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信息交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因特网信息交流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因特网信息交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因特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理解因特网信息交流的概念和方式。
3. 学习使用因特网进行信息搜索、浏览和分享。
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学生个人电脑或平板电脑。
3. 因特网接入设备和网络连接。
4. 教学课件和相关网站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因特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讨论因特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知识讲授:2. 解释因特网信息交流的概念,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社交媒体等方式,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 讲解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并提供一些搜索技巧和注意事项。
4. 介绍如何浏览和筛选因特网上的信息,包括辨别可信信息和避免网络陷阱。
5.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强调网络礼仪和安全问题。
6. 介绍社交媒体的概念和常见平台,讨论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和与他人互动。
实践活动:7. 分组或个人练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并分享他们找到的有用信息。
8. 学生观察和分析教师提供的一些网站,讨论网站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9. 学生编写一封电子邮件或使用即时通信工具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10.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信息或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
总结和评价:1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12.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反思,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难。
1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拓展活动:14.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因特网的其他功能和应用,如在线购物、在线学习等,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15. 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学习和实践所学内容,如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撰写一篇文章。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因特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神奇的因特网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神奇的因特网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特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小学生介绍因特网的概念、功能以及安全使用技巧,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一、目标:1.了解因特网的定义和功能。
2.认识因特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因特网的安全使用技巧。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电信网络连接起全世界的计算机与服务器。
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页、发送电子邮件、观看视频等等。
2.因特网的功能:a.获取知识:因特网上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b.交流与合作: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工具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c.购物娱乐: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购买商品、观看电影、玩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生活。
3.因特网的安全使用技巧:a.保护隐私: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谨慎地处理网络上的友谊请求和链接。
b.辨别真伪:学会辨别虚假信息,不轻信转发和分享未经证实的信息。
c.密码安全: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不要使用相同的密码或者简单的密码。
d.注意网络作业:在网络上提交作业时,遵守学校和老师的规定,不参与抄袭。
三、教学流程:1. 创设情境: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因为使用因特网而解决问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因特网的应用场景。
3. 探究讨论: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小调查,调查因特网在他们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 教师讲解:介绍因特网的定义和功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功能,制作一张海报展示给全班。
6. 安全教育:学生小组讨论并整理出因特网安全使用技巧,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教案认识因特网》课件第一章:因特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明白因特网的作用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因特网的定义: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网络系统。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从ARPANET到TCP/IP,再到万维网的诞生。
因特网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信息交流、推动了科技发展等。
因特网的影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信息泛滥、网络安全问题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因特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因特网的作用和影响。
小组讨论因特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1.4 教学资源教材或课件。
互联网接入设备。
1.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二章:互联网协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协议的作用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互联网协议及其功能。
2.2 教学内容互联网协议的作用:规定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和规则。
常见的互联网协议:I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协议等。
各协议的功能:如IP协议负责数据路由,TCP协议保证数据可靠性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互联网协议的作用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各协议的功能。
小组讨论互联网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4 教学资源教材或课件。
互联网接入设备。
2.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三章:万维网与网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万维网的定义和发展。
让学生掌握网页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
3.2 教学内容万维网的定义:通过超文本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网络系统。
万维网的发展:从简单的文本页面到多媒体、交互式的网页。
网页的基本结构:HTML标签、CSS样式、JavaScript脚本等。
网页的制作方法:使用HTML编写页面结构,CSS设置页面样式,JavaScript 添加交互功能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万维网的定义和发展。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网页的基本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试讲教案《因特网服务类型》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服务类型。
1.2 教学内容因特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因特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讨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
1.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因特网,它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讲解因特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探究:引导学生探讨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
第二章:电子邮件服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服务。
2.2 教学内容电子邮件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服务的使用方法。
