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191.12 KB
- 文档页数:2
论袁宏道性灵说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以《潇碧堂集》为例作者:朱倩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袁宏道作为性灵说的集大成者,将“性”与“灵”即作者的真性情与运文用字之技巧结合,并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
《潇碧堂集》收录的诗歌是他居柳浪馆潜心学习时所作,他这时期的诗歌在理论运用与创作实践上都较成熟,能很好地阐释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情况,体现其自然性情之真、描山画水之趣、思想语言之奇及世俗之外、世雅之间的归于平淡。
关键词:袁宏道性灵说《潇碧堂集》真趣奇淡一、袁宏道的“性灵说”诗中的“性”“灵”自古以来被文人们以不同的形式重视着。
从“诗言志”到“吟咏情性”,文人们一直重视着诗歌中的“性”与“灵”,但大多都是在强调诗歌的思想情感方面。
袁宏道作为性灵说的集大成者,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将性灵说理论与创作实践融合。
(一)性灵说的形成从时代方面来讲,袁宏道在《与江进之》中写道:“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
”a“三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李贽“童心说”与汤显祖“唯情论”等思想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品评袁中道的诗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b。
“独”字就表明他所强调的作者应抒发各自的性情,由不同的心,生各自的情,使作品展示作者独特的创作与思想个性。
“三袁”在指斥当时诗文“摹拟”“格套”等弊端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古文辞派的“复古说”。
袁宏道提出“学古不必泥古”,说明为文作诗须学古人写诗用字的技巧与学诗练诗的精神,但又要不拘格套,须见从己出,独抒性灵。
从袁宏道人生经历分析,其人生前期在官僚生活中读经习禅,后通过袁宗道接触到了“性命之学”,将儒、佛、道三者合为一,并“力争想以性命之学来解脱儒家一贯的绝对性”c,同时又受王学左派心学的影响。
袁宏道以“性灵”作为创作的基础,同时又说“性灵窍于心”,这里可以看到其受禅宗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将“性灵”与本体之“心”联系了起来。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清诗概述48——清史札记之四十四我楚狂人四、清诗流派18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性灵说可说是明代公安派的余绪,其代表人物袁枚,前文在“清代散文”中已经说过,这里先说袁枚的诗歌。
(1)袁枚与他的诗1袁枚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主张的“性灵说”在当时独树一帜。
“性灵说”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其实,袁枚在认识到“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学识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情各异,所以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体现出“著我”的精神,强调“作诗,不可以无我”,激烈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高呼“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袁枚著名的诗精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袁枚著名的诗精选袁枚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一生至少创作了六千三百余首诗,其中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集》收录了271首咏史怀古诗。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尚志会(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收稿日期:2019-09-19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安徽阜阳人,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学主张“性灵说”,即诗歌之美贵在直抒胸臆,贵在自然。
袁枚创作的小诗,具有形式小、选材小、立意新、情感真、语言平易、注重对细节的捕捉等特点。
袁枚小诗创作特点与其诗学理论相呼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清代中后期诗坛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性灵说”;袁枚;小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2-0078-04 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从科举及第到翰林编修,继而到地方任官与辞官归隐。
他在江宁随园度过了长达五十年的世俗生活,而这五十年为中国文学发展史造就了一位极具创作活力的文学家。
袁枚一生著述颇多,如《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
他在《随园诗话》中力倡“性灵说”,其诗话采诗的标准亦为“性灵”。
“性灵”就是浓厚的情感和灵敏的感觉,即内在的灵感。
[1]这一理论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要素。
一般,我们将袁枚诗歌中力主“性灵”的诗称为“性灵诗”。
《小仓山房诗集》是袁枚诗学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也较为完备地展现了袁枚“性灵说”的理论主张。
袁枚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小诗创作,这些小诗创作饶有谐趣,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好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之学。
一、形式之小,重在性情 王英志先生编撰的《袁枚全集新编》收录袁枚诗四千四百余首,其中小诗占相当一部分,有些径直以“绝句”为诗题,如《山居绝句》《诗毕后再题一绝》《戏谢二十四绝句》《偶作五绝句》《偶作三绝句》《杂书三绝句》《牡丹花·别赠花三绝句》等,不胜枚举。
袁枚的创作特色一、袁枚简介袁枚呢,可是清代很有名的一位文学家。
