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海岸
- 格式:ppt
- 大小:28.73 MB
- 文档页数:52
第二章海岸与海岸地形2.1 海岸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
基于江苏海岸线的划定方法与提取研究发布时间:2021-06-28T16:35:32.64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张莹盈1 史益军2 [导读] 摘要:江苏是全国海洋大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条件独特,拥有750.25万亩,约占全国海涂总面积的1/4,战略地位重要,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南京摘要:江苏是全国海洋大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条件独特,拥有750.25万亩,约占全国海涂总面积的1/4,战略地位重要,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海岸线位置的正确划定有助于对沿海滩涂、构筑物、围填海、盐田、围海养殖的陆海统筹管理。
关键词:海岸线;划定;提取 1江苏海岸基本情况1.1海洋自然状况江苏海洋位于我国海域中部、西太平洋沿岸带中心。
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与山东省相邻;南至长江口,与上海市相接。
绝大部分水域属黄海,仅有启东圆陀角至韩国济州岛一线以南水域属东海。
海域分属沿海3市的15个县(市、区)。
1.2地理概况图1-1江苏沿海地理位置概况沿海岸带交通便捷,大部分海堤汽车均可通行。
另外随着连云港到南通沿海高等级公路的全线贯通,江苏沿海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随着连云港港、盐城港和南通港三大港区的改造升级建设,江苏沿海的基础设施条件正快速提升。
2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线的界定及分类研究 2.1海岸线的定义鉴于以平均大潮高潮面作为水陆分界线的定义经过科学论证,已达成共识,因此为保持海岸线定义的连续性,宜继续采用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定义。
《中国海图图式》(GB/T 12319-1998)[6] 规定,海岸线指以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迹线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T 18190-2017)[7] 规定,海岸线是指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线。
索安宁等学者[8] 认为,海陆分界线是指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线。
毋亭、侯西勇等学者[3] 认为,海岸线应该与实际水陆边界线一致。
海岸带管理与保护措施研究第一章:引言海岸带是地球的海陆交界处,一直是人类的聚居地和经济活动区。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海岸带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
因此,为了保护和管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需要对海岸带管理与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1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海岸带是水陆交界带,其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因此,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
2.2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1)加强对于海岸带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建立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网,实时监测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并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以及加强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管理,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有效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2)加强海岸带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于海岸带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合理设置海岸带保护区和开发区域,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使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2.3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例子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其中,南海海岸线、渤海海岸线等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针对此现象,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并加大对于污染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处罚。
同时,在南海海域建立了南沙群岛自然保护区,对南沙群岛进行全面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三章:海岸带经济活动管理3.1 海岸带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海岸带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且,海岸带地区也是国际间贸易和物流交流的重要节点。
因此,合理发展和规范管理海岸带区域是非常必要的。
3.2 海岸带经济活动管理的方法(1)加强对于海岸带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海岸带经济活动开发和利用。
政府应该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水平与法律法规建设的提升,以保障海岸带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海岸地貌形成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地球表面的动力学、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岸地貌的形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海岸地貌的分类和特征1.1 海岸地貌的分类海岸地貌主要分为海蚀海岸、堆积海岸和混合海岸三种类型。
其中海蚀海岸以海浪侵蚀为主要作用,堆积海岸以泥沙堆积为主要作用,而混合海岸则兼具海蚀和堆积的特征。
1.2 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的主要特征包括海蚀地貌的悬崖、海蚀洞、海蚀评台等,堆积地貌的沙滩、沙丘、海蚀地貌和河流冲积平原等。
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洋环境、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
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2.1 海蚀海岸的形成海蚀海岸的形成主要受到海浪侵蚀和海水侵蚀的影响。
海浪冲击海岸岩石,形成海蚀评台和海蚀悬崖,海水溶蚀岩石,形成海蚀洞和地下溶洞。
海岸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海浪的作用,岩石会不断受到侵蚀和堆积,直至形成特定的地貌形态。
2.2 堆积海岸的形成堆积海岸主要受到泥沙的堆积作用。
海浪将沙子和泥沙冲刷至岸边,形成沙丘和沙滩,海水的冲刷和潮汐的影响也会改变海滩的形态。
在河流口和河口处,河流的冲积作用也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2.3 混合海岸的形成混合海岸同时受到海浪侵蚀和泥沙堆积的作用。
海浪侵蚀海岸岩石,形成海蚀地貌,同时海浪也将泥沙带到岸边,形成沙滩和沙丘。
混合海岸的形成过程是海洋地质和地表地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海岸地貌的影响因素3.1 海洋环境海岸地貌的形成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浪、海水的水动力作用,海水的溶蚀作用,海洋岩石和泥沙的搬运作用等都会对海岸地貌产生影响。
3.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影响海岸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岸地质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岩石的硬度、稳定性会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3.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影响海岸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岸地质受到海洋气候和大气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海浪的大小、潮汐的高低以及沉积物的输送等。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将介绍典型海岸防护结构物的安全与功能设计及应用。
