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书心得

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书心得

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书心得
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书心得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简单读书心得

王雪舟10300680200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杀。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这些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家却在心中宪政民主有排斥的倾向。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了;中共选择的改良,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单纯的在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模仿,这种发展模式终会走向瓶颈。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杨小凯先生对书的探讨又回到了我前段所说的“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地探索之路。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吧,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有一个更加可以把握的参照。杨小凯先生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所有权虚置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国有制把同一财产的不同所有权部分分配给不同的机构。”举个例子,在社会主义经济里,财产处置权分属于计委、物价局、劳动局、政府各工业部和企业的管理者。计委对长期投资及相关的资源配置有决定权;物价局对物价有决定权,劳动局对人事安排有决定权,政府各工业部对中期投资和原材料及投入要素的配置有决定权;工厂经理对日常管理决策有

决定权。所有权的另一部分,征集收入或承担损失的权利,在财政部和各工业部之间划分,因此看来,没有单个人或机构对任一个国有财产有完全的所有权。中国人称之为“没有真正老板的体制”或者“所有权虚置的体制”。

关于这一点,也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有些人认为,在没有产权结构任何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这样一种体制的任何分权和自由化的改革都会造成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张维迎就曾经提出了几个不可能定理:国有制条件下,真正的企业家不可能出现,政企分开不可能,预算约束硬化不可能,破产不可能有效地约束经理,以国有股为主导的公司化改革不可能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这些是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理论,因此在阅读杨小凯先生此篇《笔记》时,感觉此部分可读性很大。

书中还有几部分也给我了一些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说,“,官修国史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基本是否定,所谓有其软弱性”;再比如说,杨小凯先生对保留原有佃农制度持着积极的态度,先生说的“佃农并不一定非常贫穷,有的佃农大户反而比小自耕农富有”等语句也让我对土地农民等得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就整体读后感,关于晚清、民国以及毛泽东时期的这段历史,作者给出的史料在部分程度上和以前教科书上历史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读许多部分的时候,有一种看到新的理论的新鲜感。当然,先生在编写这些历史的时候,也毫不避讳这些史料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特定的理论框架;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状况,作者的观察也相当富有洞见力。关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政府权力、宪政、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下面临诸多两难选择的中国来说也显得格外意味深长。杨小凯先生在梳理众多史料时,也反复印证自己的观点:"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宪政秩序和法治来保持个人权利并提供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适当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打破ruling party的政治monopoly是宪政秩序形成的根本"。

总而言之,在看完本篇《笔记》以后,收获颇丰。许多的观点是我之前从未触及的,阅读过后确实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写到此,我也不由感叹。百年、百年,便如一个轮回一样,经过了过去百年中国人在经济上的探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又开启了新百年的征程。但“中国该走向何处”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许值得我们这些新百年的人们再进行新的探索。

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杨小凯 首先林毅夫指称,我们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下称《宪政》)一文认为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我们的文章并不讨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只是分析为什么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在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发生,在台湾地区、韩国发生(这两个地区小,对国际竞争压力敏感,没有中国那样的自我中心包袱),为什么在!"世纪#"年代的俄国发生(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的潜力已耗尽),而为什么不在清朝和当前的中国发生(还有技术模仿和工业化模仿的潜力,自我中心,骄傲自大的包袱太重,对国际竞争压力相对不敏感)。 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一个成功的震荡疗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实行了政党自由、议会自由选举,以及不搞国有企业)。而日本二战中侵略中国及以后的问题,都与宪政改革不彻底,留下一些官商勾结,财阀制度有关。 我们并不同意林毅夫用资源和投资解释经济增长的投资和资源决定论。 最近的大量经验研究($%&’()*+,-)*,.##/&,.##/0 )已证明,经济发展绩效与投资率没有单调正关系。大量经验研究也证明,各国贸易模式只有大约 /"1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致(2’)3()’,.##/,.##4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这一演进是由交易效率决定,而宪政制度是减少国家机会主义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关键。 林文强调渐进经济改革的好处,我们认为,一个独立的学者应该研究渐进改革中的两难冲突。在《宪政》一文中我们指出渐进改革有赎买特权阶层减少推动改革阻力的好处,但是也有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及造成不公,增加社会下层人民反对改革的阻力的坏处。独立的学者不但要研究没有宪政转型的经济改革的长处,也要研究它的教训。例如伊朗巴列维改革,!"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清末洋务运动的经济表现都不见得比中国今天的某些经济改革差,但这些改革都因为宪政改革的滞后造成社会不公,激起下层人民的革命。如果中国的经济学者不全面总结渐进改革的经验教训,而只是一味鼓吹渐进改革的好处,在独立的国际学术界眼中,他们就会被视为当政者政第!卷第5期!""6年7月经济学(季刊)$%8-&9:,-,;8:<=&’>)’(?@,(A !,B ,A 5 +=(?,! !!!!!!!!!!!!!!!!!!!!!!!!!!!!!!!!!!!!!!!!!!!!!!""6

