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1空气学做思一【导学】学生通过自学,结合生活常识,补充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并归纳出物理性质。
空气是色、气味、态。
学做思二:空气成分的探究【导学】1.阅读教材P26,并观察图2-2,归纳总结拉瓦锡实验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导做】2.完成实验2-1(1)阅读实验:了解实验的步骤、认识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红磷与氧气的燃烧实验)(2)观察实验: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描述现象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
【导思】现象分析:红磷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白烟是什么物质?红磷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化学变化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红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水为什么能够进入集气瓶中?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气体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在空气中能够燃烧;②所选的反应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反应后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3)归纳总结实验2-1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复习提问】空气由哪些物质组成?阅读教材总结空气的成分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1、空气不是。
它是由。
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对比完成下列表格。
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空气是由多种单质和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始终不变的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C.生锈的铁钉、海水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它属于()A.纯净物B.混合物C.氧化物D.化合物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重点难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认识。
本单元学习的难点: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书写和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教学思路:一般包括学习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内容。
在学习氧气时,首先要牢固掌握氧气的性质,再根据性质去了解氧气的用途及制法等,还要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氧气的性质,重点掌握氧气的试验室制法化学性质。
学习氧气的制法,重点掌握氧气的试验室制法,应包括所用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该气体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
中考分析:近年来中考以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实验器材知识技能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的燃烧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4.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1.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1.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1.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复习上堂课内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情况,再说到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是健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却不需要吸入纯氧,为什么?(讲解)因为人吸入氧气后在人体内进行的是缓慢氧化,能不断地放出热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保持体温恒定在36.5℃。
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热过多,正常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会出现病态。
所以健康的人不要长时间吸入纯氧。
看来我们还得多了解氧气的知识。
(板书)课题2氧气引导探究物理性质:【过渡】我们先来看看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疑】氧气能否溶解在水中?【追问】容易溶解吗?在室温下,1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思考倾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
联想水中的生物通过喝水获取氧气,从而得出结论:氧气能溶解在水中。
思考,回答:不容易,地球上大部分被水体覆盖,若氧气容易溶解在水中,则空气中将不存在氧气。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总第1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
3.掌握木炭、硫、铁、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4.领会氧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学习重点】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
【学习难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定标自学】(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33~35后填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氧气溶于水,液态氧为色,固态氧为色。
这些性质是氧气的性质。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3.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4.许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也是与其中的发生反应。
【合作探究】(一)【实验2-2】书本P331.你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2.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有该现象发生?3.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方法指导】如何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叙述你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二)【实验2-3】【实验2-4】以及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课堂讨论】1.实验室里如何检验一瓶无色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乙 2.仔细分析实验2-4,讨论下列问题:(1)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2)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待火柴快燃尽时才插入瓶中?(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放少量水的其作用相同吗?3.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课堂展示】小组选代表回答。
【总结反思】还有什么困惑?【反馈矫正】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色_____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_________色液体或固化成__________色固体。
2、下列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D .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B.铁丝在空气中能够燃烧C.红磷不能在空气中燃烧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5、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放出大量的热D 、硫粉逐渐减少6、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一一鉴别它们?7、在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某同学抽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一瓶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至少回答两条)8.某同学对一个储气桶内存放的气体做了如下探究:收集满两瓶气体,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物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现象及其概括与表述
【教具准备】
火柴、酒精灯、镊子、燃烧匙、木条、木炭、硫粉、铁丝、铝箔、澄清石灰水、5瓶氧气。
【教学过程】
创境导思
1、出示两瓶氧气,一瓶倒扣在水槽中、一瓶氧气正立在桌面(学生观察),试图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阅读课本P27第一自然段。
2、将木条点燃(学生观察燃烧现象)再吹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提出问题]
1、上面两个实验有何实验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思考、回答)
2、思考: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木条复燃了?这说明了什么?(思考、回答)(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与氧气反应,但空气中氧气含量远小于氮气;同样是与氧气反应,氧气浓度不同,反应剧烈程度就不同,因此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木条复燃并剧烈燃烧。
)
3、其他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也比在空气中更旺吗?
4、氧气有哪些重要性质?
实验探索
[实验演示]
①让学生观察硫的颜色、状态。
②将硫在酒精灯上点燃让学生观察。
③再将点燃的硫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
①硫的颜色、状态。
②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写出文字表达式。
(先写反应物:硫+氧气,再使学生意识到必须要有条件“点燃”,最后写生成物。
硫+氧气二氧化硫)
(教师注意引导、归纳)
教师演示铝箔在氧气中的燃烧。
然后归纳填表
按以上步骤完成木炭、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再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归纳现象。
课堂小结
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问题讨论]
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什么需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
[师生归纳]
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都放出大量的热,为防止集气瓶炸裂,因此需将底部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正确的是()
A、氧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B、氧气易溶于水
C、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无色液体
D、通常氧气不易溶于水
2、下列变化中: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e、红磷在空气中燃烧;f、蜡烛在空气中燃烧;g、铝箔在空气中燃烧。
请回答:(填序号)
①有白光发出的是;②有火焰产生的是;
③有白烟生成的是;④火星四射的是;
⑤有水雾生成的是。
作业布置:教材32页1、2、3、4。
课后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
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
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
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