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四《望海潮》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望海潮》教学实录师: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杜甫面对春天的花鸟景观会有什么感慨呢?(板书课题:春望)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杜甫的简介(多媒体展示)。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生:(朗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因避“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师: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请大家来读一读背景介绍。
生:(朗读)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八月,杜甫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俘虏,囚禁在长安城里。
时值深秋,诗人目睹草木凋零,百花纷谢,一片萧条冷落,不禁热泪盈眶,愁绪满怀,写下了这首伤时感事的五言律诗。
师:看来,当时的杜甫被押解在长安,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再加上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的心情肯定是郁闷、孤独、痛苦的。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看能否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这种情感。
师:请大家结合注释来疏通一下这首诗的词句。
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好了,谁来给大家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呢?当然说的时候要有条理一些。
生1:“国破山河在”,国是国都的意思,这里指长安。
破了还要在,意思是还依然存在。
这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
生2:“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的破败荒凉。
虽是春天,可草木丛生,一片荒凉。
与第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人感觉到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生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上句中“时”理解为时局,国难时期。
“溅泪”、“惊心”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心悸。
下句中“别”应理解为分别、离散。
“感时”、“恨别”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
生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上句说自开春以来战火又烧了整整三个月。
“烽火”是指战火。
“三月”说明时间之长。
“家书抵万金”是说接到一封家书真比得到一万两黄金还要高兴。
“抵”相当与“值”。
因为战乱不断,道路阻隔,所以家书显得格外宝贵。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课堂实录和《雨霖铃》课堂实录
一,导入:
北宋词人柳永,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人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那幺,他到底是一个什幺样的人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走进他的情感世界.首先我们来学习《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罢这首《望海潮》,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入侵南宋之志.请同学一齐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样个问题: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
(学生齐读《望海潮》)
师:请同学看一下屏幕上的思考题,(出示幻灯片:思考: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哪位同学思考好了就可以发言.
生:我认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句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的野心,因为大家都把珠宝陈列在市面上面,而且相互攀比自己家的富庶,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多幺富庶。
《望海潮》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下面请同学们先朗读一遍作品。
生:齐诵词作。
师:读完这首词。
大家有没有感觉前面每一句押韵都很舒服,但有个地方却好像很流畅的地方突然有个疙瘩,有没有觉得?是那一句?生1:有的。
“竞豪奢”这里,感觉跟前面不一样。
师:嗯,我们感觉这个地方有点别扭。
为什么这里感觉别扭?从押韵的角度来看,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韵脚的位置,是要押韵的。
但刚才我们读了,从现代汉语的发音来看,这里似乎并不押韵。
前面都是押“a”韵,而这里的“奢”是“e”,和前面不太吻合押得上,是不是?显得就不够顺畅。
其实呢!我们可以猜一下,可能这个字古音和现在不一样。
可能念什么呢?生齐答:“sha”(一声)?师:嗯。
还真是这样。
我一开始想找找好的朗诵音频给大家听听,但找了一些觉得也就这样吧。
后来找到一个名家朗诵在读到这里时的处理,就是“竞豪奢(sha一声)”。
这样押韵就很流畅了。
这种现象我们在古诗里面有没有发现其他类似的现象啊?生:“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二声)”师:对!我们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二声)”,就是这样。
嗯,上面是关于这个读音我这里顺便提一句。
好,下面我们来说这首词。
词牌叫“望海潮”,这里呢先说一下,在柳永之前,这个词牌是不存在的。
换句话说——生:这是柳永自创的。
师:对,“望海潮”这个词牌是柳永自创的。
从词牌的产生源起发展来说,词牌名字与词作内容上,还是有某种关联度的。
请你们粗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哪句话是可以和词牌“望海潮”直接呼应相关联的?生:“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师:很好。
对,这句在写什么?生:写“潮”。
师:哪里的“潮”?钱塘江的潮水,是吧?而钱塘潮是我们杭州众多壮观风景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景观。
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的是柳永歌咏杭州城市风光的这样一首作品。
好,刚才我们已经通过读对词的内容初步熟悉了。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柳永这首词是写来干嘛的?生: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柳永他,看得出来他不是本地的人,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他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为这里的景色所感动,然后写了一篇赞美的(作品)。
《望海潮》课堂实录点击加入语文备课大师交流群《望海潮》课堂实录2011年9月份,我参加了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此课获开封赛区第5名,全省第7名。
一、导入语: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串精美璀璨的珠链。
瑰丽的《诗经》,绮丽的《离骚》,华丽的唐诗,壮丽的宋词……而在这串精美的珠链上宋词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
