对政策来有效防止中国经济过热,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国际热钱流入我国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逐渐增强,“热钱”的输入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我国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相关专家的近期研究调查成果表明,当前国际“热钱”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输入:(一)贸易项目是我国经常项目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监管难度巨大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现有的外贸公司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掌握了各种逃避贸易监管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跨境资金的转移上来。
(二)通过个人项目流入。
一是通过个人贸易项目进行资金转入;二是通过个人贸易佣金形式流入;三是通过职工报酬、赡家费用等名目汇款回国。
(三)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资本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资本和金融项入境,而这部分境外资金入境后并未直接进入实业投资领域。
(四)通过地下钱庄进入。
即通过在境内和境外分别设立拥有一定资金数额的分支机构,以在地下钱庄的国外分支机构付款、国内分支机构取款的方式进行资金转移。
二、当前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热钱流入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随着中美利差的逐步缩小,热钱流入中国已成了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如何避免热钱的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震荡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热钱流入的原因,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热钱中美利差流入渠道解决方案一、关于热钱国际上虽然对“热钱”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都基本反应了其主要的特点,即:(1)“热钱”是国际间专门从事牟利活动的短期资金,其主要特点是流动频繁,集中活动于投机性产业(如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2)驱动“热钱”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利率差别、各国间的汇率变动以及某国投机行业的盈利空间。
因此,当一国利率上升、汇率看涨或投机行业迅速发展时,“热钱”将大规模入境进行套利,导致该国投机行业急剧膨胀;相反,在以上领域看跌的情况下,“热钱”将全面、迅速撤出,极可能引起该过的金融波动甚至是经济危机。
而现如今的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环境更是滋生热钱流入的温床: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预期已经吸引了国际游资大量进入;面对美联储为刺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而连续下调利率,中国的央行仍然为抑制通胀而持续提高存款利息,进一步缩小了中美的利差空间,更加助推了国际投机者将游资输入中国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国内资本市场从2005年来的复苏加上房地产市场暴利的吸引,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中国。
二、热钱流入中国的原因1.对美元加息周期将结束预期和对我国经济的好。
在美元第16次加息后,国际资本普遍预期美元将结束其加息周期,因而第16次美元加息非但没有促使美元升值,反而呈加速贬值之势。
在此形势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人民币资产有加速升值的趋势、一直被低估的资产价值以及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开放的局势,促使全世界的热钱开始盯紧人民币资产。
在美国货币政策滋养下的热钱,将可能长期驻扎在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
任何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动都会吸引国际游资涌人逐利。
热钱流入中国的原因、途径及风险防范研究【摘要】自2005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大规模热钱流入中国。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出现的这一重要现实问题,对热钱流入中国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对2003年-2012年间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进行了估算,通过模型检验了影响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分析了热钱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热钱流入规模;人民币升值;风险防范1.问题的提出热钱,又称国际游资,是追求最高回报和最低风险,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显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热钱年均流入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量的9%。
热钱具有高短期流动性、高敏感性和投机虚拟性,因此大规模热钱的投机流动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不仅会造成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和借贷成本过低,进而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还将对中国外汇储备和汇率形成机制也形成很大的冲击。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热钱流入中国有哪些驱动因素和途径?第二,在过去的10年(2003—2012)间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2.研究综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于热钱流入的动因和途径,总结胡天淼,赵婷婷,汪梦然的《热钱流入原因、渠道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1]、刘放的《中国热钱流动的途径、危害及防范》[2]以及沈庆劼,林文浩的《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综述——途径、规模和影响因素》[3]等学术文献,可以得出热钱流入中国的途径大致有三种:经常项目途径、资本项目途径和其他途径;利差、汇率和证券市场收益率等因素成为驱动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
关于热钱流入规模的计算,杨菊洪在《国际热钱流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万光彩,刘莉在《中国的“热钱”规模究竟有多大?》[5]以及苏剑,童立在《近年来中国热钱流入规模的估算》[6]等中都对热钱流入规模的估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
热钱流入的现状及建议国际热钱是一个在现代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历数发生过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无不跟国际热钱的流动相关。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伊始,大规模热钱开始涌入中国。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攀升,呈现出流入数量多、短期流动速度快、流动渠道多和进入领域广等特征。
