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975.50 KB
- 文档页数:47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温升高:体温多次超过摄氏度,通常以腋下温度为准。
2. 发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超过三周。
3. 检查未能确诊:经过一周的系统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常规检查等,仍未能确定病因。
请注意,不明原因发热并不意味着无法找到病因,只是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未能确定病因。
同时,每个人的基础体温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因此,突然发热并不一定等同于不明原因发热。
如果遇到不明原因发热,建议先到急诊就诊,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由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指导下一步到哪个专科科室就诊。
不明原因发热的经典定义不明原因发热(FUO)是指体温持续超过38.3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3周,且经过全面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仍然无法确定病因的发热现象。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临床难题,因为它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包括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FUO的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当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了“经典三联症”,即发热、超过3周时间、未能找到病因。
此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FUO的深入研究,这一定义也在不断演化和完善。
1987年,NIH又进一步细化了FUO的分类,将其分为以下4类: 1. 经典FUO:指体温持续超过38.3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3周,经过全面检查仍然无法确定病因的发热。
2. 医源性FUO:指由于医疗操作、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引起的发热。
3. 感染后FUO:指在感染得到治疗后,发热仍然持续超过3周的情况。
4.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的FUO:指由于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
除了以上分类,还有一些其他的FUO分类方式,比如按照病原体分为细菌性FUO、病毒性FUO、真菌性FUO等;按照病理机制分为免疫性FUO、代谢性FUO等等。
FUO的病因复杂,需要全面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定。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微生物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脑脊液培养等方式,寻找可能的感染病原体。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于发现肿瘤、结核、淋巴瘤等导致FUO的疾病。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PET-CT等。
对于FUO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感染性FUO,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肿瘤性FUO,则需要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手段;对于风湿性疾病引起的FUO,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诊疗指南一、定义及分类不明原因发热(FUO)是指体温数次超过38.3℃,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1周住院检查仍未确诊的发热。
根据疑似病因将不明原因发热分为:经典型、医源型、免疫缺陷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各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特点不同,要与不同疾病相鉴别,诊断程序也不相同。
另外应根据定义排除普通发热及自限性发热。
1.经典型经典型包括符合以往不明原因发热标准的病例,强调既往的健康人。
要求在医院检查至少3天,3次门诊检查或1周的全面系统的门诊检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胶搏血管病。
2.医源型医源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数次发热,人院前未证实有明确感染源(尽管有可能被感染),至少观察3天而未明确发热原因。
病因包话细菌性静脉炎、肺栓塞、梭状芽抱杆菌小肠结肠炎、药源性发热。
经鼻食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窦炎也是可能的原因。
3.免疫缺陷型即中性粒细胞减少型是指反复发热,中性粒细胞不超过500个/ml3,观察3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发热多由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引起,这类患者大多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要考虑到真菌引起的隐性感染,如肝脾念珠菌病和曲毒病,而少见的单纯疙疹病毒感染,多伴有典型皮肤症状。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是指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4周或住院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3天。
尽管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经典型不叫原因发热的重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也可导致条件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要与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鸟一胞内复合分枝杆菌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及巨细胞病毒。
在病因诊断中还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非感染因素较为少见,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及药源性发热。
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键在找出病因,临床上主要应鉴别四类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发热(FUO)指持续体温超过38.3℃(100.9℉)三次及以上,持续时间超过3周,而经过简捷的询问、窥诊和常规血液检验等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一类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是一个临床常见但也十分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
在对不明原因发热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和分析,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辅助性检查。
首先,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
这包括病程描述、热型、发热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疲劳、纳差、体重下降等),以及既往病史、近期接触史(包括旅行史、医院或家庭中有无感染者接触史)、疫区接触史等。
有些特定的病史信息可能能够提供诊断线索,如旅行史提示可能的疟疾、登革热、裂谷热等;药物史提示可能的药物热等。
其次,体格检查是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步骤。
医生应注意热度、皮肤黏膜、淋巴结肿大、心肺状况、腹部体征、关节肌骨等体征。
体格检查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如心脏多瓣膜损害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听诊异常提示可能的结核或真菌感染等。
实验室检验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凝血功能、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等)、免疫学检查等。
血常规可提供感染性、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线索,如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等;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查常常有助于发现一些疾病的特征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提示可能的肝脏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提示DIC等;炎症指标的增高提示可能有炎症或感染存在;免疫学检查可帮助评估免疫功能是否异常。
辅助性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组织学检查(如活检)等。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一些病例的特异性改变,如X线胸透可发现肺结核、肺脓肿等;CT、MRI可发现腹部、盆腔等器官的病变;组织学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如淋巴结活检可明确结核感染。
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根据临床上的不同特征和提示重新进行病史、体格检查,针对不同的可能病因进行实验室检验和辅助性检查。
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1. 引言1.1 文章背景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在排除明显疾病因素后,患者仍持续发热,达到一定时间,占据住院病例的10%左右。
这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焦点。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感染性、非感染性、肿瘤性和其他多个方面。