苏轼的明月、易安的黄花,银河上的鹊桥,二十四桥的冷月……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已成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这些千秋传诵的词章,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宋朝,感受流光溢彩的诗风词韵,一起欣赏著名词人柳永的都市生活画卷——《望海潮》。
师:北宋都市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最为有名,古人曾这样评价:“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师:想把这首词读好吗?生:想。
师:齐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宏亮,也很有气势。
要想读好一首词,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词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我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出来。
诵读这首词要注意大屏幕上提到的这几点:(出示幻灯片:①整体感情要饱满,要有适度夸张,语调铿锵有力。
②上阕“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阕节奏平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自由诵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与学生交流重要字词的理解)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解释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生: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清嘉:清秀;嬉嬉:欢快愉悦的样子;吟赏:吟诵和欣赏。
师:解释的很正确,哪位同学试着给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的掌声中是对你读得最好的肯定,很有激情,声音很洪亮。
•[阅读次数:73]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阅读次数:22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阅读次数:3550]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阅读次数:4180]一、教学目标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三、教学课时 45分钟四、教学过程 1、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阅读次数:1996]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说。
一、说教材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阅读次数:4772]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次数:8220]教学目标:1、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柳永词两首|《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的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北宋词人柳永,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人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进展宋词的巨匠,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日就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们来学习《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传奇金主完颜亮读罢这首《望海潮》,非常艳羡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入侵南宋之志。
请同学一齐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索这样个问题: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同学齐读《望海潮》)师:请同学瞧一瞧屏幕上的思索题,(出示幻灯片:思索: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哪位同学思索好了就可以发言。
生:我认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句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的野心,由于大家都把珠宝陈设在市面上面,而且相互攀比自己家的富庶,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多么富庶,是多么有钱,那完颜亮发觉这里是如此富庶,他自然就起了入侵南宋的野心。
师:也就是物质生活的这种诱惑,家家户户是绫罗盈柜,珠宝玉石遍陈于室,人们都在比阔气,讲豪华。
特别好.生:还有哪位?来,你说说。
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句话描写当时杭州风景美丽,地理形势很优越。
假如侵占之后,可以占据地理优势,应当可以勾起他入侵南宋的野心师:哦!我听出来了,他除了艳羡这里物质生活的富有之外,还对这里风景的美丽引起他精神上的愉悦所憧憬。
师:好,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生:“千骑拥高牙,沉醉听萧鼓,吟赏烟霞”会引起他入侵的野心,由于高牙是个官,然后在这里过的这么闲适拘束,太舒适了,他假如统治了这里,就是这里最高的统治者了,所以他活的会更好。
师:治理有方,高牙并不是一个官,高牙是官员出行的仪仗队,那么也就是他非常艳羡这里的地方官。
他为什么艳羡这里的地方官,或者说这里的地方官为什么如此闲适拘束?哪位同学可以就他说的这句话深化地理解一下?生:我觉得他之所以艳羡这里的地方官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第一,钱塘也就是杭州这里历史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都市。
《望海潮·东南形胜》课堂实录一、感情诵读,初步感知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宋词,咱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表现形式。
你们以前也学过不少词吧,谁来说说词与诗有什么不同?生:学过一些,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破阵子》等,词题目前面有词牌,也不像诗歌律诗绝句那样整齐。
生:词读起来很过瘾,很适合表达感情。
师:词有好几个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就很好地体现了词的音乐性,抒情性的特点,柳永就是平民音乐家,他创作的词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出,皆能歌柳词”,歌词嘛,大多是能配乐演唱的;因为它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所以你读起来感到很过瘾,是吗?生:(点点头)师:宋词最典型的有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
课下布置让大家预习了,下面谁能来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诵一下。
生:(读得很流利,但没读出感情)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生:他读得太快了,跟赶场子似的。
(大家哄笑)师:(我激他说)那你试着读一下。
生:(读得比较有感情,但是还有点平淡)师:同学们,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景象?生:描绘了一种繁华富庶、和平宁静的景象。
师: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这首词流传到了北方金人统治的地方,金主完颜亮读到了这首词,当他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就时,顿生南侵之意。
大家想想,这句该读出一种什么感情?生:喜爱,赞美,向往……师:谁来读一下?生:(生读,很有感情)师:这就对了,读的时候,脑子里应该想象着远远近近重重叠叠的山峰上满是桂花,湖里荷花,十里飘香,读得时候,“有”后要停顿一下,“三秋”“十里”要读得悠长,突出时间之久,范围之广。
