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132.94 KB
- 文档页数:3
论文题材gbfdhgfv bn blkjgfbc* 摘要: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 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性别歧视; 文化作者简介: 胡红云, 女, 教授。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图分类号: H03 一、引言性别歧视( Sex ism ) 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cri ination based on gende r m , 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 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 年, 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 在言的发展和结构[ 1] 国际贸易系, 浙江杭州, 310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8- 6552 ( 2009 ) 06- 0065 - 04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an一词来源于! w ife o f m an? 的合成; 另一种说法认为m w o an来源于! w o b ( 子宫) and m an? 的合成。
无论是hu m m m an、m an 还是woman, 其词根都是m an 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 男人为主体, 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 加词缀构成阴性词, 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 actor ( 演员) - actress ( 女演员); hero (英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 dis espec ially d iscri ination aga inst m w o en (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 m 雄) - hero ine (女英雄); usher ( 引座员) - usherette ( 女引座员) 等, 就连女性( fe a le) 这个词都是由男性( m a le ) 派m 生而来。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从英汉谚语的视角,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嫁娶,性情智慧,言语行为,红颜祸水五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说明了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讨论了性别歧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谚语;性别歧视;发展趋势一、英汉谚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生个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个女孩,叫“弄瓦”之喜。
“璋”“瓦”之别,表示男贵女贱。
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侄桔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
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人类的始祖”。
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是上帝的次要作品,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不言而喻。
英语中这样的谚语有:A man who kicks his dogs ill beat his wife.(打狗男人必打妻。
)可以发现,上述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可以随意被殴打,更不谈所谓的人权。
2.婚姻嫁娶婚姻嫁娶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观念产物的谚语,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
在中英文谚语中,都有表现出歧视女性的现象,此类谚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女大不中留”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女大不中留,留了结怨仇”,英语国家里也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如: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二)婚姻商品化,附属化(1)嫁出去的女,卖出去的地。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英语谚语:(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浙江 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 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 语言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商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94-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凌楠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从词法、语义和句法三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社会根源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语言是社会之反映,本文在此仅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同之处,并尝试挖掘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1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形成原因1.1 从词法上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1 词缀英语中,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黏着词——词缀(如:-ess, -ine, -ette等),变成有标记性的词汇。
例如: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
尽管这些词缀使人很容易地从字面上区分出男性女性,但它已失去了原始功能,让人想到的只是反映出女性是一种从属的、卑微的、被动的含义。
而汉语中,许多女字做形旁的词都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妾、婊等,与之相比,在汉语泱泱字库里很难找出几个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来。
1.1.2 复合构词英语中有一些非指称性的中型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
但当表示女性职业时,职业名称前要加上women/lady/female/girl等词。
可见,在英语中,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从事,当女性有了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加上女性的标记了。
如:professor(教授)——women/female professor(女教授),judge(法官)——women judge(女法官)等。
显而易见,这种构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这也是千百年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的一个反映。
同样的,在汉语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头衔、称号等均用来指男性,而指女性时则需在职务或职称前加上“女”字,如“女博士”、“女作家”等。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浅谈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源于社会,又反映着社会。
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的社会观念息息相关。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男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妇女一直是受歧视的对象。
在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家庭生活中,女性大多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谚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简洁的代表,能深刻而言简意赅地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其中也包括对女性的歧视倾向。
本文试图对汉英两种语言谚语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类例证,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及异同,以提醒人们重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并自觉摒弃这些谚语。
为方便分析,本文对这些谚语进行了归类。
1 关于女性外表等特征的谚语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女性某些特点进行夸大的谚语,比如女性大多更喜欢与人交流,于是汉语中有“女人长舌”、“三个女人一台戏”之类的谚语。
