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05.87 KB
- 文档页数:7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e of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 张磊[1,2]
作者机构: [1]东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页码: 74-8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制度主义;空间结构;东京都市圈
摘要: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是如何演变的?支撑或影响其演变轨迹背后的制度逻辑又是什么?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剖析了影响其空间结构变化的两个规划制度节点:由限制转向引导大城市发展,以及提升城市活力的中心区再开发制度。
从案例分析中得出规划制度的变化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不断试错、创新的过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规划制度改变既是社会经济环境和观念改变等结构性因素影响结果,同时也是政府与社会、市场,以及政府内部各方博弈的能动作用结果。
最后,从规划的制度观念、规则和行动三方面提出优化大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政策建议。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等。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long Metropolitan)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为例,探讨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与实践。
一、环城游憩带的定义和意义:环城游憩带是指沿着城市周边地区所规划、设置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和体育休闲设施完备的带状区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有利于提供居民的文化娱乐和休闲需求,同时也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特点:上海市地处东部沿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因此,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设计与规划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水域资源利用:上海市位于长江口,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
在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中,应充分利用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水域资源,打造沿水带绿化带、水上娱乐设施等。
2. 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外滩、豫园等。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注重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融入到游憩带的整体规划中。
3. 绿地建设:上海市需要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充分利用城市边缘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大面积的绿地。
4. 交通便利: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不仅需要考虑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还要兼顾交通的便利性。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道路网,方便居民前往环城游憩带,减少交通拥堵。
三、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实践:近年来,上海市对环城游憩带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松江、嘉定等区域,上海市已经规划了大规模的绿地和游憩设施,通过修建步道、自行车道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
此外,上海市还注重保护河流和湿地资源。
例如,在苏州河周边,上海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绿化,将苏州河打造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评审专家姓名: 评审专家单位:
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 A.熟悉 B.较熟悉 C.不熟悉
说明:
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
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两栏不填。
2、请在“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A、B、C选择一个画圈;在与“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
个分值画圈,不能漏划,也不能多划,权重仅供参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A上画圈。
“备注”栏可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
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有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苏南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的系统模式与绩效评价
注: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数量,不得填写成
果作者、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
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以及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等不能填写。
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
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
活页4000字包括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文字表述字数。
3. 课题论证用最适合的字号和行间距排版,版面控制在4页。
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状况和变化3任远 邾慧(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本文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动出发,定量考察从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格局及其演化,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动所表现出的特点,并对城市群未来演化和加强城市群治理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群;首位城市;骨干性中心城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270%,这个地区也被认为是世界正在兴起的第六大都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是以一系列的骨干性中心城市所构成的体系支撑实现的。
大量人口从长三角以外地区迁移进入长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内部不断发展的农村城市化和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不断在发生变化。
本文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在演化变动历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对未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面貌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思考。
3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协调发展研究》(5D 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群和区域城市体系是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和充满重大理论思想突破的重要领域。
