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引流术后护理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置管后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有无恶心、呕吐,原有头痛症状程度是否减轻等,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引流液的观察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每日量约500 ml,每日引流量以400~500 ml为宜,引流管口必须高于腰椎管水平3-4cm,引流袋则应低于椎管水平,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从而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引流液为浅红色,如出现大量鲜红色的引流液提示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3. 引流管的护理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定,患者宜取侧卧位,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
如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
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4. 预防感染首先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清新。
其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搬动患者时可暂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在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
同时,注意引流袋及引流管各个接头处引流袋悬挂高度应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防止引流液逆流。
倾倒引流液时避免抬高引流袋以免反流,要严格无菌操作。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查脑脊液糖、蛋白及细胞计数,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5. 皮肤护理为避免发生褥疮,皮肤护理至关重要。
帮助患者翻身并及时更换湿衣服,对身体骨隆突处垫气圈、局部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防止褥疮发生。
由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褥疮。
6. 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多饮水,以防尿路感染。
脑室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1)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2)脑干功能不全(3)颅内出血(4)肺内感染(5)肾功能不全(6)低颅压综合症(7)脑实质损害脑室引流的术后护理(1)观察:意识、瞳孔、头痛、呕吐……、生命体征、引流液:颜色、性质、量……(2)引流液的观察量:脑脊液由脉络丛分泌,每三分钟约分泌1ml,因此,每日应不超500ml。
性质:正常:有暗红色逐渐变淡:脑室出血;鲜红、逐渐加深;感染:混浊、絮状物(2)引流装置的护理引流管的位置:最高点距脑室15-20cm,引流液的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保证无菌,拔管:夹管、复查CT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护理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症1.颅内感染腰大池引流导管放置一般为7-12天左右,时间较长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引起脑膜炎。
监测体温、每日室内空气消毒、根据流量调节吊瓶高度、术后6-10天左右2.颅内低压或气颅腰大池引流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协助医生行腰大池穿刺成功后,安置患者合适体位,卧床休息,保持床头位置固定,一般床头抬高15-30℃〔当患者改变体位时,必须重新调节引流管口的高度和引流液的滴速,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保持环境安静,严格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及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有无恶心,呕吐,原有头痛症状程度是否减轻等,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引流管护理2.1 腰大池穿刺成功后即予碘伏棉球和透明敷贴固定,将导管沿脊柱方向向头部延长固定,连接部位用无菌纱布包裹保护,防止脱落,然后从肩胛伸出固定于床旁输液架上,这样即可防止引流管打折,方便患者翻身,又可远离肛周而减少引起感染的时机,引流瓶必须高于腰椎管水平3-4cm,引流袋则低于椎管水平。
每次巡视时,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弯曲,受压,折叠等现象;在搬运患者或转运的途中应先关闭引流管,以免引起脑脊液逆流;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应予适当的镇静或约束,以免引流管被牵拉及拔除;倾倒引流袋或调节高度时应先夹闭引流。
腰大池引流护理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预防感染:由于引流管与外界相通,且腰大池内属于严格的无菌环境,因此一旦外界的细菌通过引流管进入到腰大池内,就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建议每天或每两天利用碘伏对腰大池的引流管和皮肤的伤口进行消毒。
2. 保持通畅:如果引流管发生弯折,或者内部被血块等物质所堵塞,就会失去引流作用。
腰大池内渗出的积血或者积液不能被及时引流,就可能对神经根或者脊髓造成压迫或者引起感染。
因此,建议每天记录引流管流出的脑脊液的量,当发现量过少时,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3. 及时更换或拔除:由于引流管具有一定的寿命,并且腰大池长期与外界相通,感染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当医生判断腰大池内的积水引流充分时,建议及时拔除引流管。
如果积液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彻底引流,建议引流管佩戴两个星期以后由医生进行更换。
4. 观察引流情况:需要定期更换引流袋,同时要观察引流袋内引流量的颜色和量,这样能够帮助更好的进行相关治疗。
5. 固定引流管:要确保引流管的固定稳妥,防止其滑脱或移动。
6. 饮食注意:平时应避免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吃腌制食品等,可适当摄入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以及低脂肪的优质蛋白。
7.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以便及时发现感染等异常情况。
8. 避免过度活动:在引流期间,应避免剧烈活动或者大幅度动作,以免对引流管造成压迫或者移位。
9.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腹压突然增大造成引流管的脱落或出血。
10. 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引流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恐惧,以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措施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书籍。
腰大池引流管护理要点
腰大池引流管是用于引流腹部液体的医疗装置,通常用于腹部手术术后或腹腔感染等情况。
护理腰大池引流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观察引流液体:定期观察引流液体的颜色、量和性质。
任何异
常的变化,如颜色变深、异味或量的增加,都可能是感染或其
他并发症的迹象。
2.保持引流通畅:确保引流管通畅无阻,避免被压迫或弯曲。
定
期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悬挂的液体或凝块,必要时进行清理。
3.定期更换引流袋:根据医嘱和医疗机构的规定,定期更换引流
袋。
这有助于防止引流袋的污染和感染。
4.避免污染:在护理引流管时,护士应该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
避免引入细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5.检查引流管口周围皮肤:定期检查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是否有
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
任何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6.保持患者的舒适:避免引流管的拉扯或拉动,确保患者在引流
管所在的区域感到舒适,可以使用适当的止痛药物。
7.注意患者的体位:有时候,患者的体位可以影响引流的效果。
根据医嘱或医疗团队的建议,调整患者的体位。
8.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体温、心率、
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腹部的疼痛和肿胀情况。
以上这些要点是护理腰大池引流管时的一般性建议,具体的护理
措施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团队的建议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与医疗团队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术后护理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腰大池引流术的概念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这样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危急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之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和血液病等为最常见。