热钱的大量涌入以及它无法规避的投机性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热钱呢,简单来说,国际热钱是以短期投机来实现保值、增值或纯粹追逐高额利润的短期国际流动资本。
国际热钱流动性很强,表现为现金、活期和短期存款、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衍生产品、基金等形式。
外汇、股票、房地产是国际热钱投资的主要对象。
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重要商品价格变动等带来的高收益是国际热钱投机性移动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渠道(一)通过经常项目流入第一,国际热钱通过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虚报进出口价格、预收货款、延迟付汇、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流入。
第二,通过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流入,例如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以发工资为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
第三,借道海外捐赠和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流入。
(二)通过资本项目流入第一,国际热钱通过FDI的名义流入,FDI的外汇既可在银行开立现汇保留,也可通过银行卖出,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资于股市及楼市。
这些方式包括高报企业所需的资本金、改变资金用途或纯粹虚假投资、在项目审批时化整为零或利用增资扩股、境外并购等时机和方式逃避监管。
第二,通过购买具有QFII资格的海外金融机构未使用的投资额度流入中国。
(三)通过地下钱庄流入这是2008年以来国际热钱流入的新兴渠道。
通常是先将外汇打入地下钱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不需要外币形式上的实际流入。
(四)通过个人渠道流入国际热钱还可以通过内地居民每人5万美元结汇额度、香港银行每天8万元人民币电汇限额、现金携入、亲友间直接兑换、香港兑换店兑换以及外籍人士一次性购房结汇等个人渠道流入国内。
3“热钱”借助地下钱庄渠道流入问题研究李楠(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13005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楠,男,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研究方向:国际金融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一方面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本国经济,不顾全球已经高企的通货膨胀,不断开动印钞机;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从危机中恢复较快,对发达国家超发货币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而我国作为率先从危机中复苏的国家,正日益成为热钱流入的首选目标。
热钱裹挟在资本和经常项下的顺差中流入我国。
于此同时,热钱还通过另一个隐蔽的灰色渠道流入境内,即地下钱庄。
通过分析近些年破获的地下钱庄案件,我们发现热钱经由地下钱庄渠道进入境内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由于这部分跨境资金没有纳入监管之下,如果任其发展,必将破坏国家金融秩序。
本文通过对热钱基本概念和地下钱庄运作热钱入境案例的分析,进而对热钱经地下钱庄渠道入境的手法、模式等进行研究,为下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遏制其发展提供帮助。
一、热钱的概念及特征(一)热钱的基本概念国际热钱(H ot Mo n ey )又译为国际游资,关于“热钱”没有标准的统一定义。
在国际上《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热钱”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上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国际游资。
另一方面,在我国国内,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则将“热钱”定义为:那些纯粹以投机套利为目的、无真实贸易或投资背景的国际收支交易及跨境资金流动。
(二)热钱的主要特征高收益性和低风险性。
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四处流动主要目的是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和尽可能低的风险。
热钱利用各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差异在全球多个市场上构筑套利头寸、影响价格走势,从其资产价格的巨幅波动中套取利润,在低风险的条件下,获取最大的收益。
正确应对国际热钱冲击,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一导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常会受到本国国内资本规模的制约,为了补充国内资本不足,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常常采取引入国际资本的方式。
这些国际资本除了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国内,还有一部分在国内以有价证券、短期借款、短期投资等从事资产增值投机买卖的短期资本的形式存在,我们把这些国际短期资本称之为热钱(hot money)。
热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高流动性。
如果热钱规模较国内投资大,其高流动性很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形成明显冲击,甚至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8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巨额游资在亚洲各国金融市场的炒作和快速撤离,最终导致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经济的崩溃。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明确昭示了关注国际短期资本动向的重要性。
就中国而言,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升温,热钱在中国境内的规模逐渐增大。
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由负转为正,首次为中国境内热钱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证据和先兆,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增无减,涌入中国的热钱规模也在扩大。
虽然中国政府多次表示近期不会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值,但由于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这些热钱有可能以各种形式仍然留在国内进行短期投机活动,从而对国民经济形成不良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估计在不久的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热钱涌入中国。
因此,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在中国再度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前研究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极为必要的。
二中国热钱规模概算[1]本文将通过对外汇储备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测算中国的热钱规模,考察的起点是2002年。