在英语中也有诸如“Women have long tongues”和“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之类的谚语。
中国人说:“女为悦己者容”,似乎没有男人的欣赏女人就无心穿衣打扮了。
女性爱美的天性在英文中也有体现,其中不乏贬低的成分。
比如“Every woman would rather be beautiful than good”和“A man is successful,while a woman is sexy”等。
女性脆弱爱哭的特性也往往被放大。
汉语中有“女人是水做的”这样的表述,而英语中有“Woman is made to weep”; “Nothing dries so fast as a woman’s tears”及“Glasses and lasses are brittle ware”等。
甚至莎士比亚也曾说:“Frailty,thy name is woman”。
关于女性的智力,汉语中有熟知的“头发长,见识短”,而英文中有“Only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解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的反映这种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一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
因而从谚语中探索性别歧视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性。
本文从社会地位,言语行为,才智,婚嫁等方面阐述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具体体现,目的是通过对英汉谚语的分析揭示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提高人们关于性别歧视的意识,帮助人们减少,继而消除在日常生活以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标签:谚语;对比;性别歧视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
“性别歧视”(sexism)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朗曼英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它通常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
而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学家把它形象地喻为“民族之明镜”,“语言活化石”。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一本小型百科全书,性别歧视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包括在内。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分别讨论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
一、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方面自古以来,女性就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社会底层。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的一则野餐通知上写道一Good Food! Delicious Women!将女性比作美味佳肴的说法,在英语里司空见惯,如“A fair woman wit 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 ”(美女无德,淡酒一杯)。
汉语中的“秀色可餐”也反映出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她们如同盘中的食物一样,充当着“软弱被动”的性别角色。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某个言语团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语言,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语,大都含有贬义。
充分了解这些,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差异,更有助于促进妇女解放运动。
标签:性别;歧视;女权;What is language?——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feeling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a system of sound symbols. [1]——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2]福柯(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歧视性的语言,反映了一种歧视性的现实。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
1). 惯用语方面Robin Tolmach Lakoff ,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在她的著名著作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中指出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存在的差别。
[3]例如:女性不能使用强势感叹词,像,“Oh, dear,” , “My Goodness” 或咒语“damn’or “shit’, 而男性却可以使用。
汉语中也是如此。
例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片中粗话不断,“柱子,你他妈的打歪了。
…”生活中,有些人打电话时可常听到:“你他妈的最近死哪儿去了?” 可女性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生活中很少用这种语言。
在称呼孩子方面,父亲常用祈使句:“儿子,过来”;母亲则会用:“宝贝” or “ 大宝”2)谚语方面:All women may be won.(没有征服不了的女子)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4]3)日常用语方面:For example:说某个观点很好,男性常用:“a great idea” or “a big idea” ;女性在使用上常用:”a great divine”.句子使用中,Woman: “ I’ve got to leave now, haven’t I? ” and probably a man would say, Man: “ I must be off now.”4)偏旁部首:在汉语中,某些带“女”偏旁的字含有地位低下的贬义。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在各种语言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期揭示两种文化对性别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性别歧视的定义和类型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对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从词汇、语法、语用和修辞等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它们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歧视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性别观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社会性别平等和尊重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表达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语用习惯等方面。
例如,某些职业或领域的词汇往往与某一性别相关联,从而限制了另一性别在该领域的参与和发展。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这些语言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歧视的观念。
在语用层面,英语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性别歧视的现象,如“man's world”(男人的世界)、“man-made”(人为的)等。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则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第9卷第4期2009年8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NAL O F HUNAN INDUSTRY POLYTEC H NICV o l 9N o 4A ug 2009浅析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卢智慧(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摘 要] 性别歧视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无疑会反映这种歧视。
本文将从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形式、产生的根源及改进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性别歧视;表达形式;根源;克服与改进的方法[中图分类号] J042[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004(2009)04-0091-03A B rief Ana l ysis of the Sexual D iscri m i nation Pheno m enoni n English and Chi neseLu Zhi-hu i(Schoo l of Fore i gn Stud i es ,Cen tral Sou t h Un i vers i ty ,Changs h a 410075H unan )[Abstract] S exual d iscri m i nation ph eno m enon has had a l ong h ist ory i n human life and language as a m irror i n social lif e w ill cert a i n l y refl ect t h is d i scri m i n ati on Th i s paper approaches t he exp ress i on s ,t h e origi ns of sexual d i scri m inati on and t h em et hods to overco m e and i m prove t he m[K ey words] sexual d iscri m i nation ;f or m of exp ressi on ;the sou rce ;m et h ods to overco m e and i m prove t he m[收稿日期] 2009-06-25[作者简介] 卢智慧(1987-),女,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
