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与智能小区应用技术 第三部分 网络接入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57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践指南第1章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概述 (4)1.1 智能建筑的概念与分类 (4)1.1.1 商业智能建筑:主要包括办公楼、酒店、商场等,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用户体验为目的。
(4)1.1.2 居住智能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小区、公寓等,着重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智能家居、社区服务等便捷功能。
(4)1.1.3 公共智能建筑:主要包括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注重节能环保、信息共享、智能化管理。
(4)1.2 建筑系统集成的重要性 (5)1.2.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行成本。
(5)1.2.2 优化建筑环境:系统集成可实现对建筑内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5)1.2.3 提升建筑安全性:将安防、消防等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5)1.2.4 增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有助于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的整体运行效率。
(5)1.3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技术发展趋势 (5)1.3.1 物联网技术:通过将各类传感器、设备连接到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处理,为智能建筑提供数据支持。
(5)1.3.2 云计算技术:将建筑内的数据、应用等资源整合到云端,实现资源共享、高效计算,为智能建筑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5)1.3.3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建筑内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智能建筑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精细化管理。
(5)1.3.4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建筑设备的智能调控,提升建筑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5)1.3.5 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建筑系统集成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施工、管理理念,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5)1.3.6 绿色建筑技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住宅小区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和通信设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越发意识到。
在现代社会中,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其网络与通信设施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运维三个方面,探讨住宅小区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规划。
一、需求分析住宅小区的网络与通信需求主要包括宽带网络接入、手机信号覆盖、智能家居应用等方面。
首先,宽带网络接入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用于上网冲浪、在线学习、工作等。
其次,手机信号覆盖是通信设施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良好的手机信号覆盖可以保障居民在小区内外的通话质量和短信收发等功能。
此外,随着智能家居应用的普及,住宅小区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规划还需考虑智能家居设备的连接和互联互通。
二、规划设计在住宅小区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小区的规模与布局。
针对小区内的建筑分布和居民密度,科学合理地布设光纤传输线路和基站。
对于宽带网络接入,可以采用光纤到户的方式,保证用户快速稳定地上网体验。
同时,应考虑小区内的设备互联互通,采用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方便居民使用和管理智能家居设备。
此外,合理规划小区内的基站布局,保障手机信号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在小区内一些封闭的区域,如地下停车场、电梯间等。
在规划设计中,还应注重网络与通信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考虑到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应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以适应未来的新需求。
小区网络与通信设施的建设应符合行业标准,确保技术的兼容性和可升级性。
此外,要注重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建设运维在住宅小区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规划中,建设运维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建设阶段,应充分考虑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选择,确保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特别是对于基站建设,需要考虑到电磁辐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科学选择基站的位置和天线的布局,合理控制辐射的强度。
同时,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居民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尽量减少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