他字子才,号简斋,晚年的时候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这家伙可厉害了,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二、袁枚的创作特色1. 诗歌创作特色性灵说袁枚的诗歌强调“性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歌要写出诗人的真性情。
就像我们平常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心里突然有了很真实的感受,然后就把这种感受直接写出来。
他觉得诗歌不是用来卖弄学问或者堆砌辞藻的。
比如说他的诗可能写自己在花园里看到一朵花开得特别美,就把那种惊喜和对花的喜爱很直白地表达出来。
他的性灵说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非常自然流畅。
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不会故意搞得很晦涩难懂。
他不会为了符合某种固定的格式或者韵律,就把好好的句子搞得很别扭。
他的诗读起来就感觉很亲切,好像诗人就在你面前跟你聊天似的。
题材广泛袁枚的诗歌题材那是相当广泛的。
他既会写一些关于自然风光的诗,像描写山水景色的,什么青山绿水、奇峰怪石之类的,他能把那种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你读着诗就像在看一幅画。
他也会写一些生活琐事。
比如说他可能会写自己和朋友喝酒聊天的场景,或者是自己在家里养的小猫小狗之类的。
这种描写生活琐事的诗,让我们感觉他就是一个很贴近生活的人,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知道吟风弄月的诗人。
风格多变他的诗有时候很清新淡雅,就像春天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心田。
比如说他描写春天的一些诗,写那些嫩绿的柳枝啊,盛开的花朵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有时候又很诙谐幽默。
他可能会在诗里调侃自己或者朋友,让你读着忍不住就想笑。
就好像他是一个很有趣的朋友,总是能给你带来欢乐。
2. 散文创作特色独抒性灵在散文创作上,他同样强调“性灵”。
他写散文也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写出来。
他不会被传统的散文写作规范束缚得死死的。
他的散文可能会写自己的旅行经历,把在旅途中看到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都写进去,而且写得很生动。
他的散文语言很优美,但是又不失自然。
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论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所倡导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
(《清史稿》)中说:(袁枚)天才颖异。
论诗主抒写性灵,他人意所欲出,不达者悉为达之。
士多效其体。
著《随园集》,凡三十余种。
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说道:“袁枚在《答曾南村论诗书》中指出:“提笔先需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
”把真情作为创作之源,又在《随园诗话》卷五中总结我国几千年来的诗史:“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因此,袁枚的“性灵”倾向于人之灵动的情感、禀赋,即强调“情”。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马杰的袁枚“性灵说”的是以追求中提到)袁枚所说之“性灵”不仅指“情”或“性情”,而且指“灵机”。
而(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刘长泉在以真达情——袁枚抒情诗的特色)中写道: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
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其他种种目的去写诗。
情与真密不可分。
(燕山大学学报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写道:真情是人内心感情,是文学之源,只有抓住诗歌的这个本质特征,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诗歌来,因此他反对虚假之作:“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
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
”其《续诗品·葆真》就说:“伪笑佯哀,吾其忧矣:”其《随园诗话》也批评王士祯“喜怒哀乐之不真”。
可见,袁枚倡导的性灵说,其核心就是强调诗人真实感情的表达。
(2005年12月份的求索中马杰和龚建平在袁枚个性思想对性灵说的影响)中说道:袁宏道所说的“性灵”主要指“性情”或“情”。
他认为作家内心必须首先有一种不可阻遏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激动着他,使他迫不及待地欲把这种情感舒发出来,以求内心的畅适。
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上)]的字幕:∙我们现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第十三讲,袁枚的“性灵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是清代乾隆皇帝时代的江南才子,也是著名的一个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话代表作就是《随园诗话》,这是很有名的。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时候的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的知县,然后他辞官后就居住在江宁,就是现在南京附近的江宁。
他在小仓山修了一个园林,号随园。
∙他后来写的一些书都是以随园命名,像《随园诗话》等。
他的书信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
所以袁枚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才华的一个文人。
∙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灵说”,“性灵说”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继承了晚明思想解放者的观点,特别是公安三袁和李贽、汤显祖等人的思想。
在学术思想上,袁枚反对盲目地崇拜圣人经典,他对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就是乾隆年代的汉学考据也表示不满,∙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因为他认为宋学空谈性理,固然不好,像程朱理学。
