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术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皮肤病,主要出现在足底、手掌等部位,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手术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和优缺点,以便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做出合理的决策。
一、切除术切除术是翼状胬肉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将翼状胬肉完整地切除。
切除术的治疗效果非常稳定,翼状胬肉切除后不容易复发。
同时,切除术还可以避免翼状胬肉引起的疼痛、不适等症状,对于那些已经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来说,切除术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切除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切除术需要患者许多时间康复,尤其是在手术部位需要休息、保护的情况下。
其次,切除术有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创伤。
特别是对于那些翼状胬肉位于手指等敏感区域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带来尤其明显的创伤和疼痛。
二、碘化酚切割术碘化酚切割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无痛、低创伤、低复发率的手术方式。
在碘化酚的作用下,翼状胬肉组织变硬,几乎可以被无痛切除。
与传统切除术相比,碘化酚切割术的主要优点是恢复时间较短,症状不易复发。
此外,碘化酚切割术可以避免对敏感区域的过度损伤。
不过,碘化酚切割术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首先,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感染或其他意外事件。
此外,碘化酚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不足量,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由于这些原因,碘化酚切割术可能不是所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三、激光切割术激光切割术是一种非常精确、无痛、低创伤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翼状胬肉比较浅的部位。
与传统手术相比,激光切割术对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有很好的控制,同时对病灶周围的组织伤害较少。
然而,激光切割术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
因为激光治疗需要深入皮肤组织,可能会对患者的感觉产生不舒适的刺激。
此外,激光切割术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耐心和长期定期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眼睛胬肉手术有哪些
导语:眼睛胬肉是需要手术治疗的,这样才能根治。
因此,对于眼睛胬肉患者来说,了解眼睛胬肉手术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眼睛胬肉手术有哪些呢?接下来
眼睛胬肉是需要手术治疗的,这样才能根治。
因此,对于眼睛胬肉患者来说,了解眼睛胬肉手术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眼睛胬肉手术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四种眼睛胬肉手术,仅供大家参考。
想要了解眼睛胬肉手术有哪些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哦!
眼睛胬肉手术有哪些?眼睛胬肉手术有以下几种:
一、翼状胬肉头部结膜下移植术
适应于胬肉较薄、充血较轻者。
此种手术方法操作较简单,但术后局部易形成皱褶,较肥厚,易复发,目前已很少采用。
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
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
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
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四、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生长较快者。
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很好的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以隆起的肉色或暗红色疣状结节出现在皮肤上。
针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有多种方式,本文将对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进行分析。
第一种手术方式是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翼状胬肉是利用高能激光的特点,将能量聚焦于翼状胬肉上,通过瞬时加热而将其破坏。
激光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多个研究表明,激光治疗可以有效去除翼状胬肉,疗效可达90%以上。
激光治疗疤痕形成的风险较高,而且疤痕的颜色可能与正常皮肤不同,这是其局限性之一。
第二种手术方式是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通过局部麻醉后,将翼状胬肉切除,并进行术后缝合。
手术切除是一种常用且可行的治疗方法,可以彻底去除翼状胬肉。
研究显示,手术切除的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低的复发率。
手术切除可能导致术后疤痕形成,而且切除范围较大的翼状胬肉可能需要较大的切口,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第三种手术方式是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是利用液氮等低温物质将翼状胬肉冷冻,进而破坏翼状胬肉的细胞结构。
冷冻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相关研究发现,冷冻疗法可以有效去除翼状胬肉,疗效在80%以上。
冷冻疗法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冻结坏死,并伴有一定的疼痛和红肿反应。
第四种手术方式是电切手术。
电切手术是利用电刀切割翼状胬肉,同时通过高周波电流可同时止血,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电切手术具有出血少、精确控制切除面积等优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电切手术可以有效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在80%以上。
电切手术需要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引起疼痛和局部糜烂。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激光治疗和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但可能导致疤痕形成和切口较大。
冷冻疗法和电切手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和创伤小的优点,但可能伴有疼痛和红肿反应。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需求来决定。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
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丝裂霉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联合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观察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此病发机制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治疗效果也欠满意。
对于翼状胬肉的治疗现仍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应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应用、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30例(35只眼),男22例(23只眼),女13例(12只眼),年龄40~72岁,平均60岁,其中复发性6只眼。
