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建筑檐柱比较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式建筑屋顶大全(收藏版)——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
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五脊二坡。
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
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
古建筑知识——柱子有九类,你知道么?在《营造法式》中曾提到: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
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
柱,是建筑物中用来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构件,对建筑物的竖立具有重要作用。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木柱,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外柱和内柱,不仅有了严格的制造工艺和规定,而且功用多样、造型丰富。
在古建筑中,按位置和功能,柱子可分为九类。
1.檐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前后檐都有。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2.金柱:檐柱以内,除了处在中轴线上的柱子外,其它都叫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一般小型建筑只有前后各一列金柱或没有金柱;大型建筑大多前后各两列。
无论前后,离檐柱较近的称为外金柱,较远的称为里金柱。
重檐顶建筑中,支撑上檐的金柱称为重檐金柱。
3.中柱: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顶着屋脊,但不在山墙之内的柱子。
广亮大门的门板设于门房的中间位置(中柱),因此,从外面看显得很深,门前有较大空间。
4.山柱:在山墙之中,并从山墙之内直顶屋脊的柱子,其柱之口径比檐柱再加二寸。
一般用于硬山或悬山式建筑。
5.童柱:下部不落地的短柱,一般下端直接立在梁、枋上,上端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
6.瓜柱: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与檩之间,形体短小,宋时称侏儒柱或蜀柱。
金瓜柱,位于金檩下方的瓜柱;脊瓜柱,位于脊檩下方的瓜柱。
7.角柱:山墙两端,处在建筑物转角处的柱子。
8.廊柱:支撑廊檐的柱子,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宋称副廊柱。
在带廊子的建筑中,廊子的两头又连着一段游廊,连接处的廊柱成为连廊柱。
9.雷公柱:庑殿顶建筑中,用于支撑山面挑出的脊檩;攒尖顶建筑中,直接悬在宝顶下,只以若干戗支持。
主要用于避雷。
从上述这些柱中可以看到,柱除了功用多样,造型也极为丰富。
不仅有毫无雕饰的方柱、圆柱、六角柱、八角柱,还有略施雕琢的抹角柱、梅花柱、瓜楞柱,更有雕饰繁盛的蟠龙柱、雕花瓜柱等。
中国传统屋顶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屋顶共有十种,如下:1、歇山顶2、庑殿顶3、悬山顶4、硬山顶5、盔顶5、卷棚顶6、囤顶7、盝顶8、十字脊顶9、攒尖顶10、卷棚顶等级排位如下: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一、歇山顶1、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
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2、样式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
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
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3、分类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例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4、历史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
中国传统屋顶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屋顶共有十种,如下:1、2、庑殿顶3、4、5、5、6、7、8、十字脊顶9、10、卷棚顶等级排位如下: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一、歇山顶1、歇山顶,即歇山式,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改今称,又名。
为屋顶样式之一,在上仅次于。
歇山顶亦有传入其他,称为。
2、样式歇山顶共有九条,即一条、四条和四条,因此又称。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或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
山面有,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
歇山顶上有各种装饰,其中正脊上有或,上有,上有和,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3、分类歇山顶分单檐和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例如、故宫的、、乾清门,山门、智化殿、城北门则为。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其中等级高于,仅低于,而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4、历史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
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大殿。
到了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大木营造必知必会古建筑的模数与柱径、柱高、斗拱高模数是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基础。
有了模数,就能根据固定的比例(权衡)算出柱高、斗拱高、梁檩长度、屋面坡度等重要参数。
古人采用模数制度,一是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这种受力合理又美观的结构,二是为了比较准确地制定建筑预算,并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便于监督和管理。
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营造则例》都规定了相应的模数与权衡。
《营造法式》规定材分8等,每一等材都有着相应的分,且都是材宽划为10分,材高划为15分。
也就是说,分: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清代规定材分11等:6寸、5.5寸、5寸、4.5寸、4寸、3.5寸、3寸、2.5寸、2寸、1.5寸、1寸,每半寸为一个等级。