都市圈是分析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观点。
英国生态学家Geddes (1915)则提出城市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而集聚、连绵成城市群的形态。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克(1933)提出中心地理理论,成为城市群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V ining 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如何实现合理的城市体系。
G o tt man 认为城市群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区,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市化区域,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区分布其间。
他概括了城市群的5个特征:高密度的人口和城市网络、发达的交通枢纽、模糊的形状和边界、多元的政治和社会组合体、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新趋势和培植。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刘乃全;吴伟平;刘莎【摘要】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14页(P5-18)【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作者】刘乃全;吴伟平;刘莎【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决定要素,人口要素的空间分布是人口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能够表征人口的地理空间集散状态,受制于并反作用于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推进时期,人口空间分布失衡、大城市半城市化以及退潮风险加剧,表明我国人口问题性质已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压迫型”转变为“结构与布局失衡制约型”,并长期困扰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示范性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一是人口集聚落后于经济集聚,导致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平衡;二是诸如上海、苏州等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的强约束“天花板”;三是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面临人口规模最大承载力“天花板”,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使得中心城区因人口密度过度高而导致“城市病”加剧,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4期【摘要】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都市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其形成之日起,单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
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4.00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笔者拟就都市圈理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关系、都市圈规划展开论述。
都市圈理论从理论上说,以都市为核心,其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城市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越大。
辐射半径以城市规模、空间距离、联系强度综合计算确定。
关于城市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一型大城市)以上谓之都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可谓之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一定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甚至也不包括20公里之外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不能把行政区的人口甚至市辖区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
所谓常住人口是在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虽然户籍不在这个城市,但长期在此工作与生活,就应该统计为常住人口,而虽然户籍在该市,但不在该市工作和生活,则不应统计为常住人口。
关于空间距离,一般以货车而非轿车和高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距离作为辐射半径。
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及关联性分析方法——以常州市为例杜志强;李钰【摘要】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关联性分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大多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析的对象局限于A级景区,忽略了旅游产业综合性的特点.以\"吃、住、行、游、购、娱\"6种旅游要素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3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及关联性分析的方法体系.并以常州市旅游产业为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当前常州市旅游产业呈集聚型分布,形成了\"一主核两次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旅游产业之间空间关联程度较高.较好的数据基础以及合适的空间分析尺度提高了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与《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相关内容匹配,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期刊名称】《地理信息世界》【年(卷),期】2019(026)003【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空间关联性;常州市【作者】杜志强;李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0 引言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各种旅游需求的综合性行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具有包容性大、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等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于旅游产业空间格局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格局的研究较早,侧重于从宏观尺度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注重空间格局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地理方法的运用,如Smith D M归纳了平均中心点、标准距离、标准偏差椭圆等多种模型与方法来刻画旅游地和旅游设施的空间关系[1],Murpphy P E、Zurick D N较早将“核心-边缘”模型应用于旅游领域当中[2-3]。
都市圈市场一体化的地区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作者:邵汉华吕欣怡夏海波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基于2003-2017年我国29个都市圈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都市圈市场一体化的地区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检验,研究发现:1.都市圈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南方地区的一体化水平显著高于北方;且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内差异较大,超变密度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2.都市圈市场一体化存在明显空间联动效应,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圈会促进邻近都市圈向高水平跃迁,而水平较低的则存在邻近负向溢出效应。