需求与供给-经济学原理论文

****大学 《经济学原理》课程作业 需求与供给理论 成绩 姓名 学号 班级 二0一一年六月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时,彩电相当紧俏,有人就是靠“倒彩电”发了财。尽管国家控制着价格,但与当时的收入水平相比,价格还相当高。买彩电凭票,据说有的彩电厂把彩电票当作奖金发给工人,每张票卖到好几百元。20世纪90年代之后,彩电供求趋于平衡,再以后就是彩电卖不出去,爆发了降价风潮,拉开了中国价格战的序幕。 随着人们收入普遍增加,彩电成为首选的奢侈品,能买得起1200元左右一台14英寸彩电的人相当多,于是彩电需求剧增。当时彩电价格仍受到严格控制,所以,无法用调高价格来抑制需求。彩电生产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供给无法迅速增加,这就产生过度需求或供给不足,为“倒彩电”和彩电票变为货币创造了条件。 彩电的短缺刺激了国内各地引进彩电生产线,建设彩电厂。彩电业在全国开花,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彩电厂。这就引起彩电市场走向均衡,甚至很快又走向过剩。 关键词: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供给、供给弹性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满足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可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

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是解释价格如何决定的经济模型,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理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文:1.商品的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愿意购买而且能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例如案例中,在八十年代,彩电价格较高,人们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彩电,即使有购买的愿望,也不能形成有效的需。需求与需要不同,需要仅仅表示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欲望,八十年代人们生活中不是一定需要有彩电,彩电只是一种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而需求是指人们对某种商品购买力的需要。在需求之中存在一些主观上的必要因素,需求是对于市场与消费者来说的。彩电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彩电价格达到1200,成为一种奢侈品,人们有能力支付它,所以需求量增加。相比之前人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里去买彩电,可见商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原因。一般来说,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替代品的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在商品与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系,对于一般商品来说,随着价格上涨,伴随着消费者需求量减少;反之,随着价格下降,伴随着消费者需求量减少,例如鸡蛋。但是有些商品却有反向的影响,商品的价格越下降,

青年人该向何处去

青年人该去向何处? 2014年,钱理群先生在向青年告别的演讲《我与青年》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以致有资格再来批评下一代人,并得出结论:“为下一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担忧,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代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而且最终也得靠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读书的时候,总是听老师在骂,“我们读书的时候条件怎么怎么样怎么样,现在你们条件怎么好,读成这样balabala。”当时电子产品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街头的租书店充斥着劣质的网络文学以及大大小小的中学生。80年代风靡的武侠被90年代的修真、穿越文所取代,当然也一样继承了被学校、家长严厉打击的命运。现在,初步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又开始批评00后,甚至95后,从小沉迷电子产品,哈韩哈日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歌。全然忘了自己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这里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历史赋予90后的使命是什么? 如果说80后处在一个经济改革的关键期,当时的那一批青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么90后呢?在经济实力提上去后,我们面临一个更加复杂也危险的时代,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之下,中共花了数十年建构的价值体系几乎是瞬间被摧毁。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而上层并不乐见,所以一面加强高校的思政教育,一面结合儒家思想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并且引导青年向实利主义方向发展。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当代青年,是否还有精力去顾忌生存以外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够为了自由和民主抗争?特别是在NGO组织番禹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负责人被判有罪的今天。他们做了工会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却被冠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被判刑,在如此高压之下,青年该如何承担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钱理群先生给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多读书,二是多实践,建立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钱先生提出青年应多到底层去,多到农村去了解中国的国情。而关于农村,就不得不提到乡村建设运动。 乡建运动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21世纪重新焕发生机。刘老石、温铁军、邱建生等一批先行者带领青年重新深入农村探索,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在资源不断流向城市的情况下试图重新稳固小农村社制度,进而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在乡村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又启迪了一批青年,使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工业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在错过殖民时代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不断向农业索取资源,前苏联如此,新中国也如此。正如温老师在《八次危机》中所说,“农村村社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多次起到承载并最终化解城市资本转嫁代价和成本的作用”。而在资本的冲击下,如今的农村已然是支离破碎。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流出,让农村没有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三农问题十分严峻。中央连续多年颁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三农问题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上予以解决。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差异,就足以使农民不顾一