(我范读之后)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重读全文,然后咱们配乐朗诵,看谁读得更好。
望海潮课堂实录《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望海潮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望海潮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望海潮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导入语: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串精美璀璨的珠链。
瑰丽的《诗经》,绮丽的《离骚》,华丽的唐诗,壮丽的宋词……而在这串精美的珠链上宋词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
苏轼的明月、易安的黄花,银河上的鹊桥,二十四桥的冷月……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已成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这些千秋传诵的词章,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宋朝,感受流光溢彩的诗风词韵,一起欣赏著名词人柳永的都市生活画卷——《望海潮》。
师:北宋都市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最为有名,古人曾这样评价:“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师:想把这首词读好吗?生:想。
师:齐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宏亮,也很有气势。
要想读好一首词,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词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我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出来。
诵读这首词要注意大屏幕上提到的这几点:(出示幻灯片:①整体感情要饱满,要有适度夸张,语调铿锵有力。
②上阕“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阕节奏平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自由诵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与学生交流重要字词的理解)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解释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望海潮柳永人们常说,上有苏杭,下有天堂,大家熟悉的西湖名胜有哪些?自古以来歌咏杭州的诗词也很多,学生齐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孤山寺北贾亭西”等。
下面我们来欣赏杭州的风景。
展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看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什么?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品味意境2.吟诵背诵全词(点评:1.导语结束处的问题设置与学习目标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把“看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什么”一句改为“品味作者在词中给我们展现的杭州生活画面,并在吟诵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这样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导语与学习目标的展示有机过渡。
2.学习目标呈现的顺序不好,吟诵背诵全词属于识记能力,这是一种较浅层次上的能力要求,因此要呈现为第一学习目标)柳永简介: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点评:这是诗词的初读)有没有读不懂的字音?学生一一站起,指出自己不会读或不懂的字词。
(点评:不如让学生站起来试读,在试读的过程中就能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带着你的理解再去读,读出诗意。
(点评:这是诗词的再读过程,不过让学生“读出诗意”要求不实,因为诗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诗中有着具体的诗意,因此具体到这首讲诗,我们可以说“体会词中所描写的画面”,这样教师指令的指向性就会更加明确)有没有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学生沉默)于是教师问学生“清嘉”学生不会,教师反问为什么不问,于是学生站起来问“户盈罗绮”。
第三次读,带着你的感情。
(情读)让学生站起来读。
二个学生的效果不是太好。
第四排的学生齐读。
全班齐读,这时已达到了熟读的程度。
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大家先独立思考,而后再小组讨论。
(新的感受,体会等太虚,也太大,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在这里应明确,从哪几个方面体会,加深了解。
或者说换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三个同学发言之后,进行一小结,而后再让学生在此小结的基础上试着去做,这样可能比十几个同学都在说,教师到最后总结要好)老师应有一个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能从学生乱的发言中,规纳总结分类,而后明确诗歌鉴赏的方法。
望海潮语文课堂实录望海潮语文课堂实录一、导入语: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串精美璀璨的珠链。
瑰丽的《诗经》,绮丽的《离骚》,华丽的唐诗,壮丽的宋词……而在这串精美的珠链上宋词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
苏轼的明月、易安的黄花,银河上的鹊桥,二十四桥的冷月……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已成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这些千秋传诵的词章,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宋朝,感受流光溢彩的诗风词韵,一起欣赏著名词人柳永的都市生活画卷——《望海潮》。
师:北宋都市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最为有名,古人曾这样评价:“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师:想把这首词读好吗?生:想。
师:齐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宏亮,也很有气势。
要想读好一首词,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词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我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出来。
诵读这首词要注意大屏幕上提到的这几点:(出示幻灯片:①整体感情要饱满,要有适度夸张,语调铿锵有力。
②上阕“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阕节奏平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自由诵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与学生交流重要字词的理解)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解释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生: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清嘉:清秀;嬉嬉:欢快愉悦的样子;吟赏:吟诵和欣赏。
师:解释的很正确,哪位同学试着给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的掌声中是对你读得最好的肯定,很有激情,声音很洪亮。
