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龙伯坚编著_黄帝内经集解_
- 格式:pdf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2
《素问·阴阳别论》“死阴”、“⽣阳”汇释河北省河间市⼈民医院⾦栋【经⽂】死阴⑴之属,不过三⽇⽽死;⽣阳⑵之属,不过四⽇⽽死。
所谓⽣阳死阴者,肝之⑶⼼,谓之⽣阳;⼼之肺,谓之死阴。
肺之肾,谓之重阴⑷;肾之脾,谓之辟阴⑸,死不治。
【注释】⑴死阴:按五⾏五脏相克(乘)⽽传。
如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克肺⾦、肺⾦克肝⽊等。
⑵⽣阳:按五⾏五脏相⽣⽽传。
⼊肝⽊⽣⼼⽕、⼼⽕⽣脾⼟等。
⑶之:到也,移也,相传之义。
此指五脏相传。
⑷重阴:⼆阴。
肺之肾,是相⽣⽽传,故谓之重阴。
⑸辟阴:辟通襞(bi),辟,《说⽂》段注云:“或借为襞。
”本指⾐服上的皱褶。
引申为重叠、重复之义。
肾之脾,是反侮(克)⽽传,故谓之辟阴。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注:“辟,重叠。
”【语译】(病邪、病情)按五⾏五脏相克⽽传的,超不过三天就会死;按五⾏五脏相⽣⽽传的,超不过四天就会死。
所说的⽣阳死阴是指,如肝病传⼼,是相⽣⽽传,叫做⽣阳;⼼病传肺,是相克(乘)⽽传,叫做死阴。
肺病传给肾,是⼆阴相⽣⽽传,叫做重阴;肾病传给脾,是⼆阴反侮(克)⽽传,叫做辟阴,(上述这些情况都)不能治⽽死。
⾦栋按:四⽇⽽死,《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作“四⽇⽽已”,与全元起注本同。
已,⽌⾦栋按:也,死亡之义。
历代注家对这段话的注释略有不同。
不同者有⼆:⼀是对“四⽇⽽死”的认识不⼀;⼀是对“辟阴”的解释各异。
⾸先,《新校正》云:“按别本作‘四⽇⽽⽣’,全元起注本作‘四⽇⽽已’,俱通。
详上下⽂义,作‘死者’⾮。
”尊其说者,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张介宾《类经》及现代多数注家等。
⼜,这种五脏病传⽽死的传变规律(其他如《素问》中《脏⽓法时论》、《⽟机真脏⼜,论》、《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等篇按五⾏⽣克乘侮推演病情的变化),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所以屡遭诟病。
只按五⾏⽣克乘侮之推演,却没有经验实证的理论,在临床上很难站住脚。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学习《黄帝内经》五步法郑红斌【摘要】Objective]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method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ing classics of TCM. [Methods]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quiz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to conclude reading, cognizing, identifying, mastering, and using into a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to elabo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xtending of every step. [Results] The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progressive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s] Following the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learning process will be simplified, learning efficiency will be improved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will be consolidated.%[目的]探讨《黄帝内经》研习方法,提高中医经典学习效率。
[方法]总结《黄帝内经》教学及经典竞赛辅导体会,归纳学习《黄帝内经》诵、解、别、明、彰五步法,详细阐明各法的应用与拓展。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被称为医之始祖,洋洋20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着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着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
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
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着《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
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历代学者对此一直有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
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但是,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着作。
1816【中医多学科研究】“无厌于日”考释**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JAZH091)-语图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医药图像研究作者简介:王明强(1973-),男,江苏徐州人,教授,博士研究 生,从事中医国学研究,Tel : , Email : wangmq @ njucm. edu. cn 。
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 南京 210023)摘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论及"夏三月”起居"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对于"无厌于日”历来注家训释不一,一是训“厌”为厌倦、厌恶、厌弃,意谓不要厌倦夏日长昼;一是训"厌”为足,意谓不要过行于夏日骄阳之中,以免伤暑。
对于上述两种训释,今日医籍整理学者或二者并存或所取不一,实则两种训释皆较为牵强,与上下文意不甚契合。
考"厌”有闭藏、伏藏之意,从上下文意分析"无厌于日”应为夏日早起时间的进一步阐述。
另外,古代文献中尚有一些例证可进一步予以佐证,如《春秋繁露•深察 名号》"月之魄常厌于日光”、太阴所居之辰为"厌日”等,故"厌”宜训释为闭藏、伏藏,"无厌于日”指夏月"日出而作”,不要伏藏于 朝阳。
关键词:《黄帝内经》;厌;闭藏中图分类号:R222. 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20) 12-1816-0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阐述春夏秋冬四季调养的原则和方法,其中论及“夏三月”起居云:“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对于“无厌于日”历来注家训释不一,今人 亦理解有异。