但汉学就是从汉代,因为乾嘉考据学主张就是继承两汉的学术,他认为两汉的学术更有弊,为什么呢?两汉的学术引导读书人钻牛角尖,在考据当中讨生活。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袁枚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下面我们来谈袁枚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一“性灵说”什么是性灵?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真髓,就是对于性灵的倡导。
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在《序小修诗》当中,∙曾经称赞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以最早的性灵说是从公安三袁来的。
袁枚谈性灵也是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袁枚的性灵说又和公安三袁有所不同,他有明显地针对性,∙这就是反对乾隆皇帝的沈德潜的诗教说与格调说。
沈德潜是乾隆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他写过五格诗的别栽,也就是《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还编过《古诗源》。
清代“性灵诗人”袁枚十首小诗,其...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的诗讲性灵,追求直抒胸臆,反对儒家诗教,所以他的诗格外清新可人。
品读袁枚的诗,如品茗茶,如尝糕点,如听小曲,别有一番意趣在心头。
袁枚是个讲生活情趣的人,也是个“户外运动达人”,60多岁以后,他还狂游名山大川,天台山、雁荡山、四明山、雪窦山、黄山、庐山、武夷山等,都被他踩在脚下,甚至到80多岁还兴致勃勃出游吴越等地。
(1)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简评:这首极富童趣的牧牛诗,写得趣味盎然。
全诗抓住牧童捕蝉瞬间,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春风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简评:一句“春风如贵客”,就足以让这首诗名垂千古。
(3)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简评:这首咏史诗的主题是“普通大众爱情比帝王的爱情更值得流泪”,体现了袁枚“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4)十二月十五夜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简评:这首写吹灯入睡、月光如水的小品诗,写得清新凝神、诗味十足。
(5)遣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简评:美女需要反复打扮,好诗需要反复修改,这是袁枚的“诗学”主张之一。
(6)山行杂咏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简评:这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袁枚旅行体验版。
(7)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简评:养鸡是为了杀鸡,这小聪明,还是不要让鸡知道的好,否则……(8)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钱谦益号牧斋,晚号蒙叟,钱氏认为晚明士风不振首先是学风问题,挽救的办法是“建立通经汲古之说,以排击俗学”。
受钱氏影响,在其家乡产生了“虞山诗派”,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2. 钱谦益和吴伟业是清初著名诗人,与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其诗歌特点“才情焕发,声律绵丽”。
3. 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占据诗坛中心的是宋诗派。
4. 吴伟业,号梅村。
《圆圆曲》是吴伟业叙事体诗的代表作。
吴伟业诗歌前期诗风华绮,以清丽之思状男女之怀。
后期及国难,身经乱离,多感慨苍凉之音。
5. 吴嘉纪诗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语言质朴,风格苍劲,以白描擅长。
如《邻翁行》。
6. 钱澄之诗歌多写行役艰险,山川胜概,风俗民情,其中记载抗清事迹和南明王朝内部斗争的诗篇和诗史价值。
后期则多闲适恬澹之趣。
7. 施闰章和宋琬,被称为“南施北宋”。
8. 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亭林诗风高古,卓尔大卖。
9. 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最擅长的诗歌体裁为五律。
10. 王士禛论诗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倡“神韵说”。
11. 比较而言,王士禛凭吊怀古、模范山水和个人情怀的七言绝句多能实践其“神韵说”的诗学审美主张。
12. 翁方纲的“肌理说”。
13. 袁枚,号随园老人。
世称随园先生。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14.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强调真性情,诗中有“我”,形成“性灵诗派”。
15. 郑燮有《板桥集》。
16. “南施北宋”:清初诗坛著名诗人“施闰章”、宋琬。
施诗温柔敦厚,雅洁有体;宋诗雄健磊落,间多愁苦之思。
17. 《宋诗纪事》厉鹗编辑的宋代诗歌资料汇集,共100卷。
厉鹗,为浙派的代表人物。
全力追求个人生活的艺术化,追求孤淡的情调。
18. 查慎行的诗歌多反映社会民生问题。
其诗得苏轼为多,参以白居易的简朴和陆游的情调。
19. 赵翼《论诗》、郑板桥《板桥集》、反抗传统的浪漫精神。
浅论袁枚“性灵说”“性灵说”是古代试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清代袁枚的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未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露。
基于源远流长得历史,袁枚的“性灵说”主要是在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下的产物。
它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反对对理学的束缚,批判当时文坛复古模拟风气。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从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论证了诗人应率真地表达感情,表现个性,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破除雕章琢句、堆砌典故、以学问为诗。
关键词:性灵、真情、诗才、个性、反格调一.“性灵说”的渊源古典文论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其后南朝钟嵘在其《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
