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文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611.00 KB
- 文档页数:103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伤后发热主要是指受伤积瘀或感受邪毒而生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者。
(一)病因病机1.瘀血热伤后脉络破裂,离经之血瘀滞于体腔、管道、皮下、肌腠之中,气血壅遏不通,郁而发热。
2.邪毒热皮肤破损后,若污浊之物染触伤口而致外邪侵入机体,可产生发热;或因伤后气滞血凝,经络壅塞,积瘀成痈而发热。
如创伤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血肿感染引起的发热,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邪毒热范围。
3.血虚热若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而致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虚阳外越而成血虚发热。
(二)辨证论治1.瘀血热一般在伤后24小时后出现,体温常在38~39℃,无恶寒,并有心烦、夜寐不宁、不思饮食、口渴、口苦等证候,舌质红有瘀点、舌底静脉迂曲、颜色紫暗,苔白厚或黄腻,脉多弦数、浮数或滑数。
损伤轻者,热度低,可持续1周左右;损伤重者,发热较高,可持续1~2周。
瘀血热亦可出现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或脉证不一致的现象,如《金匮要略》所说:“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
”对新伤瘀血发热,并有局部肿胀、疼痛、皮肤瘀斑者,治宜祛瘀活血为主,瘀去则热自清,用肢伤一方加牡丹皮、栀子;对伤后瘀积发热,热邪迫血妄行而有咯血、呕血、尿血者,治宜清热凉血祛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或圣愈汤;对瘀血积于阳明之府的实热证者,有胸腹满痛、大便秘结等,治宜攻下逐瘀泻热,用桃仁承气汤;对瘀血积于胸胁,证见两胁胀痛、呼吸不舒者,为肝经瘀血,治宜祛瘀活血、疏肝清热,用丹栀逍遥散。
2.邪毒热初起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苔白微黄,脉浮数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如病势进一步发展,毒邪壅于肌肤积瘀成脓者,见局部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用仙方活命饮;若脓肿穿溃,流出黄白色稠脓,伴有全身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症时,用透脓散;若伤部疼痛日益剧烈,体温较高,口渴、大汗、烦躁,苔黄脉洪大者,为阳盛实热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味;若大便秘结的实热证,可用内疏黄连汤或栀子金花丸;若身热滞留,一身重痛,口渴不欲饮,胸脘满闷,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泄湿毒,用龙胆泻肝汤;若热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夜间尤甚,烦躁不安、夜卧不宁或出现斑疹,舌质红绛或紫暗、脉细数或滑数者,治宜清营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或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