静止期25只眼,活动期10只眼。
均为鼻侧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内3~5mm。
方法:表面麻醉后开睑,在手术显微镜下,2%利多卡因0.2~0.3ml注入胬肉体结膜下,沿胬肉体两侧分别剪开球结膜,并钝性分离结膜与其下的增生组织。
于胬肉的颈部剪断已分离的球结膜,并向泪阜侧掀开,将增生的胬肉头部剥离,仔细刮除角巩缘部胬肉组织,暴露巩膜止血,用丝裂霉素c(2mg/ml)浸泡的棉片放置5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大量冲洗,而后用有齿镊提起胬肉体部,用锋利刀片自角膜缘沿浅层角膜剥离切除胬肉头部。
取相应大小的羊膜(术前经过处理)覆盖于巩膜暴露区,上皮面朝上,10-0尼龙线缝合,缝线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术后处理;术毕涂抗生素眼膏,加压包扎,每天换药加压扎3~5天后,开放滴眼,可用抗生素加皮质类固醇眼药水,3次/日,共3~4周,14天左右拆除缝线。
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天,创面巩膜干净无缺血,角膜无明显操作,仅少许浅点状荧光染色,羊膜呈轻度水肿,植片平整,术后3天,结膜与羊膜愈合。
术后2~3周,创面愈合羊膜植片血管化完成。
术后病例随访0.5~1年,平均7个月,仅2例复发,治愈率95%,复发率5%。
讨论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但复发问题一直以来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复发率常20%~70%1,甚至高达24%~89%2。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减少术后复发。
羊膜为胎盘的最内层,是一层半透明膜,厚度为0.02~0.05mm,无血管和淋巴结,可分上皮层、致密层、纤维母细胞和海绵层。
1705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4 年 11 月 B 第 1 卷第 10 期Nov.B 2014 V ol. 1 No. 10翼状胬肉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的统计姜志东,赵 阳,张晶宁(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市大武口区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宁夏 石嘴 753000)【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疗效。
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7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81位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两周手术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
结果 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103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一年内复发4只眼。
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78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一年内复发7只眼。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复发率明显低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字】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生物羊膜;复发率【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4.11.1705.02翼状胬肉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发生于睑裂区,鼻侧多见[1]。
是最早有记载的一种眼科疾病,全世界均有发病,发病率与地理环境、职业、性别、遗传、感染、泪液异常和I 型变态反应等有关系。
目前手术方式和修补方法很多,但关于复发率各家报道不一[2],尤其在基层医院的治疗受多方限制,本研究通过研不同移植物修补后手术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3年7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81位翼状胬肉患者,胬肉头部过角膜缘2~4 mm 。
年龄33~78岁,其中男91人(双眼13人),共104只眼;女70人(双眼7人),总共77只眼。
翼状胬肉手术记录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门诊/住院号:
术前诊断:(双/右/左)眼翼状胬肉术后诊断:(双/右/左)眼翼状胬肉手术方式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术加丝裂霉素
手术起始时间:20 年月日时分至20 年月日时分
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
1.常规眼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开睑器开睑;
2.2%利多卡因加等量0.5%布比卡因行胬肉浸润麻醉;
3.分离结膜与胬肉组织,自角膜缘处剪开结膜,暴露胬肉体部;
4.彻底分离胬肉头部与角膜,使其干净、光滑,向内分离角巩膜缘及巩膜,切除胬肉组织,巩膜表面热灼止血;
5.将浸有0.4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置于结膜瓣下2分钟,生理盐水150ml冲洗;6.将结膜瓣固定在浅层巩膜三针,暴露巩膜3х4mm;
7.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单眼包封。
8. 眼(同行/未做)手术。
9. 手术顺利,安返病房。
术者(或第一助手)签名:
时间:。
翼状胬肉三种术式比较1.2 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手术均在显微镜下由同一人进行操作。
(1)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组: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剃须刀片将角膜变性组织及胬肉头部板层切除,再分离胬肉颈部、体部与巩膜面的联系,及表面球结膜联系,使之与巩膜、正常球结膜分离,在泪阜外1 mm处将胬肉全部剪除,清除残留组织,注意勿伤内直肌,巩膜面烧灼止血,在角膜缘巩膜创面留下一个3 mm的裸露带,用8-0尼龙线将结膜边缘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
(2)羊膜移植组:翼状胬肉切除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但连同胬肉表面结膜一起切除,取略大于巩膜创面羊膜植片,覆盖于巩膜创面上,用8-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周边多余羊膜埋于结膜下。
(3)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组:翼状胬肉切除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但连同胬肉表面结膜一起切除,然后于同侧眼颞上方取与创面相同大小包括角膜缘的结膜植片,不伤及筋膜和深层角膜,移植片角膜缘对准创面角膜缘,用8-0尼龙线将植片边缘与球结膜边缘缝合固定。
供体创面不做特殊处理。
术后妥布霉素眼膏涂眼加压包扎3 d,以后每日换药1次,贝复舒眼药水点眼,4次/d,角膜上皮愈合后再用典必殊眼药水点眼,4次/d,直至充血消退,术后可吸收缝线可不必拆除,异物感明显2周后再拆线。
1.3 观察指标术后3 d、5 d、1周、2周及1个月,裂隙灯下检查结膜充血状况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6个月~2年随访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术后结膜上皮愈合良好,角膜表面光滑透明,无新生血管和胬肉样组织增生;复发:结膜充血局部肥厚,角膜创面新生血管与翼状胬肉生长[2]。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
怀集县梁村镇中心卫生院
手术记录
姓名:性别:年龄:岁科别:床号:床住院号:
手术日期:2011年月日
术前诊断:眼翼状胬肉。
术中诊断:眼翼状胬肉。
手术名称:眼翼状胬肉切除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师:术者麻醉方法:局麻
手术经过:
体位:仰卧位
消毒方法:酒精消毒
手术步骤:
