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肉瘤相关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4
骨软骨肉瘤的组织学分类及手术切除适应症引言骨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骨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其预后通常较差。
手术切除是治疗骨软骨肉瘤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切除的适应症需要根据骨软骨肉瘤的组织学分类进行确定。
组织学分类骨软骨肉瘤可以根据其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低度恶性软骨肉瘤低度恶性软骨肉瘤是骨软骨肉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其组织学特征为未分化的软骨组织和成骨细胞结合形成的二相结构。
这种类型的骨软骨肉瘤通常生长缓慢且较为局限,切除后的预后相对较好。
2. 间变性软骨肉瘤间变性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亚型,其组织学特征为软骨样细胞和原始间变细胞混合存在。
这种类型的骨软骨肉瘤通常生长较快且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对手术切除的要求较高。
3. 滑膜样软骨肉瘤滑膜样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亚型,其组织学特征为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结合形成的二相结构。
这种类型的骨软骨肉瘤通常侵袭性较低,并且对肺部产生转移的风险较小。
手术切除适应症根据骨软骨肉瘤的组织学分类,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可以具体如下:1. 低度恶性软骨肉瘤对于低度恶性软骨肉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并且切除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在手术切除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2. 间变性软骨肉瘤对于间变性软骨肉瘤,手术切除也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手术切除的难度较大。
在手术切除前,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估,以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侵袭程度。
在手术切除后,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3. 滑膜样软骨肉瘤对于滑膜样软骨肉瘤,手术切除的适应症相对较为宽松。
一般情况下,局部切除或较为保守的手术方式已经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在手术切除前,也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估,以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侵袭程度。
结论骨软骨肉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骨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软骨肉瘤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是从软骨细胞发生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由肿瘤性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
软骨肉瘤是颇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其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多见于4 0~70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两种。
中央型从骨髓腔发生,肿瘤为骨皮质所包绕或穿破骨皮质,多见于长管状骨,特别是股骨和胫骨;周围型从骨肿瘤表层出发,向周围软组织及骨皮质侵犯,多见于骨盆、肩胛骨及肋骨等。
少数软骨肉瘤来自软骨瘤和骨软骨瘤之恶变。
病理变化肉眼观,中央型软骨肉瘤主要发生在骨髓腔内,呈灰白色、半透明的分叶状肿物,其中常见淡黄*色的钙化或骨化小灶。
这些钙化或骨化小灶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对诊断软骨肉瘤很有帮助,但高度恶性的软骨肉瘤钙化常不明显。
随肿瘤的增大可使骨髓腔变大并侵犯骨皮质,骨外膜受刺激后,可有反应性新骨形成,使受累骨皮质增厚。
恶性程度较高的软骨肉瘤,在早期即可穿破骨皮质,向软组织内扩展,形成较大的肿块,周围没有新骨形成。
外围型软骨肉瘤瘤体主要在骨外,其表面被覆一层薄而不完整的包膜。
以上两型软骨肉瘤均常发生粘液变、出血及囊性变等继发性变化。
镜下观,肿瘤的分化程度差异很大,分化好的软骨肉瘤在镜下易误诊为软骨瘤,但在肿瘤的边缘可以找到瘤细胞的异型性,如核肥大、深染,出现较多的双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细胞,并可见明显核仁。
在分化差的软骨肉瘤则上述瘤细胞的异型性很明显,核分裂像也多见。
软骨肉瘤的基质可为与一般透明软骨相似的透明基质,也可为粘液样基质,常见于恶性程度高的软骨肉瘤。
临床病理联系局部疼痛及肿块往往是软骨肉瘤的主要症状。
近关节的肿瘤常影响关节活动。
盆骨的巨大软骨肉瘤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软骨肉瘤的分化程度对临床经过有一定影响,分化较好的软骨肉瘤往往生长较慢,预后较好。
软骨肉瘤一般比骨肉瘤生长慢,转移也较晚。
血道转移可至肺、肝、肾及脑等处,淋巴结转移极罕见。
软骨肉瘤术后常易复发,多次复发常使恶性程度增加。
周围性软骨肉瘤科普宣传周围性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
它的名称中的“周围性”是指该肿瘤起源于骨骼的外围,即软组织,而不是骨骼本身。
尽管周围性软骨肉瘤相对较少见,但了解它的危险因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危险因素:目前还不清楚造成周围性软骨肉瘤的确切原因,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者发病的风险:1.曾经接受放射治疗;2.遗传因素。
