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卡毒鱼类中毒
- 格式:pdf
- 大小:590.99 KB
- 文档页数:4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食品毒理学》第十三章至第二十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非冰冻下贮存而导致鱼类的( B )是食用海洋鱼类中毒的主要原因。
A、病毒侵入B、细菌性分解C、突变D、变质2、外源凝集素又称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是植物合成的一类对( D )有凝聚作用的糖蛋白。
A、白细胞B、血小板C、血细胞D、红细胞3、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 D )。
A、肾毒性B、肠道毒性C、血液毒性D、肝毒性。
4、食物中的多氯联苯主要由胃肠道吸收,其吸收和代谢的特点为( A )。
A、稳定性和脂溶性B、不稳定性和脂溶性C、稳定性和水溶性D、不稳定性和水溶性5、DDT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 D )中毒。
A、循环系统B、消化系统C、淋巴系统D、中枢神经系统6、( A )是一种广谱性的抗氧化营养素,它的存在可以保护维生素A、E及其他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免遭氧化破坏。
A、维生素CB、维生素DC、维生素B1D、维生素B27、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四阶段需要进行( C )。
A、亚慢性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慢性毒性试验D、短期喂养试验8、1993年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召开转基因食品安全会议提出的《现代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概念与原则》报告首次提出了( B )。
A、“预先防范的原则”B、“实质等同性原则”C、“个案评估的原则”D、“逐步评估的原则”9、有机磷酸酯为神经毒素,主要是竞争性抑制( C )的活性,导致神经突触和中枢的神经递质的-乙酰胆碱的累积,从而引起中枢神经中毒。
A、乙酯胆碱还原酶B、乙酯胆碱氧化酶C、乙酯胆碱脂酶D、乙酰胆碱水解酶10、转入( C )的细胞可以产生分解选择剂的酶来分解选择剂,因此可以在抗生素选择培养基上生长。
A、功能基因B、编码基因C、外源基因D、抗生素抗性基因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一家吃海鱼中毒什么鱼含有雪卡毒素*导读:一家吃海鱼中毒是怎么回事?日前珠海的黄先生一家吃了从水产市场买回来的海鳗鱼后相继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其妻子还在重症监护室观察。
经检查他们是吃了含有雪卡毒素的鱼导致,雪卡毒性非常强,下面告诉你什么鱼含有雪卡毒素,吃的时候要避开。
*一、一家吃海鱼中毒:据中毒者之一黄先生介绍,自己和家人偶尔会去市场购买海鳗食用,24日,珠海的黄先生在市场购买了两斤海鳗,当晚家里就焖着吃了。
吃完饭几个小时后,便陆续出现了身体不适。
据了解,当时其家人的主要症状是上吐下泻,关节疼痛,身体发麻等。
黄先生说,除了不吃鱼的小儿子,妻子、两个女儿、两名亲戚都中了招,被送到珠海市人民医院。
妻子因为吃了大块鱼腩,情况最为严重,被送到重症监护室观察。
昨日(26日),记者在珠海市人民医院见到了因疑食用海鳗而中毒的市民,目前,食用海鳗的一家人仍在医院治疗,大部分患者在输液,2名中毒者仍在ICU病房。
记者获悉,经检查确认,这一家人很可能是属于雪卡毒素中毒。
而毒素的来源,极大可能是当晚食用的海鳗。
25日,食药监部门发布提醒,呼吁市民尽量避免食用包括野生海鳗等大型珊瑚礁鱼类,以免因雪卡毒素而导致中毒。
食药监局部门介绍,大型珊瑚礁鱼类易聚集雪卡毒素,一旦食用后引起严重食物中毒,会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
而沿海地区常出现由于进食野生海鱼(珊瑚鱼为主)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波及人数较多,全球每年发生的雪卡毒素中毒人数达5万人之多。
中毒的并非黄先生一家。
近段时间,沿海地区常出现由于进食海鱼(珊瑚鱼为主)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波及人数较多,喜欢吃海鱼的朋友要注意,下面来看看什么鱼含有雪卡毒素吧。