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
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
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当血管破裂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并继发脑血管痉挛。
后者系因出血后血凝块和围绕血管壁的纤维索之牵引(机械因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广泛缺血性损害和水肿。
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使颅内压急骤升高,进一步减少了脑血流量,加重了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
以上均可使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局限性神经症状。
三、病理与转归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血染脑脊液可激惹对血管、脑膜和神经根等脑组织,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反应。
脑表面常有薄层凝块掩盖,其中有时可找到破裂的动脉瘤或血管。
随时间推移,大量红细胞开始溶解,释放出含铁血黄素,使软脑膜呈现锈色并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如脑沟中的红细胞溶解,蛛网膜绒毛细胞间小沟再开通,则脑脊液的回吸收可以恢复。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程及预后取决于其病因、病情、血压情况、年龄及神经系统体征。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脑血管畸形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较易于恢复。
腰大池引流管护理常规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置管后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有无恶心、呕吐,原有头痛症状程度是否减轻等,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二、引流液的观察: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每日量约500 ml,每日引流量以400~500 ml为宜,我科一般在200-300ml,需要24小时保持持续并匀速引流。
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从而引发低颅压、脑疝、颅内出血等。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如出现大量鲜红色的引流液提示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三、引流管的护理:固定及防脱管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定,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
如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
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由医生操作),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四、预防感染:首先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清新。
第二: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在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
第三:注意引流袋及引流管各个接头处防止松脱,防止脱管或感染。
第四:搬动患者时、外出检查时、倾倒引流液时,均需暂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
第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第六: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查脑脊液糖、蛋白及细胞计数,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五、皮肤护理:帮助患者翻身并及时更换湿衣服,对身体骨隆突处垫软枕、局部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防止压疮发生。
六、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多饮水,以防尿路感染。
对昏迷患者,每天口腔护理bid。
因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丢失了大量的蛋白质,要鼓励患者进食,昏迷患者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食物,补足所需的营养。
三甲医院腰池引流护理规范【腰池引流护理操作指引】一、工作目标腰穿后持续引流脑脊液。
患者能够了解有关知识并配合。
二、工作规范要点1.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
2.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成角。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4.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不可随意改变引流袋或引流瓶高度。
5.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标准预防、安全原则。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患者腰池引流通畅,达到预期的引流效果。
3.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护士及时观察及时处理。
【腰池引流护理操作指引】一、操作目的1.治疗颅内感染。
2.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
3.用于预防或治疗脑脊液漏。
4.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引流血性脑脊液,预防脑血管痉挛发生。
二、实施要点(一)评估患者评估患者意识、配合程度、生命体征等。
(二)操作要点1.患者取侧卧位,低头、弯腰、屈髋、屈膝并抱膝。
常规消毒、铺巾,选择L3~L4或者L4~L5棘突间隙为穿刺点,用0.5%利多卡因在穿刺点逐层浸润麻醉。
2.协助医生穿刺,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管外连接一次性引流袋,根据病情置于适当高度。
3.妥善固定腰池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
4.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断裂。
5.观察引流情况,定期观察并记录引流瓶的量、颜色及性质。
三、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
2.告知患者引流中的注意事项,如翻身时引流管勿牵拉、折叠、受压等。
3.指导患者保护好穿刺局部,敷料保持干燥、避免污染。
四、注意事项1.严格控制引流速度,不能太快,以免虹吸作用引起气颅,每日引流量≤300ml或遵医嘱。
2.引流袋置于床下15~30cm。
3.患者外出检查或搬运过程应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4.躁动及不合作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脱出。
如引流管不慎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渗漏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腰大池引流术后观察以及护理措施研究分析腰大池引流术后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潜在的并发症。
首先,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红肿、疼痛和温度升高都是感染的常见症状。
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有渗液或出血,以及是否有异味。
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
其次,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神经损伤。
腰大池引流术可能会造成神经损伤,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以及膀胱和肛门功能的异常。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此外,还需要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
腰大池引流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等排尿问题。
需要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主排尿,尿量是否正常,以及尿液的颜色和气味是否异常。
如果发现排尿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对于腰大池引流术后的护理措施,首先要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
需要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避免摩擦和过度拉伸手术部位,以免损伤伤口。
其次,要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和抗炎药物。
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和肿胀,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同时,还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缓解炎症和肿胀。
