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尝谓侍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
- 格式:ppt
- 大小:716.00 KB
- 文档页数:26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
1以铜为镜的典故
以铜为镜的历史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
在唐超贞观十七年,勇于忤的魏征病故了,唐太宗非常的伤心,他流着泪说道;“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言尝谓;以人为镜,可以清利害。
魏征没有,朕
亡一镜矣”这段话就是就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评价,则表示勇于直言的魏征,就是唐太宗
高下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用铜当做镜子,可以让衣服穿得端正。
一个人用历史当
做镜子,那么他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用一个人当做镜子,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在最会唐太宗还感叹,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这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可以说道就是李世民
对魏征的最低评价了。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得上就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了,他擅于汇报大
臣不好的意见,深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大臣魏徵就是一个勇于感言其过的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唐太宗非常的的伤心。
毕竟在古代时候,敢于直言皇帝过错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所属人多皇帝都是讨好恭维。
唐太宗作为一个鲜明的君主,自然希望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有什么错误能够得到
及时纠正。
敢于直言其错的魏征,可以说就是他对错的一面镜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张晓全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照出人的衣服和帽子,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
近来评选大学生校花有用尺子量的:由中国模特网举办的湖北高校十大校花评选大赛在武汉启动。
组委会表示,从半决赛开始,对选手外形进行测量。
拟定的50条评选标准中包括:选手身高是头部的7.1倍;嘴巴与眼睛间距离是整个脸长的36%;两乳间距大于20厘米,且要求丰满匀称而不下垂等。
选美标准一经公布即引发网友吐槽:这样选校花,“没有最俗只有更俗”、“很黄很暴力”、“简直就是耍流氓”!校花用尺量,到底量出了什么?古代评选标准美女,除了美之外,主要还看她的作为,因此被认为历史上最美的夏姬没有入围四大美女。
书上给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排位次序是:西施、王昭君、貉蝉、杨玉环。
这既符合她们所生活的年代先后,还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与每个人对上了。
但若论她们四位谁最漂亮,分打得最高,一般还是公推西施。
据说西施漂亮到在河边浣纱,就是洗什么时,河里的鱼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都忘了游动,以至沉到水底(准是一群色鱼)。
当然其他三位也不得了:王昭君北上和亲,汉元帝一见真人这么漂亮,可气坏了,回去就把画师毛延寿杀了,只因他提供的“玉照”(画像)既失真又添堵;貉蝉就更不用说了,让吕布与董卓反目,一副娇容挽救了汉朝;杨贵妃令三千粉黛无颜色,没事就洗澡,把个唐玄宗弄得神魂颠倒,人都死在马嵬坡了,日后又演绎了多少绝唱。
说来各有千秋,然西施的名气终归还是比其他三人大,以至连鲁迅小说里都用“豆腐西施”,来形容平民对美的标准之界定。
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女人,叫夏姬,按理说她才应该是第一美女。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的女儿,名叫素娥。
这素娥长到十五岁时,就已经美得无与伦比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与他人作比较认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探讨的主题是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这三者作为比喻手法,揭示了其在帮助我们认清社会现象、个人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铜镜作为一种古老的镜子,可以反射出人的容貌和仪态。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通过审视镜中的影像,我们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铜镜的存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求在外表和内涵上呈现出一个正面形象。
其次,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兴衰周期、国家命运等规律。
历史的反省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历史的洗礼,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是思考、意识和判断的主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认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审视自身的优缺点。
通过这种镜像效应,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改进的空间,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因此,通过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清自我、把握历史和理解社会。
这种反思和认知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发展快速并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利用这些镜子,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提及文章正文的三个部分,即以铜为镜、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并说明每个部分的目的和内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魏征
原句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注释
选自《贞观政要》卷二《论贤者第三》。
可:可以。
以:用来。
正:端正。
古:历史。
兴替:兴盛与改朝换代。
明:知道。
翻译
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自己的衣冠;拿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盛与衰落的原因;用别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确与错误所在。
思考
词句中提到“三镜”,是三个不同的参考坐标。
“以人为境”“以史为境”,即是从微观个人到宏观的历史,都是“明镜”:唐太宗将魏征视为自己的“镜子”,照着自己的正误;司马迁讲史记最为国家的“镜子”,照着国家的兴衰。
诚如斯言,立足个人,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好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参考中迈向前进,而这个坐标可以是自我目标,可以是对比的他人,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
苏格拉底曾说过要“认识你自己”。
言简意赅,人贵有自知之明。
其实做很多事情,下很多决定,都是在真正认清自己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自我没有客观的判断,或自负,好高骛远;或自卑,贬低自己,
