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40
读《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有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作者杨小凯,在中国没有出版,我看的是繁体电子版。
作者梳理了晚清、民国、49-79毛泽东时期、79-2002改革开放四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笔记体,不像一部历史。
更多是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据我匆匆阅读的理解,作者依然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早年思考的延伸。
就读后感略提一二。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机械决定论的教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这无法解释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
上下五千年,作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人口、GDP 总量、科技文化一直居世界前列,是天朝大国。
为何近代就没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呢?作者给出了一种解释:中国的文化、继而政治制度是封闭式的中央集权,且到后来越来越走向封闭,越来越集中,扼杀了经济活力。
而欧洲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欧洲,各个小国存在竞争关系,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有比较有竞争,从而使最优最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吧)提供了有力保障。
什么保障呢?没有政府的霍布斯丛林里大家互相充分竞争,相互厮杀,最后谁也占不到便宜;因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需要政府暴力的维护,保证竞争的公平与效率,但是政府权力倾向于扩张,攫取利益。
这就陷入了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权力维护同时权力又会挫伤经济发展这一两难的困境。
宪政民主的解决办法是对政府权力进行制衡,限制权力扩张。
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契约论也已深入人心。
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从来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从根本上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一直排斥最根本的宪政民主。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
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
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
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
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
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杀。
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
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
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
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
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读书笔记齐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初版于1999年。
其时,已有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史的鸿篇巨制,但一直缺少一部简明的、适于历史专业与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教材。
因此,齐先生组织人员,编写了这部小型的教材。
教材出版后,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认可,已在四十多所高校的历史或经济类院系使用,并被一些大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
在重印七次之后,教材的编写者对其进行了修订。
(以上据“再版后记“,页374)修订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发行。
全书共四十四万余字,由绪论开题。
绪论之后共有八章,分别为: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本书绪论部分的修订者为马欣教授。
绪论提纲挈领地讨论了六个问题: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传统经济的走向、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土地赋役制度问题、工商业政策问题、经济区划问题。
以下就是恒恺读此书时做的笔记,或曰摘抄。
1、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1)他(斯大林)的结论是“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但他举证的前提却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不是由地理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并不是一个概念,这在逻辑分析中应当是属于偷换概念,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能成立。
(页2)(2)与欧洲大陆相比较,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三个基本特性:第一,中国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远小于欧洲。
第二,中国的土壤条件亦较欧洲恶劣。
第三,中国的气候条件与欧洲迥异。
(页3)(3)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性是造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可忽略的原因,以农业经济为例,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是建立在精耕细作基础之上的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经济。
地理考试复习笔记:中国的经济发展地理考试即将到来,我们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一次全面的复习。
本文将提供详细的笔记,帮助你快速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国家,近年来其经济发展表现出惊人的速度和强大的潜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取得的成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经济改革与开放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放开对外贸易,成功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入中国。
A. 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旨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市场化经济体制。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一变化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B. 对外贸易的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降低了贸易壁垒,提高了贸易自由度。
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2. 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速度和强劲的增长势头。
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经济的增长驱动力以及取得的成就。
A. 投资驱动的增长在中国,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中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大量的投资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投资还鼓励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B. 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长卷,经济史作为历史的一个分支,记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
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等方面,旨在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经济史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我们深刻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经济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古代经济体制古代经济体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成为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古代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古代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主要以人工耕作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居主导地位。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3.古代商业经济古代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贸易和海外贸易为主,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贸易路线成为古代商业的主要交通通道。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城市的兴盛和国际间的交流。
4.古代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形式,比如中国的贝帛、印度的实物交换制度等。
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资源的交换。
5.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以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为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古代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交流。
2.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变,也为城市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3.近代金融体系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活跃。
4.近代国际贸易近代国际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