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2
翼状胬肉手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 进行性翼状胬肉,其头部已侵人角膜2mm以上者。
2. 静止性翼状胬肉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力者。
3. 翼状胬肉妨碍眼球运动时。
4. 翼状胬肉妨碍角膜移植或白内障等内眼手术时。
【禁忌证】1. 眼睑、结膜或角膜有急性炎症者。
2. 明显睑内翻者。
3. 急、慢性泪囊炎患者。
4. 眼前节活动性炎症者。
【术前准备】1. 眼部滴抗菌药物眼药水1-3d。
2. 检查凝血功能。
3. 向患者充分解释术后翼状胬肉复发及发生散光的可能。
4. 冼脸,清洁脸部。
【麻醉】1. 表面麻醉。
2. 结膜下浸润麻醉。
【操作方法及程序】1. 术眼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根据胬肉情况选择手术类型:埋藏术、单纯切除术、联合手术等。
3. 埋藏术将胬肉头颈分离,头部用7-0丝线做褥式缝合,并转移至上或下穹隆结膜下缝合固定。
4. 单纯切除术将胬肉分离,剪除头颈部及体部结膜下增生组织。
5. 联合手术是在胬肉分离的基础上联合结膜移植、黏膜移植、角结膜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或角膜移植,以此处理术中暴露的巩膜或浑浊的角膜,防止结膜再度增生。
6. 如有条件,手术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切除翼状胬肉的深度要适宜,清除病灶应彻底,切除胬肉的角膜表面尽量保持光滑,以便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翼状胬肉复发。
7. 术毕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以无菌纱布遮盖。
【术后处理】1. 术后第2天起每日换药。
如有组织移植片,则隔日换药1次。
2. 眼部滴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每日3次,持续1-3周。
3. 术后5d拆除结膜缝线。
【注意事项】1. 如有条件,术中局部应用0.2%-0. 4%丝裂霉素C,术毕时和术后1、2周时应用β射线照射手术区,可降低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率。
2. 翼状胬肉明显充血时,应暂缓手术,以防复发。
3. 翼状胬肉合并活动性沙眼者,应充分治疗沙眼后再进行手术,以防复发。
4. 术后翼状胬肉复发,不宜在短期内施行二次手术,以免加速胬肉发展。
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为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形成。
此病具有很强的加重和复发倾向,胬肉切除后,内直肌止点暴露,可做球结膜游离移植,遮盖内直肌止端及部分暴露的巩膜,起到屏障作用,以防胬肉复发。
[适应证]
1、进行性翼状胬肉,其头部已侵入角膜2mm以上者。
2、静止性翼状胬肉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力者。
3、翼状胬肉妨碍眼球运动时。
4、翼状胬肉妨碍角膜移植或白内障等内眼手术时。
5、翼状胬肉有碍美观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眼部滴抗生素眼液1-3d。
(2)检查凝血功能。
(3)向患者充分解释术后翼状胬肉复发及发生散光的可能。
(4)洗脸,清洁脸部。
2、物品准备眼科基本器械、显微器械、显微镜、ll号刀片、10—0不可吸收线。
[手术步骤及手术配合]。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皮肤病,主要出现在足底、手掌等部位,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手术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和优缺点,以便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做出合理的决策。
一、切除术切除术是翼状胬肉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将翼状胬肉完整地切除。
切除术的治疗效果非常稳定,翼状胬肉切除后不容易复发。
同时,切除术还可以避免翼状胬肉引起的疼痛、不适等症状,对于那些已经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来说,切除术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切除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切除术需要患者许多时间康复,尤其是在手术部位需要休息、保护的情况下。
其次,切除术有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创伤。
特别是对于那些翼状胬肉位于手指等敏感区域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带来尤其明显的创伤和疼痛。
二、碘化酚切割术碘化酚切割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无痛、低创伤、低复发率的手术方式。
在碘化酚的作用下,翼状胬肉组织变硬,几乎可以被无痛切除。
与传统切除术相比,碘化酚切割术的主要优点是恢复时间较短,症状不易复发。
此外,碘化酚切割术可以避免对敏感区域的过度损伤。
不过,碘化酚切割术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首先,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感染或其他意外事件。
此外,碘化酚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不足量,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由于这些原因,碘化酚切割术可能不是所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三、激光切割术激光切割术是一种非常精确、无痛、低创伤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翼状胬肉比较浅的部位。
与传统手术相比,激光切割术对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有很好的控制,同时对病灶周围的组织伤害较少。
然而,激光切割术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
因为激光治疗需要深入皮肤组织,可能会对患者的感觉产生不舒适的刺激。
此外,激光切割术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耐心和长期定期治疗。
新型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应用