杨小凯: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

笔者年轻时认为发达国家经济的成功是资本主义的成功。但是看的书多了,发觉西班牙、南美的坏资本主义,中国明、清的坏资本主义(又有人称之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却不能产生成功的经济发展,因此认识到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但需要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经济,更需要适当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18世纪时的英国是发达国家,而法国是发展中国家,二者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法国大革命前实行专制制度,虽有自由化改革产生的坏资本主义,经济却不发达。而英国1688年之后就实现了宪政制度。宪政是共和主义的重要主张之一。既然提到共和,我想就此简要地说明一下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民主。共和与民主有很大差异。从古典意义上讲,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它强调政治平等,而共和主张自治,分权,和宪政,它强调个人利益。共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限制民主专制(多数人的专制),它的合法性在于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全体公民(在很多时候,这并非指所有市民),共和与民主的关系是很紧张的。至于共和与民主这两种思想在近现代的相互汲取和融合,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宪政制度在当时来说并不是一种民主制度,而是一种共和制度。所谓共和制度就是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上层阶层,只有少数有钱缴税的男人才有选举权,因此你很难说它是民主的。但它是“共和”的,就是说有分权制衡制度。共和实际是对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变成多数人压迫少数人。英国1830以后才实行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普选制。 共和有一种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比如美国参议院不管各个州的大小和人数多少都是一州两票,所以可以作为少数对抗多数的一个机制。众院是按选民人数选出, 却要受不是按选民人数选出的参院的制衡。选总统的选举团则是众院(民主)和参院(共和)的折衷。所以以选民人数算得票少的小布什才可能赢得票多的戈尔。美国另一个对抗民主的制度就是大法官制度。法官不是选举的,而是总统任命的,而且实行终身制。当然总统的任命权受国会制衡,也难得有机会运用此任命权(有个空缺才有机会)。法官是可以对抗舆论的。有人说美国言论自由,但这不是绝对的。我在北大教书,就跟他们说,你们北大老是讲民主和科学,现在应该讲自由和共和。讲民主往往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两极冲突,这是很不稳定的,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专制,被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革命,革命产生暴君,暴君又产生革命,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而共和强调权力制衡,任何一极都不能压迫另一极,这样社会才有可能保持持久的稳定和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好资本主义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坏资本主义不能带来长期成功的经济发展,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想就利用以下的篇幅对好、坏资本主义的诸多特征及它们的区别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政府机会主义。早期英国的成功是一种共和制度、宪政制度的成功。有了这种制度才能限制当权者的机会主义。只有对政府的机会主义限制住了,经济才能发展起来。这是英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根本原因。这是好资本主义,即自由市场是以政治上没有垄断为基础。法国大革命前是一种坏资本主义,即政治上专制,经济有一定自由。在政治上是人治的。这种专制有些方面跟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很像。比如说它搞“薄赋轻徭”。薄赋轻徭是专制主义的一个特征,因为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民选的,它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所以它不敢收太高的税,否

