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十校联赛”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测试答案一、1【答案】C2【答案】A3【答案】A4【答案】D5【答案】C6【答案】C7【答案】B8【答案】B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A15【答案】B二、16【答案】(1)漫画中人物的行为割裂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能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后果:漫画中的人物无视交通规则,违规行驶、违规过马路,不仅扰乱了交通秩序,还会危及自身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2)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交通规则。
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行人和司机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还要相互尊重,礼让出行,文明交通。
17【答案】(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三点即可)(2)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
我们要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秩序;不守规则要付出代价;要做文明有礼的人。
18【答案】(1)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2)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运用诚信智慧,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3)示例:你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在大地,用坚强的阳光照耀,以勤劳的汗水浇灌,用执着的土壤滋养,终于培养出了这践约守信的文明之花,芬芳着中华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言之有理即可)19【答案】(1)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第3课时善用法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教师总结、过渡:保安的行为是侵犯小华权利的表现。
我如果是小华的朋友,可以告诉他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
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一)依法维权活动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学生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1.思考: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村民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你从这两则事例中明白了什么教师讲述:王某纠集他人将打伤自己弟弟的李某打成重伤,违反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村民们依照法律规定同村干部论理、论法,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以看出,非法维权受惩罚,依法维权终受益。
教师总结: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二:法律救助帮维权(学生阅读教材P58—59“阅读感悟”)1.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维权2.上个事例中的王某应该如何帮弟弟维权教师讲述:1.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律师的职责、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能,寻求国家救济的做法。
2.王某可以与李某协商,要求对方承担相关责任,或者向派出所报案等。
活动三:诉讼维权最权威(学生阅读教材P59“探究与分享”)思考: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你了解这种维权方式吗教师讲述:小峰通过诉讼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总结:什么是诉讼(1)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刘玉超【课程标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内容是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主要分析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树立违法可耻、守法光荣的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类别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理解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道德、规则意识,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是往往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方面,却认识不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
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他们又往往对法律、犯罪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三、新课程标准: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新闻)范冰冰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少缴税款2.48亿元,其中偷逃税款1.34亿元。
范冰冰所需补缴的税款、滞纳金以及罚款加在一起,超8亿元。
2018年9月30日,江苏省税务局依法已向范冰冰正式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其将追缴的税款、滞纳金、罚款在收到上述处理处罚决定后在规定期限内缴清。
思考:范冰冰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归纳总结:说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也说明了,法不可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二)教授新课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1.有同学说,公众人物大家关注度比较高,不能违法,我们普通公民偶尔违法是没有关系的,你赞同他的观点吗?案例展示: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学生思考回答归纳总结:(1)因为他法治观念淡薄,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侵犯工地的财产所有权,是违法。
(2)可以,小勤要学习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由此可见,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师精讲:“刚性”强调只有遵守法律,没有商量的余地,无条件执行。
“最”则强调法律与其他规则相比刚性最强,充分体现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一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实际流程
一、谁都不能违法
【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
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
(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
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2001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死刑,同时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案例3:某私营企业老板刘某,因长期不缴纳税款,被公安机关拘留。
生:略
师:“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探究2: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案例1:赵某,女,16岁。
李某,女,17岁。
二人伙同另外三人预谋绑架某塑料厂厂长刘某的儿子刘文(15岁)作人质,勒索钱财。
10月24日晚,李某和另外一人携带口罩、绳索、伤湿止痛膏、刀子等作案工具,骑摩托车到刘文就读的学校附近,由另外一人将刘文骗出,把刘劫持到预定地点。
接着五人将恐吓信派人贴到刘某家的门上,限刘文的母亲在3日内将4万元钱交到指定地点,刘文的母亲按时交钱领回刘文。
案例2: 33岁的村民管某因本村停电而拨打110,接警后,110遂与供电部门联系得知,该村正在进行电网改造,几天后供电将恢复正常。
110随即将此情况告知管某。
第二天,管某酒后拨打110,称其不认真办事,有关人员认真解释。
管某随后继续拨打,并对其大骂,110的4部接线电话被占满。
半小时后,民警赶到,劝其家人好好看管。
民警离开后,管某继续拨打,当天一共拨打了158次。
第三天,管某又恶意拨打110,当拨到第12个时,被民警当场抓住。
案例3:说法节目遭盗版“今日说法”讨说法
生:略
师: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违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为也是间接违反宪法的行为。
【心灵感悟】------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师: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师: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
【行为提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二、犯罪必受惩罚
【情景体验】―――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
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探究】------(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生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生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生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师:请同学们结合案例总结犯罪的特征。
生: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心灵感悟】------犯罪的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必然后果。
【问题探究】------1、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探究1: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
生:严重违法行为。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P94)
探究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情景材料: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张某(女)因对“蓝极速网吧”不满而起意报复,并使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安全,致25人死亡,多人受伤,并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均已构成放火罪,后果极为严重。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8月5日受理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对此案提起的公诉,8月16日依法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3名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及聘请的辩护人均出庭进行了辩护。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8月27日对“蓝极速网吧”放火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放火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张某(女)有期徒刑12年。
生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生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生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师:案例中对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张某(女)的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生:主刑──刘某某、宋某某无期徒刑,张某(女)有期徒刑12年;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