虽是文之小处,但对夏季调养极具指导 价值和意义,亦不容忽视,很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1 “无厌于日”的古代训释古代注家对于“无厌于日”的理解有异,主要在 于对“厌”字的训释不同所致。
概而言之,其训释主 要有二。
1.1厌,厌恶、厌倦、厌弃此种训释立足于“厌”字最常用义项。
《白居易老病诗及其心态探析》摘要:内容摘要: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2]p2629头晕目眩、关节疼痛麻痹,从后续诗作看,白居易并未寻求医生诊治,而采用顺其自然的心理疗法,“今幸乐天今始病,不知合要苦治无,”[3]p181“与会者胡杲年八十九、吉旼年八十六、郑据年八十四、刘贡年八十二、卢贞年八十二、张浑年七十四内容摘要: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
此外,白居易知足保和的心态与其选择的人生道路和信奉的佛道思想密不可分。
关键词:白居易老病诗知足保和白居易享年75岁,在有唐一代的诗人里称得上高寿,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青中年时期,他践行的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诗坛上掀起新乐府运动,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p6891的讽喻诗,以期能矫正时弊,体现了积极的入世思想。
而晚年遵守儒家“独善其身”的行为准则,又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创作体现其安适保和的心境。
得享高寿又热衷于养生,白居易诗中有一类有很重要的主题,即对老病的描述。
白诗中有多篇都提到了衰老和疾病。
《感时》一诗:“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2]p452从生理角度说,三十四岁正是男子筋强骨健,身体健壮的年龄。
《黄帝内经素问》:“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3]p23然而白居易居然有老之将至的忧虑,容颜也逐渐衰悴。
这一年刚好是永贞元年、贞元二十年(805),唐德宗去世,顺宗即位,启用韦执谊、王叔文等人实行变革,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係中医理论着作,非一人一时之作。
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
《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塬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等方面的联繫;8~11篇论述臟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徵兆;22~30篇论述有关臟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週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叁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臟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係;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臟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臟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臟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姜良铎教授应用升陷汤治疗杂病三则康雷;杨迎霞;赵晓东【摘要】Professor JIANG Liangduo is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ian, who is working in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 is good at treating intractable diseases. Sheng xiantang is one of the prescription that often used. Sheng xiantang was derivedfrom<Yi xue zhong zhong can xi lu>, Zhang Xichun in qing dynasty,which including Huangqi, Zhimu Chaihu, Jiegeng, Shengma ifve TCM, the main treatment is subsidence of the atmosphere. The author sum up the experiences of Professor JIANG Liangduo using this prescription to treat miscellaneous disease.%升陷汤出自清末民初著名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五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大气下陷之证。
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如能够把握病机,升陷汤在内科疑难杂病中能够使患者病情缓解,扭转病势,由逆转顺。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升陷汤;杂病【作者】康雷;杨迎霞;赵晓东【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姜良铎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著名的中医临床大家,学验俱丰,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屡起沉疴。
温阳通窍兼顾脏腑、体质调理治疗过敏性鼻炎-耳鼻咽喉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过敏性鼻炎是一类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大概在10% ~20%,随着空气污染加重及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1].患者常于接触冷空气或吸入刺激性气味时出现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如反复发作不能有效控制可能进展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2].导师张纾难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近30 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慢性咳嗽等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过敏性鼻炎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用温阳通窍同时兼顾脏腑、调理体质的治疗法则,临床效果显着,现将其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 病因病机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阳虚是贯穿鼻鼽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多表现为寒邪犯肺、阳经不利.肺开窍于鼻,鼻窍与外界相通,是人体卫外的第一道门户,对四时之气敏感,最易感受外邪.