汪一凡 中国会计何处去

中国会计向何处去? ——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展望 汪一凡 2011年10月10日,将迎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百年前的这一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点,回眸这百年历程,为的是更好地展望未来。 引论 早在19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尝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被迫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变革。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进程,直到辛亥革命前夜,除了伍联德(星联)之外,对世界学术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人似乎还不多见。伍联德是英国剑桥的医学博士,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他受命担任大清的全权总医官。此前世界医学界所知的鼠疫是“腺鼠疫”,只能通过老鼠来传播疫情,他首次发现这一次有所不同,疾病是通过呼吸道在人类之间直接传染的,因此定名为“肺鼠疫”,并采用将病人严格隔离开来的办法,结果在不到四个月内,就彻底消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世界医学界的高度认可,1911年的世界(时称“万国”)医学大会也因此是在中国召开的。梁启超作这样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参见王哲《国士无双伍联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近百年后,2003年“非典”防疫所采用的隔离方法,也不过是当年方法的翻版而已。 但是,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自然科学(或“理工科”)的情况。中国在这一领域实在落后得太多,被“无限放大”后,摧毁了国人的自信心,误以为我们在所有领域都是落后的、不值一提的,以至于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切成果,“全盘西化”。凡是中国固有的,大抵被“妖魔化”,弃之如敝履;凡是西洋来的,肯定都是好东西。其结果是大大扭曲了国人的思想观念。例如,今人一听“八股文”就会摇头,实际上却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八股文,少有人知道它在测验应试者的智商和创意上所起的妙用,少有人知道“八股取士”远比科举晚期的“策论取士”结果更可靠,也少有人知道西方文官制度直接受益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都是当年“妖魔化”的后果。于今更甚,一百年来的潜移默化,使当代中国人已经形成在前人和洋人面前都“抬不起头”的心态。一提起前人,就是当年“大师如云”,今人如何不行;一提起洋人,就是西方有多先进,我们如何落后云云。 其实,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环境和活法,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只有五百人,现在的北大校长管多少人?未必就差到全然不可比。今人的毛病,前人其实也未能免俗,蔡元培为聘请陈独秀当文科学长,也曾信口编造陈的留学与任职履历,陈独秀居然是北京八大胡同的常客,只是“距离产生美”,现代人淡忘了而已。至于当年为什么“大师如云”,一位文史专家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一是从清朝到民国的观念剧变,二是西方思想的大举引入,直接结果是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处于“占山为王”的草创时期,谁先进入这一领域,只要做出在方向、方法上没有大错的成果,当然都是奠基性的,都是“大师”,后来者肯定绕不过去,只能在此基础上推进了。所以,只是当时机会多,现在机会少而已,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和科技发展,新的领域也会不断出现,今人也不是就全无机会了。 盲目崇洋也是不对的,会使我们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学术界一旦有此心态,就只能唯唯喏喏地“跪着思考”,一窝蜂似地争相介绍和吹捧国外成果,跟在后面做些顺水推舟式的小研究,毫无份量,谈何原始创新性!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他主持下的北大,“长袍马褂”者和“西装革履”者为伍,互为同事,其实恰恰说明他“学术平等”的开放思想,他自己是前清进士,当然知道科举功名的含金量毫不逊色于西洋学位,此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1]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 基本思想:经济全局均衡(这是杨一直强调的一般均衡的意义,这也是其坚持经济一定存在收敛的原因,从而也是其否定后发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林毅夫的争论是集中体现),局部不均衡(这是杨模型具备动力学的基本前提,其主要体现就是比较优势与比较价格的不对等), 严格说来,杨的模型并没有突破新古典的框架,但是由于抓住了斯密的分工与市场的相互决定的观点,其在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其解释宏观经济增长时候,将Kugman 的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与Romer 的两部门扭曲导致创新资源的存在形式化有着突出意义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古典的微观与宏观的假设前提相冲突(资源有限论与资源无限论)的情况。 但是其数学要求是比较高的,跟着做的人并不是太多。 1)假设 1,同质性假设,无论对于任何行为主体,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研究对象上分布相同,为β形式(同质性假设);可以展开异质的假设(i β). 2,总合的假设,效用采用紧致形式,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采用紧致形式表示效用,劳动力资源(即总量为1的假设). 3,存在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采用交易效率k 表示,交易效率为外生参数可设定(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2)模型 1,约束目标: 研究对象的效用最大化,采用直积形式如下: 11,,,1,2,,(),1.j j j j d s i i i j n j n j j d i i j j j x x x j n x kx i MaxU ββ======+=∑∏ 或者改写为劳动力分工形式如下(规划的变量不同): 1 1,,,1,2,,(),1.j j jd i i j ix j n j n j jd i i j j j x x l j n x kx i MaxU ββ======+=∑∏ 其中: j i x 为单位(国家或者个人) i 消费自我生产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d i x 为i 通过贸易购入 消费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ix l 为i 生产商品j x 的专业化水平,i 为国家或者个人标号,而j 为 产品标号。(注意:这里有个假设,对于不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会导致整体效用为0,因为处理这种情况是采用缩小产品集合的作法,而不是直接加入一个为0的乘子)。. 2,约束条件: 约束1,.产出约束: 生产者-消费者复合体的生产函数为: ,1,2,,j j j p j js i i i ix ix x x x a l j n ≡+==

经济学原理论文

价格对生活的作用 傅杰 摘要:价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决定所付出的钱而已,但实际上价格的作用不仅局限在此。许多你看的见的、看不见的市场的规律和理性消费者的顾虑,很多都来源于价格。但大多数人对价格的本质还存有疑虑,究竟是价值决定价格,还是市场的供求决定价格?电费和水费设置的原因、黄牛对于市场的作用,都和你直观的理解有所不同。 关键词:价格;市场;火车票;黄牛 一、价格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一)价格与价值、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而价值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实际上,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价格,是在纵向地看待商品的价格,不是横向看待,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反应的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比如这瓶水的价格,是由你对这瓶水的需求所决定的,和这瓶水旁边的其他水也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景区的水价格比较贵的原因。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上述的问题,景区的水比较贵,是因为景区路途离市中心较远,运输成本和贩卖风险大,所以消耗在它身上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比较多,因此这瓶水的价值就大,价格也高。这是一种纵向的思考。我们再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瓶水的价格之所以高,不仅仅因为是你口渴,十分想喝这瓶水,同时你旁边的人也想喝这瓶水。你和你旁边的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瓶水的价格,再加上商家对这瓶水的供应,双方共同决定了这瓶水的价格远高于建议零售价。这就是在横向的思考。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和市场的价格理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分别只能对特定的问题做出解释,毕竟横向的纵向的思考都不完全。 (二)价格的本质 那么价格到底是有谁决定呢?火车票价、水费、电价到底是由谁制定的呢? 谈到这个问