师: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座城市?生:杭州。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望海潮》教学实录(一)师: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回首悠悠历史岁月,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山水名胜之间,高歌低吟,盛赞咏叹。
数不尽的山水名胜引发数不尽的华美诗章。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
而这其中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杭州当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那幺它究竟为何如此引人人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一起去看一看杭州,看一看杭州西湖,共同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师:由于作者的介绍以及创作背景老师已经留为家庭作业,所以在这里过。
下面首先来听一下这首词的朗诵。
有不会的字词大家标注一下,然请同学来朗诵。
(播放朗诵录音)师:好。
哪位同学可以试着朗读一下?(生读)师:非常好!老师给大家找了几张杭州西湖的图片,大家观赏一下。
(幻灯片放映图片)师: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首词。
看上铆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吴:吴兴、昊郡、会稽。
钱塘过去属昊郡。
都会:人口集中的大都市。
杭州地处我国东南部,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所以说“形胜”。
这是从地理、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是人口和财货的聚集地,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才自古繁华。
这一句有什幺作用啊?生:在内容上是交代所写事物,而且是主旨句。
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望海潮语文课堂实录一、导入语: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串精美璀璨的珠链。
瑰丽的《诗经》,绮丽的《离骚》,华丽的唐诗,壮丽的宋词……而在这串精美的珠链上宋词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
苏轼的明月、易安的黄花,银河上的鹊桥,二十四桥的冷月……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已成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这些千秋传诵的词章,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宋朝,感受流光溢彩的诗风词韵,一起欣赏著名词人柳永的都市生活画卷——《望海潮》。
师:北宋都市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最为有名,古人曾这样评价:“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师:想把这首词读好吗?生:想。
师:齐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宏亮,也很有气势。
要想读好一首词,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词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我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出来。
诵读这首词要注意大屏幕上提到的这几点:(出示幻灯片:①整体感情要饱满,要有适度夸张,语调铿锵有力。
②上阕“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阕节奏平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自由诵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与学生交流重要字词的理解)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解释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生: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清嘉:清秀;嬉嬉:欢快愉悦的样子;吟赏:吟诵和欣赏。
师:解释的很正确,哪位同学试着给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的掌声中是对你读得最好的肯定,很有激情,声音很洪亮。
望海潮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古人常说“一言可以兴邦”,其实“一言也可以灭国”,关于南宋的灭亡历史上有这样一种传说:相传金主完颜亮有一次听到有人吟唱柳永《望海潮》中的一句词,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造成的;引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身无关系。
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写的很成功,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心向往之。
那么到底是哪句话让金主完颜亮起南下侵宋之心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望海潮》。
(板书)师:关于作者柳永请大家看课文注释1(补充)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作品有《乐章集》。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师:好,我们来具体的看这首诗。
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文的学习更要反复的读,这是一首投赠诗,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呢?(稍作停顿)我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思考,看看我读的哪些地方和你理解的不同,希望同学们能指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生:我觉得“云树”句应该读的再有气势一点。
师:很好,这句写钱塘江潮壮观的景象,“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应该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好,你来接着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我觉得“重湖”句相对来说舒缓一点。
师:说的不错,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好。
你再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柳永《望海潮》教学实录——提纲挈领明思路,精雕细刻品词句[教学设想]周志恩诗词教学要善于提纲挈领抓核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通过抓主旨句、关键词组织教学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主旨句、关键词梳理诗词内容要点,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情感态度,鉴赏艺术效果等。
本词教学正是基于这种设想进行新的尝试。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预习了柳永的《望海潮》,通过注释与已对柳永的生平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大体了解。
现在请大家来齐读柳永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这首投赠词。
《望海潮》预备起——生:(齐读)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生:“钱塘自古繁华”。
生:“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师:到底是哪一句呢?生:后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师:对。