*二、什么鱼含有雪卡毒素?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是一种脂溶性毒素,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等深海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含量最高,但不会对这些鱼造成影响。
无药可解,最常见的海鲜毒素作者:七君来源:《电脑报》2021年第22期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后,回到家里头晕眼花、手脚发麻、上吐下泻。
如果你曾经出现这样的症状,那么你很有可能中了世界上最常见的海鲜毒素的招。
这种海鲜毒素叫作西加鱼毒素(Ciguatera,也叫雪卡毒素),它没有解药,人体也不会对它产生免疫力。
不过别担心,西加鱼毒素通常不致命。
然而,这种毒素会让你在短时期内无法再次享受海鲜,也不能碰酒精、咖啡和坚果。
西加鱼毒素听起来像是针对鱼的毒素,但实际上它主要是浮游生物鞭毛藻制造的,并通过食物链向上累积。
这种毒素对鱼没有毒性,鱼吃了没事儿,但人吃了却受不了。
由于能够制造西加鱼毒素的冈比甲藻属和福冈属的鞭毛藻需要阳光,西加鱼毒素通常在敞亮的珊瑚礁附近富集,那里的海鲜体内的西加鱼毒素含量更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超过400种珊瑚礁鱼类含有西加鱼毒素,其中包括超受欢迎的商业鱼种,如石斑鱼、海鲈鱼和红鲷。
除了珊瑚礁鱼类,在珊瑚礁出没的螃蟹、龙虾、海胆和贝类也都有可能携带西加鱼毒素。
历史上,荷马和亚历山大大帝都曾提到西加鱼毒素中毒的问题。
首批登陆澳大利亚东岸的欧洲人之一库克船长,在1773年的日志中也记载了西加鱼毒素中毒的情况。
一般在吃了含有西加鱼毒素的海鲜3~6小时后,人就会不太对劲。
患者会感到恶心、眩晕、眼睛模糊、嘴巴发麻,有时中毒的人的冷热感颠倒,比如觉得热的东西摸起来是冷的。
这是因为,西加鱼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它会让本来关闭的钠离子通道开启,让细胞里一下子冲进来一大堆钠离子,最终让感觉运动神经的传输速度变慢。
一些研究还发现,西加鱼毒素可以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西加鱼毒素引发的症状有时持续几天,有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在症状消失后,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在6个月里不要碰鱼类、坚果、酒精和咖啡。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表示,西加鱼毒素中毒是全球最常见的海鲜中毒,每年有5万~20万人中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怎么应对吃鱼中毒方法
导语:鱼是日常生活中营养丰富的食物。
那么你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吃鱼肉中毒方法呢?
鱼肉中毒多是由于吃下热带或亚热带水域珊瑚礁生长的深海鱼类所致。
这些鱼类含有一种由微生物(Dinoflagellate)分解出来的雪卡毒素(CigualteraToxins)。
一般相信,超过400种不同品种的鱼带有这类毒素,包括剥皮鱼、石斑、竹签、红绂和香港一些常见的鱼类。
我们更估计,每年约有1-5万名居住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人士受到影响。
由于本港的鱼获大多来自南中国海的珊瑚礁,市民食用深海鱼类后中毒的机会相应增加,然而有关这种病例的报道并不多,可能因为市民误以为深海鱼中毒是普通的食物中毒或肠胃炎。
市民亦毋须过份惊慌,全港每年耗鱼量高达22万吨,其实中毒的机会极低。
若市民在吃下深海鱼类后感到不适,应找医生诊治。
由于缺乏正式统计,我们无法得知香港每年究竟有多少宗病例。
就威尔斯亲王医院来说,1991年便有2宗。
第一宗是9名市民吃了深海鱼4小时后便感到不适,其中两名更需要留院接受治疗。
另一宗病例是4名市民吃下深海鱼后2小时,身体便出现毛病,其中一名需要留院。
鱼肉中毒的潜伏期及症状:
鱼肉中毒的潜伏期及症状都是因人而异,不同种族和地区人士的反应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这些鱼类所含的毒素会引致肠胃及神经系统出现毛病。
通常中毒后3天内,便会出现腹痛、呕吐和肚泻等现象,约持续1-2天。
神经系统出现毛病的时间较难预计,或会一早出现,或会在肠胃毛病好转后才出现,持续期也较长,由几个星期至数月不等。
一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