陈世清:杨小凯超边际分析的局限性

陈世清:杨小凯超边际分析的局限性 ——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四) “边际效益分析”与“边际效率分析”的区别:前者是对称分析,后者是线性分析;前者是价值分析,后者是价格分析。二者既不等同,也不等比,有时还会成反比;如我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遵循的就是边际效率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概念从模糊到精确的发展过程。正好像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博弈”中分离出“对策”,随着人类经济实践的发展,我们也应该从“边际效率分析”中分离出“边际效益分析”。“边际效益分析”与“边际效率分析”的区别:前者是对称分析,后者是线性分析;前者是价值分析,后者是价格分析。二者既不等同,也不等比,有时还会成反比;如我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遵循的就是边际效率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学校和老师的收入提高了,国家教育投入的压力减轻了,然而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却降低了,国民创新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的国民创新体系与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目前“边际效率”、“边际效益”、“边际效用”是经济学界用得非常混乱的概念;有时通用,有时分别指生产和消费;分别指生产消费时,用法也不固定。但总体上都是指边际效率,即使是指消费效用也是最终还原到成本利润的边际分析。因此,现有的所有边际分析,包括“边际效率分析”、“边际效益分析”、“边际效用分析”,也包括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实质上都是“边际效率分析”。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经济学,价值为价格服务,价格就是价值,有奶便是妈,有钱就是娘,效率就是效益,赚钱就是硬道理,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什么价值和价格、效益和效率的区别,所谓的边际效益分析和边际效率分析是一回事,边际效益分析归结为边际效率分析。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所谓边际分析,就是研究劳动时间与其他生产要素、产品与中间产品等的数量在边际上增减的收益与成本,这里的“收益”是指利润,所以现在通行的边际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论,理论范式是价格经济学。所谓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就是把效用、消费偏好、分工、产品的种类、厂商的数量、交易费用、经济规模、经济网络、组织的内生决定与演化、商业周期、城市的形成等全部纳入分析框架的边际分析方法。

经济学原理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经济学基础》课程论文 参考题目 1、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需求规律以及举例说明;(p42) 2、解释厂商在等成本条件的最优生产组合以及举例说明(p66) 3、运用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理论分析厂商的价格升降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并举 例说明。 4、论述市场失灵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举例进行说明。 5、探讨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6、关于“国民收入核算”的最新思考:唯GDP论及其反对意见,举例说明。 7、关于资源稀缺性的思考,以及当前中国与国际经济关系中“稀土”问题的 争论。 8、对经济周期理论的思考,以及对当前经济增长减缓现象的思考,应当选择 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可持续性的影响。 9、关于经济增长中制度因素的思考,举例分析与讨论。 10、当前西方经济普遍减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及应当采取的经济 政策,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各种可能的分析。 1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存在的缺陷,及其在中国的不适应分析,举例说明。 12、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思考以及政策选择的分析。 13、对当前失业现象的思考及其政策选择的分析。 14、其他自选题目(应该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学科要求)。

《经济学原理》课程论文及其上台讲演的评分标准 要求: 1、全班分为十个合作小组,每组为4人或5人; 2、可以采用参考选题,也可以自选题目; 3、要求不同小组之间题目不雷同。 4、上台讲演+被提问+回答问题时间为一节课。 5、其它九组在一组结束时即刻给出分数,总分100分,占期末总分的30%。 6、将做好的课程论文电子版发给唐老师,Email:Tanghq2009@https://www.doczj.com/doc/986312408.html,

杨小凯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杨小凯原籍中国湖南省湘潭县,出生于吉林省,在湖南长沙长大。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他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2004年于澳洲墨尔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5岁。 主要成就: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方法和理论提出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 代表作品:《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等重要事件: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杨小凯,198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 他的论文见于“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期刊”、“发展经济学期刊”、“经济学期刊”、“城市经济学期刊”等匿名审稿杂志。他和黄有光合著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书被权威杂志书评称为“盖世杰作”。财务理论奇才布莱克称此书为“天才著作”。 他的《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被匿名书评人称为“对经济学根基 进行重新梳理,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该书评人认为“杨正在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领域。是的,我敢预见,人们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趣将迅速兴起,我认为它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潮流。” 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认为杨的工作比卢卡斯(Lucas)、罗默(Romer)、克鲁格曼(Krugman)的要好得多。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杨的研究使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为一体。 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研究领域:

案例分析资料2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案例分析资料]2 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2016-09-25 近日,两位顶尖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我国产业政策爆发了激烈争论。8月25日,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9月13日,林毅夫教授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中秋节期间,张维迎又对此作出了回应。随后,针对张的批评,林毅夫进行了逐条反驳。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是一场在学术界纷扰良久的争议,双方都在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而正名。回到本质,这是一个关乎市场与政府的命题。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争鸣,最起码说明经济学的圈子不至于死水一潭。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不仅是一场学术之争,更是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方向和方式的争论。最终,哪一种观点占上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取舍和走向,所以必须看起来! 下文为近期林毅夫回应张维迎的文章主要内容,标题:《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进行了35年、成绩斐然但问题同样尖锐的当下。维迎和我的发言及相互评论在媒体上广受关注,并连带地追述到1995年我和张维迎有关国企改革以及2002年我跟杨小凯有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 为了使这场争论能够达到“认真思考和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我想对照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国家的实践,再次回顾二十年前的国企改革、十二年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并就中国经验和回归斯密等争论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国企改革的争论 1995年我和维迎就国企改革问题的辩论,被媒体称为“北大交火事件”,那次争论媒体进行了许多报道,其后我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文章,维迎也有系列论著,系统阐述各自的观点。

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答

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答 问:中国经济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答: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多只能持续三年。 畸形发展的房地产经济是导致中国经济大衰退甚至崩溃的“压顶泰山”。 中国目前的空置房达7000万套左右,能给近三亿人居住。未来十年即使一套房也不建,相对于城市化速度和人民购买力来说仍然供过于求。如果政府不继续支撑房地产,中国经济立马就会衰退,这对处于权力交接期的政府是难以承受的;继续支撑房地产又等于“饮鸠止渴”“抱薪救火”,造成的虚假泡沫效应至多只能持续三年,最终将因恶性通货膨胀难以为继,那时就是“崩溃式衰退”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除了房地产癌症外,“公共投资大跃进”则是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另一推手,其效应甚至不在房地产之下。 不要小看恶性通货膨胀!当年大陆国民党并非败于战争,而是败于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和股灾不同,股灾只开罪部分户有余财生计没有危机的平民,恶性通货膨胀则开罪所有的平民大众!,包括基本生计有问题容易走向暴力革命的贫困阶层!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是部分权力人物急功近利无视未来造成的。 2008年的那次经济衰退是属于正常的经济周期波动。如果我们冷静地面对并接受衰退的现实,听任股市和房价的下跌,中国的经济结构就会在衰退压力下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不了三年经济就能回暖,五年后将步入下一个持续增长期。 可我们没有那样的承受力、远见和责任心,无视周期性波动的经济规律,居然用“大幅度公共投资”这种抱薪救火的方式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在公共投资领域制造“大跃进”高潮,以彰显“中国模式”的先进性。 “公共投资大跃进”不但推动通货膨胀车轮飞速向前,还使本来已超越人民容忍底线的官僚腐败和豆腐渣工程更上N层楼。很多公共工程沦为官僚鲸吞巨额公款的“洗钱工程”,巨额公共投资通过“豆腐渣工程洗礼”后转入贪官的外国银行帐户。 “铁路大跃进”造就了刘志军、张曙光和“动车追尾”,仅工程师张曙光就在瑞士银行存了28亿美元天价赃款! 在公共工程“各路大跃进”的背景下,中国还有多少个刘志军没有浮出水面?稍微有点常识的中国人应该能够想象。 “公共投资大跃进”并没有拯救中国经济,相反把中国经济由“正常衰退”推向未来的“灾难性溃退”甚至“雪崩”。股市和房地产也由“下跌”走向未来的必然“崩溃”。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评杨小凯、林毅夫之争3 苏 振 华 内容摘要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之间关于经济增长与宪政的关系的争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目标,社会发展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对自由的实质性保障,基于此,宪政的建设是必要的。仅仅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并寄希望于经济的增长内生出宪政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这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宪政 经济决定论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1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翘楚,就他们发表的公开文献来看,二者的基本学术主张相左之处甚多,有此一场争论实属正常。这场争论涉及的命题非常宽泛,远远超出了“经济学”本身的视野,那么,将这场争论置于目前中国学界这一大环境之下来 看,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思潮之争,这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之争。由此上溯,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自由右派”、“新左派”之争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展开。须立基的一个认识论前提是,“主义”之争是价值观层面的分野,但更重要的是“主义”的有效性、可行性须置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予以考量,否则,争论只不过仅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上。无疑,今天中国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说,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现代化显然还包括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市民社会的兴起等更丰富的内涵。由此,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透过争论所折射出的分歧,本文的讨论在两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增长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吗?二,宪政与达致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回顾一下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必要的。就林毅夫所转述的杨小凯的基本观点是:(1)后发国家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倾向于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这样后发国家虽然可以获得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但由此却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杨小凯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完成对先发国家的制度模仿之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2)关于宪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杨小凯指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具体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而俄国固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比中国失败,但由于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则在长期内俄国的成就会超过中国。进而,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金融危机等,均应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07 3杨小凯先生的学术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平淡,但他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与自由精神必定永存。谨以此文纪念杨小凯教授。