物联网与智慧建筑技术应用一、物联网与智慧建筑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通过无线传感器等设备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接,实现物品之间、物品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
而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则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手段来优化建筑的管理与运营。
二、物联网与智慧建筑的关系物联网为智慧建筑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通过将建筑内各种设备与传感器连接到云平台上,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和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从而实现建筑的智能管理。
三、智慧建筑的优势智慧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诸多优势。
首先,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其次,智慧建筑还可以提供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通过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为建筑内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
此外,智慧建筑还可以优化建筑的运营和维护,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四、智慧建筑技术的应用领域智慧建筑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
例如,商业办公楼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楼宇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的集中监控和能源的智能控制。
住宅小区可以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实现智能门禁、家电控制、智能照明等功能。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智慧建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交通建筑、教育机构等领域。
五、智慧建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智慧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智慧建筑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照明系统、降低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六、智慧建筑技术面临的挑战智慧建筑技术在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隐私和安全问题,智能设备和传感器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安全可靠地传输和存储,以防止数据泄露和被恶意利用。
其次是技术标准与互操作性的问题,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需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此外,智慧建筑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解决与传统建筑设备相结合的问题,以兼容旧有的基础设施。
居住区智能化系统与产品技术要求目次1.范围2.引用标准3.定义家庭智能控制器现场设备4.安全防范系统住宅报警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周界防越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5.管理与设备监控系统自动抄表系统车辆出入及停车场管理系统背景音乐与应急广播装置系统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设备监控系统6.通信网络系统系统功能系统构成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接口要求系统设备及管线敷设系统检测与调试7.居住区智能化控制机房机房的选址及要求机房设备布置机房面积及管线机房的防雷与接地机房电源机房照明机房消防和安防8.居住区管网系统及配线设备安装系统功能系统构成室外管网系统室内管网系统室内外配线设备安装工程检测9.家居智能化系统系统功能系统构成基本要求接口要求安装要求系统检测10.家庭网络通信配线箱通信配线箱系统功能系统构成基本要求安装要求系统检测前言居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应在合理控制造价和执行国家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控制技术,满足住户与物业管理的需求.居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应贯彻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与建筑结构相关部分,如管线、设备与电子产品安装等设计与施工应满足今后发展的需求.本标准提出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与产品应用的技术标准,是居住区开发商、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智能化系统集成商、承包商以及产品制造商应用、开发智能化系统与产品的技术依据.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本标准技术归口单位是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所.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标准起草参加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韩国通讯北京国能天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万安实业有限公司无锡阿德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恒业世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南海市能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侨新计算机技术控制有限公司北京和一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达实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协同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洛兹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编写人: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CJ/T174 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3.