1.行眼内眦侧手术,用利多卡因行球结膜局部浸润麻醉。
2.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有齿镊抓住胬肉体部,从胬肉的角膜结膜缘处行一尖端
指向泪阜的“V”形切口,将胬肉的头颈部与体部及其结膜下组织分离。
3.用手术刀背刮除巩膜部分胬肉组织,直至角膜巩膜缘。
4.用手术刀背分离胬肉组织与角膜组织,不残留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
5.用含有0.1%的丝裂霉素浸湿的棉片局部敷5分钟后拿开,用平衡液充分
冲洗干净。
6.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眼,平车送返病房。
手术者签字:
2011 年月日。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面部的角膜缘处,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困扰和疼痛。
目前,主要有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电凝治疗和冷冻治疗等多种方式可以用于治疗翼状胬肉。
本文将对这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进行分析。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切除的优点是彻底清除翼状胬肉病灶,对于较大的翼状胬肉来说效果更好。
手术切除可以确保病灶完全切除,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但手术切除需要进行切口、缝合等操作,术后有一定的疼痛和恢复期。
而且,手术切除对病灶较小的翼状胬肉来说可能显得过于“大材小用”,治疗过程较为复杂。
激光治疗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
激光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
激光治疗通过激光器照射在翼状胬肉上,使其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和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激光治疗对于病灶较小的翼状胬肉效果较好,但对于较大的翼状胬肉病灶,激光治疗的疗效可能不是很理想。
电凝治疗是利用高频电流将翼状胬肉的组织进行破坏和凝固的一种方法。
电凝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治疗过程简便,恢复快。
电凝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翼状胬肉的生长,但对于病灶较大的翼状胬肉来说,电凝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够彻底,容易出现复发。
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电凝治疗和冷冻治疗是治疗翼状胬肉的常用方法。
手术切除对于病灶较大的翼状胬肉效果较好,但手术切除对病灶较小的翼状胬肉来说可能过于复杂。
激光治疗和电凝治疗对于病灶较小的翼状胬肉效果较好,但对于病灶较大的翼状胬肉来说,治疗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冷冻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病灶较小的翼状胬肉效果较好。
对于较大的翼状胬肉来说,冷冻治疗可能不够彻底,容易复发。
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根据病情和病灶的大小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一、翼状胬肉手术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10 11.311)(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2.症状:异物感、散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
3.体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其下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结膜充血。
4.病变直观,影响美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翼状胬肉(ICD-10 H11.001)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2-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冲洗泪道。
(3)心电图。
(4)视力、眼压、验光、眼前节照相、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试验)、角膜曲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角膜地形图、眼前节OCT。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大者(高龄合并全身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对症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症保守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术前推荐不含激素类的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眼药水,常用量:局部广谱抗生素术前使用12次或以上,局部非甾体滴眼液每天4次。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液每日3-4次,眼膏每晚一次。
(八)手术日为住院当天或第2天。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是由于结膜组织的增生形成的。
虽然翼状胬肉一
般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影响,但它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视觉障碍。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常
使用的手术方式有四种:电凝、手术切除、激光消融和冷冻手术。
下面将对这四种方法的
疗效进行分析。
电凝是一种使用高频电流烧灼翼状胬肉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电凝手术有效率高达90%以上,且复发率极低。
电凝手
术的并发症少,恢复期短。
电凝手术对翼状胬肉的清除彻底,效果稳定,不易复发。
电凝
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手术切除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
手术切除可彻底清除翼状胬肉,但创伤
较大且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手术切除后需要进行缝合,恢复期较长,需要较长的术后护理。
手术切除手术并发症较少,但复发率较高,达到10%左右。
手术切除手术适用于较为严重
的翼状胬肉病例,但对于轻度翼状胬肉,不推荐使用手术切除手术。
电凝、手术切除、激光消融和冷冻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常用的四种手术方式。
这些手
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程度的翼状胬肉。
电凝是操作简单、创伤小、复发率低的
一种手术方式;手术切除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翼状胬肉病例;激光消融和冷冻手术适用于轻
度和中度翼状胬肉。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治疗翼状胬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为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形成。
此病具有很强的加重和复发倾向,胬肉切除后,内直肌止点暴露,可做球结膜游离移植,遮盖内直肌止端及部分暴露的巩膜,起到屏障作用,以防胬肉复发。
[适应证]
1、进行性翼状胬肉,其头部已侵入角膜2mm以上者。
2、静止性翼状胬肉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力者。
3、翼状胬肉妨碍眼球运动时。
4、翼状胬肉妨碍角膜移植或白内障等内眼手术时。
5、翼状胬肉有碍美观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眼部滴抗生素眼液1-3d。
(2)检查凝血功能。
(3)向患者充分解释术后翼状胬肉复发及发生散光的可能。
(4)洗脸,清洁脸部。
2、物品准备眼科基本器械、显微器械、显微镜、ll号刀片、10—0不可吸收线。
[手术步骤及手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