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孟子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 2017-12-11 星期一一、引入常理上,人们是不喜欢磨难的,但磨难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有所作为的基础。
二、作家作品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发:。
 畎(quǎn)亩:。
 举:。
 士:。
 市:。
 故:。
 任:。
 是:。
 必:。
 苦:。
 心志:。
 劳:。
 饿:。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学习指导:(一).自主先学: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亲戚qī畔 pàn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小组讨论:要求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小组分配:全班五个小组,每组5人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三)、交流展示第一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第二组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第三组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四组翻译下列句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郭:古义()。
今义()亲戚: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兵甲已足()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子:故君子()有不战去国怀乡()花之君子()者也国恒亡()池:池()非不深也道:得道()者多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道()崩殂不足为外人道()也(4(5)通假字:亲戚畔之: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点评(四)、质疑拓展:学生提出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难,教师点拨引导(五)、检测反馈:一、基础训练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3.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朗读MP3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
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记录了孟子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3、自学检测。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4.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一、方案概述本方案旨在解决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系统、科学的导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方案包括四个主要步骤:问题诊断、方案制定、方案实施和效果评估。
通过这些步骤的有机结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二、问题诊断1.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欠缺兴趣。
2.写作能力不强:学生在作文写作时表达能力、文采和文笔存在各种问题。
3.阅读理解困难: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难题,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4.古代诗词掌握不牢: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背诵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三、方案制定1.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社团、语文竞赛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定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励学生取得好成绩。
2.写作能力不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组织结构、运用修辞手法等。
-提供大量的写作范文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模仿和练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互评,帮助他们彼此学习和进步。
-组织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阅读理解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提问,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
-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体理解能力。
-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故事、报纸、杂志、课外读物等,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
-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提升阅读水平。
4.古代诗词掌握不牢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进行古代诗词的分析、讲解和解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背诵和朗读古代诗词,培养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制定古代诗词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四、方案实施1.学校积极支持并组织语文教师团队共同研究、制定和推广这一导学方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诸子百家之孟子学习目标1.回顾梳理初中阶段课本中出现的诸子百家的作品。
2.重点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论证思路,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精神的追求。
教学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于是许多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到处游说,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诸子百家”作品:二、回顾一个人——孟子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宣扬“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
三、复习两篇文——《<孟子>两章》学生活动一:同桌互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各自独立识记课下注释。
学生活动二:完成下列练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重点词语解释(1)得道..者多助(2)地利不如人和..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B池.非不深也C委.而去.之 D.然而..不胜者3.重点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方法启示】将文言词语的积累、特殊句式放入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
【归纳整理】:积累一个虚词“之”的用法Array(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重点词语解释(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行拂乱..其所为(3)人恒.过(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而后喻.(6)生于.忧患2.重点句子翻译(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一、基础知识1.注音、写字:畎()亩傅说()胶鬲()拂()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4)人则无法家拂士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邹人,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___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__”。
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常“__________”并称。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
二、重难点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三、典型例题分析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2.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说语言特色。
2. 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二、导学重点:理清脉络,学习论证方法。
三、导学设计: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孟子有关文学常识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就是“仁政”“王道”。
二、课前准备:回顾议论文的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2)论据:、(3)论证方法、、、。
(4)结构:、、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解课文:1.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归纳每一层次意思。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论点的?)(四人一小组探讨、交流。
)(1):(2):(3):2.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四、拓展延伸:你认为“得道”、“人和”分别指什么?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解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了证明这一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1):论证方法:作用:(2):论证方法:作用:(3):论证方法:作用:二、拓展延伸a)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21.《孟子》二章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 体会孟子说理特点。
3.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孟子说理特点。
2.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 预习检测 1.了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 )、( )。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女同“汝”,你。
( ) 富贵不能淫( ) 二.课堂研讨 (一)自主探究 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二)合作探究 1.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 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复习检测 1. 背诵《孟子》之《富贵不能淫》 2. 口述课后练习第一题.二.课堂研讨(一)自主探究1.读准字音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曾益()法家拂士()2..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4.为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呢?(二)合作探究1.第一段中既有事实论证,也有道理论证,请分别指出。