经济学原理结课论文

经济学原理结课论文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经济学原理这门课,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在这方面的了解以后肯定会跟经济打交道的,另外自己也在这方面很感 兴趣。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经济学也在各种层次上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研究个别家庭与企业 的决策,也可以研究某种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易。我们还可以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整体经济只是所有这些市场上 所有这些决策者活动的总和。 经济学领域被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 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对纽约市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 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义务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一个 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联邦政府借债的影响,经济中失业率随时间推 移的变动,或者提高一国生活水平增长的不同政策。 我这学期主要学习的是宏观经济学。下面我就谈一些对宏观经济学中的成本论的认识。 机会成本是指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 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就拿我们读 大学为例,你不去上大学,你可能是去学某种手艺,学完可以直接去 挣钱了,当让然也就不会有要交学费了,交学费钱也在机会成本之内。显成本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它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费用。 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 要素的总价格 它包括(1)自有资金的利息;(2)自有土地的租金:(3)经营者自 身管理才能的报酬工资。 会计成本就是显成本 生产成本等于机会成本 总成本也就是机会成本它等于显成本跟隐成本的和。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显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成本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属于一个 隐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成本。换句话说,是总收益与总 成本之间的差额。 经济利润相当于超额利润,亦即总收益超过机会成本的部分。经济利润可以为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为零。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注意:经济利润不包含正常利润,故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可得到全部的正常利润。 短期总成本 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就是固定不变,

杨小凯北京演讲:后发劣势

杨小凯北京演讲:后发劣势 (附:讨论交流) (杨小凯为长沙著名造反派,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今天讲的题目是“后发劣势”,这个题目也许不太适合很多人的口味,因为现在国内都在讲“后发优势”。我讲的后发劣势在西方研究的人也不多,有一位过世的经济学家叫沃森,他在财政联邦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很有建树,“后发劣势”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他的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为什么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地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在20世纪之前,也就是18、19世纪,当时的英国是发达国家,而法国是发展中国家,二者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法国自大革命时期就实行专制制度,而英国1688年之后就实现了宪政制度。宪政制度在当时来说并不是一种民主的制度,而是一种共和的制度。所谓共和制度就是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特权阶层,只有少数有钱人才有选举权,因此你很难说它是民主的。但它是“共和”的,就是说保护分权制度。共和实际是对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变成多数人压迫少数人,所以共和有一种保护少数的机制。比如美国参议院不管各个州的大小和人数多少都是一州两票,所以可以作为少数对抗多数的一个机制。美国另一个对抗民主的制度就是大法官制度。法官不是选举的,而是总统任命的,而且实行终身制。法官是可以对抗舆论的,所以有人说美国是言论自由,这不是绝对的。因此共和与民主是有很大差异的。我在北大教书,上次就跟他们说,你们北大老是讲民主和科学,现在应该讲自由和共和。讲民主往往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两极冲突,这是很不稳定的,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专制,被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革命,革命产生暴君,暴君又产生革命,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而共和强调权力制衡,任何一极都不能压迫另一极,所以就形成了利益制衡。因此共和与民主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中国有好多人还对此不甚理解。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共和或自由则是要保护和尊重少数。早期英国的成功就是一种共和制度、宪政制度的成功。有了这种制度才能限制当权者的机会主义。只有对政府的机会主义限制住了,经济才能发展起来。这是英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根本原因。法国当时是一种专制制度,在政治上是人治的。这种专制有些方面跟我们国家是很像的。比如说它是“薄赋轻徭”。薄赋轻徭是专制主义的一个特征,因为一个不是民选的政府不敢收太高的税,否则人民会造反的。而一个民主的政府反而会征很高的税。所以当时英国和法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英国政府平均税率比法国要高得多。但英国的税法很公平。在法国有很多人是可以不交税的,比如贵族等。这就象我们国家现在院士可以不交税一样。而在英国,任何人都要交税。正因为税法不公平,所以法国的平均税率比英国低很多,它没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法国还有一点特别像中国,就是官商勾结。当时英国的官商关系叫做“建设性的冲突”,而法国就是官商勾结。所以英国当时的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宪政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里面的东西。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国王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翻译成中国的语言就是共产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还有一个是当时英国执政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执政党在执政的时候不能从事赢利性事业。台湾是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实行国民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分开。执政党从事赢利性事业实际上是违反宪政制度游戏规则的,就是说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不能直接去比赛。打个比方说,分饼的人绝对不能先拿饼,不能跟别人有利益冲突。 诺斯和温格尔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上面说的这样一套宪政游戏规则。这样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被限制住了,人民的机会主义也就跟着减少了,所以工业革命才会在英国发生。机会主义也就是坑蒙拐骗,这在中国目前非常盛行。个体户的坑蒙拐骗只是小事情,真正的问题是政府的坑蒙拐骗。政策初一和十五不一样,就是国家

