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56 MB
- 文档页数:77
冠心病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CHD,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CAD或缺血性心脏病。
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休息:症状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视环境可采取坐位或卧
位休息,保持安静。
2.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血压、脉搏、心电图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憋气或呼吸困难患者遵医嘱予氧气吸入。
4.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静点,使用时注意观察三硝副
作用,监测血压心率等变化。
静脉用三硝需避光,24小时更换。
5.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等)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6.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动物性脂肪(肥肉)及高胆固醇(蛋黄)食物
的摄取,多食高纤维素食物(青菜、水果),忌暴饮暴食。
7.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严防并发症。
8.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必要时遵医嘱予缓泻剂。
9.完善各项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Holter等,以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10.做好心理护理,随时巡视病人,积极听取病人主诉,安慰病人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11.做好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教案第一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定义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2.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2.2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干预第三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3.1 抗血小板药物3.2 抗凝药物3.3 降脂药物3.4 血压降低药物3.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注意事项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非药物治疗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4.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4.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生活方式干预4.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康复治疗第五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一般情况评估5.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病情评估5.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社会评估5.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诊断与问题第六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计划6.1 护理计划的原则与步骤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目标6.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措施6.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七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措施7.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护理措施7.2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护理措施7.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症的护理措施7.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特殊护理措施第八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健康教育8.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知识教育8.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生活方式指导8.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教育8.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家庭护理指导第九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护理9.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特点9.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干预措施9.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支持9.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康复第十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与结局1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治疗结局1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预后1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持续性与跟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非药物治疗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计划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措施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健康教育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心理护理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与结局难点解析: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的护理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其中一种类型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近年来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从而限制了心脏供血。
针对这一疾病,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的护理。
首先,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对于护理人员至关重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内膜发生变性及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从而降低了心脏的供血。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其发病机制,以便在护理过程中更好地指导患者防治。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习惯对于疾病的控制与预防至关重要。
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生活计划,并定期进行随访与评估。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手段。
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及用药禁忌等,以便在临床实践中准确指导患者。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并记录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还常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术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医生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
术中,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工作,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后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人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还承担着教育患者和家属的重要任务。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预防与控制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胸骨后发作性剧痛。
其特点为阵发性心前区剧痛或压迫感,可放射至左上肢或颈、下颌部。
发作时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恐惧、出冷汗、四肢发冷,疼痛持续数分钟。
多在劳动、情绪激动、寒冷、饱餐后突然发生。
如发病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可引起心肌梗塞。
【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面色变化。
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3、注意观察用药疗效。
【护理措施】1、心绞痛发作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喧哗。
2、疼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遵医嘱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并监测生命征,直至缓解。
3、患者感胸闷时可予间断吸氧,发作频繁时应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满足生活需要。
4、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5、心绞痛严重时,遵医嘱应用扩血管药物,注意滴速及血压变化,必要时遵医嘱予镇静剂。
【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掌握活动量:(1)活动量需逐渐增加,以不引起不适症状为原则。
(2)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可以选择散步、骑车、太极拳等轻柔的活动项目。
(3)在任何情况下,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2、指导患者随身携带“保健盒”。
3、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
4、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避免饱餐,增加饮食中粗纤维含量,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避免用力,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5、戒烟酒,不饮浓茶、咖啡。
6、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适宜。
7、如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服药无效,应立即就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是指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有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脏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性损害。
除动脉硬化外,有些少见的冠状动脉病也可以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它们对心脏所造成的病变在临床上表现十分相似。
所以,临床上把所有由冠状动脉病变或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一)一般护理恢复期或缓解期的病人仍需充分休息,居室应清静,避免噪声;可适当活动,如床旁洗漱、如厕等,但不能做剧烈运动,要避免疲劳。
心肌缺血症状发作时,应嘱患者停止活动,卧床休息,也可坐位休息。
有发绀、呼吸困难表现时应给予吸氧。
(二)饮食合理膳食,要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控制体重。
限制高脂肪食品,尽量少吃肥肉、动物油、高脂奶品以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
选择食用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鱼类等食品,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的新鲜的水果;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限制甜食,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三酸甘油酯,使血浆中三酸甘油酯的浓度增高。
