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以铜为镜
- 格式:ppt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6课:以铜为镜(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以铜为镜》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魏徵。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魏徵,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他。
4.简单说说魏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魏徵有关的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例如: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16课:以铜为镜(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以铜为镜》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讲述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以铜为镜》,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以铜为镜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部分,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吗?6.学生试着讲述这个故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文解生字第十六课1、遍说文:形声。
本义:走遍字义:全面,到处:遍历(周游)。
遍布。
遍及。
遍野。
普遍。
量词,次,回:看了三遍。
2、枕说文:形声。
从木。
本义:枕头字义:躺着时垫在头下的东西:枕头。
落枕。
枕席。
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器物上:枕戈待旦。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
垫着:枕木(铁路上承受铁轨的横木)。
枕腕(写字运笔的一种方法,右手垫在左手上写)。
3、稍说文:形声。
从禾,肖声。
本义:禾末。
稍,出物有渐也。
——《说文》。
按,此字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
字义:本义为禾末,引申为略微:稍稍。
稍微。
稍许。
稍纵即逝。
4、末说文:指事。
金文字形。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
本义:树梢字义:尖端,梢:末梢。
末端。
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
末尾。
末日。
末代。
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
末技。
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
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
副末。
外末。
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5、校说文:形声。
木囚也。
从木交声。
《说文》字义:xiào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
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jiào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
校订。
校对。
说文:形声。
从心,贯声。
本义:习惯,惯常。
惯,习也。
——《尔雅》字义:习以为常的,积久成性的:习惯。
惯常。
惯于。
惯例。
惯匪。
惯犯。
惯性。
司空见惯。
纵容,放任:惯纵。
宠惯。
娇惯。
7、渡说文:形声。
从水,度声。
本义:渡过,过水。
渡,济也。
——《说文》。
朱骏声曰:“子史皆以度为之。
”字义:横过水面:渡船。
渡桥。
渡河。
摆渡。
强渡。
远渡重洋。
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转手,移交:引渡。
过河的地方:渡口。
渡头。
8、基说文:形声。
从土,其声。
本义:墙基。
基,墙始也。
——《说文》字义:建筑物的根脚:基石。
基础。
奠基。
根本的,起始的:基本。
16. 以铜为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能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2. 大致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1. 能借助课后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情感与态度:1. 仔细体会文中的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课文中可以体现出唐太宗是一名真心纳谏、反省自身的明君,魏徵是一名耿直进谏、俭朴生活的贤臣。
)教学重点:能读出文言文韵味,注意文言文中的断句、节奏慢、吟哦(é)式的读书特点,课堂上进行几种形式来完成诵读:(1)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3)分组朗读(4)男生女生读(5)找同学角色扮演教学难点:熟读课文,以故事形式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一、中国朝代更替导入1. 复习历史:师:学习中国古代的知识时,都离不开对时间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掌握每个时代的历史特点。
请同学们背诵中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生:(全班)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2. 介绍课文背景:师:很好。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以唐朝为背景,主要讲述唐太宗和魏徵一君一臣间的故事。
请看PPT,图中人物分别是谁?生:(举手)第一个是唐太宗,第二个是魏徵。
师:对的,请这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生: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使得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徵在历史中以敢于直言上书进谏著称,辅助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是中国历朝中最负盛名的贤臣。
3. 简单概括故事梗概:师:今天学习的古文内容,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这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魏徵劝诫唐太宗如何做一名虚心学习的好皇帝;第二部分则讲了唐太宗对魏徵如何的关怀和重视。
二、古文朗读1. 预习课文:师:了解完课文背景和梗概,请翻开课本84页,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师板书。
(唐太宗魏徵)2. 教师范读,全班朗读(分段朗读)师: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给生字词注音。
选择题隋朝哪一年统一了全国()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统一。