症状:早期周围性软骨肉瘤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肿瘤长大,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局部肿块或肿瘤,可能会导致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离,局部疼痛、肿胀和红肿;2.关节僵硬或运动困难;3.骨折,尤其是在肿瘤附近。
诊断:确诊周围性软骨肉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1.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扫描、MRI等,用于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情况;2.活检,通过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是否为周围性软骨肉瘤。
治疗:治疗周围性软骨肉瘤的方法通常是个体化的,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以及病情来确定。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以确保彻底清除;2.放射疗法,用于杀灭手术无法清除的癌细胞;3.化疗,用药物来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预后:预防:由于目前对周围性软骨肉瘤的病因了解有限,因此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
然而,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放射治疗可能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总结:周围性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尽管它的发病率低,但了解其危险因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和医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及早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同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软骨肉瘤的分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组织,通常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或中央部位。
软骨肉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常常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软骨肉瘤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级,以便医生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
软骨肉瘤的分级主要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等因素进行评估。
根据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系统,软骨肉瘤可以分为I级、II级和III级。
I级软骨肉瘤是指低度侵袭性的软骨肉瘤,通常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远处转移。
组织学上呈现出较为成熟的软骨细胞,肿瘤细胞间有较多软骨基质。
这类软骨肉瘤通常对手术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较为良好。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软骨肉瘤的分级,医生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在软骨肉瘤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关键,尽早干预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软骨肉瘤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决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对软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将有更好的突破和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软骨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软骨组织,通常发生在长骨和骨盆等部位。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软骨肉瘤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级,主要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侵袭性等因素来确定。
软骨肉瘤的分级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常见的软骨肉瘤分级系统包括Enneking系统和WHO系统。
Enneking系统是最早且应用广泛的软骨肉瘤分级系统之一。
该系统将软骨肉瘤分为三个类别:分级Ⅰ,分级Ⅱ,分级Ⅲ。
分级Ⅰ:软骨肉瘤处于低度侵袭性程度,肿瘤边缘清晰,并且组织学上呈现高度分化的表现。
这类软骨肉瘤相对较小,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破坏性较小,预后相对较好。
软骨肉瘤相关知识【概述】1955年Lichtenstein报道了一组起源于骨膜的软骨肿瘤,并命名为骨膜软骨肉瘤。
1958年Jaffe又提出皮质旁软骨肉瘤的概念。
总的来说,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of bone)系起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从其发生部位来看,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
前者发生于骨髓腔或皮质内部,后者发生于骨膜下皮质或骨膜。
根据肿瘤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原发及继发两种。
前者发病年龄早,恶性程度高,发展快,预后差,后者则为骨软骨瘤、软骨瘤等良性肿瘤的恶性变,发病较晚,发展缓慢,预后稍佳,占软骨肉瘤的4%。