主要学习直立式、斜坡式、桩柱式海岸防护结构的波浪力和稳定性分析方法;学习典型海岸结构物反射系数、透射系数、越浪量等的计算方法;了解新型环境友好型海岸结构物的设计理念、方法及工程实践。
本课程是港航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知识课:一方面,本课程以海岸动力学、工程水文、高等数学等为基础,强调力学原理和工程数学方法在海岸结构物设计分析中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应用依靠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观测所获取的简化计算方法。
因此,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意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desig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typical coastal protection structures. It will mainly introduce the wave force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of vertical, slope and piled coastal protection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th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overtopping discharge of coastal structures. The concept, design method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new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astal structure will be also introduced. This course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major of Port, 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coastal dynamics, engineering hydrology,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etc. It emphasizes the applications of mechanics principles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oastal structures. Moreover, it closely depends on 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physical model test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students should also well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etical methods.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线,通过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过程中注重介绍国内海岸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国内学者在新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 岸学习目标 1.在海岸带示意图上,能够正确指出海岸线、海岸带的位置及其范围。
2.运用地图和景观图,能够正确描述不同类型的海岸及其特点。
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通常把海平面升到①__________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②__________是海岸带的主体,每天受③____________影响,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
3.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以及⑧______等作用。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称岩岸。
有独特的⑨______地形,加之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浪的⑩_________。
基岩海岸在⑪____________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⑫______地貌。
2.砂质海岸:通常为⑬______性海岸,主要由⑭_____和⑮_____组成,往往形成⑯______、⑰______、⑱______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⑲____________。
3.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⑳______或平原地区,海岸物质的组成以○21______为主,海岸带宽度○22____,坡度○23____,海岸线○24______,适宜开展○25____________。
4.生物海岸:主要包括○26________海岸、○27________海岸等。
(1)红树林海岸是红树林植物与○28______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29______及○30__________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
在○31______________保护、○32______保护和○33________________中具有重要作用。
(2)珊瑚礁海岸:是由○34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珊瑚礁对保护海岸、 抵抗○35____________起到良好作用。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掌握喀斯特洞穴、喀斯特地貌的作用3.了解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地貌过程4.掌握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5.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6.掌握冰川作用的基本知识二、教学重点1.掌握喀斯特洞穴、喀斯特地貌的作用2.掌握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3.掌握冰川作用的基本知识三、教学难点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了解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地貌过程3.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四、教学方式讲述、讨论、实验、分组研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 喀斯特地貌1.1 形成原因及特征 1.2 喀斯特地貌的作用 1.3 喀斯特洞穴的形成2. 海岸地貌2.1 海岸侵蚀的地貌过程 2.2 海岸沉积的地貌过程 2.3 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3. 冰川地貌3.1 冰川的形成 3.2 冰川的作用 3.3 冰川地貌的特征六、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列举喀斯特地貌的几种形式和特点。
2.请同学们讨论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
七、实验讲解1.请同学们实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请同学们实验海岸侵蚀的地貌过程。
八、分组研究1.请同学们分组研究冰川地貌的形成和作用。
2.请同学们整理研究结果,并报告给全班同学。
九、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和冰川地貌,并总结形成原因和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海岸线的情况,并总结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特点。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讨论、实验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了解。
通过实验和分组研究,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貌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讨论和分组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精神,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