他曾评论阮籍《咏怀》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基于此,他还提倡抒发感情的“直寻”、抨击“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这些都直影响了后来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内容。
唐代诗文中“性灵”一词更为普遍。
一是沿用南北朝“性灵”的含义,如皎然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诗式》);二是对其的发展与开拓,如高适《答候少府》中“性灵出石象,风骨超常伦。
”等将“性灵”与“才”相联系。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剽袭模拟,“掉书袋”的习气,主张“风趣专写性灵”,推崇“天分”,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的内涵十分接近。
明代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强调要用“赤子之心”作文,反对假人假事,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童心”的体现,实质就是要表现“真性灵”,反对儒家礼义的约束。
同一时期的公安三袁反对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的思想,提出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袁宏道在《识张幼于箴铭后》中:“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摘要: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系统阐释了“性灵说”的诗歌理论。
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
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
关键词:袁枚性灵说真情个性诗才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人称随园先生,钱塘(浙江省杭县)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殁于嘉庆二年(1797),终年82岁,他一生经历了康、雍、乾、嘉四朝,在乾嘉诗坛驰骋近五十个春秋,是清代中叶最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文学家,诗居“乾嘉三大家”之首,他和他的“性灵说”风靡一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袁枚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
他做古文不归附桐城派,他讲考据不附和吴派和皖派,因此,他作诗更不喜欢集于沈归愚的旗帜下。
他处处在表现自己,他有他自己一贯的思想。
因此,他不讲理学,不讲佛学,以及不信任何阴阳术数,他要成他自己的家数,所以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所以不随时风众势转移[1](P530)。
袁枚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
真情论袁枚认为,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
他在《答曾南邨论诗》中曰:“提笔先须问性情”,明确地把“性情”置于诗人创作之“先”的首要条件的地位:有性情方可挥毫,无性情则请搁笔[2](P64)。
袁枚特别强调性情,这与晚明以来推崇真情有很大关系。
明末李贽就曾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袁枚倡导“赤子之心”,而世上也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刚出生的婴儿犹如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他的情感是天真的、纯洁的,是世上最真实的情感。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袁枚〔1761—1797〕,字子才,号简斋,杭州钱塘人,34岁于**任上辞官,隐居于**小**的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居士,随园老人等。
著有《小**房集》、《随园诗话》和笔记体小说《子不语》等。
他与**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而历来被公认为三家之首。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说倡导的“性灵说”独树一帜,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诗学史中的“性灵”,并非袁枚首创,但他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根底上,经过创造性的发挥,丰富和开展了性灵说,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流派。
性灵说的提出,虽有历史继承性,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现实针对性,它反对沈德潜、翁方纲的风格说和肌理说,具有较高的审美理论价值。
袁枚的性灵说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阐述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题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要素。
1、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是诗歌的根源和灵魂。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挚、坦诚,不矫饰,不隐匿。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性情”同意。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随园诗话》〕,又说:“诗者,心之声也,行情所流露也”〔《随园尺牍·答何水部》〕,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流露才是“诗之本旨”。
因为袁枚认为具有真情是诗人创作的先决条件,他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这和李贽的“童心说”是一脉相承的,强调诗人应具备纯真的感情。
真情又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因此袁枚一改传统上关于“诗言志”的解释,把真实的性情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揭示了诗歌以表情为主、专主性情的根本特点。
他宣称“提笔须先问性情”,这种性情必须是真诚的、真实的,才能使诗歌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