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选择题隋朝时,一位余杭的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大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A. 永济渠B. 江南河C. 通济渠D. 邗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京杭大运河。
从杭州到洛阳,必须依次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不必经过永济渠,故选A。
选择题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 隋文帝时期B. 隋炀帝时期C. 唐太宗时期D. 唐玄宗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话中的“人”指()A. 房玄龄B. 杜如晦C. 魏征D. 姚崇【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他被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选择题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 隋文帝统治时期B. 唐太宗统治时期C. 武则天统治时期D. 唐玄宗统治前期【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D项符合题意;隋文帝统治时期不是唐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的时期不是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故选D。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写作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铜镜虽小,却能映射出人的内在品行。
只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在这面小小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正如古人所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铜镜虽小,却能照见我们的外表仪容;古训虽旧,却能启迪我们的心智修养。
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时刻反省自己,修正缺陷,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一言一行。
我们应该以正直善良为衣冠,以诚实谦逊为底色,用智慧和勇气去雕琢自己,成为一个高尚有德的人。
只有在平日里常常修身养性,才能在关键时刻顺利通过考验,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如同一面明镜,只有保持清澈明亮,才能映照出真实的面容。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提升的过程。
让我们以铜为镜,时时反省自己,不断完善内在品质,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幼儿园教案铜镜活动简介这是一堂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课,通过观察铜镜,让宝宝了解到原始的制铜和古代的文化艺术,同时也可以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引进首先,我们要向宝宝介绍一下铜镜的来源和做法。
铜镜是在古时候人们自己制作的一种光芒闪耀、特别美丽的镜子,用于照看自己的形象。
宝宝们可以看到铜镜的外观和感觉,感受到铜镜背后的文化内涵。
活动步骤第一步:观察和感受首先,老师向宝宝展示几个铜镜,并让宝宝摸到表面。
引导宝宝感受镜面的光滑和镜面反射的图像。
宝宝会有很多好奇的问题,比如“这个是什么?”,“感觉怎么样?”等等。
在铜镜的背面,老师也会展示一些铜纹样和铜镜上的图案。
引导宝宝观察和感受,帮助宝宝认识到铜镜的古代文化和艺术价值。
第二步:手工制作在认识和感受了铜镜后,现在是宝宝自己动手的时候了。
老师准备了一些由铝箔和颜料制成的材料,这样宝宝就可以在铜镜的体验基础上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铜镜”。
宝宝可以在铝箔上创作属于自己的图案和纹样。
通过这个活动,宝宝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第三步:展示和分享完成制作后,老师邀请宝宝们展示自己创作的“铜镜”,并向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通过这个环节,宝宝们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和分享。
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堂课,宝宝们可以:•了解铜镜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观察和感受铜镜的外观和纹样•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自信和表达能力•欣赏和分享其他小朋友的作品结束语本次幼儿园美术课的主题是“铜镜”,通过观察铜镜,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铜镜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同时也能够通过手工制作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一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成长。
七年级历史第十六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十六课是关于中国古代发明的课程,本文将介绍本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发明,并且了解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一、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在中国的汉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纸来书写和绘画。
而且,中国的造纸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们能够使用各种材料来制造纸张。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交流,让知识和技术能够更加广泛的传播。
同时,造纸术也极大地促进了书籍和文化艺术品的传承和保存。
二、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使用指南针可以确定方向,使人们能够准确导航。
指南针的发明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但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航海的发展,指南针不仅对海上的航行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探险和征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可以用于战争、烟火和其他领域。
火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被用于制造各种武器和导弹,成为了现代军事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同时,火药的使用也极大的促进了烟火和化学发明的发展。