语言是人类赖以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根据Sapir-W horf H ypothesis :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模式,并且能体现日常生活中社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现象。
在人类长久的历史中,男女两性成长的文化背景、社会角色、心理生理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了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型特征。
这种差异在语言的使用中表现为偏袒或凸显一种性别、贬低或忽略另一性别的一种语言现象。
表现在具体的语言事实上,就是在许多的语言中都有将男性语言视为主导,而将女性语言视做从属的变体。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性别歧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因而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也俯拾皆是,主要体现为通过在某些方面贬损或忽略女性而在某些不好的方面突出女性。
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 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毫无疑问影响着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称呼,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很多称呼都含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古代, 老爷 、 官人 、 郎君 等等,女性则被称为 贱内 , 执帚 , 拙荆 等等含有贬低意义的称呼。
另一方面,在中文和英语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中文中,女子在未出嫁时通常都被冠以父姓被称为 某小姐 或 某家小姐 ,而出嫁后将被称为 某夫人 或 某太太 ,自己芳名除了家人几乎没人称呼。
在英语国家,当女子出嫁后会冠以夫姓,自己原来的姓被夫姓取代;而且,对男性而言,不论已婚未婚都被称为M r 而女性则相应的被称为M iss /M rs ,结婚与否这一隐私在第一次介绍给别人认识时就已经大白于天下,而丝毫未尊重女性的权利。
此外,在英汉语中都有男性用类似于 v i xen ,hen ,b itch ,ca t ,goose 等一类的称谓来侮辱女性。
而对于男性而言,即使是侮辱他也是用类似于 Son of a b itch ( 狗娘养的 )这样的称谓,还是先侮辱女性已达到侮辱男性的目的。
又如在以下的词组中:efem ina te ,w o m anish(女人气的);hen !pecked (怕老婆的);b l ack w i do w sp i der(南美洲一种毒性很大的蜘蛛);b l ack M a ria (关押囚犯的囚车);H urricane Be tsy (破坏性很大的飓风),似乎所有不好的品质都和女性有关,所有表示这些品质的言语符号都必须和女性挂钩。
而在中文中,自古以来就有把女人称之为 红颜祸水 的习俗,由此可见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于纯粹作为政治附庸甚至被当做男人私有财产的女人有多么歧视和不公正。
2 构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男性是主导,体现在语言中就是阳性词是构词主体,隐性词由阳性词加词缀构成。
阳性词一般既可表示男性又可表示女性,而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女性的词,一般都是借助于在表男性词的词尾表阴性的词缀,比如-o r ,-er 等结尾的词本来可用于男女两性,但又人为地造出一些阴性后缀,如-ess ,-i ne 等来与之对应以表女性,这就在无形中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
如actor /actress ;w a iter/wa itress ;hero /hero i ne 另外,一些较为受尊重的职业如,presi dent ,docto r ,la w yer 通常被认为是男性,当所指是女性时通常就需要在这些词的前面91加上lady,w o m an,fe m a l e等。
因为在历史上,社会地位显赫的都是男性,以前那些上层领导只有男人。
现在虽然社会地位高的女性越来越多,但是一旦提及这些职业女性,必须在前面加上表示性别的限定词才能准确的传达这一信息。
与此同时,在中文中带有贬义的字词大多用 女做偏旁部首,如奸、妖、婪、嫌、妨、媚、嫉妒、奴婢、娼妓等等,明显的表示出对女性的歧视或者通过这一普遍的价值载体来传达所要传达的贬低之义。
3 词汇意义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词汇作为意义主要载体,最能体现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体现,其性别歧视现象也最为普遍。
比如:a m an i n thestreet (普通人),a w o m an of t he street(娼妓);bache l or指自身不想结婚但生活快乐的单身汉,而与之相对应的spi nster则指年老色衰、且由于种种原因而嫁不出去的老处女,贬义色彩明显;pro fessiona l用于男性时指医生、律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中的专业人士,而用于女性时则指妓女;governor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governess则指受雇于人的地位较低的女家庭教师; ca llboy指 在戏院招呼演员上场的传叫男童或男服务员,而ca llg irl则指 应招女郎。
有一些英语单词,男性和女性的意义本来是相对应的,如m aster和m istress 但随着历史的演变,表示女性的单词逐渐引申出了贬义。
M aster和m i stress原意为 主人和 女主人,虽则 女主人一词亦有对女性的歧视,使得女性还是处于从属地位。
但至少在这种含义下二者都拥有对别人的控制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演变,M aster后来有了 艺术大师的含义,而m istress却衍生出 情妇 这一侮辱意味很强的不光彩的意义。
此类词汇还有ki ng/queen(皇后,同性恋者),sir/m ad am(夫人,老鸨)和daddy/m u mm y(老鸨)等。
4 词序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在现代国际礼仪中,人们似乎在职场以外都是以女性为尊。
比如,举世闻名的英国绅士风度,要求绅士们在社交场合为女性开门、拉椅子等等,以体现男性作为强势的一方对处于弱势的女性予以照顾与呵护,性别歧视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在语言中,人们虽然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说 Ladies and gentle m en,在婚礼上人们也会说 br i de and g room以体现对女性名义上的尊重和呵护。
而除此之外,在汉语中,人们习惯把地位高相对更重要的人或事物放在前面提及,比如在会议或演讲的人物称呼总是按照一定的尊卑来决定先后顺序进行,现实中人们说 男女老幼等。
在英语中,人们同样会按照尊长来组织语言:地位高的尊贵的排在前面而位卑的则随后: rich and poor,good and bad,etc 然而在一些男女配对的词组里,男性却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男尊女卑可见一斑,如he and she,m a l e and fe m a l e,boys and g irls等等。
另一种体现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现象则是婚礼的宣言: N ow I pronounce you m an and w if e 此句用的不是m an and w o m an或husband and w ife而是m an and w ife,宣告从此这个男人拥有对这位女性的所有权,该女性从属于该男性。
不平等的是反过来却不成立。
5 习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习语是 语言的活化石,也是特定文化中观念意识的产物,最能承载特定的文化内涵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甚至被贬低为无生命的东西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最能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M arry your son when you w il,l your daughter w hen you can (娶媳不忙 嫁女宜速)此习语体现了家长对女性的嫌恶。
A w o m an,a dog and a w a l nut tree,the m ore youbeat the m,the better they∀l1be (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
)此习语中毫无男女平等之意,而是把女人当成和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可以任意随时大妈并冠以堂而皇之的借口。
T here i s no dev il so bad as a she-she (恶魔当中女人最坏)很明显的把女人比作魔鬼甚至认为女人比魔鬼还坏。
W om en and w i ne,gam e and deceit,m ake the w ealth s m al1 and t he w ants great (女人、酒、游戏和欺诈便人财富变少 欲望增大。
)A good w ife and w ea lt h a re a m en∀s best w ealth (贤妻与健康是丈夫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