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临床路径与诊疗方案培训稿整理版
- 格式:ppt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82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门诊中医临床路径奚肇庆;余婉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3(022)006
【摘要】本文就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门诊中医临床路径进行扼要阐述,以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临床参考.
【总页数】2页(P916-917)
【作者】奚肇庆;余婉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9
【相关文献】
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J], 奚肇庆;余婉蓉;刘清泉;崔咏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J], 余嗣崇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J], 奚肇庆;余婉蓉;刘清泉;崔咏梅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住院中医临床路径 [J], 奚肇庆;余婉蓉
5.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J], 江耀广;何嘉莉;周红;丁邦晗;覃晓兰;陈伯钧;罗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㈠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⑵有感受外邪病史。
⑶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血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
⑵血象: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⑶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
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
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㈡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⑵表热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⑶秋燥证: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
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⑷表湿证: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脘胀闷,苔腻,脉濡。
⑸邪郁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⑹邪伏膜原证: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
⑺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