四、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可以大大提升书籍和文化艺术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印刷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中国北宋时期,而印刷术的技术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和艺术品的传承和保存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结论中国古代的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发明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创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日盛,当早启蒙小学开始,逐篇背诵声律启蒙,一十六篇每周诵读,学期完成《声律启蒙》第一周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注释】三尺剑:《汉书·高帝纪下》:“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医曰:‘疾可治。
’高祖骂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六钧弓:《春秋左传·这公八年》:“公侵齐,门于阳州,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钧。
清暑殿:《洛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
广寒宫:《明皇杂录》:“(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本为虚构,后遂以为月中仙宫名。
第二周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注释】黄童白叟:白叟,白发老人;黄童,儿童,幼童发色黄,故称。
唐韩愈《元和德圣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颜巷陋:《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颜渊,又名颜回,孔子弟子。
阮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冀北:古幽都地。
辽东:《广舆记》:辽东,契丹东胡旧地,后号盛京,又曰辽东。
濯足:《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濯:洗涤。
打头风:《韵府群玉》:“石尤风,打头逆风也。
”同泰寺:《梁书·武帝纪下》:“大通元年三月,舆驾幸同泰寺舍身。
”后常在同泰寺讲经,传有天雨宝花而下。
寺在金陵,今不存。
未央宫:西汉宫殿名。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材料第一单元隋唐盛世第一课、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隋灭南朝陈。
统一中国。
隋炀帝(杨广)主持修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第二课、隋朝贵族李渊父子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
李世民继承皇位后,改年号为“贞观”。
“贞观之治”的内容: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⑵注意戒奢从简;⑶合并洲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⑷任用贤才(房谋杜断)和虚心纳谏(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第三课、唐玄宗(李隆基)和“开元之治”;⑴任用贤才(姚崇)。
⑵整顿吏治。
⑶戒奢从简。
“开元盛世”的表现:⑴农业:采用水稻育秧技术。
饮茶之风盛行。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使用。
⑵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
⑶商业:长安城是国际性大都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第四课、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主要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经史、杂文。
科举制的影响:⑴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
⑵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
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五课、唐初时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尚未友好关系。
唐中期金城公主下嫁尺带珠丹,他上书唐朝皇帝说“和同为一家”了。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松花江、黑龙江的靺鞨族建立“渤海国”。
云南六诏居民是黎族和白族的祖先。
第六课、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的文化。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第十册第16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
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具:
青铜器实物、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
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3、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1、虎噬鹿青铜器座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
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合金。
以铜为鉴-铜镜的故事(八)铜镜的功用和镜文化不知从何时起,“文化”一词牵无声息地潜入了生活中的细细微微,人们开始乐衷于将所见到的大小事物都加上“文化”的后缀:读书时除了眼前的文字还要琢磨其中的书文化,写字时试图搞清每一笔一划的汉字文化,就连忙里偷闲的用餐时间都恨不得从有限的盐分中汲取出些什么。
这本是一件好事,或许源于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再加上民间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不少传统重新恢复活力。
但矫枉过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日子久了,人们的热忱产生了反作用,对琳琅满目的“文化”反而没了多少兴趣。
不巧,笔者就想和各位谈谈铜镜文化。
这不是一个讨巧的话题,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难以凝练,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至于铜镜文化,更有其特殊之处:一来铜镜本是铜器的衍生,铜镜文化最初必然也是衍生于铜器文化。
笔者的各篇文章都试图传播铜器文化,但似乎又和文化本身关联不大,可见文化之广泛,需从点滴入手。
铜器文化不明了,讨论铜镜文化也就举步维艰;二来铜镜本身仅是一个载体,少有标新立异的创造,铜镜的铸造工艺传承自铜器铸造的成熟流程,很多都是“旧瓶装新酒”的手法。
镜面上的花纹图案更是来源甚广,有铜器、漆器、绘画中的许多装饰,因此擅自将镜上的图案归入镜文化颇有喧宾夺主之嫌。
然而铜镜比起铜器,存在发展的时间多了数千年,而且成功地从贵族的专用品变为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具,这几千年的市井生活不可能什么都没有留下。
笔者认为讨论镜文化最为具象的方面,就是抛开铜镜自身剩下的残余,比如人们对铜镜的概念、对铜镜的记录等等,其中最为直接的则是人们如何使用铜镜。
现在人对镜的用途基本上没什么概念,而且也少用传统的带柄镜,尤其是年青人连正容都有了替代物。
但老人们对镜子的使用还有不少说法,大多是从古时铜镜的功用沿袭下来的。
纵观铜镜发展史,古镜的功能早已并非纯粹的照容这一层面的意义,被赋予了多层功用和内涵。
要说铜镜从何时不再单用于照容,恐怕得从铜镜出现的一刻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