原因在于,国际热钱和汇率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贸易或资本账户将外币直接兑换成人民币,是从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中获利的最便捷的方式。
国内出现热钱的迹象也是随着2002年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开始显露的。
表1列出的中国外汇储备总量、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以及相关的误差与遗漏项金额等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误差和遗漏项由负转正,表明从2001年到2002年资本由外逃转为流入,且这一数值到2003年进一步增长到184.22亿美元,增加了136%。
后危机时代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相关问题研究摘要:随着先进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情况逐渐转好,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在人民的心中慢慢散去,“后危机时代”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本文结合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后危机时代热钱流入的主体、流入渠道、流入规模的估算方法以及流入领域。
关键词:国际热钱;主体;渠道;规模;流向领域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一、国际热钱流入的主体(一)基金机构基金机构种类繁多,主要有公共和私人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封闭型基金、信托基金和对冲基金,其中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众所周知,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罗伯逊的老虎基金为代表的对冲基金一向是投机的带头者,也曾兴风作浪制造过金融危机。
(二)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收取保险费,它还是向人们提供年金和担保投资合约作为回报的契约性机构。
近20年来,随着保险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使得保险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日益从被动的运用大数法则的风险转移者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积极投资者。
(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之所以成为国际热钱的重要行为主体,主要是因为它提供的短期国际信贷是国际热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短期国际信贷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对进出口商的贸易融资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跨国信贷。
二、国际热钱流入的渠道由于我国对资本的管制政策较为严格,国际热钱最常用的合法手段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投资方式从资本和金融项下流入我国。
但还有大量国际热钱是通过非法途径流入我国,其中包括货币走私、进出口伪报、侨汇与平衡贷款、提前错后等方式。
(一)货币走私我国外汇和海关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居民和非居民旅客出入境可携带人民币2万元或外币现钞折合美金超过5000元;未获取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签发的携带许可材料,旅客擅自携带超量的货币属于违法行为,但是这类走私行为屡禁不止。
(二)进出口伪报进出口伪报经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2010年第36期(总第2308期)
而推断出不适当的结论。
近年来中国对外收支发生的两大变化是,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因此其外汇投资收益也相应增长;我国海外证券和信贷资产净额大量增多,而且其中不少由国内商业机构(包括银行和大型企业集团)所持有。
2008年年底时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就达到19461亿美元,即使按照2 5%保守的平均收益率计算,2009年由外汇储备资产所产生的外汇收益也会达到480亿美元之多。
这些外汇投资收益总会以某种形式正常地回流。
而这种回流显然不能归入热钱。
此外,2008年末我国国际投资净头寸为1 5万亿美元。
根据近年来中国国际投资净头寸的增长趋势,按照保守的3%收益率推算,2009年我国由国际投资净头寸产生的收益也会有450亿美元。
再看我国海外证券和信贷资产的规模。
按照近年来平均增长率推算,2008年末,这个规模接近9000亿美元。
若这些大的存量资产中的一小部分出现调整,即回流国内,那么也会涉及千亿美元水平的流动。
这种流动,也不能归结为热钱。
因此,结论就是,总体上或者说从净额上看,我国经济中几乎不存在热钱问题。
这并不是说没有一分钱热钱流入,而是说即使有热钱流入,它们也在当年被流出的资金所抵消了。
(田风摘自 中国外汇 2010年第4期 全息解码
热钱 )
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分析
张 明
总结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
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都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
热钱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进入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境内外贸企
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又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国内,还可以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
热钱也可以通过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以及经常转移进入中国境内。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热钱借道捐赠流入。
资本项目下的FD I 、证券投资、贸易信贷和贷款等均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
由于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对FD I 采取鼓励与吸引政策,FDI 的外汇既可以在银行开立现汇保留,也可以通过银行卖出。
这就便利了热钱以FD I 名义流入,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资于中国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
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定了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占投资总额的最低比例,因此外债逐渐成为热钱进入中国境内的便捷通道。
热钱通过地下钱庄进入中国的模式是,先将美元打入地下钱庄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
地下钱庄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一些通过合法渠道无法进出中国国境的资金流动的需要,例如洗钱和毒品交易引起的资金流动和大额换汇等。
(田风摘自 中国外汇 2010年第4期 全息解码热钱 )
贸易逆差将减少中国巨额
外汇储备烦恼
樊大彧
海关总署2010年4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
据显示,3月份我国贸易出现了72 4亿美元的逆差,尽管逆差规模仅占进出口总值的3 1%,但这是我国外贸自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月度逆差,因此格外引人关注。
出现贸易逆差意味着什么?我国商务部官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