都不利于个人真正的成长。
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要珍视身边可以给你“挑刺”的人。
有的时候,生活中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缺点而使你面赤、心跳、汗颜、不悦的人也是难得的朋友。
而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接受这些“刺”,因为只有勇敢直视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缺点,认真反省,才能收获更多的进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再介绍拓展出来一些历史故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
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
会之中.。
以历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以人为鉴知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什么意思解释:
用他人的事情做为借鉴,能够得知行事的方法,如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用历史为借鉴,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更替。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典出《旧唐书·魏微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
意即对照铜镜可以整理好衣帽,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听取他人教训才能明了自身得失对错。
②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很自然会形成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正是因为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才能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历史意识,不仅创造了多种史书体例,形成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
“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此后,这一思想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③“以史为鉴知兴替”,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
《周易·系辞上》有言:“生生之谓易。
”世间万物生生不已,一切皆处于流变之中。
变动不居的世界要求人们居安思危、革故鼎新。
汉代刘向《说苑》讲:“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没有哪个朝代仅通过安于现状就能保持永续不衰,贤明与否决定着国运或安昌或危亡。
明知不愿走向危亡却不采取可以安昌的方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类似的告诫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荀子·成相》问“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晋葛洪《抱朴子》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唐房玄龄等人《晋书》讲“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显而易见,“以史为鉴”首先强调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换言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功成名就之时更要防患于未然。
对于国家而言,太平盛世并不必然长存,越处盛世越要警惕潜在危机。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魏征的镜子名言
【一、魏征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奠基人之一。
他历任唐高祖、唐太宗两朝,官至侍中、秘书监,为太宗皇帝的重要辅佐。
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他秉持着“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观念,勇于向皇帝提出忠言逆耳,为世人称道。
【二、魏征的镜子名言及其含义】
魏征的镜子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名言寓意深远,强调了镜子在个人修养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镜子名言的实用性】
1.以铜为镜:检视自己的仪表,保持良好的形象,给人留下好印象。
2.以人为镜:观察他人的优点和不足,学习借鉴,提高自己。
3.以史为镜: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指导。
【四、如何运用镜子名言提升个人品质】
1.注重自身形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善于向他人学习,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3.研究历史,总结经验,为未来铺路。
4.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错误。
【五、总结】
魏征的镜子名言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正视自己,善
于学习他人,汲取历史教训,才能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典出《旧唐书·魏微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
意即对照铜镜可以整理好衣帽,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听取他人教训才能明了自身得失对错。
②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很自然会形成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正是因为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才能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历史意识,不仅创造了多种史书体例,形成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
“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此后,这一思想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③“以史为鉴知兴替”,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
《周易·系辞上》有言:“生生之谓易。
”世间万物生生不已,一切皆处于流变之中。
变动不居的世界要求人们居安思危、革故鼎新。
汉代刘向《说苑》讲:“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没有哪个朝代仅通过安于现状就能保持永续不衰,贤明与否决定着国运或安昌或危亡。
明知不愿走向危亡却不采取可以安昌的方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类似的告诫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荀子·成相》问“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晋葛洪《抱朴子》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唐房玄龄等人《晋书》讲“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显而易见,“以史为鉴”首先强调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换言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功成名就之时更要防患于未然。
对于国家而言,太平盛世并不必然长存,越处盛世越要警惕潜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