翼状裔肉是眼科的常见病,也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翼状努肉头部转位法等均存在复发率高,角膜上皮修复慢等特点。
我院自2014年以来采用显微自体干细胞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中。
手术方法手术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
用0.5%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于胬肉头部前0.5mm开始剥离,暴露局部前弹力层及巩膜,分离胬肉体部至半月皱璧前剪除胬肉,巩膜面烧灼止血。
手术眼下方参考受区结膜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切取带角膜缘上皮的角结膜瓣,平铺于植床上,用10/0无创伤针线在角膜缘上下各缝1针,间断缝合于结膜创缘,固定于浅层巩膜,结膜囊内涂典必殊眼膏绷带加压包扎术眼。
术后每日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7- 10天后拆线。
移植后的角膜缘贴附平整,表面光滑,生长良好,无任何不
良反应。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它能分化增殖为上皮细胞,更重要的是它是角膜与结膜之间的栅栏,能阻止结膜上皮下组织向角膜生长,从而维持角膜的透明性。
我们采取自体干细胞移植,通俗的讲是把病态的胬肉及结膜切除,用自体健康的角膜缘组织来代替,从而阻止异常变性组织增生,防止胬肉的复发。
而传统的手术方法没有补充病变区角膜缘干细胞,故术后复发率高。
本手术方法取材方便. 简单易行,我科已经成功免费手术50余例,尚未出现胬肉术后明显复发现象,此项手术方式也逐步趋向成熟,使更多患者受益。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位于眼睑、鼻翼、口唇等处。
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手术治疗。
本文将分析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第一种手术方式是传统切除手术。
传统切除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手术将疣体完全切除,再做缝合处理。
传统切除手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疗效稳定。
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导致组织损伤、疤痕形成以及复发率较高等问题。
第二种手术方式是电烧灼术。
电烧灼术是一种使用电烧灼器械将疣体灼烧破坏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具有疗效快、创伤小的优点。
电烧灼术的原理是利用高温灼烧疣体,破坏其生长和再生能力。
电烧灼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难以精确掌握火力、易造成烧伤及感染等。
第三种手术方式是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利用激光器对翼状胬肉进行破坏和消除的方法。
激光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稳定。
激光治疗可以精确控制治疗深度和范围,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激光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治疗费用较高、术后可能出现红肿、水肿等反应。
第四种手术方式是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是利用液氮将翼状胬肉冷冻破坏的方法。
冷冻疗法的优点是手术简便、成本低、创伤小。
冷冻疗法可以使翼状胬肉迅速坏死脱落,疗效较为显著。
冷冻疗法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包括术后可能出现水肿、红肿、水泡等反应。
四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均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需综合考虑病情、手术风险、术后恢复等因素。
术后的个体护理和随访也非常重要,以避免并发症和复发的发生。
准确评估翼状胬肉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有效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
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丝裂霉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胬肉手术经验和技巧眼科大师倾情分享胬肉手术如何使角膜创面更干净1.手术切口应该从角巩缘后约1毫米打开球结膜,分离胬肉颈、体部2.分离胬肉颈、体部左右组织,剪除胬肉体部后,用有齿镊提起胬肉,由后向前撕下胬肉头部,注意撕的过程中要不断变换着力点,撕得会更容易。
3.然后用刀片将创面刮一下,效果相当好。
4.如果撕头部有残留,可用有齿镊一点点撕干净。
此手术是在显微镜下完成,术后角膜创面非常漂亮,巩膜创面予结膜或羊膜移植,不易复发。
A胬肉最麻烦的角膜面要尽量无残留,刚上手时总是毛毛糙糙的,要点是深度,个人以为一定要切到前弹力层,具体如何判定不好说,但当深度适当时,手术切削会相当顺利,近似小梁作巩膜瓣的感觉,再就是胬肉颈部的处理,我曾有一例术后2天就复发,被教授指着鼻子骂,现在宁可在颈部角膜缘初扩大,拿刀子刮,再没有这种极端的现象了B另外,感觉不要从颈部向头部削(即顺行切除),国内还有人用虹膜回复器或线锯,个人试用效果不好,(现在我的评价是这些做法相当“粗暴”,不要轻信国内的文献,尤其是没什么名气的人和医院,我是不是太偏激了?如果有所冒犯,各位请当做是胸无城府年少轻狂)C切削时不要从头部正中开始,而要稍偏下一点,右眼用右手切,左眼用左手切,切削起点在胬肉前0.5mm,这样最顺手胬肉手术改良后更易操作不易复发1,麻醉:是充分暴露地关键,分别在胬肉与球结膜间和巩膜之间注射1ml利多卡因,打起液泡可将胬肉上下都分离开2,手术切口应该从角巩缘后约1毫米打开球结膜,钝性分离胬肉上下,沿着角膜缘后2-3mm切断胬肉颈部3,固定:将胬肉头部用1-0缝线固定于内眦部的布巾上,这样可以充分暴露胬肉组织和固定眼球,避免因为病人不配合引起的不便4,剪除胬肉体部,羊膜或自体结膜瓣移植覆盖暴露的巩膜组织5,刮除胬肉头部:松解胬肉头部固定线,用剃须刀片先沿着头部在角膜上划一道线,深达前弹力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刮时扩大角膜损伤范围。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睑疾病,通常表现为眼睑边缘出现一些小颗粒,影响外观和视觉。
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毛囊周围皮脂腺、眼睑边缘结膜或脓肿引起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翼状胬肉的形成。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本文将重点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一、国际标准切除术国际标准切除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其操作方法为将胬肉及其周围皮肤一起切除,并闭合切口。