前一句只是强调钱塘的一个特点吧?生:是的,是词里描写的核心内容,钱塘繁华。
师:嗯,后一句呢?生:是创作意图,点明中心。
师:对啊,主旨句主旨句,就是揭示创作意图的句子。
这个主旨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词?生:“好景”。
生:“夸”。
师:总的意思是“夸好景”,但只能找一个词,应该是——生:“夸”。
师:对。
“好景”是描写和“夸”的对象,“夸”才是作者喜悦与赞美之情的显现。
那么,作者描写了杭州哪些“好景”,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全词,体会体会作者的喜悦与赞美之情吧。
生:(齐读)师:作者在词中所写的“好景”主要有哪些?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吧。
生:开头一句写“形胜”、“都会”、“繁华”。
师:这是什么方面?生:总写杭州的特点。
师:哦,是总写。
三个词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吧?生:“形胜”写杭州的地形。
师:写地形?生:地理位置很优越。
师:对。
生:“都会”写杭州是重要都市,中心城市。
生:“繁华”写杭州的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生:第二句写人口众多。
师:哦,从“十万人家”看出了人口众多。
那么“参差”呢?生:写建筑。
师:建筑有怎样的特点呢?生:高高低低,高矮不一。
师:从人口与建筑看,杭州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都市,人口众多,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望海潮》教学实录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教学过程:师:北宋流行歌坛有一位很著名的词人,你们知道是谁吗?生:柳永。
师:对。
据说,宋真宗咸平末年,年轻的柳永从家乡武夷山下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过杭州,到杭州后,发现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当杭州太守,于是前去拜访,可他一介布衣,没法子见到门禁甚严的孙何,只好写了一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词。
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这首词。
孙何听罢,美滋滋的,问明作词人是柳永之后,立即遣人宴请他。
那么柳永写了一首怎样的词?这首词是怎样打动杭州太守孙何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走进他的坎坷人生。
师:同学们先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并结合注释来理解词。
(学生自读三四分钟)师:请一位学生来读。
(学生读)师:读错了三个字:堑qiàn 嬉xī乘chéng师:老师来读,同学们初步感知词的音韵美,并思考:这首词是怎样打动杭州太守孙何的?(教师读)师:要打动一个地方官,我们夸他什么好呢?生:政绩,地方治理得很好。
师:对,词中哪些句子表明地方治理得很好?生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老师补充: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
)生2: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词,然后结合原词发挥想像,写一段文字来描绘杭州的胜景,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后,开始埋头写作)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自己的描绘。
生:时间肆意涂抹,在那段冗长的历史下,花香更加漫长。
似乎一直是烟雾萦绕的天外,飘扬的柳,雕花的桥,衬托了户户云云,又像是遮掩无奈珍珠的荧光。
西湖碧波映翠,摇摇曳曳,桂花香满钱塘。
荷花开露芙蓉脸,水边漾起粉红的水晕,笛声和起晚霞的韵律,吟出那段歌,吟出月光,吟出绵长的思绪。
师:下面请同学来评点一下。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对杭州的眷恋,将杭州的美景具体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对荷花的描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老师,我觉得这段文字里面有些地方受《听听那冷雨》的影响,就是那些叠词,“户户云云”、“摇摇曳曳”我觉得用得很生动。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写得好,两位同学评点得也很好。
不过大家要注意,我们最好选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加以描绘。
再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夏日的江南,湖面上蔓延着生命的绿色,肥大的荷叶层层叠叠,只留下些许缝隙,经阳光照射,便在绿肥红瘦间缀上点点金黄。
远处传来清脆的采莲歌,惊起荷中的飞鹭。
不知是莲花的香还是脂粉的香,不知是芙蓉的面还是少女的面。
几个少女撑篙而来,拨开亭亭的荷杆,咕咚一声,是调皮的孩子跳入水中,忽地又钻出水面,挤出一个逗人的鬼脸,惹得姑娘们又是笑声一片。
师: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根据哪些词语加以描绘的。
生:我主要选取了“十里荷花”和“莲娃”,又加上了采莲姑娘的活动,再用孩子的一个调皮的鬼脸作为特写。
师:不错,尤其是对“莲娃”的想像,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下面,大家在头脑中回忆一下刚才这几位同学朗读的文字,想像着杭州的美景,将这首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全词)
师: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现在有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标语,比如北京的城市标语是——
生(七嘴八舌):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北京欢迎您……
师:看来大家了解得还比较多,下面的时间请大家再将这首词读几遍,从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为杭州写一则城市标语,这一次大家可以合作完成。
(学生朗读,讨论并写城市标语)
师:好,我们现在请大家将自己写的城市标语读给同学们听。
生:钱塘潮起波连五湖四海西湖调唱客来四面八方
师:给大家讲一讲,你选取了杭州的哪些特点。
生:我的上联是根据“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而拟的;下联是根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而来的。
主要体现杭州自然景观的雄壮与秀美的特点。
师:说得很好,再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
生:如烟碧水如画人家,如丝锦绣如梦杭州。
师: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我想,生活在杭州肯定会很幸福。
生:我觉得这幅对联运用比喻运用得比较好,将杭州如梦似幻的感觉表达出来了。
师:不错,还有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江南水好一杭州,物华天宝尽此处。
师:我觉得,写得很精炼,很有概括力。
“水好”,水到底怎么好?可以引发读者无穷的想像;“物华天宝”这一个词就将杭州城的富庶写出来了。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老师,我没用对联的形式。
师:我们刚才不是说也可以用其他形式了吗?读来听听。
生:自然之胜景,天下之盛世,心中之圣地。
生:活力、自信、绿色、和谐。
生:青山绿水绕天堂。
生:西湖岸上东风破莲叶荷花七里香
(学生哄堂大笑)
师: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他把周杰伦的歌名都用上了。
师:看来听流行歌曲还是很有用的。
(学生笑)
师:刚才大家写的城市标语既紧扣文本,又融入现代的流行歌曲,展现了大家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想像力和良好的概括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这些好的方面保持下去。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吧!
(学生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