由于其病因不明确,对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明确诊断思路,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对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参考信息,促进对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过程的总结,希望能够揭示不明原因发热的潜在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95例患者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效果做出贡献。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了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病历系统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详细整理。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总结不同病因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经验,综合分析得出每个病例的最终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不同病因对应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注重了病例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尽可能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因的患者群体,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还采用了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邀请了内科、感染科、放射科等专业医师共同参与疾病诊治过程,以确保病例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不明原因发热应考虑哪些因素文/张伟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三大主要原因感染如腹腔脓肿、骨髓炎、亚急性细菌性心膜炎、胆管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感染等由细菌、病毒、真菌导致的感染。
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肾上腺样瘤(血沉加快)、肝癌(肺转移性肝癌)、心房黏液瘤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till病(成人发作不明原因发热或发热待查(FUO)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9;住院3天未诊断的患者或3次门诊未诊断的患者。
持续3周以上的发热一般可以排除自限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虽不易诊断,但发热一般不超过3周。
如果体温超过38汇,还要注意排除那些体温调定点偏高、体温昼夜波动大的患者。
鉴于此,目前大多数FUO患者是作为门诊患者接受诊断1和治疗的。
因此,第三条标准已经修°改,包括'了门诊和住院患者。
在开出一系列复杂而昂贵的实验室检查前,医生必须找到患者符合FUO诊断标准的证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真正发热的证据。
首先,应该在每天早晨6点和下午6点为患者测体温,以排除体温昼夜波动的干扰。
其次,应该使用电子温度计,以排除伪热。
热型一般对确定病因没有帮助。
的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亚急性甲状腺炎。
六个次要原因不明原因的肉芽肿性疾病该病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和肝脏受累。
肝功能检查显示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肝活检显示肉芽肿。
局限性肠炎该病表现为持续发热,但患者一般没有胃肠道的主诉。
因此,一般建议消化道造影检查排除该病。
家族性地中海热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经常性的腹腔浆膜炎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此外它也能导致胸膜炎和心包炎。
家族史对诊断该病十分重要。
药物热是最常见的FUO的偶然因素,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有抗组胺药、巴比妥、苯丁酸氮芥、苯妥英钠、腓屈嗪、布洛芬、碘化物、甲基多巴、异烟脐、咲喃妥因、青霉素、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水杨酸等。
临床医生通常将初步评估无法确定病因的发热性疾病称为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有时也称为无定位体征的发热(fever without localizing signs)。
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大多数发热性疾病在做出诊断前已痊愈或因出现显著特征而得到诊断。
FUO是指经过详细评估和诊断性试验仍无法确定病因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发热性疾病。
在过去几十年里,已发表了大量采用上述FUO定义的大型病例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认识FUO患者,还有助于理解FUO随时间和新型诊断技术而变化的情况。
本文将总结FUO的定义、特殊患者人群以及成人FUO的诊断方法。
关于引起FUO的常见和不常见疾病以及对FUO儿童的概述,具体讨论参见其他专题。
(参见“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和“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评估”)定义根据对1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分析,Petersdorf和Beeson于1961年提出FUO的定义,该定义长期被视作临床标准[1]:●多次测量体温均超过38.3℃●发热至少持续3周●住院检查1周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该定义已用于比较和对比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特殊患者人群中的FUO(表1A-B)[1-10]。
有人建议对该定义进行改进,包括取消对住院评估的要求,因为门诊评估越来越完善[11]。
也有人提出扩展该定义,纳入发热持续时间可能不长的医疗保健相关性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HIV相关性发热[12,13]。
确定患者存在FUO —如上所述,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不是界定FUO的唯一标准。
在做出FUO的结论前,应该已经完成以下评估但仍不能发现病因:●病史●体格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包括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血培养(在不同部位至少间隔数小时分别采血3套;若需使用抗生素,所有血培养标本都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肝酶和胆红素●如果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则进行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尿液分析,包括显微镜检查和尿液培养●胸片检查如有症状或体征指向某个特定器官系统的病变,应进行进一步化验、影像学检查和/或活检。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不明原因发热应急处置预案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名具有‘共同发热临床表现的患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应急处置jI:作,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氏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盐城市亭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1、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盐城市亭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区政府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全区重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应急:r作的指挥机构。
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区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建设局、宣传部以及各镇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由卫生局具体负责。
2、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现场卫生应急工作指挥部’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冈发热疾病时,在区突发公共甲生虑急中心设立群体性不明原冈发热疾病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的卫生应急处理:.i:作。
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调查处理工作;及时报告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关情况,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对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应急处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
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疫情监控组、医疗救治组、综合信息组、技术督导组、后勤保障组。
3、发生疫情时各组别的j1:作职责:(1)疫情监控组:制定本地区应急预案,部署各项防治措施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审核报告J:作,及时组织隔离和疫点消毒;指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分中心及其他医疗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做好病人隔离、预防性服药和消杀一_lj作,划定疫点疫区范同;组织专家定期对疫情动态进行分析,调整对策和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