该方法具有患者感觉疼痛较少、手术时间短、创面愈合较快的优点。
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标准切除术对于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较好,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9~10天,患者复原较快。
但需要注意的是,术后有一定几率出现复发,因此需要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二、单纯切除术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切除术对于治疗小型翼状胬肉疗效较好,术后瘢痕较小,愈合时间平均为7~8天。
但对于大型翼状胬肉效果较差,易出现复发。
三、经皮穿刺抽吸术经皮穿刺抽吸术是一种非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捷径,其操作方法为通过皮肤局部麻醉,穿刺翼状胬肉内部,利用吸引引流吸走翼状胬肉内部的毒液。
该方法具有无需开刀、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研究结果表明,经皮穿刺抽吸术对于初期翼状胬肉比较有效,但对于长期存在、较大的翼状胬肉疗效较差,容易发生反复。
四、电凝术电凝术是利用高频电流将翼状胬肉表面凝固并切除的一种手术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小型、单发的翼状胬肉。
该方法具有术后创面小、恢复快的优点。
综上所述,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各有优缺点,患者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结合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并掌握好术后护理和定期随访,以减少复发的发生。
翼状胬肉三种术式比较1.2 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手术均在显微镜下由同一人进行操作。
(1)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组: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剃须刀片将角膜变性组织及胬肉头部板层切除,再分离胬肉颈部、体部与巩膜面的联系,及表面球结膜联系,使之与巩膜、正常球结膜分离,在泪阜外1 mm处将胬肉全部剪除,清除残留组织,注意勿伤内直肌,巩膜面烧灼止血,在角膜缘巩膜创面留下一个3 mm的裸露带,用8-0尼龙线将结膜边缘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
(2)羊膜移植组:翼状胬肉切除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但连同胬肉表面结膜一起切除,取略大于巩膜创面羊膜植片,覆盖于巩膜创面上,用8-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周边多余羊膜埋于结膜下。
(3)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组:翼状胬肉切除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但连同胬肉表面结膜一起切除,然后于同侧眼颞上方取与创面相同大小包括角膜缘的结膜植片,不伤及筋膜和深层角膜,移植片角膜缘对准创面角膜缘,用8-0尼龙线将植片边缘与球结膜边缘缝合固定。
供体创面不做特殊处理。
术后妥布霉素眼膏涂眼加压包扎3 d,以后每日换药1次,贝复舒眼药水点眼,4次/d,角膜上皮愈合后再用典必殊眼药水点眼,4次/d,直至充血消退,术后可吸收缝线可不必拆除,异物感明显2周后再拆线。
1.3 观察指标术后3 d、5 d、1周、2周及1个月,裂隙灯下检查结膜充血状况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6个月~2年随访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术后结膜上皮愈合良好,角膜表面光滑透明,无新生血管和胬肉样组织增生;复发:结膜充血局部肥厚,角膜创面新生血管与翼状胬肉生长[2]。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发生在角膜边缘处,会导致视力模糊、刺痛、泪液增多等症状。
治疗翼状胬肉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分析四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别为传统手术、激光治疗、冷冻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和临床疗效,以期为翼状胬肉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传统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传统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常见方法,通常是通过手术切除翼状胬肉组织。
传统手术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操作过程较为繁琐,切口较大,需要缝合伤口。
传统手术的疗效主要取决于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对患者的角膜组织损伤较大,恢复期较长。
激光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激光治疗是一种非接触性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激光器对翼状胬肉进行烧灼,使其变性坏死并脱落。
激光治疗操作简单,不需要手术切口,对角膜组织的损伤较小,恢复期较短。
但是激光治疗的疗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激光器的类型、病变部位和大小等因素,疗效不稳定。
药物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药物治疗通常采用眼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通过滴眼或涂抹的方式治疗翼状胬肉。
药物治疗操作简单,不需要手术切口,对角膜组织的损伤较小,恢复期较短。
但是药物治疗的疗效较为缓慢,且容易复发。
上述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各有优缺点。
传统手术虽然疗效稳定,但对角膜组织的损伤大,恢复期较长;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操作简单,对角膜组织的损伤小,恢复期较短,但疗效不稳定;药物治疗操作简单,对角膜组织的损伤小,恢复期较短,但疗效较为缓慢且容易复发。
