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七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格式:ppt
- 大小:10.84 MB
- 文档页数:8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冠心病概述•冠心病药物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外科治疗•冠心病康复与预防01冠心病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病因定义与病因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
病理生理机制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导致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满足需求,引起心绞痛。
心绞痛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多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
诊断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检查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02冠心病药物治疗联合治疗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长期性冠心病是长期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药物干预。
个体化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原则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生成,防止血栓形成。
03抗血小板药物0201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他汀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贝特类药物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依折麦布降脂药物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
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和预防心绞痛发作。
硝酸酯类药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教案第一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定义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2.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2.2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干预第三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3.1 抗血小板药物3.2 抗凝药物3.3 降脂药物3.4 血压降低药物3.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注意事项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非药物治疗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4.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4.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生活方式干预4.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康复治疗第五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一般情况评估5.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病情评估5.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社会评估5.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诊断与问题第六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计划6.1 护理计划的原则与步骤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目标6.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措施6.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七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措施7.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护理措施7.2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护理措施7.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症的护理措施7.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特殊护理措施第八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健康教育8.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知识教育8.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生活方式指导8.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教育8.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家庭护理指导第九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护理9.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特点9.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干预措施9.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支持9.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康复第十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与结局1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治疗结局1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预后1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持续性与跟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非药物治疗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计划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措施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健康教育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护理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与结局难点解析: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第七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摘自内科学第七版)第七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功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
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称为粥样硬化一血栓形成,athel·osclei-osis—thromt,osis)。
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常见的动脉硬化类型还有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和动脉中层硬化(MOnckeberg arteriosclerosis)。
前者是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
后者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在管壁中层有广泛钙沉积,除非合并粥样硬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临床意义不大。
鉴于动脉粥样硬化虽仅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但因临床上多见且意义重大,因此习惯上简称之“动脉硬化”多指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
主要的危险因素为:(一)年龄、性别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们的动脉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
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