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观察及护理(精)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地西他滨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的最新资料以及疗效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背景低甲基化药物,例如地西他滨和5-氮杂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已取得可喜的疗效。
本文作者进一步更新了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的实验资料,以及分析了细胞遗传学反应模式和地西他滨治疗相关的预后因素。
方法115例高危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前文已综述。
地西他滨每4周一疗程,每疗程100mg/m2,有三种不同用药方案:(1)20mg/m2每天静脉注射*5天;(2)20mg/m2每天皮下注射*5天;(3)10mg/m2每天静脉注射*10天。
地西他滨中位治疗≥7疗程(范围为1-23疗程)。
结果根据修订的国际工作组标准(IWG),共80例(70%)患者产生疗效:完全缓解(CR)为40例(35%);部分缓解2例(2%);骨髓CR伴或不伴有血液学改善(HI)26例(23%);其它HI为12例(10%);50%患者细胞减少好转。
中位缓解时间为20,中位生存为22月。
6周死亡率为3%,3月死亡率为7%。
多因素分析,对达到IWG CR的不良预后因素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DS病程长、早期曾有MDS治疗。
对于生存,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为:5号和或/7号染色体异常、老年、早期曾有MDS治疗(除外生长因子)。
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的长期疗效是可喜的。
治疗前的预后因素或许可以预测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结果。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国际预后积分系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以骨髓增生活跃伴有病态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1,2]。
预后模型,包括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说明了MDS的异质性[3-5]。
预后因素包括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异常、外周血细胞数减少程度(IPSS已说明)和其它包括β2微球蛋白[6]。
高危MDS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常≥5%或IPSS为中危至高危组,其生存差[5,7],常应用低甲基化药物、高强度化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SCT)和调查研究治疗[8-12]。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摘要】目的总结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3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3例患者均至少行两个疗程地西他滨治疗,每周1次,每次15 mg/m2,静脉滴注3小时,1个疗程为3次.患者1为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CMD),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中危-1,单用地西他滨治疗,患者2、3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2),IPSS评分为中危-2,应用地西他滨同时联合高三尖衫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1血液学明显改善,患者2骨髓完全缓解,患者3完全缓解.患者1和2并发感染,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MDS,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耐受性好.【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5(030)007【总页数】4页(P773-776)【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剂量【作者】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上常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且异质性强,自然病程和预后个体间差异很大,高危者容易转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因此MDS治疗方法复杂多样,不可能简单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10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护理,寻找最佳的护理措施。
方法:静脉滴注地西他滨,严格配药和给药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开展针对性护理。
结果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地西他滨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新药,应加强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合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护理【中图分类号】r7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69-0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可导致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有发展为急性骨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趋势。
其病因未明,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更是呈上升趋势[1]。
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如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约30%)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mds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化疗和骨髓移植等,大多数临床疗效欠佳,唯一能治愈mds的方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但对于大多数mds的老年患者并不适用,而小剂量化疗对中高危患者则疗效低、复发率高[2] 。
地西他滨是核苷类似物,磷酸化后能与dna甲基转化酶形成共价复合物,抑制其与dna结合所发挥的转甲基活性,诱导dna去甲基化[3],使沉默的抑癌基因重新激活,从而实现对mds的表观遗传学调控,达到治疗mds的目的[4]。
2009年10月~2010年5月我科应用达珂治疗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患者,并对其进行观察及护理,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5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9~67岁。
患者均经骨髓细胞学及活检,流式细胞学诊断为mds-raeb。
地西他滨治疗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伴有DNMT3A基因突变与不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作为研究组,抽取同期接受治疗但不存在DNMT3A基因突变的20例MDS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地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后的病情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5%)显著高于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DNMT3A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的DNMT3A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5)。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地西他滨用于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对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可优先选择地西他滨进行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DNMT3A gene mutation.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7,20 MDS patients with DNMT3A gene mutation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Meanwhile,20 MDS patients without DNMT3A gene mut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ecitabine,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receiving capecitabine treatment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ness rate was 65% in the research group,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5%),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Before treatment,DNMT3A gene express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expression of DNMT3A after treatment was markedly decreased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D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DS with DNMT3A gene mutation can obtain a great effect.For MDS patients with DNMT3A gene mutation,Decitabine is a preferred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Key words]DNMT3A gene mutation;Myelodysplastic syndrome;Decitabine;Demethylation drug骨髓增生異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发病于造血干细胞,可进一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检查患者主要以骨髓造血功能失效或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为主,患者骨髓细胞增生、红细胞下降、幼稚细胞与成熟细胞形态表现异常[1-2]。
地西他滨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进展摘要:阿扎胞苷、地西他滨等去甲基化药物是目前治疗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之一。
本篇主要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包括剂量和疗程的变化,联合用药等,为MDS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以骨髓病态造血为特征。