而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会,若风夹寒邪侵袭,则鼻户首先受累,表现为流涕、鼻痒、鼻塞、喷嚏等寒阻阳明经脉症状.故《济生方鼻门》曰: 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或为清涕.[3]其次表现为卫阳不充,正气不足.临床发现异味气体刺激亦可引发鼻鼽相关症状.所谓邪气,不正即为邪,包括范围甚广,凡能引起人体疾病的因素,不论外因内因,皆可称为邪气[4].因卫属阳,具有循行肌表,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的作用,故卫气充盛,则腠理固密,汗孔开合有度,贼邪无可乘之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即说明卫阳、正气在机体抵抗邪气贼风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常表现为肺气不宣,肺脏虚寒.患者可有怕冷怕风,四肢发凉,寒热敏感,甚至咳嗽喘憋等症状.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合皮毛而卫外,故肺气无论是对鼻窍功能还是卫阳功能都具有支持作用,其中肺阳最是关键,而肺为华盖,肺阳亦最易受寒邪损伤.《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重寒伤肺[5],《难经四十九难》亦指出形寒饮冷则伤肺[6],鼻鼽反复发病导致肺脏虚寒,肺脏虚寒的存在又使鼻鼽更易发病,以此恶性循环,鼻鼽可进展为常年发作.肺主一身之气,卫阳功能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肺脏阳气的推动、温煦、促进和宣发功能,正气的顾护作用亦有赖其支持.故导师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阳气不足是临床引发鼻鼽的最基本原因.2 治法2. 1 辨病辨证,协理脏腑中医重视辨证与辨病,比如自黄帝内经起就有疟痹痿等关于疾病的准确描述,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而如寒疟温疟等则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对于鼻鼽,其病因病机关键在于卫阳不固,肺气不宣,或内热外寒、或真阳不充.导师辨病一般常选用过敏煎为基础方( 由防风、银柴胡、乌梅、甘草等组成)[7].方中银柴胡甘凉苦,清热凉血; 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胜湿止痒; 乌梅酸平,五味子酸温,均能敛肺、涩肠、固肾.组方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故对于各种病性不同、体质各异的人均适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脏腑辨证.鼻鼽发病除肺脏外,与脾肾密切相关.脾位于中焦属土,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肺脏,协助肺脏输布灌溉上焦津液,脾气不足,则津液失于输布,肺气不利,母病及子,可致发病.因此对于脾胃虚弱者,导师常加焦三仙、山药、白术等助其健运; 而伴有湿阻中焦者常加厚朴、茯苓、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肾阳为诸阳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五脏,阳气失其激发、促进、温煦作用,使卫出于下焦不能,或不足而感于病,故《素问宣明五气》云: 肾为欠为涕[5].导师于组方中用鹿角胶、干姜炭温补脾肾,以发全身阳气,并结合季节气候特点,酌情调整温阳药用量,以免出现温燥伤津之象.2. 2 温通并济,引经报使鼻塞流涕为患者就诊时较为痛苦及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者可伴随头晕、头痛、纳差、乏力等全身不适.导师认为此为阳经不利,气机壅塞所致,治疗时不能仅顾温阳,不知通窍理气,在此可同时配合引经药物使兵达贼境、药通病所.故导师常用细辛散寒通窍入肺经; 枳实、枳壳宽胸理气入脾胃; 鹅不食草、苍耳子通鼻窍; 头痛者前额阳明加白芷,头后太阳加羌活,两侧少阳加柴胡,巅顶厥阴加藁本,疏通经络.2. 3 体质并调,巩固疗效临床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伴有荨麻疹及受风后皮肤瘙痒症状,后者常常无明确皮损,瘙痒隐隐,部位瞬息多变,而女性患者多具有怕冷、怕风、冬季四肢冰冷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进一步可发展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在此导师认为鼻鼽发病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灵枢天年》以母为基,以父为循[5]即认识到个体天生禀赋的差异.《灵枢五变篇》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8]为体质对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描述.导师认为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是此类疾病发病的根本,而临床以阳虚不固多见.治疗上,循《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8].缓解期仍遵温阳通窍的基本法则,以量轻之剂微微生火,调整阴阳,注重脾胃调养,对于温补过程中出现身热、咽干、心烦者,可间断应用紫草、牡丹皮清热凉血,以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改善体质目的.3 验案举例患者,某,女,33 岁,初诊: 反复鼻塞流涕9 月余,每遇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后发作,涕清,伴喷嚏,周身乏力,头痛不适,平素可伴发皮肤瘙痒,湿疹发作,易反复感冒,冬季手脚发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属风寒在表,阳虚窍闭,风邪在络,治以解表散寒,温阳通窍,祛风止痛.方药: 银柴胡10 g,乌梅10 g,防风6 g,细辛3 g,炙麻黄6 g,藁本10 g,羌活10 g,路路通10 g,鹅不食草10 g,苍耳子6 g,炙甘草10 g.其中以过敏煎去五味子为底方,麻黄宣畅肺气、辛温散寒,细辛助麻黄解表散寒并能通利九窍,藁本、羌活祛风止痛,引经报使,路路通助祛风活络、通利经脉之功,鹅不食草、苍耳子通鼻窍,配炙甘草调和诸药,共7 剂.二诊患者诉周身乏力明显减轻,上方稍作加减继续服用.此后如有浊涕加用鱼腥草、芦根、败酱草清热消痈; 如湿疹发作,咽痒鼻炎加用紫草、当归凉血活血,浮萍、地骨皮、青蒿透疹止痒; 病情稳定加鹿角胶烊化冲服温补肾阳等.患者服药 1 个月后喷嚏,流涕,鼻塞症状较前明显减轻; 服药 4 个月后除感冒时,困扰多年的头痛不适消失; 服药 6 个月,诉不再怕冷,手脚温暖,不再因进入空调冷气屋而喷嚏流涕不止,服药期间感冒发生次数亦减少,精神状况亦较前明显好转.参考文献[1]王德鉴,王士贞. 中医耳鼻喉科学[M]. 2 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8.[2]张罗. 过敏性鼻炎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 2) :87.[3]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组,湖州中医院. 重订严氏济生方[M]. :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136.[4]刘树新. 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其在临的意义[J]. 中医函授通讯,1994,( 6) : 24.[5]王洪图. 内经[M].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98,556,777.[6]南京中医学院. 难经校释[M]. :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111.[7]祝堪予,梁晓春. 从过敏煎的运用谈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J]. 中级医刊,1985,20( 4) : 95.[8]龙伯坚,龙式昭. 黄帝内经集解[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799,961.。