【治疗措施】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切除。
待明确诊断后,分别按具体情况考虑作局部大块切除节段截除或截肢术。
对多数软骨肉瘤的外科手术应以力求局部彻底切除为主,对复发性者或原发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的病例始作截肢或关节离断术,对于低度、中度和重度恶性软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3%和22%。
【病理改变】软骨肉瘤的主要成分肿瘤性软骨细胞,钙化软骨和软骨化骨。
在主要肿瘤组织中,偶可见少量骨肉样骨样组织或肿瘤骨的小岛,此外或尚有少量粘液样组织和纤维组织,在少数情况下,粘液样组织增多,病理学上有时诊断为粘液样肉瘤。
内眼观察,肿瘤所在处骨外形略有膨胀,骨皮质表面增厚,粗糙,并有凹陷。
有些病例也可见局部骨皮质的完全破坏,形成膨大突出的瘤块与骨组织相连。
部分肿瘤因退行性变而形成假性囊肿或粘液样变。
周围型软骨肉瘤可呈球型或粗大的结节状。
切面可见许多的多面性小体,质坚实,蓝白色。
软骨肉瘤在显微镜下,主要可见肿瘤组织系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粘液样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骨组织的基质中。
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现象。
同一肿瘤的不同部分,分化程度也不尽相同,需加以仔细检查观察。
【临床表现】原发性软骨肉瘤,发病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的干骺端最为多见。
软骨肉瘤相关知识
【概述】
1955年Lichtenstein报道了一组起源于骨膜的软骨肿瘤,并命名为骨膜软骨肉瘤。
1958年Jaffe又提出皮质旁软骨肉瘤的概念。
总的来说,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of bone)系起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从其发生部位来看,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
前者发生于骨髓腔或皮质内部,后者发生于骨膜下皮质或骨膜。
根据肿瘤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原发及继发两种。
前者发病年龄早,恶性程度高,发展快,预后差,后者则为骨软骨瘤、软骨瘤等良性肿瘤的恶性变,发病较晚,发展缓慢,预后稍佳,占软骨肉瘤的4%。
【治疗措施】
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切除。
待明确诊断后,分别按具体情况考虑作局部大块切除节段截除或截肢术。
对多数软骨肉瘤的外科手术应以力求局部彻底切除为主,对复发性者或原发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的病例始作截肢或关节离断术,对于低度、中度和重度恶性软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3%和22%。
【病理改变】
软骨肉瘤的主要成分肿瘤性软骨细胞,钙化软骨和软骨化骨。
在主要肿瘤组织中,偶可见少量骨肉样骨样组织或肿瘤骨的小岛,此外或尚有少量粘液样组织和纤维组织,在少数情况下,粘液样组织增多,病理学上有时诊断为粘液样肉瘤。
内眼观察,肿瘤所在处
骨外形略有膨胀,骨皮质表面增厚,粗糙,并有凹陷。
有些病例也可见局部骨皮质的完全破坏,形成膨大突出的瘤块与骨组织相连。
部分肿瘤因退行性变而形成假性囊肿或粘液样变。
周围型软骨肉瘤可呈球型或粗大的结节状。
切面可见许多的多面性小体,质坚实,蓝白色。
软骨肉瘤在显微镜下,主要可见肿瘤组织系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粘液样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骨组织的基质中。
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现象。
同一肿瘤的不同部分,分化程度也不尽相同,需加以仔细检查观察。
【临床表现】
原发性软骨肉瘤,发病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的干骺端最为多见。
其他如肋骨、髂骨、肩胛骨或胸骨等亦有发病。
发生于短骨者少见。
主要症状为钝状为钝性疼痛。
可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并影响邻近关节使之活动受限。
有时局部扪及肿块,但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可有充血红热现象。
继发性软骨肉瘤一般为30岁以上成年人,男性多见。
好发于骨盆,其次为肩胛骨、股骨及肱骨。
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程缓慢、疼痛不明显,周围皮肤无红热现象,临近关节时,可引起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如刺激压迫神经则可引起放射性疼痛、麻木等。
位于胸腔和骨盆的肿瘤,一般难以发现,直至肿瘤压迫内脏,产生相应症状后才被发现。
X线表现
(一)中央型较周围型多见,以原发性为多。
原发性者,肿瘤发生于干骺端髓腔内,呈一大的单房或多房状透亮区,边缘不规则,其间夹杂不规则的钙化点和碎骨片。
有时可见大量的絮状钙化及骨化斑块遮盖骨质区,形成一致密的阴影。
肿瘤膨胀生长,可使骨皮质变薄,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或并发病理骨折、肿瘤很快侵入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散在钙化点。
由于肿瘤的刺激,骨膜下常有多层状新生骨形成,使骨皮质增厚或肿瘤穿破新生骨而出现“袖口”征。
继发性肿瘤的X线表现为:肿瘤的溶骨性透亮阴影增大,边缘模糊,钙化点增多,聚集成堆可见钙化影溶解消失,最后肿瘤穿破皮质,在软组织中发展并形成钙化阴影。
(二)周围型软中央型少见。
其中继发性较原发性为多。
骨软骨瘤的恶性变,常在原发骨软骨瘤的基础上显示软骨帽增大变厚,形成界限模糊的软骨组织肿块,肿瘤内及其周围软组织中,有多量散在的斑点状或絮状不规则钙化,有时可有粗而长的新骨形成,骨质部份也可显示小梁紊乱和破坏征象。
软骨瘤恶变除显示生长迅速外并也可由于肿瘤的破坏而使原有之典型软骨瘤表现消失。
少数病例可发生袖口状骨膜反应。
【鉴别诊断】
(一)软骨瘤肿瘤内也有散在砂粒样钙化点,但较软骨瘤小且数量亦少,骨皮质完整,无骨膜反应。
(二)骨肉瘤该由肉瘤性结缔组织演变成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和骨组织组成。
骨肉瘤含有的肿瘤骨具有特征性。
(三)软骨纤维样肉瘤从组织排列形式来看呈良性损害,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