临床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
中、高危组MDS的治疗常常使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CA)联合其他药物。
本篇综述的目的在于获得DCA最新的临床使用剂量、疗程和联合药物等信息,为临床治疗MDS提供参考。
1.地西他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部分MDS病人的发病可能与DNA的过度甲基化有关。
根据近年的文献上看,报道最多的致MDS恶变基因为p15基因,其他基因还有TP53等。
部分学者认为抑癌基因p15的高度甲基化是MDS恶变为AML的标志之一。
以p15基因为例,p15基因的过度甲基化可致抑癌基因失活,从而导致癌细胞无限增长、繁殖。
地西他滨是一种胞嘧啶类似物,在低剂量时能够竞争性结合甲基转移酶(DNMT),保护胞嘧啶不被甲基化,从而使抑癌基因保持活性,达到使正常细胞衰老、分化、凋亡的功能。
地西他滨DCA的作用尚且与剂量相关,不同的剂量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低剂量时可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高剂量时主要表现为细胞毒作用,抑制DNA的合成。
2.地西他滨的治疗方案的变化1993年,Zagonel等首次应用了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
他们采取的方案为45 ~ 50 mg/(m2·d) ,ivgtt ,疗程3天。
他们的研究首次证实了DCA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
因此,地西他滨于2006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这一期间地西他滨均采用大剂量配合3天疗程来治疗。
2007年,Kantarjian等[1]人考虑到DCA的药理作用有剂量依赖性,期望较低剂量的DCA能够在治疗MDS的作用同时减少其并发症,于是进行了减剂量的地西他滨的研究。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护理体会刘芳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萍乡337000【摘要】目的:总结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名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地西他滨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地西他滨用于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用药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地西他滨;骨髓异常综合征;护理体会;用药不良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ni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患者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演变而来,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1]。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患者骨髓衰竭及并发症、AM L转化,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1ST)、免疫调节治疗、表观遗传学修饰治疗、细胞毒性化 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本文所有所有患者均予地西他滨治疗,也就是表观遗传学修饰治疗[2]。
地西他滨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容易出现不良反 应,需要配合护理干预,本文就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护理体会进行论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4名骨髓 异常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人。
对照组男8例,女4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0. 5)岁,其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I患者6名,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II患者6名;观 察组男6例,女6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6±0. 7) 岁,其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I患者8名,难治性 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II患者4名。
多疗程不同方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在各种血液肿瘤疾病中由于DNA的过度甲基化影响一些基因,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
一些抑癌基因如P15、P16、P53的过度甲基化可能成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的重要原因,而其中DNA甲基化转移酶则具有关键作用。
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甲基化抑制剂,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作用靶点在于可以通过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的活性而起到去甲基化的作用。
本例患者为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病例,应用地西他滨化疗后取得良好效果,不良反应可控,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临床规范合理地应用地西他滨给MDS、AML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标签:地西他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后天性异质性克隆性恶性血液疾病。
基本病变特点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发育异常,而导致骨髓无效造血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尤其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更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超过80%的MDS患者年龄超过60岁,具有骨髓脆弱、化疗耐受性差、并发症多等特点,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若其一旦转化为AML,预后更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死率极高。
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去甲基化药物,2009年国内批准上市后,对于本病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我们尝试给予本病例多种给药方案多个疗程地西他滨的临床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均可控制,是1例较成功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
11年前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常规化验时发现白细胞减少3.2×109/L,后监测白细胞波动于(2~3)×109/L,未诊治。
6年前出现血小板减少,波动于(50~70)×109/L,患者逐渐出现乏力、气短症状。
2012年5月就诊于我院化验血常规:WBC:1.8×109/L,HB:125 g/L,PLT:41×109/L。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不良反应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骨髓造血细胞发育异常、骨髓衰竭和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为特征[1]。
近年来,研究显示MDS存在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治疗MDS获得初步疗效[2,3]。
2009年,地西他滨(达珂)在中国上市,地西他滨是通过磷酸化后直接掺入DNA,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新突破。
2009年6—12月我科应用达珂治疗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并对其进行观察及护理,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12月我科应用达珂治疗8例患者,其中男3
例,女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6岁。
所有病例均经骨髓涂片及活检,流式细胞术及染色体检查诊断为MDS。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不良2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5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1例,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 IPSS)积分[4]:5例为中危-1,2例为中危-2,1例为高危;其中,初发病例5例,其余3例患者经其他治疗手段效果不佳。
所有患者均长期依赖血制品输注。
1.2 治疗方法静脉给予地西他滨,剂量为15~20mg/m2,连用5天或者3天,给药时间持续2h以上;1例 MDS(RAEBII)患者骨髓原始细胞>10%,应用达
珂同时应用化疗(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2 不良反应
本组大部分患者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咳嗽、发热、严重感染。
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大都减轻或者好转。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使用达珂前,告知患者用药目的、方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等,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其在治疗过程中的信心及勇气,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完成。
所有患者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用药护理
3.2.1 掌握药物配置方法及贮存条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及用法,先取1瓶地西他滨(药物干粉,50mg)加入10ml无菌注射用水,将该药物溶解成10ml地西他滨重悬液,根据医嘱抽取适当剂量地西他滨重悬液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液中备用。
应该注意的是,注射用地西他滨(粉剂)贮存在25℃;溶解后的地西他滨溶液会快速降解,故应尽快使用,若溶解后暂不使用,应当贮存在2℃~8℃冰箱中,最多不超过7h。
3.2.2 合理选择静脉地西他滨价格昂贵,在中国应用时间尚短,用药持续时间长,用药及护理经验不足。
为更好发挥疗效,减少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上肢静脉,最好是置管或深静脉置管,本组3例患者因反复化疗,浅静脉硬化,选择深静脉置管。
3.2.3 输注药物期间监测地西他滨溶液通过静脉输注,因用药时间较长,对于行地西他滨化疗的所有患者,用药期间,每1~2h巡视患者1次,本组所有患者均无脱针、渗液及漏液现象。
地西他滨补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