讲授法:讲解电子邮件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使用电子邮件服务。
2.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电子邮件服务,它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讲解电子邮件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3. 实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使用电子邮件服务。
第三章:信息搜索服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搜索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搜索服务。
3.2 教学内容信息搜索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信息搜索服务的使用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搜索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使用信息搜索服务。
3.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搜索服务,它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讲解信息搜索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3. 实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使用信息搜索服务。
第四章:文件传输服务让学生了解文件传输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让学生学会使用文件传输服务。
4.2 教学内容文件传输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文件传输服务的使用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件传输服务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使用文件传输服务。
4.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件传输服务,它的作用是什么。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会使用引擎查找所需信息。
3.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筛选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因特网的概念和特点、使用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
难点:辨别信息真假、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相关教学资料和PPT。
3.教师准备好的案例和练习题。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介绍因特网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因特网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3.启发学生探讨在因特网时代如何获取准确的信息。
讲解:(15分钟)1.讲解因特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基本原理。
2.介绍引擎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示范如何通过引擎查找所需信息。
实践:(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引擎查找一个指定主题的信息,并在小组中讨论整理出相关信息。
2.每组呈现他们查找到的信息,并进行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辨别信息真伪,或者组织互动活动让学生筛选出正确信息。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因特网的重要性和使用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因特网时代获取准确的信息,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引擎查找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写一份简短报告。
拓展:(10分钟)2.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因特网,并提高信息辨别的能力。
教学反思:。
因特网的教案因特网的教案「篇一」教学主题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概述:让学生能够通过因特网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将有用的信息保存后,为今后的学习、研究积累资料。
重点:网络资源的保存和收藏夹的.使用难点:网页的几种保存类型、收藏夹中文件夹的创建学习目标1、掌握网络浏览的方法。
2、会保存有用的网络资源。
3、学会收藏有用的网址。
所需资源和环境数字化资源搜索引擎网站。
常规资源1、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2.2节;配套光盘。
2、教材配套教师用书。
3、“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学习任务单。
教学支撑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有计算机能够上因特网、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或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布置任务—学生活动—交流谈论—教师点拨”的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引导问题设计问题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你知道获取网址有多少种方法?掌握获取网址的策略和方法在检索信息时可以使用哪些关键词进行检索。
如何保存网页?因特网的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和作用2、技能目标:掌握连接到因特网和浏览网页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2、难点:浏览器的使用;上网的条件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有一个以“童话世界”、“人间天堂”而著称的地方,因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并以湖泊、瀑布群和滩流享誉世界。
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物300多种、鸟类140多种。
这是什么地方呢?请看——[播放有关九寨沟的视频]同学们,我们的语文课学习过关于九寨沟的介绍,那你对“人间天堂”——九寨沟有哪些了解呢?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九寨沟的?你还想了解九寨沟的哪些信息?1、浏览“九寨沟”网师: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因特网日益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难以计量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而且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
因特网信息交流教案
一、课程题目
因特网信息交流
二、教学目的
1、能熟练使用电子邮箱发送邮件,会注册电子邮箱
2、知道邮箱地址组成,明白其唯一性
3、能简单描述邮件传输过程
4、了解B/S、C/S模式的区别,能分辨各实例属于哪种模式
5、了解非实时交流方式和实时交流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邮箱地址组成,明白其唯一性;能简单描述邮件传输过程;能分辨B/S、C/S模式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邮箱地址就跟生活中一个地方的地址一样是唯一的,这样才能确保邮件发送的准确性,因此认识到其唯一的重要性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给出一个系统,能分辨出是属于B/S模式还是C/S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发邮件,然而对于邮件传输过程却不太了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服务器和协议更是不知道,因此这部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四、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
课程类型:理论讲授课、实践操作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1、上节回顾
简单回顾上节课因特网信息检索内容。
在教师的提示下,请学生来回忆并回答上节课所教授的搜索引擎分类及其各自代表,以及5种主要的搜索技巧。
教师结合实例来诱导学生回答。
2、新知探究
(1)电子邮箱注册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可知方式有很多,比如面对面聊天或者寄信,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人们常用的是QQ、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
接着可询问学生是否都有电子邮箱,除QQ邮箱外,有没有人有网易邮箱、新浪邮箱或者移动的139邮箱,请这部分同学简单回忆当初是如何注册邮箱的。
然后教师以网易邮箱注册为例,简单介绍邮箱的注册方法,只要跟着提示一步步做就可快速地注册邮箱。
(2)邮箱地址组成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邮箱名一旦被注册,其他人就无法再取相同的邮箱名进行注册,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分析邮箱地址的组成来解释其唯一性。
邮箱地址由用户名和邮件服务器域名组成,格式: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邮件服务器的网站域名在因特网中是唯一的,类比家里的地址门牌号可知,用户名也必须是唯一的,防止信件投递过程中发生错乱,所以邮箱地址是唯一的。
@读音与英语里的at一样,表示“在”的意思。
(3)学生实践操作
请学生用自己的邮箱或者提供的邮箱,发一封邮件到指定邮箱。
要求主题以各自学号命名,内容为“邮件已发送,请老师查收”。
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要四处查看,掌握学生的操作熟练情况,看是否所有学生都会发送邮件。
(4)邮件传输过程
当我们发送一封邮件的时候,邮件是被直接发到了接收方的计算机上吗?由经验可知,当收到一封带有附件的邮件时,我们要查看附件还需要现将其下载到计算机里,所以邮件并不是直接发送到接收用户的计算机上。
结合示意图来解释邮件传输过程中,存在多个STMP 服务器,实现邮件中继接力传递。
这些STMP服务器接收用户邮件,再把它投递到目标邮件服务器,用户可通过POP3协议把服务器邮箱里的信下载到个人计算机上进行离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