2.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请你将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二. 达标检测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3.. 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2。
导学方案一、整体目标1. 解决2023新课程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问题分析2. 新课程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容教学不够贴近实际、知识点承接不顺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方面。
三、解决对策3.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一)内容教学贴近实际4.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语文之美。
5. 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实际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知识点承接顺畅6. 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清晰的概念。
7. 设计串连性强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点之间能够自然衔接。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8.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频、视瓶等,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实施方案10. 在实施解决对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教学资源支持11. 整合教学资源,如课件、教辅读物等,提供给教师,以支持教学实施。
12. 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如上线课程、网络教学评台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二)教师专业发展13.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14. 搭建教师交流评台,让教师们共享教学心得和经验,促进教学相互促进。
(三)学生学习指导15.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6. 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语文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效果评估17. 在实施解决对策后,应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
18.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六、总结19. 通过本导学方案的实施,相信2023新课程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将会有明显提高。
《孟子》二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忧患”。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储备本文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 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 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 ";"___ ______,不亦说乎?"(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当堂检测:翻译以下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业布置】背诵第一段。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复习知识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 .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句子(内容)。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孟子的资料以及他的名言警句。
2.熟读并背诵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情景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请学生展示所查资料。
孟子:《孟子》: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富贵不能淫.()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焉:是:往:违:以:为:得:志:由:独行其道:4.通假释义。
往之女.家()5.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今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今义:)子.未学礼乎(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6.一词多义。
7.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要读出三个层次:一读准字音;二读对停顿;三读出气势和感情。
2.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做好标记。
(3)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3.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孟子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5.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请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熟记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一、预习自测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命:戒之:女家:夫子:正:由:独行其道:淫:屈:3.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频仍,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二、合作探究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孟子》二章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21《孟子》二章
问题导引
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座碑,上面刻有“哲人即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48字碑文。
碑文所赞的就是今天我们要结识的孟子,其中的“煌煌七篇”指的就是《孟子》。
学习《〈孟子〉二章》,要思考这些问题:《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讲的道理分别是什么?这些道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读这两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反复诵读课文之后,我们就会对孟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问题也就能够得到解答。
自主学习)
资料整合
作者信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因孔子被人称为“圣人”,而孟子仅次于孔子,故被人称为“亚圣”)。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
《孟子》是一部对话体著作,记载了孟子的言行。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背景回放
1.《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国无宁日。
孟子为实现其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携领徒弟,不辞辛劳,到齐、魏、鲁、邹、滕、薛、宋诸国游说。
据《孟子·滕文公上》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这里所说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326年,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2.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他向往历史上的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而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它山之石
1.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针对这种说法,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奉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他的挖苦深刻而尖锐,以这种含蓄而幽默的说法,指出公孙衍、张仪之辈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能谈得上是大丈夫。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摘自《先秦诸子选读》,有改动) 2.《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初中生古诗文必背50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字词积累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yán)诸侯.(hóu)
丈夫之冠.(guàn)
B.妾.(qiè)妇畎.(quán)亩
傅说.(yuè)
C.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D.拂.(bì)士人恒.(héng)过
而后喻.(yù)
2.下面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A.往之女家,毕竟毕戒,无违夫子!
B.得之,与民由之;不得之,独行其道。
C.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对应成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临危不惧.
B.子.未学礼乎——望子.成龙
C.舜发.于畎亩之中——千钧一发.
D.人恒过.——雁过.拔毛
自读思考
1.《富贵不能淫》中的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应该是怎样的?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的是哪些人?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要讲的道理是什么?
课堂探究
互动研讨
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说的“妾妇之道”指的是什么?它和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的区别在哪里?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他所说的大丈夫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用《富贵不能淫》中的原话回答。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连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孟子举这六个事例要证明什么道理?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一段共六句话,用了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为什么这样用?
感受鉴赏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父命.之()
(3)得.志,与民由之()
(4)贫贱不能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
他们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在孟子看来,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认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认识,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必先苦.其心志()
(3)行.拂乱其所为()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