定义家庭智能控制器指完成住宅内各种数据采集﹑控制及通信传输的设备或设备组合,具有家庭安全防范、设备监控或信息通信的功能.现场设备总指家庭内含住宅周围的传感、监视、探测以及联动执行机构等装置,如:各种入侵探测器、温湿度传感器、带脉冲或数据接口的计量表、电磁阀、警铃/号、各种家用电器等.4.安全防范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应包括住宅报警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周界防越报警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住宅报警系统系统功能当住宅发生紧急情况时,由安装在住宅室内外的各种报警装置向居住区物业管理中心报警,物业管理中心应实时处理与记录报警事件.系统构成户门、阳台、外窗安装开关式传感器、入侵传感器如红外微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装置,发生非法入侵时,自动报警提示住户,并向物业管理中心报警.图1 为住宅报警装置框图.室内安装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燃气泄漏探测器,发生火警及燃气泄漏时自动报警提示住户,并向物业管理中心报警.室内易触及和隐蔽处设置报警开关或无线报警按钮,用于向物业管理中心报警.图1 住宅报警装置框图c报警装置应有防触电保护.系统设备的可靠性:a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5000小时.b住宅受到入侵时,应发出报警,在户内报警时间≤5秒,物业管理中心接到报警时间≤10秒.c住户内可根据需要显示报警和故障信号,物业管理中心应以声光显示报警及故障状态.系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a报警装置所使用的设备应符合GB/T15211报警系统环境试验的要求.b安装在室内环境中的报警装置的工作温度为-5℃~50℃,相对湿度小于90%.安装在室外环境含阳台上的报警装置的工作温度为-25 ℃~55 ℃,相对湿度小于100%.c报警装置应根据环境的电磁波及声﹑振动等干扰源的测量情况,选用符合要求的设备.d报警装置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A/T368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的要求.e报警装置的电源装置应符合GB/T15408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的规定.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线缆要求:传输线路应采用耐压不低于250V的铜芯绝缘多股电线.每芯截面≥.系统设备安装要求户门、阳台、外窗的报警装置不应装在入侵时易于拆卸的位置.信号线及电源线应有保护套管防护.系统应做接地保护.报警装置安装前,建筑工程应完成预埋管、预留件等工作,并通过验收合格.各类设备产品应进行进场验收,查验出厂合格证、产地证、产品技术资料,对于实行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产品,应有产品许可证和安全认证标志.外观检查应有铭牌、附件齐全、电气接线端子完好,表面无缺损,涂层完整.系统检测要求按~8入侵探测器系列标准的有关要求,检查、调试系统探测器的安装位置、探测范围、灵敏度、报警后的恢复时间、防拆保护等功能与指标.按GB1266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要求检查报警装置的本地、异地报警、防破坏报警、布撤防、自检及显示功能.检查紧急装置报警的响应时间.按设计要求检测系统联动功能.访客对讲系统系统功能系统分直通型、联网型两类.直通型:在门外采用设定密码、IC卡通过门口机开启防盗门电控锁,在室内由室内机通过门口机开启防盗门电控锁.联网型:除具有直通型的功能外,通过安装在居住区主要出入口或智能化控制机房的管理员机实现联网控制.系统构成直通型由室内机、门口机、电控锁、电源组成.联网型由室内机、门口机、电控锁、管理员机、监视屏及电源组成.室内机分为可视对讲与不可视对讲两类,可视对讲又分为彩色与黑白显示两类.联网型的管理员机分为可视、不可视两类,可视对讲分为彩色与黑白显示两类.图2为直通型对讲装置框图;图3 为联网型对讲装置框图.图2 直通型对讲装置框图图3 联网型对讲装置框图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设备应符合如下标准及规范的规定:GB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T72 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系统设备的安全性a同 ab同 bc同 cd门口机应具有防水、防尘、防震、防拆等功能.系统设备的可靠性a系统应有可靠的供电电源,在市电断电后,备用电源要保证系统正常工作8小时以上.b系统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接到信号,应立即动作.c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应不低于1000小时.系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同系统输出信号要求a语音图像清晰.b电控锁的控制可靠、稳定.系统设备间的连接线缆a控制信号传输线路应采用耐压不低于250V的铜芯绝缘线,每芯截面≥.b门口机与电控锁之间的连接导线采用耐压不低于500V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截面≥.c视频传输应采用视频同轴电缆,并满足相关要求.系统设备安装要求电控锁应装在不易拆卸,并有足够强度的位置.信号线及电源线应有保护套管防护.同同同周界设置防越探测装置,物业管理中心及时发现非法越界者并显示报警路段和报警时间,自动记录保存,有需要的小区,还可增设闭路电视实时监控,联网使用.系统构成系统由安装在设防周界上的探测器或传感线缆、报警接收/通信主机及传输电缆组成.报警接收/通信主机安装在物业管理中心.接收探测器报警信号,显示发生警情的路段、时间,对周界进行分区布撤防.图4 为周界防越报警装置框图.图4 周界防越报警装置框图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同系统设备的安全性a同 ab同 bc探测器和传感线缆应具有防水﹑防尘﹑防震﹑防拆功能.系统设备的可靠性a同 ab发生入侵时,在物业管理中心接到报警时间≤10秒.c物业管理中心以声光显示故障状态.系统设备环境的适应性同.系统设备连接线缆应满足室外远距离传输的环境和技术性能要求.系统设备的安装要求探测区底座和支架应固定牢靠.传感线缆的固定构架应牢靠.导线的外接部分不得外露,并留有适当余量.同.同.同.系统检测要求检查系统组成部分,如探测器传感线缆、接警主机等设备,保证正常工作.检查系统布、撤防、报警功能.