3.经济发展会通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对都市圈一体化产生加速作用,而经济集聚对一体化会产生抑制作用,且以邻为壑形成的“市场藩篱”对一体化抑制作用最大。
关键词:都市圈市场一体化;时空差异;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溢出;空间杜宾模型作者简介:邵汉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网络与空间计量、宏观金融与银行效率评价(Email:*********************);吕欣怡,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区域经济。
夏海波,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区域经济(江西南昌33003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6YJ3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403044)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4-0097-13一引言过去40年,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都市圈在培育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发达城市为核心,以一定的辐射范围划分而形成的新空间单位,目前正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增长极点和核心支点,具有促进各种要素流动汇聚与扩散的功能。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
济区为例
代鑫;刘前媛;唐鹏;朱直君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2(46)10
【摘要】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研究,提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一般包括“增长型-点轴型-网络型-流动型”4个时期,并详细阐释了具体特征。
其次,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通过对夜间灯光影像的研究,发现其已具备迈入“网络型城市群”的基础,继而从“网络型城市群”的3个特征入手,构建一套可相互比较的网络化特征指标体系,并与国内网络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上海大都市圈进行对比,判识出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处于“点轴型城市群”向“网络型城市群”过渡的阶段。
最后,从强化点轴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市升级、培育网络节点、促进各类要素高频次流动两个方面,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总页数】11页(P104-114)
【作者】代鑫;刘前媛;唐鹏;朱直君
【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为例
3.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4.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11-09-26;修订日期:2012-03-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9)资助。
作者简介:朱付彪(1984-),男,安徽阜阳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
E-mail:zhufub@ 通讯作者:陆林,博士,教授。
E-mail:llin@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朱付彪1,陆林1,於冉2,鲍捷3(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
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
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
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
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
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
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关键词: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长三角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12)05-0570-07打造都市圈整体旅游地,是增强都市圈旅游吸引力和提升中国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往区域旅游空间研究涉及现状与优化[1,2]、演变和影响因素[3~8]、优化对策[9,10],以及旅游空间效应[11~13]、旅游空间行为[14~16]、旅游空间差异化发展[17~19]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等内容[20,21]。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对促进区域旅游空间效应发挥,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
薛普文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低水平均衡、极核发展、极核城市扩散和高水平均衡4个阶段[22]。
实证研究表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亦呈现相似特点[4,23,24]。
已有研究借用首位度、位序—规模分布模型[18,25]、标准差和变异系数[26]、区位商[27~29]以及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等考察区域旅游空间差异情况,或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空间距离、交通、GDP 、人口、土地面积、就业、投资等因素,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DEA 模型、加法合成原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地理集中指数、AHP 分析法以及熵技术等分析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及均衡程度[30~35]。
当前,中国都市圈快速发展,内部旅游者流动频繁,旅游企业内部扩张明显,重大事件带动作用显著等,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日益频繁,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旅游资源密集区和单体城市的特殊旅游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有待深化。
1研究方法和区域1.1研究方法论文借助SPSS13.0和Excel 软件,以赫芬达尔指数[25]和位序—规模模型[18,25]为分析模型,考察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情况,借以对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
以旅游人数为指标,将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旅游规模按顺序排列,以位序为自变量,旅游规模第32卷第5期2012年05月V ol.32No.5May,2012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朱付彪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5期为因变量,为消除两者数值差别较大的影响,以自然对数形式进行回归分析:ln P i=ln P1-q ln R i(1)式中,P i为i城市旅游人数;R i为i城市规模位序;q 为回归线斜率,其值越大说明集中程度越高。
历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在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中优势明显,因此借用经济统计学中的赫芬达尔指数,以4个城市旅游收入为指标,计算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赫芬达尔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HI=∑i=1n P i2(2)式中,i为城市的位序;P i为第i位城市旅游收入占都市圈整体的百分比;n取4,对应上海、南京、杭州、苏州4城市。
赫芬达尔指数能够反映都市圈旅游收入的集聚程度,接近1表示近乎集中在一个城市,分布极不均衡;若所有城市旅游规模完全相同且城市数目足够多,则赫芬达尔指数接近于0。
1.2研究区概况一般意义上的“长三角都市圈”指的是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的核心区,包含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等16个城市。