在选择治疗翼状胬肉的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的部位和大小等因素,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术前和术后应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定期复查,以及避免因治疗方式选择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和复发的发生。
希望本文所述对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 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
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 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 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 B 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 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 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丝裂霉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 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 5-7 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是由于眼睑边缘的皮肤增生所引起的。
翼状胬肉会导致眼睛的不适和视力下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手术治疗。
本文将介绍四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并对它们的疗效进行分析。
一、传统手术
传统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常见方式,它主要包括局部麻醉后切除翼状胬肉,然后进行缝合。
这种手术方式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存在术后复发率高、术后疼痛明显、术后愈合时间长等缺点。
二、激光手术
激光手术是通过激光技术对翼状胬肉进行切割和消融,达到治疗的效果。
激光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不易出血等优点,但是由于激光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术后疼痛和角膜表面损伤的风险较大。
三、冷冻手术
冷冻手术是利用液氮等冷冻剂对翼状胬肉进行冷冻,使其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无需缝合、愈合时间短等优点,但是由于无法精确控制冷冻深度,容易造成周围组织的冷冻损伤。
四、微波手术
四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各有优缺点。
传统手术虽然疗效明显,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激光手术虽然操作简单,但术后疼痛和角膜表面损伤的风险较大;冷冻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无法精确控制冷冻深度;微波手术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具有创伤小、无需缝合、术后疼痛轻、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在选择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翼状胬肉切除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翼状胬肉切除术用于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
翼状胬肉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在翼状胬肉进行性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时影响视力及眼球运动、影响美观时可手术治疗。
二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1.麻醉方式
表面麻醉及结膜下浸润麻醉。
2.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高血压、糖尿病者应先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胬肉手术。
(2)大便有寄生虫卵者宜先驱虫治疗。
(3)术前三天用抗生素点眼。
三适应证进行性翼状胬肉;胬肉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力者;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者;作为白内障或角膜移植术前的先行治疗;翼状胬肉有碍美观。
四禁忌证1.慢性结膜炎有黏液分泌物,活动性沙眼病变、慢性泪囊炎及内翻倒睫者,均应先治疗,待彻底治愈后3个月方可行胬肉手术。
2.近期有药物或其他过敏史者暂勿手术。
五手术步骤1.在手术显微镜或双目放大镜下,沿其头部边缘用锐尖刀割至角膜前弹力层下面的实质浅层,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
2.在同一角膜层内用尖刀继续分离越过角、巩膜缘至巩膜,不要用刮的动作。
3.结膜下注射等渗盐水,使结膜易与结膜下组织分开,剪除胬肉的所有结膜下组织,直到泪阜处。
4.将剩下的翼状胬肉的头、颈及部分体部结膜也剪除。
5.将余下的球结膜平铺开,用丝线将其固定于内直肌止端前的浅层巩膜上。
角膜、巩膜创面暴露。
六术后并发症胬肉复发,角膜不规则和瘢痕形成,胬肉切除导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眼球运动受限,直肌断离和感染。
七术后护理1.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24小时。
2.每日换药,0.5%可的松眼液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术后72小时每日点0.5%可的松眼液6次,第一周为1:2000,以后改为1:1000塞替派眼液点眼,每天4次;复方蜂蜜眼液每天3次。
3.术后5~7天拆线,拆线后3周同上滴眼药,以后逐渐减少滴药次数,至术后一个半月每晚滴复方蜂蜜眼液及可的松眼膏各一次,至术后2个月停药。
八术后饮食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并应忌烟酒。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