除了药物治疗,还应该进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恢复腰部的功能。
可以进行一些腰部的伸展和强化训练,帮助患者增强腰部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最后,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需要给予患者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此外,还要引导患者注意腰部的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和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腰大池引流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需要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神经损伤和排尿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给予适当的镇痛和抗炎药物、进行物理治疗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第一,术后立即观察。
术后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等。
观察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注意有无血液、脓液或其他异常。
还需要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
第二,保持引流畅通。
术后立即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堵塞和压迫等情况。
确保引流管畅通,引流液经常流出。
避免压迫引流管,避免在引流管内部产生血栓。
第三,定期更换引流袋。
根据患者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定期更换引流袋,避免引流袋超过容量。
更换引流袋时,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闭合以防止污染。
第四,保持引流部位清洁。
每天进行引流部位的清洁。
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引流口的周围皮肤,再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不要揉搓和擦伤皮肤。
然后用无菌纱布贴紧引流口,避免感染。
第五,定期更换引流管。
根据医生的嘱托,定期更换腰大池引流管。
更换引流管前应先准备好备用的引流管,确保引流畅通。
第六,防止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引流系统的无菌。
定期更换引流袋、清洁引流部位和更换引流管时应注意洗手和戴好手套。
第七,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和量,及时向医生汇报。
如发现引流液颜色异常、气味恶臭或引流液量明显增多,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第八,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如引流管触碰到衣物或其他外物,应立即更换引流管。
如引流液量减少或停止流出,应检查引流管是否被压迫或堵塞,并及时处理。
第九,协助患者注意伤口护理。
协助患者注意伤口的护理,包括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污染,防止感染。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如清洁、消毒、更换敷料等。
第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术后适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帮助其应对术后恢复过程中的不适和困惑。
以上是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护士在护理腰大池引流管时应严格按照这些措施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同时,护士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前后护理腰大池外持续引流以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病情观察、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的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
通过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将颅内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
标签:腰大池;持续引流;护理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其发病率很高,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
一般脑室内出血的自然吸收、消失的时间要比脑实质血肿吸收快,平均血肿消失时间约12天,少数需要长时间??。
脑室内出血起病急骤,其自然病程,预后差且死亡率和病残率都较高。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试验在预测分流术有效性上准确性较高,而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较多,可以准确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直接指导选择合适的脱水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同时,腰大池置管测压与脑室穿刺测压在准确性及安全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且损伤较小。
腰大池外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日趋完善,它可在短时间内降低颅内压,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组对22例脑出血患者行腰大池外引流,经过精心护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头部CT确诊的脑室内出血患者,脑出血破入脑室者以脑室内出血为主,本组共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53岁;术前GCS评分3~5分4例,6~8分11例,9~15分7例;其中16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脑疝者4例。
均按脑出血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1.2 操作方法患者取胸膝侧卧位,于腰3~4、腰4~5椎间隙作穿刺点,常规局麻穿刺腰大池,成功后置入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专用装置,距穿刺点1~2cm处固定引流管,3M医用敷料贴外贴,于引流管末端连接防反流装置,再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高度8~18cm。
腰大池外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摘要】腰大池外引流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疾病概述和手术治疗介绍入手,详细介绍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以及病人教育等内容。
术前准备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等,术中护理需保持患者安静舒适,术后护理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并发症预防是关键,包括感染和脑血管意外等。
病人教育也至关重要,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避免剧烈活动。
护理总结表明腰大池外引流术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该护理方法会更加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腰大池外引流术、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病人教育、护理总结、护理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疾病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脑动脉底部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这种疾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常常伴有剧烈头痛、昏迷、呕吐等严重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准确的护理和处理。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腰大池外引流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
该手术可以有效减轻颅内压力,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等方面。
只有做好这些护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2 手术治疗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腰大池外引流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腰椎区域将导管引入蛛网膜下腔,将积聚在脑膜下的血液引流出来,减轻脑膜下的压力,改善脑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腰大池外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X线引导下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精密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病情,准确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位置和程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