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格式:dps
- 大小:30.23 MB
- 文档页数:1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简称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中形成的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到心脏的正常供血。
这种疾病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探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斑块形成和动脉硬化,最终影响到心脏的供血。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家族中,心脏病会频繁出现。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中,斑块的形成是关键环节。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炎症反应会被触发,起始物质也会聚集在受损的区域。
血小板会黏附到病变部位,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
斑块中的胆固醇、脂质和钙质慢慢积聚,最终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可以增大并形成斑块斑块与狭窄,影响到心脏供血。
当斑块破裂时,血栓可能会形成,进一步引发心脏梗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心悸、疲劳、气短等症状。
心绞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常常发作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因为这些情况下心肌所需的血液供应增加。
心脏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疼痛常常持续较久,且可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有时,患者可能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出现心脏骤停,这种情况下,心脏搏动会突然停止,使患者陷入危险之中。
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方法多样。
从预防的角度来看,控制危险因素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饮食、减少摄入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定期进行体检、戒烟等措施,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目的要求 :一、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理及预防。
二、掌握各种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以及防治措施。
三、掌握心绞痛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重点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四、熟悉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
五、了解冠心病手术及有创治疗的方法及适应症。
教学时数 :讲课: 4学时教学内容 :概况 : 重点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概念。
了解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和其它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 如动脉炎、动脉肉芽肿等。
病因和发病原理:脂肪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学说。
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
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
近年来较多学者支持该学说。
其它因素: 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遗传来源 ( 包括肥胖等 ), 精神因素、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疾病 (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吸烟的影响和体力活动的影响。
病理 : 主要介绍动脉本身的病理变化 , 简单介绍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复合病变。
临床表现:简述各不同动脉和有关器官受累缺血的临床表现。
介绍冠心病分类: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五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血脂代谢紊乱的实验室表现。
包括载脂蛋白的介绍。
X 线检查 , 包括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新诊断技术。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 心向量图 , 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心功能测定,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检查及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功能等。
( 与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章节内容重复者略 ) 。
防治 :防治原则应与上述各学说相结合 .三大危害因素 : 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
一般措施 : 包括饮食的调理,体力活动,生活的安排等。
治疗与本病发生有关的一些疾病。
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血脂调整剂 : 包括调脂新药舒降之、普拉固〈普伐他丁〉等。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略)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一、稳定型心绞痛定义:稳定型心绞痛亦称为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指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发病机制:(略)。
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1、2或3支动脉直径减少>70%的病变,分别各有25%左右,5-10%有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
后者提示患者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冠状动脉痉挛;②冠状循环的小动脉病变;③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④交感神经过度活动;⑤儿茶酚胺分泌过度;⑥心肌代谢异常。
临床表现:(一)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特点为: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上段后方可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无明显界限,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下颌部。
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即前述不稳定性心绞痛情况,如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发生MI。
(二)①症状:疼痛最早出现,多发生于清晨,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重,时间长,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症状,发病即休克或急性心衰,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上腹部,被误诊为胃穿孔或胰腺炎,部分患者头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后方。
②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升高,心动过速,血流快,一般24-48小时出现,持续一周③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暂停,呃逆④心律失常: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常见⑤低血压和休克⑥心衰:主要是急性左心衰,也可出现右心衰,右室梗死表现为右心衰和血压下降(三)体征:①心脏体征:心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房性奔马律,少数出现室性奔马律,100-200次/分,患者第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心尖部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可出现各种心脏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