中国向何处去(原文)

中国向何处去? (一九六八年元月六日) 注:这是一份征求意见搞,现在公开发表是否适宜?是否能代表《“极左派”公社成立宣言》?怎样进一步修改?请阅后把意见详细写在每页右边空白处,请于廿日前将本稿退还发行者。 ——省无联一中红造会钢三一九兵团《夺军权》一兵1968年1月12日 反击二月逆流的斗争到七、八月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了“进行到底”的希望,一切束咳藗兯枷氲膫鹘y观念都被抛到一边去了,但是十月以来出现的自上而下的反革命改良主义逆流,“第一次文化革命结束”的阶级妥协空气,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感觉敏锐,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极左派”公社成立首先就是为首回答这一严肃的问题的。 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认真总结一九六七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所创造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主要是“一月风暴”和“八月局部国内革命战争”创造的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经验。 一、科学的预见 当代的中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是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举足轻重的重大课题,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表面上只作了抽象的预见,当震撼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即将以雷霆万钧之力从东方兴起的前一刻,毛主席以他气吞山河的无产阶级伟大胸怀向世界宣告,全国的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是廿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人民公社的宣言”,正是这一句话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群众中猛烈开展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是毛主席“英明地天才地预见到我们的国家机构,将出现崭新的形势”(红旗1967年第三期社论)——即类似巴黎公社式的政治机构,一月革命中毛主席又提出了“中华人民公社”的名称,这就是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最后结果,中国将向“中华人民公社”的方向去!但是革命当时只发展到很低级的阶段,这一历史的局限性使人民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毛主席指出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终极目的,大家都把毛主席的这句话当作一句一般性的赞语而渐渐淡忘了。 文化革命还没有正式开始时,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已经把这种新的政治结构——“中华人民公社”的内容勾画出来了,而一般人都把五·七指示的描写当成空想的“共产主义乌托邦”,大家都认为目前把五七指示作为我们最近的奋斗目标是不实际的,现在还只有知识青年还念念不忘五七指示,大叫大嚷要为实现五七指示而奋斗,因为他

经济学原理论文 (2)

经济学原理论文 09级二年五班吴丽娜0091125026 仔细看过美国从1999到2009十一年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各项的进出口额可以看出,1999到2007年美国经济发展还是很不错的(2001年有出现一次负增长,直接原因是9.11事件的影响),贸易逆差总和逐年增加,但经济处于持续发展时期,这种新经济的特点在国内表现为:低膨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经济持续增长;在国际上表现为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持续增长。 首先分析一下增长原因:(大一世界经济中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的) ①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调整,采取节约开支和增税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并采用“中性”“微调”“透明”的货币政策,消除了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鼓励消费和投资。 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在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提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 ③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竞争。 ④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大规模实施企业重组、企业兼并联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⑤推行“国际出口战略”扩大出口(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增加出口,提供低息贷款、展览场地、各国市场信息),推动经济增长。 ⑥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

有利的外部环境。 根据所给图表,我做了一个1999--2009年美国的国际贸易比较(自己做的)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进口1, 230, 123 1, 449, 377 1, 369, 289 1, 397, 994 1, 514, 080 1, 767, 921 1, 995, 362 2, 212, 023 2, 350, 763 2, 537, 814 1, 945, 705 与上年同比17.80 % -5.52 % 2.09 % 8.30 % 16.77 % 13.20 % 10.86 % 6.27 % 7.96 % -23.3 3% 出口965, 855 1, 070, 597 1, 004, 896 977, 470 1, 019, 897 1, 158, 576 1, 281, 186 1, 452, 783 1, 648, 665 1, 839, 012 1, 570, 797 与上年同比10.84 % -6.14 % -2.73 % 4.34 % 13.60 % 10.58 % 13.39 % 13.48 % 11.55 % -14.5 8% 贸易总额 2, 195, 978 2, 519, 974 2, 374, 185 2, 375, 464 2, 533, 977 2, 926, 497 3, 276, 548 3, 664, 806 3, 999, 428 4, 376, 826 3, 516, 502 与上年同比14.75 % -5.78 % 0.05 % 6.67 % 15.49 % 11.96 % 11.85 % 9.13 % 9.44 % -19.6 6% 逆差额264, 268 378, 780 364, 393 420, 524 494, 183 609, 345 714, 176 759, 240 702, 098 698, 802 374, 908 与上年同比 43.33 % -3.80 % 15.40 % 17.52 % 23.30 % 17.20 % 6.31 % -7.53 % -0.47 % -46.3 5 从以上图表来看,美国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总体比较稳定,在2004 年达到最大值,2005年开始回落,2001 2009年出现负增长。2001年的负增长原因是: 第一,经济过热、股市过高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内在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997年至1999年间,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