“单材”和“足材”是在宋代就出现的木构件尺度标准。
“足材与单材相对应,是指比单材尺寸加大的材分,即“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栔,即两层枋之间的空挡部分。
一般来讲通过单材与足材的区别,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就有了单材拱与足材拱的区别。
单材栱单栱造足材拱足材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
泥道栱上有慢栱时,两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太和殿面宽檐柱是最外侧的一排柱子,大式建筑檐柱高约60斗口,平板枋高约2斗口,斗拱总高约9.2至11.2斗口,共计约70斗口,檐柱柱径6斗口。
大式建筑侧视比例以大式九檩或七檩周围廊为例,明间7攒77斗口,次间6攒66斗口,梢间6攒或5攒,廊间2攒22斗口。
注意“攒当坐中”。
收分与侧角、升起下出、上出和山出古建筑各部位及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固定法则,每座建筑根据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首先要确定其基本模数的数值,在斗拱和柱高柱径确定之后,屋顶梁檩举架的换算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工程经济的内容,在之后的推送中会陆续介绍。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中国古建筑4---柱1.柱础2.柱础的式样:南北朝出现了较多的莲花瓣形柱础;唐宋大多是覆盆式;元代是素础;明清官式柱础多为鼓镜式;3.鼓镜和鼓蹬4.莲花瓣形柱础5.覆盆式6.风云、刻狮、如意、浮雕花草、瓜楞纹、圆雕人物、花瓶式等柱础7.檐柱:位于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
8.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9.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
10.雷公柱: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11.山柱: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
12.童柱:下端立于梁、枋之上,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的短柱。
13.角柱14.瓜柱蜀柱:即瓜柱,宋代称蜀柱。
15.连廊柱16. 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
17.挑金悬饰柱:把交金瓜柱解放出来,成为装饰性很强的构件。
18.穿堂:工字殿前后殿之间的连接部分,又称柱廊。
19.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
20.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
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
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
21.里金柱: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
22.平台海墁下桐柱: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
23.擎檐柱: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
24.垂莲柱: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
225.重檐角金柱:用于转角部位的角金柱。
26.封廊柱: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
浅谈古建筑飞檐南北方的差异飞檐为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形如飞鸟展翅,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其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古建筑飞檐的南北差异南方的翼角多起高挑飞檐,工艺往往会相对更自由,更有创造力。
在建筑中,飞檐是用来显示财富的,屋檐翘起越高,就代表屋主越富有。
南方雨水大常有暴雨,建筑的飞檐大翘的高,可将房顶的雨水抛得尽量远一些(曲线为抛物线最好),以减少雨水对建筑基础的损害。
北方的飞檐没有南方高挺。
屋檐本身比较平直,但飞檐的翘起颇为突出。
另因北方多雪,积雪后平直的屋檐不会对末端的瓦片造成压力。
北方的飞檐出现重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大屋飞檐下,那种恬淡闲逸的生活,挑起了多少人无限的向往。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中国古建筑结构——“柱”中国古建筑结构——“柱”柱是建筑物中用来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杆体,俗称“柱子”。
柱子和其他大部分建筑构件一样,有丰富的品类和一定的发展过程根据柱子在建筑中的位置,可以将它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瓜柱、角柱、廊柱等;而根据柱子的截面形状来看,则有圆柱、方柱、六角柱、八角柱等不同形象;根据柱子所用的材料来分,有木柱、石柱等之别:根据装饰来看,又有雕龙柱、油漆柱、素面无饰柱等。
此外,柱子在使用时有单独直立的,也有两柱紧贴而立的。
柱子在各个时期既有延续与继承,也有发展和变化。
如,方柱在秦代时始出现,而汉代时则又增加了八角形柱、束竹式柱、人像柱等,唐代中期以后则极少再使用方柱,宋代时大多为圆柱和八角柱。
还有很多柱子,作用与位置均相同,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瓜柱,在宋代时称为“蜀柱”、“侏儒柱”,明代以后才称为“瓜柱”。
(1 )柱的位置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2 )柱的截面形状圆柱分为直柱和梭柱两种。
还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龙柱等不同的柱式。
角柱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中柱:处于脊下的柱子金柱:其余的称金柱山柱童柱(瓜柱):没有落地的柱子瓜柱:一种比较短的柱子,它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
宋代叫“侏儒柱”或“蜀柱”。
宋代称为副阶柱连廊柱是廊柱的一种。
在带廊子的建筑中,廊子的两头又连着一段游廊,在这座建筑的廊子与游廊连接处的廊柱,就叫做“连廊柱”。
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应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
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
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童柱是一种矮柱,柱下脚常落在梁背上,上端承托梁枋等构建,童柱柱根也多与墩斗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