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9
选修一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幕府统治的危机和黑船来航的冲击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历史地位本课难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导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大化改新通过学习中国和自主创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请同学们看两幅漫画,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羊为什么变成了狮子呢?”学生:………(学生解读)课件:标题“明治维新”讲授新课:一、明治维新的背景(一)、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天皇——只是傀儡,毫无实权幕府——掌握实权课件:日本地图——“江户时代”社会四个等级:士、农、工、商课件:“阶级矛盾”示意图探究一:看课件,思考其反映当时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幕府统治下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出现了阶级分化。
课件:“阶级矛盾”示意图链接:课件“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场”探究二:材料反映当时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幕府统治下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技术相对落后。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使资产阶级不能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因此,破产的中下级武士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阶层。
小结:1、政治: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分化2、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课件:现学现用过渡:当日本继续沿着农业社会的轨迹发展的时候,欧美只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1853年美国以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并且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课件:日本地图(二)、黑船来航的冲击(外)——培里扣关课件“培理登入图”课件:视频“培理扣关”A、危机:①国门被打开②主权遭破坏(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课件:现学现用过渡:面对民族危机,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提出改革幕政,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民族独立。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幕府统治的内外危机;概述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建立,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作用,认识其局限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幕府统治危机与明治维新的关系;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2.能力目标: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3.情感目标: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教学难点】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一、背景(一)国内环境:德川幕府统治1.德川幕府统治的建立: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
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
◇注: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幕府统治的概念,可以的话还能介绍统治特点2.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1)政治上①幕藩体制:设有幕府和藩国两级统治机构②封建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掌握实权的是士③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2)经济上①领主经济:土地归领主所有,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②抑制商业:③资本主义萌芽兴起(3)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思想:洋学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日本的落后。
以上日本的国内环境说明,进入19世纪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强烈不满,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二)国际环境:(黑船来航的冲击——幕府统治的民族危机)1.背景:当日本继续沿着农业社会的轨迹发展的时候,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2.概况:1853年美国入侵——签订条约——其它列强入侵3.结果:P导航297-298(1)经济混乱①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米、盐等生活必需品)上涨。
②日本传统纺织业受到打击,手工工场破产,工人失业。
(2)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生产技术、经营方式不断改进,与相关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大增。
②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③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的大名,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改革条件的成熟:(明治新政府的建立——政权保障)1.“尊王攘夷”:对内用天皇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驱逐外国侵略者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是,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
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走上日本的政治舞台,被称为尊攘派。
这一运动得到一些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的支持,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日本其他社会阶层的响应。
1863年,幕府对尊攘派进行镇压,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2.倒幕运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自1865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逐渐掌握了长洲、萨摩等藩的政权。
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武装倒幕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3.明治政府成立1866年底,明治天皇登基。
1867年,长州、萨摩等藩利用天皇的名义颁布讨伐幕府的密诏。
幕府为保住实际权力,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德川幕府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准备反击。
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 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从此结束。
(四)施政纲领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表明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
二、内容(特点”破旧”和”立新”)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置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
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
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1)币制改革: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①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地税改革:①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②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4)“殖产兴业”政策①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见课本A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
B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C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②特点:A、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B、政府扶持③影响: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3.思想文化:文明开化(1)教育方面:整顿机构,颁布法令,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培养人才推行军国主义教育)(2)传播启蒙思想(3)生活习俗提倡西化4.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1)实行义务兵役制,强化武士道(侵略扩张)(2)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军事大学(3)改革军事机构(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5.颁布1889年宪法——君主立宪制(1)背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反对派和知识分子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2)内容:P98(3)评价:①积极: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②局限:实际上依然实行专职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三、结果成功但不彻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表现:P导航298(二)原因【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1、成功的原因:(1)历史潮流:19C中,日本资义有了相当的发展(2)力量对比: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3)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改革者素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5)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2、不彻底的原因(P导航298)(1)改革是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发生的;(2)日本的资产阶级尚未完全从其他阶级中分离出来,因此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比较软弱的。
替代资产阶级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中下级武士,他们身上还留有深深的封建烙印。
(3)中下级武士继承武士道式的军国主义精神,具有较浓厚的封建军事性四、评价:1、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积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局限性:①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③文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④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P导航297)日本和英国工业革命不同点?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
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2、时间: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
3、具体表现为: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
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
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与传统西方国家如英法等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显著特点?1.充分发挥国家在发展经济中的巨大作用:(资本、技术、人才、设备、政策等)2.国家采取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技术引进、重工业、模范工厂、扶植私人;3.日本充分利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政府重点扶植与政府密切关系的大企业:这些资本家发展为大财阀;5.经济发展速度快,见效快:日本用三十年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6、大垄断财阀获得发展——压制中小资本发展;日本与俄国改革比较——背景: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形式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影响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不同:背景,俄国,对外战争失败加剧矛盾;日本,外来入侵加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