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
原因之一与嗜烟者(每日超过20支)血清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酗酒或长期饮酒,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三酸甘油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脂血症。
对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
(三)病情观察患者发作心肌缺血常有胸前区的压迫感、针刺感、疼痛、心慌、心悸,眩晕、胸闷、气短、乏力、四肢酸软、血压不稳等症状。
要进行心电监护,定时监测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
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体症的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用药后的反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心电示波变化2、疼痛的观察3、并发症的观察:心肌梗死二、实施要点1、休息:疼痛发作时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视环境而采用坐位或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直到胸痛消除。
2、有憋喘或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2-3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缓解疼痛。
3、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及心电图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心绞痛发作时病人多感到紧张、焦虑,故在护理病人时态度应镇定、和蔼,并及时听取病人主诉,积极处理,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必要时可遵医嘱予镇静剂。
5、发作时予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舌下含服。
但在使用中应注意硝酸酯类的副作用(如头痛、低血压、面色潮红、眩晕等),出现副作用及时报告医生,静脉用硝酸酯类速度不可过快。
并将以上知识告知病人。
6、心脏病人长期服用血小板抑制剂(如肠溶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应随时观察有无牙龈出血、血尿、皮下出血等出血倾向,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7、饮食宜为低盐(<6g/日)低脂,多摄取高维生素食物(如青菜、水果等),以减少诱发因素,同时应少食多餐,切勿暴饮暴食。
8、、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减少患冠心病的可能。
9、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用力过度。
以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10、完善各项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Hohter等,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三、指导要点1、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肥胖者控制体重。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炼2、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副作用。
如口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合用时有过度抑制心脏的危险,应密切注意脉搏,发生心动过缓时应暂停服药并到医院就诊。
外出时随身携带消心痛以应急。
3、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检查,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4、嘱病人如疼痛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服用消心痛不易缓解,伴出冷汗等应即刻由家属护送到医院就诊,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_查房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了解患者的病史、主诉和体征,包括发作性胸痛、心悸、气短等。
询问患者的就诊经历、治疗情况和用药情况,以及患者是否有其他合并症。
其次,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仔细听诊患者的心脏和肺部,观察有无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异常。
同时,观察患者的外貌,包括面色苍白、水肿等。
检查患者的四肢有无压痛、肌力下降等情况。
接下来,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工具,能够反映心脏内部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观察心电图上的ST段改变、T波改变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此外,还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
包括抽血检查患者的血液指标,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查房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
询问患者的饮食、运动、吸烟和饮酒等情况,指导患者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另外,要注意患者的饮食指导。
饮食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引导患者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钠盐。
最后,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
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定期随访和复查非常重要。
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同时,要加强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正确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从饮食护理、药物管理、定期体检、心理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纤维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药物管理是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需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复诊。
定期体检可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早期干预。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运动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
结论部分总结了护理的重要性,评估了护理效果,并分享了护理经验。
通过综合护理措施,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体会,饮食护理,药物管理,定期体检,心理护理,运动护理,护理效果评估,护理经验分享1. 引言1.1 患者护理的重要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中,患者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护理是全面性的,包括饮食护理、药物管理、定期体检、心理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种慢性病的护理中,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管理,以保持心脏功能的稳定和健康。
患者护理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通过良好的护理,可以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药物管理、定期的体检等,从而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心理护理和情绪支持也是患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患者护理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需要全面关注患者的生活细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2. 正文2.1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和延缓病情的发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
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因为自身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而出现变窄和变硬的情况,随之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心肌长期缺血,之后发生坏死。
这样的病症现在已经成为中老年死亡中的常见病症,该病症也会引发很多心脏方面的并发症。
所以,病症在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应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日常饮食护理也要特别注意。
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冠心病的护理工作。
二、步骤/方法:
1、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患者的饮食。
这时候不要吸烟喝酒,饮食一定要少油少盐,同时还要保证低脂。
在控制自身的血糖以及血脂的同时还要注意营养均衡,可以多吃蔬菜水果,也要补充蛋白质。
2、患者有体重较高的人最好是要减肥,日常生活在合理饮食的情况下也要适当锻炼,这样的话可以减重。
在治疗冠心病的时候会有调脂治疗,这时候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所以患者日常作息要规律。
3、患者因为血管变窄变硬的原因常常会有心脏供血不足的状态,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很容易发生猝死,或者是诱发心力衰竭。
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心理建设必不可少,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
三、注意事项:
对于此类心脏病患者来说,不仅仅自身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家人也要做好护理工作。
空闲时间多陪伴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愉悦的心情对于病症的治疗会有很大的好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在我国,本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年龄多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见。
1979年WHO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种类型: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心电图有ST 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2.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做引起。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有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4.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有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
5.猝死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本节仅介绍“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种类型。
一、心绞痛病人的护理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本部分重点介绍稳定型心绞痛。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心绞痛最基本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和(或)痉挛。
其他病因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严重贫血、休克、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常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阴雨天气、吸烟而诱发。
2.发病机制当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与需求之间发生矛盾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即可发生心绞痛。
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磷酸、丙铜酸等酸性物质,或是类似激胎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到大脑,可产生疼痛的感觉,即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