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名单(提名奖120个)书名作者出版者社科类中国宪法史张晋藩著吉林人民出版社法的价值论卓泽渊著法律出版社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樊崇义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第1辑10卷)章开沅、余子侠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顾海良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开发性金融论纲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厉以宁著商务印书馆中国审计史(共4册)李金华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共5册)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抗日战争图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湖南人民出版社社会公正论吴忠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西方政治思想史(共5卷)徐大同总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军事训练学二级学科理论专著(共10册)徐根初等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文物中国史(共8卷)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人口史(共6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冻国栋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华文明史(共4册)袁行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史学史(共6卷)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周原出土青铜器曹玮主编巴蜀书社名家专题精讲(共30册)朱维铮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杨六金著云南教育出版社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白晓萍著湖北美术出版社徽州文化全书(共20卷)唐力行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中学西渐丛书(共5册)乐黛云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学术通史(共6卷)张立文主编人民出版社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麻天祥著河南大学出版社科学理性的沉思(上、下)杨耀坤著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史(共3卷)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丛书)(共5册)张帆、李建平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科技类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冯康、秦孟兆等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煤矿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何学秋等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超细晶钢——钢的组织细化理论与控制技术翁宇庆等著治金工业出版社系统宝石学张蓓莉主编地质出版社中国石油“十五”科技进展丛书(共14册)周吉平、刘振武、方朝亮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施雅风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吴有训文集郭奕玲、沈慧君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上、下)於崇文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雷达目标特性黄培康、殷红成、许小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多足步行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陈学东、孙翊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国化学史郭保章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酶活性部位的柔性邹承鲁、周筠梅等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邵龙义、杨书申、时宗波等著气象出版社技术史(I—VII卷)[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陈昌曙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共10册)曾呈奎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列车脱轨分析理论与应用曾庆元、向俊等著中南大学出版社水轮机控制工程魏守平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下)秦大河总主编科学出版社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与实践徐祖信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上、下)吴阶平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疑难外科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刘彤华、刘复生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杨国亮皮肤病学王侠生、廖康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手术并发症学吴孟超、邱蔚六孙衍庆等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学思想史李经纬、张志斌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金力、禇嘉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蚕丝生物学向仲怀