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变异趋势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24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40题)1、目前对人致病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主要是()。
A.X群B.Y群C.A群D.W135群E.29E群【答案】 C2、偶尔可导致EI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假阳性的是A.脂血B.EDTA抗凝C.枸橼酸钠抗凝D.肝素化E.轻度溶血【答案】 D3、在室内质控过程中,若质控血清的检测结果超出±3SD,则判为A.不能判断B.在控C.失控D.难以确定E.警告【答案】 C4、T淋巴细胞的免疫标志是()。
A.CD33B.CD3C.CD19D.CD41E.CD56【答案】 B5、在某次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中,对于血钾5个不同批号样本的检测结果,其中有1个批号结果超过规定的范围,其得分应为A.80%B.100%C.60%D.40%E.20%【答案】 A6、为减少化疗和放疗对肿瘤患者的全身性伤害,药物靶向治疗已成为关注焦点。
制备肿瘤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连接相应的毒性分子后可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
A.组合抗体库技术B.B细胞杂交瘤技术C.嗜菌体抗体技术D.T细胞杂交瘤技术E.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答案】 D7、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主要用于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B.不稳定血红蛋白病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答案】 A8、质量管理体系中有关“过程”的论述,正确的是A.组织、结构、程序和设备B.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C.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和检测咨询D.人员、设备和设施、资金、技术和方法E.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控规则和质控过程【答案】 B9、在肌肉中查不到的寄生虫是A.猪囊尾蚴B.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C.旋毛虫幼虫D.并殖吸虫E.以上都不是【答案】 D10、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结合,如抗体过剩时称为A.前带B.前带或后带C.后带D.前带和后带E.等价带【答案】 A11、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A.1-磷酸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CDP葡萄糖D.UDP葡萄糖E.GDP葡萄糖【答案】 D12、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不包括下列哪项A.肝素B.磷酸盐C.腺嘌呤D.枸橼酸盐E.葡萄糖【答案】 A13、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血管和平滑肌反应属于()。
我国流脑的血清群-回复我国流行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和严重的临床表现。
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区易发生疫情。
从病情严重程度来看,流脑可以分为不同的血清群,包括A、B、C、X、Y、W135等。
这些血清群的不同特点和对应的防控策略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首先,血清群A是流脑疫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容易造成大规模疫情的原因。
当流脑疫情发生时,A群的病例数常常占据绝大多数。
预防血清群A的最有效手段是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其次,血清群B在我国的地区疫情较为常见,但相比于A群,B群的疫情通常较为分散。
由于B群的血清特性与A群不同,目前尚缺乏特效疫苗的广泛应用。
因此,针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大。
除了A群和B群外,C群也是我国流脑疫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群疫情通常比较突出,病程严重,治疗难度较高。
就流脑疫情的防控而言,C群的预防重点同样是疫苗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感染的风险。
除了A、B、C三个主要血清群外,我国也发现了很少见的D群和X群流脑,以及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Y群和W135群。
尽管这些血清群的疫情相对较少,但也不容忽视。
这些新出现的血清群需要提高对其的监测和警惕,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以应对潜在的疫情风险。
在流脑的整体防控中,疫苗接种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我国已经研发并广泛使用多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包括A+C群联合疫苗、A和C群单独疫苗、ACW135Y多糖疫苗等。
这些疫苗的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在逐步扩大,以实现对流脑的全面控制。
此外,流脑疫情的防控也需要强化社会宣传和科普教育。
通过增加公众对流脑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疫情的监测和报告能力,增强个体和群体的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遏制疫情的传播。
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普及,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减少疫情对患者的危害。
大兴安岭地区流脑疫苗免疫效果测定结果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是冬春季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在我国属于重点防治的乙类急性传染病。
我国过去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流行。
自1985年开始,我国实施了A群脑膜炎奈瑟菌夹膜多糖菌苗接种,流脑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多年来,全国流脑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脑膜炎奈瑟菌,近几年来,除A群引起的暴发以外,国内由C群引起的流脑暴发也时有报道。