2008年长三角都市圈16城市国土面积约为11.01×104km2,常住人口98.94×106人,地区生产总值约5.40×104亿元[36]。
长三角都市圈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为其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长三角地区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资源丰富且品质较高,截至2011年7月苏浙沪两省一市拥有5A级景区19家,4A级景区232家。
2008年苏浙沪旅游企业总经营收入达112.05×105万元,约占全国的25.85%;拥有旅行社3808家,约占全国18.93%;旅行社营业收入达510.7×104万元,占全国的30.66%;旅行社从业人员61013人,约占全国18.97%。
2008年沪苏浙入境旅游收入达118.76亿美元,约占全国的29%[37]。
2研究结果2.1位序—规模回归分析据相关省市统计数据[36,37]进行位序—规模回归分析(表1),并计算赫芬达尔指数。
结果显示,1999~2008年长三角都市圈入境和国内旅游q值基本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q值仅在2000年和2004年出现波动。
入境旅游q值均大于1,表明长三角都市圈入境旅游发展均衡度不高,入境旅游者相对集中于少数城市。
入境旅游q值呈下降趋势,说明长三角都市圈入境旅游者空间分布趋于分散。
其国内旅游q值1999~2008年不断下降,且在2002~2008期间均小于1,说明国内旅游者空间分布均衡度较高,且趋向更加均衡。
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空间分布趋向均衡,国内旅游者空间分布均衡程度高于入境旅游者,反映了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均衡化,且国内旅游对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均衡发展贡献更大。
2.2旅游赫芬达尔指数2000~2008年长三角都市圈入境旅游赫芬达尔指数介于0.24和0.37之间(图1),其入境旅游收入集中程度较高。
但入境旅游收入的集中程度在不断下降,表现为其旅游赫芬达尔指数呈减小趋势。
长三角都市圈国内旅游赫芬达尔指数也呈减小趋势,且远低于入境旅游赫芬达尔指数,说明其国内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均衡,同样反映出国内旅游对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贡献更明显。
旅游收入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集中程度的下降,反映了长三角都市圈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均衡,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均衡化。
尽管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集中程度还比较高,但是集中程度在下降,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和苏州等之外的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集中程度不断下降,反映出长三角都市圈内部旅游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空间均衡程度提高。
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表明,当前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阶段特征。
3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特征3.1多中心发展早期,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多依赖于传统观光类旅游产品,各城市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其旅游发展水平差别明显,且城市之间旅游联系较少。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海等城市“都市旅游”发展迅速,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城市间旅游互动增多。
利用各城市2008年国571地理科学32卷内和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数据,以及反映旅游接待能力的星级宾馆酒店数及其房间数为指标[36],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考察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格局。
结果显示,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划分3个等级(图2)。
上海是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核心,处第一等级。
2008年上海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约占到长三角都市圈旅游总收入的45.65%和26.60%。
伴随都市圈不断发展,围绕中心城市上海,凭借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设施等,杭州、苏州、南京和宁波等城市旅游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并较好带动了其他城市旅游发展,成为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第二等级——2010年《长江三角洲表1长三角都市圈旅游位序-规模回归分析Table 1Regression analysis of tourism rank-size of Changjiang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注:各年份回归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并通过0.000水平显著性检验,可以用于回归分析。
注:缺少2001年入境旅游数据图1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赫芬达尔指数Fig.1Tourism Herfindal index of Changjiang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项目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回归方程ln P i =5.651-1.861ln P i ln P i =5.583-1.886ln P i ln P i =5.872-1.767ln P i ln P i =6.095-1.708ln P i ln P i =5.950-1.611ln P i ln P i =6.398-1.630ln P i ln P i =6.575-1.606ln P i ln P i =6.691-1.574ln P i ln P i =6.778-1.531ln P i ln P i =6.698-1.438ln P i ln P i =8.697-1.155ln P i ln P i =8.735-1.107ln P i ln P i =8.832-1.079ln P i ln P i =8.902-1.000ln P i ln P i =8.898-0.963ln P i ln P i =9.032-0.924ln P i ln P i =9.117-0.878ln P i ln P i =9.213-0.852ln P i ln P i =9.304-0.820ln P i ln P i =9.363-0.779ln P iq1.8611.8861.7671.7081.6111.6301.6061.5741.5311.4381.1551.1071.0791.0000.9630.9240.8780.8520.8200.779相关系数(R )0.9730.9640.9640.9510.9770.9770.9670.9550.9530.9590.9820.9840.9890.9800.9790.9720.9670.9640.9630.960F (sig.)252.994(0.000)184.827(0.000)184.127(0.000)131.540(0.000)291.145(0.000)296.036(0.000)204.738(0.000)144.667(0.000)137.680(0.000)160.457(0.000)382.331(0.000)441.053(0.000)603.935(0.000)335.407(0.000)321.892(0.000)243.961(0.000)201.821(0.000)183.553(0.000)177.030(0.000)165.639(0.000)图22008年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Fig.2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jiang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in2008572朱付彪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5期地区区域规划》则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无锡规划为重点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