与闭路电视系统联动的系统检查联动功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系统功能物业管理中心通过安装在居住小区的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停车场、电梯轿厢及公建重要部位的摄像机,进行监控,并自动/手动切换系统图像,对摄像机云台及镜头进行控制,并对重要部位进行长时间录像.在需要时,系统可与周界防越等保安系统联动.系统构成系统由摄像、传输、监视及控制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当需要记录监视目标的图像时,应设置录像装置.在监视目标的同时,当需要监听声音时,可配置声音传输,监听和记录系统.图5 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框图.图5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框图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设备应符合如下标准、规范的规定:GB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15207 视频入侵报警器GB/T16677 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同 2 a、b、c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同系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同系统设备的连接线缆连接线缆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满足室外远距离传输图像和控制信号传输的要求.系统设备安装要求系统设备的安装要求应符合: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系统检测要求系统的工程验收应遵照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电子巡更系统系统功能根据设定路线进行巡更管理,并予以记录.物业管理中心可读取巡更记录的信息,实现对保安巡更工作的有效管理.系统构成离线式巡更系统的构成如图6所示;在线式巡更系统的构成如图7所示.图6 离线式巡更系统图7 在线式巡更系统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设备应符合如下标准、规范的规定: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2001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同a、b、c.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同系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同系统设备的连接电缆在线式系统线缆要求同系统设备安装要求同系统检测要求物业管理中心与巡更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巡更路线的改变功能.5.管理与设备监控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系统包括自动抄表系统、车辆出入及停车场管理系统、背景音乐与应急广播系统、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和设备监控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系统功能为用户安装具有自动计量并将计量数据传至物业管理中心功能的水、电、气、热等表具,在物业管理中心计算机上实时、准确地反映每户的用量数据、金额、交费情况,打出相应报表.可选用手持抄表设备作为辅助手段.系统主要由脉冲数字表头、多级数据采集模块与计算机组成.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装置应符合:GB/T 电子测量仪器基本安全测试中的Ⅱ类测量仪器安全要求.系统备用电源工作时间≥24小时.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5000小时.系统年累计误差小于仪表两个基本计量单位.系统具有密码锁定功能.自动抄表装置不影响原水、电、气、热等表具的精度、耐用性和防爆性.系统装置的工作环境:工作温度-25℃--55℃,相对湿度≤100%.系统装置的机械结构必须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并能防止由于装置的结构不牢固、外表面上锐边对人体造成伤害.系统装置应符合各自行业标准中的要求.系统装置安装要求应符合如下的标准及规范的规定.GB5018 电气装置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303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一级数据采集模块的安装位置应靠近相应表具,应与强电区、防爆区隔离.数据采集模块应封闭安装.表具之间的信号线、电源线应有保护套管防护.系统检测要求一次抄表成功率检测物业管理中心计算机对住户采集器以固定的间隔抄读不少于100次,保证抄表成功率≥98%.一次抄读成功的次数一次抄读成功率=——————————×100%抄读的总次数数据抄读总差错率试验,管理中心计算机对住户表具的累计用量数据以10分钟间隔进行抄读,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据量≥480组,得出的数据抄读差错率应小于1%.不满足要求的次数数据抄读总差错率=——————————×100%抄读的总次数进行停电检测,要求系统在停电24小时内能正常工作.车辆出入及停车场管理系统系统功能系统应能自动记录车辆的出入时间、自动计费和打印各种报表;自动防止砸车事故等.需要时,可使进出小区的车辆受计算机的实时监控:提供图像对比、车辆识别、车位显示、车辆引导、问讯对讲、与安防/消防监控系统联动受控及多出入口联网控制等功能.系统构成系统由发卡机、读卡器、识别卡、挡车器、车辆信息采集器、系统控制器、停车费显示器、计算机、打印机及系统软件等组成.需要时,可增设车位显示屏、车辆导向牌及视频识别设备.图8为车辆出入及停车场管理系统示意图.图8 车辆出入及停车场管理系统示意图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应遵循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适应标准的国际通用网络.系统应具有开放性、同类产品的互换性.系统应具有抗干扰性强电干扰及其它电磁干扰.系统设备的绝缘性能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系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等同条.系统设备接口应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具体参数如下:模拟量接口:输入:电压:0~10V ;电流:4~20mA输出:同上.数字量接口:输入:电压:5V ;D/A转换时分辨率≥8位输出:继电器输出时:“接通”状态接点电阻<1Ω“断开”状态接点电阻>1MΩ可控硅输出时:外接电压≤220V额定电流≤1A系统中的视频设备应符合如下规范的有关要求:GB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740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16677 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系统设备安装要求读卡器宜与发卡机合装于出入口平台内,距挡车器不少于米,距地高度宜为~米.