开展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和接种A+C流脑疫苗效果评价是分析流脑疫情流行趋势,为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2005年1月-12月对大兴安岭地区7-14岁学生320人进行了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和接种A+C群流脑疫苗前后进行了抗体水平测定。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对象2005年1-12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呼中区、塔河县、呼玛县、漠河县六所学校7-14岁学生320人(每个年龄为一个年龄组,共分8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调查对象为40名,男女各半。
制定统一调查表,由经验丰富的流行病学医师对调查表进行统一填写。
1.2 检测方法采集调查对象鼻咽拭子,采用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选典型菌落做生化鉴定。
对接种A+C群流脑疫苗的学生,分别在接种前采集、接种4个月采集血清学样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A群及C群流脑IgG抗体。
测定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对五县区六所中小学7-14岁320名学生进行A+C群流脑疫苗接种。
2 结果2.1 学生总体流脑带菌状况本次共采集7-14岁学生的320份咽拭子标本,有4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Nm),均为B 群,带菌率为1.25%。
2.2 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带菌率7岁组、9岁组Nm的带菌率均为2.50%,11岁组带菌率为5.00%,其余年龄组学生的咽拭子标本中均未检测出Nm。
[文章编号]1000-2057(2008)02-0098-03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 ciences)2008∶28(2)脑膜炎奈瑟菌对干燥、寒冷、热、阳光等非常敏感,在室温中3小时就死亡[1],同时营养要求也很高。
因而对脑膜炎患者或带菌者的检查,常规的检验方法需要用37℃预温的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进行床边接种,并保温运送至实验室检验,这种方法对人群带菌状况和流行病学的监测尤其困难。
为方便监测并反映人群的真正带菌状况,就如何保持脑膜炎奈瑟菌的活性、提高检出率,我们对所用培养基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小牛血清琼脂将市售血琼脂基础培养基配制后121℃15分钟灭菌,待冷却至50℃左右时,按10%加入小牛血清,作脑膜炎奈瑟菌活菌计数时倾注平板用。
葡萄糖蛋白胨水:含1%葡萄糖、1%蛋白胨、0.5%氯化钠,121℃15分钟灭菌后备用。
小牛血清“双抗”培养基[1]:取上述制备的葡萄糖蛋白胨水溶液198ml 、“双抗”水溶液2ml (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 的浓度分别为660U/ml 和5000U/ml )、无菌小牛血清200ml ,充分混匀后,用无菌的10ml 吸管分装于无菌的试管中,每管1ml 。
血琼脂平板:将市售血琼脂基础培养基加水后121℃15分钟灭菌,待冷却至50℃左右时,按10%加入新鲜的预温至37℃的绵羊血,随加随混匀,再加入万古霉素和多黏菌素B 溶液,使其含量分别达到3.3U 、250U/ml ,混匀后倾注平板。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制法基本同前,只是在温度降至80℃左右时加入绵羊血,继续冷却至50℃左右加入抗生素。
A 和C 群脑膜炎奈瑟菌标准人群脑膜炎奈瑟菌带菌检验方法的研究*王海燕1**,邵荣标1,毕诚2,郑春早1(1江苏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盐城224002;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目的:研制一种能够在低温下保持脑膜炎奈瑟菌活性并具有增菌作用的培养基。
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
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细菌性脑膜炎中唯一能造成流行的疾病,该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者通过口腔分泌物接触传播(接吻、共用餐具等)。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
2020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为50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61例;死亡人数为3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3例。
2020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为0.0036/10万,死亡率为0.0002/10万;2019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为0.0079/10万,死亡率为0.0004/10万。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方法
对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早诊断早干预非常关键,特别是病情急重的患儿,如治疗不及时则病死率高。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患者,早期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给予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流行期间应减少集会,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
3、保护易群人群
对15岁以下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脑膜炎球菌A 群多糖体菌苗,每年加强1次,保护率达90%以上。
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惡唑进行药物预防。
预防疾控微生物检验技术:化脓性细菌试题预测1、单选某患者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皮肤出血性淤斑。
查脑膜刺激征(+)。
分离培养可能的病原菌应注意的事项中不包括()A.可采集脑脊液B.可采集血液或出血淤斑C(江南博哥).标本要立即送检,并注意保湿保暖D.需补充5%~10%CO2气体E.标本直接接种在巧克力血琼脂平板上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患者症状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符。
分离脑膜炎球菌应注意的事项有:①可采集脑脊液、血液、出血瘀斑作标本;②脑膜炎球菌产生自溶酶,对干燥、热力敏感,在室温下3h即死亡,故标本要立即送检、注意保温。
培养基要预温;③血液或脑脊液中菌量可能少,为提高分离率,应先接种至血清肉汤培养基增菌后,再在巧克力血平板上行划线分离;④初次分离需补充CO2。