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李振岐、商鸿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庄巧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项海帆等著人民交通出版社文学类乔伊斯传[英]理查德·艾尔曼著、金隄等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满妹著北京出版社凯恩斯传[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相蓝欣、储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全唐诗人名汇考陶敏著辽海出版社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上、中、下)冯其庸重校详批辽宁人民出版社夏衍全集(共16卷)夏衍著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学史(共3卷)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编年史(共13卷)陈文新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共2卷)程水金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明代文学史徐朔方、孙秋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八月桂花遍地开徐贵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超越攻击苗长水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张居正熊召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罗大冈文集(共4卷)罗大冈著译中国文联出版社笨花铁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艺术类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高春明著上海书画出版社《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总谱(手稿版)·激光唱片(共4卷)朱践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常书鸿画集常书鸿著吉林美术出版社大麦地岩画(共4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编纂,谢玉杰主编,李祥石、束锡红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福建戏剧丛书(共8册)崔建楠主编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汉碑全集(共6卷)徐玉立主编河南美术出版社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贺友直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京剧大师程砚秋(画册)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怒吼的黄河李树声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殷双喜著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徽班李泰山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劳模——时代领跑者中国工人出版社编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薄松年著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印章艺术史(上、下)刘江著西泠印社出版社珠山八友(上、下)耿宝昌、秦锡麟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辞书类世界外交大辞典钱其琛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空军百科全书(上、下)《中国空军百科全书》编审委航空工业出版社员会编陶文图录(共6册)王恩田编著齐鲁书社药学大辞典中国药学会《药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西藏百科全书《西藏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西藏人民出版社古人名字解诂吉常宏、吉發涵著语文出版社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宋雷主编法律出版社古籍类黄帝内经集解(素问、灵枢)龙伯坚、龙式昭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战国策笺证(上、下)[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出土夷族史料辑考陈秉新、李立芳著安徽大学出版社石头记会真(1-10)周汝昌、周祜昌校订海燕出版社魏源全集(1-20)[清]魏源、《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校岳麓书社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民族类藏药方剂大全(藏文版)索朗顿珠整理西藏人民出版社蒙医药学注释大辞典(蒙文版)金玉主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维吾尔文学史(维吾尔文版)(共4卷)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著民族出版社朝鲜语古语词典(朝文版)高丽语言研究院编著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彝文版)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编云南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玛纳斯》(柯尔克孜文版)(上、下)玉素甫·玛玛依演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整理新疆人民出版社少儿类乌丢丢的奇遇金波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足球大侠(“张之路非常可笑系列”之一)张之路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巨人的城堡(“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一)杨红樱著接力出版社小橘灯·美文系列(共3册)张洁、彭学军、殷健灵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共8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邓湘子、谢长江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动物“辛德勒”名单罗娅萍、李湘涛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哪吒传奇》CCTV 52集大型动画系列丛书(共10册)中央电视台(原创)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国际大奖小说·爱藏本(共16册)[美]乔治·塞尔登、贝芙莉·克莱瑞等著新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