摄像机安装于车辆行驶的正前方偏左的位置, 摄像机距地高度宜为米,在驾驶员停车刷卡时,摄像机距驾驶员宜为4~6米.挡车器的安装必须留有挡杆上下摆动的空间.如受空间限制,可设置折臂式挡车器.系统检测及调试发卡机的检测及调试当车辆在信息采集器读感距离内时,请求发卡,发卡机应自动出卡.每车只发一卡.无车时请求发卡,不应出卡.挡车器的检测及调试在接收到动杆指令后,挡车器的抬杆或落杆时间应在1~3秒内连续可调.在挡车器落杆过程中,车辆处在挡杆正下方时,挡杆应能立即停止下落,防止车辆被砸.读卡器的检测及调试.使用各类无效卡时,系统无反应.使用有效识别卡时,在规定的读卡距离内,系统应在1—3秒钟内抬杆或显示停车费金额.停车费显示器系统的检测及调试读卡后,正确显示停车费金额.系统软件的检测及调试系统软件要保证功能齐全、人机界面友好.背景音乐与应急广播装置系统系统功能系统平时用于播放背景音乐.紧急状态下自动切入紧急广播,并能实现分区输出.需要时系统可与安防、消防系统联动.系统构成系统由音源电子语音盘、录/放音、话筒等设备、功率放大器、分区输出盘、扬声器、控制器等组成.需要时可增加音频处理设备、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图9为背景音乐与应急广播装置系统示意图.图9 背景音乐与应急广播装置系统示意图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扬声设备的分布应能覆盖整个居住区, 每个扬声设备的声场宜为30~50分贝.每个扬声器分配的功率宜为标称功率的2/3.功放的最大输出功率应不低于正常广播所需功率的倍.功放等主要器件宜有备用设备.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同.系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同.系统设备的安装要求安装安全可靠,室外设备应能防雨、防尘.电气连接可靠,不得开路或短路.系统检测及调试系统功能应满足设计要求.系统接收到安防、消防系统联动信号后,应自动切换,并播放设定的内容.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系统功能居住小区应在物业管理中心建立计算机系统,并配备相应的支撑平台和应用软件,实现物业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基本功能包括物业公司管理、托管物业管理、业主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子系统,其中物业公司管理子系统包括办公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和ISO9000管理等;托管物业管理子系统包括托管房产管理、维修保养管理、设备运行管理、安防卫生管理、环境绿化管理、业主委员会管理、租赁管理、会所管理和收费管理等;业主管理包括业主资料管理、业主入住管理、业主报修管理、业主服务管理和业主投诉管理等;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参数管理、系统用户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管理和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本功能中还应具备多功能查询统计和报表功能.系统扩充功能包括工作流管理、地理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管理、远程监控管理、业主访问管理等功能.系统构成系统分为单机系统、物业管理局域网系统和居住区局域网系统三种体系结构.单机系统和物业管理局域网系统只面向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居住区局域网系统面向物业管理公司和小区业主服务.图10为居住区局域网系统示意图.图10 居住区局域网系统示意图系统的基本要求系统硬件设备应优先选用定型的品牌产品,硬件设备系统应具备可升级性和扩展性.系统运行应稳定、可靠;如果采用网络,网络设备应保证系统应用的传输速率.系统软件应运行于一种操作系统平台下,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选型应考虑安全性、稳定性和易维护性.系统物业管理应用软件应满足的系统基本功能,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具有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采用商品化的软件,并建议优先采用通过国家相关软件评测机构的认证.系统检测功能测试:测试软件系统的所有功能,以验证是否符合设计功能要求. 性能测试:检查系统是否达到设计性能指标,应对软件的响应时间、并发数、吞吐量、存储量等进行检测.安全测试:对系统、数据和代码的安全性进行测试;网络系统应测试网络安全性.设备监控系统系统功能.给排水系统给排水管理系统功能:给水箱高/低液位报警; 水泵状态监控与故障报警.污水池高液位报警; 排污泵水泵状态监控与故障报警.饮水池杀菌、过滤设备故障报警.电梯系统电梯运行状态监视和故障报警.公共照明系统居住区照明分区控制;可设定和修改照明时间.供配电系统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故障报警,并能检测、显示和记录有关电气参数.系统构成系统由采集器、传感器、报警器、显示器、控制器、执行器件、系统网络、计算机以及系统软件等组成.图11为设备监控系统图.图11 设备监控系统图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同系统安装要求传感器、采集器、执行器、控制器、报警器应根据产品特性及应用条件进行安装.配套设备应按照产品说明书安装.系统检测及调试控制器的调试执行相应操作规程.按设计要求检测系统各项指标,调试运行程序.6.通信网络系统系统功能提供住户电话、有线电视、宽带接入及家庭智能化系统与物业管理中心联网等功能,并是安全防范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系统的信息传输通道.系统构成系统由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宽带接入网、控制网和家庭网组成.可采用多网融合技术和具有多种网络拓朴结构.系统设备的基本要求系统设备应符合国家、地方主管部门有关有线和卫星电视的规定和检测要求.电信设备应具有信息产业部或国家相关部门的入网许可证.电话网每套住宅宜提供不少于2对外接电话线,并应符合以下规范:YD5048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验收规范YD5077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有线电视网每套住宅至少应在客厅和卧室安装有线电视插座,并应符合以下规范:GY/T 106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规范GY/T 121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GY/T 148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技术要求GY/T 149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测量方法GY/T 150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内单元测量GY/T 15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外单元测量宽带接入网每套住宅应提供以下类型的宽带接入方式一种或多种:LAN宽带接入HFC宽带接入宽带无线接入ADSL宽带接入每套住宅至少应安装一个宽带接入网端口,宜安装多口集线器HUB,别墅宜安装交换机.控制网控制网络包括表具数据抄收及远传、设备监控及家庭控制器与物业管理中心的信息传输.家庭网由家庭控制器将家庭报警、家用电器监控、信息网络、通信网络接口等集中管理.系统接口要求系统软硬件接口应采用国家或国际的标准接口.对某些暂无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应采用地方或企业标准.系统设备及管线敷设。