2、单选肺炎链球菌主要致病物质是()A.透明质酸酶B.溶血毒素C.普通菌毛D.荚膜E.外毒素正确答案:D3、单选不宜冷藏的细菌是()A.流感嗜血杆菌B.百日咳鲍特菌C.脑膜炎奈瑟菌D.牛布鲁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C4、单选下列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哪一项是错误的是()A.90%以上耐青霉素GB.抵抗力较一般无芽胞菌强C.某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D.极少数菌株含有A蛋白E.凝固酶阳性正确答案:D5、单选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性酶D.表面菌毛E.鞭毛正确答案:D6、单选下列()病原菌感染机体后能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A.肺炎球菌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C.绿脓杆菌D.变形杆菌E.肺炎杆菌正确答案:B7、单选某产房发生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血症暴发流行,该菌最可能的来源是()A.皮肤B.肠道C.鼻咽部D.阴道E.口腔正确答案:B8、单选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A.肺炎链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淋球菌D.A族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球菌正确答案:B9、多选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依据的指标有()A.金黄色色素B.分解甘露醇C.产生凝固酶D.产生耐热核酸酶E.产生溶血毒素正确答案:A, B, C, D, E10、单选关于流脑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B.我国95%以上由B群脑膜炎球菌引起C.人类为惟一的传染源D.主要通过飞沫传播E.暴发型以儿童为主正确答案:B11、多选有关:“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叙述,哪几项是错误的()A.是链球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B.所致化脓性感染易扩散和形成血栓C.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D.产生多种外毒素,故可用类毒素预防E.对青霉素G不敏感正确答案:D, E12、单选下列指示灯中,HEIGHT表示的是()。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简介(仅供参考)。
0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关1、刘剑君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常务理事等。
科研及论著:主持多项科技部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有关循证医学和疾病控制策略的文章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其中“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tuberc ulosis in China”于2005年4月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Progress of DOTS i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和”Progress in tuberculosis control and the evolving public-health system in China”分别于2006年3月和2007年2月发表在《Lancet》。
获奖情况:于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获得国际防痨与肺病联合会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奖”、世界银行行长奖(结核病控制杰出贡献)、卫生部全国结核病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奖项;获2009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王黎霞女,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办主任,中盖结核病项目执行主任等职务。
兼任卫生部结核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理事,全球基金技术评估顾问组成员,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DOTS扩展工作组核心组成员。
研究方向:结核病流行病学及结核病实施性研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称作流脑,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它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这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分为若干血清群,其中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A、B、C、W和Y型。
脑膜炎奈瑟菌具有一定对外环境抵抗力,能够在干燥痰液中存活数小时,但加热至56℃仅需30分钟即可灭活,同时对常用消毒剂如酒精、甲醛等亦敏感。
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散播到周围环境中。
病原体也有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所有人都对这种病菌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尤其是3月至4月是高发期。
地理分布上,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北方,城市和农村均有可能出现病例,但农村地区疫情通常更为严重。
流脑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的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和黏膜上的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休克、脑积水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可能会出现再次恶化,医学上称为“复发”。
流脑的流行规律方面,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0%至20%,这些感染者在传播病原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流脑疫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流行。
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发病率差异,南方地区较高,北方地区较低。
为了预防流脑,推荐广泛接种疫苗,流脑疫苗已被纳入我国儿童的免疫规划之中,建议在2个月、4个月、6个月和18个月时进行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也很重要,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疫情监测、隔离治疗确诊和疑似患者、以及健康教育也是预防流脑的重要策略。
流脑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传染病。
通过掌握其流行特点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减少这种疾病对社会健康造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