探究智能化小区网络通信接入技术的应用摘要:信息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而且由于该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该技术的应用也为智能化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智能化小区建设也已经成为小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不仅展现了高新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也有效提升了传统小区管理的服务性。
而其中网络通信技术是智能化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化小区能够得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该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智能化小区的作用和价值。
而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其局限性和适用性等问题,所以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基于此,本文就智能化小区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小区;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应用引言:智能化小区的构建主要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主体、以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连接,进而实现对小区的智能化管理。
借用当下先进的技术,将物业管理、安全防盗、服务系统等综合到一起,方便物业对小区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而网络系统作为智能化小区的重要连接,借助整个信息网络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提高整个小区服务性的同时,也展现出网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小区的进步和发展、满足当下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智能化小区的概念智能化小区是在智慧建筑概念的基础上所以衍生而来,其简单来说就是在住宅小区中,借助当下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而使整个小区的管理实现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实现对小区的高效管理,为用户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所以智能小区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传统小区管理的服务性,降低物业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物业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与此同时,由于智能小区需要投入大量的现代化技术,所以这些技术的应用也有效提高了小区的自动化水平,借助智能小区,有效地缓解了物业管理和用户之间的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Ⅰ单项选择题1 概述(1) 智能建筑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技术与工程,它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是建筑艺术与( C )相结合的产物。
A.计算机技术 B.科学技术C.信息技术 D.通信技术(2) 我国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是规范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的准则。
其中对智能办公楼、智能小区等大体上分为5部分内容,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B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A.系统集成中心 B.综合布线系统C.通信自动化系统 D.办公自动化系统(3) 下列哪项不属于综合布线的特点。
( A )A.实用性 B.兼容性 C.可靠性 D.先进性(4) 中国国家标准YD/T926-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分为下列几个部分,其中哪个不属于该标准。
( D )A.YD/T926.1-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B.YD/T926.2-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C.YD/T926.3-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技术要求》D.YD/T926.4-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4部分:综合布线用验收要求》(5) 以下标准中,TIA/EIA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C )。
A.日本标准 B.国际标准 C.北美标准 D.中国国家标准(6) 综合布线的标准中,属于中国的标准是( B )。
A.TIA/EIA568 B.GB/T50311-2007C.EN50173 D.ISO/IEC1l801(7) 综合布线的标准中,属于中国的标准是( A )。
A.GB/T50311-2007 B.ISO/IEC1l801C.EN50173 D.TIA/EIA568(8) 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包含。
( D )A.BA B.CA C.OA D.GA(9) 综合布线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按各模块的作用,可把综合布线划分为(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