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精确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综述·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系统医学2021年2月第6卷第4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MDS)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病变,其常见症状为贫血、感染以及出血。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以中年人居多,其唯一根治方法为造血干细胞移植。
根据血细胞减少和相应的症状及病态造血、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学改变,MDS 的诊断不难确立。
但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MDS 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对MDS 进行基因检测时,发现了多个基因突变。
并且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显示,MDS 的基因突变情况和该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阶段研究中已经获得证实的观点认为,MDS 突变基因可分为6大类,具体包括了转录基因突变、RNA 剪切因子基因突变以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突变等。
这些突变的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为MDS 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1基因突变1.1RNA 剪切因子基因突变在MDS 的基因突变中,以剪接体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发生率较高,其突变多以互斥的方式影响剪接致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出现新表型[1-5]。
前mRNA 剪接是真核基因表达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剪接是由剪接体来执行,人类有两个剪接体系统:主要的U2依赖系统和次要的U12依赖系统。
剪接体是由5个核内RNA 与蛋白质组成的核内核糖核蛋白(snRNP)[6]。
SF3B1、SRSF2、U2AF1和ZRSR2为MDS 中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的剪接因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识别3'剪接位点[7]。
其中SF3B1负责识别前mRNA 3'端附近的分支位点,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700的错义替换,其可能会导致ABCB7剪切异常,导致带有缺陷的ABCB7蛋白使线粒体内承载了过多的血红素而出现无效造血[8]。
SF3B1突变多见于MDS 伴环形铁粒[基金项目]2020年吉林省卫生与健康科技能力提升项目(2020J105)。
[作者简介]朱亚男(1996-),女,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陈斌教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徐孟;陈斌【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17(009)005【总页数】3页(P275-276,278)【作者】徐孟;陈斌【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克隆性恶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效造血、骨髓衰竭所致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因遗传学的不稳定导致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高危性[1]。
根据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可将MDS分为低危、中危-1、中危-2和高危4组。
临床上多将阿扎胞苷、地西他滨等视为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现有临床经验[2]表明,患者易对去甲基化药物耐药,且易复发,生存获益并不理想。
2006年中美联合上海市白血病协作组报道[3],低危组中位生存期为46.5个月,中危-1组为38.1个月,中危-2组为12.8个月,高危组为5.6个月。
吾师陈斌教授临诊过程中,中西医互参,将西医的诊疗方案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MDS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患者自身体征状态进行辨证分型,同时结合现代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陈斌教授予以MDS患者健脾补肾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死亡3例,生存期分别为7、28、32个月;存活19例,最长83个月,最短1个月,大于36个月者9例,大于48个月者4例,3年生存率为47.36%。
陈斌教授是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治疗MDS有着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 对MDS中医病因病机分析MDS在中医学中属“血证”、“虚劳”、“内伤发热”等范畴。
2008年在“常见血液病中医命名规范讨论会”上,根据本病病位、病性、病状等多方面特点,确立中医病名为“髓毒劳”[4]。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9-04-23T10:59:24.8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3期作者:张梦香1 冯秀丽通讯作者侯丽雯郑波[导读] 应用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并给予专业细致的护理,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痛苦。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16023[摘要] 目的探讨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对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实施具有本专科特点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骨髓抑制期的护理、用药的护理等护理措施,达到较满意的护理效果。
结果6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结论应用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并给予专业细致的护理,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痛苦。
[关键词]阿扎胞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护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血细胞减少导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易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恢复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从而逆转MDS的疾病进展,是目前治疗MDS的主要方法【1】。
本文对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6例应用阿扎胞苷治疗的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7.5岁,所有病例诊断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
1.2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剂量为每日一次,100mg/m2,每个疗程连用7天,4个疗程及以上。
临用前向瓶中加入4ml无菌注射用水,缓缓旋转,获得阿扎胞苷混悬液,使用两个注射器将剂量平均分开并分别在不同的部位(如大腿、腹部或上臂)注射。
1.3结果:6例行阿扎胞苷化疗,并行支持治疗。
治疗后6例达到缓解,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骨髓抑制较轻。
地西他滨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进展摘要:阿扎胞苷、地西他滨等去甲基化药物是目前治疗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之一。
本篇主要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包括剂量和疗程的变化,联合用药等,为MDS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以骨髓病态造血为特征。
临床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
中、高危组MDS的治疗常常使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CA)联合其他药物。
本篇综述的目的在于获得DCA最新的临床使用剂量、疗程和联合药物等信息,为临床治疗MDS提供参考。
1.地西他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部分MDS病人的发病可能与DNA的过度甲基化有关。
根据近年的文献上看,报道最多的致MDS恶变基因为p15基因,其他基因还有TP53等。
部分学者认为抑癌基因p15的高度甲基化是MDS恶变为AML的标志之一。
以p15基因为例,p15基因的过度甲基化可致抑癌基因失活,从而导致癌细胞无限增长、繁殖。
地西他滨是一种胞嘧啶类似物,在低剂量时能够竞争性结合甲基转移酶(DNMT),保护胞嘧啶不被甲基化,从而使抑癌基因保持活性,达到使正常细胞衰老、分化、凋亡的功能。
地西他滨DCA的作用尚且与剂量相关,不同的剂量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低剂量时可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高剂量时主要表现为细胞毒作用,抑制DNA的合成。
2.地西他滨的治疗方案的变化1993年,Zagonel等首次应用了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
他们采取的方案为45 ~ 50 mg/(m2·d) ,ivgtt ,疗程3天。
他们的研究首次证实了DCA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
因此,地西他滨于2006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这一期间地西他滨均采用大剂量配合3天疗程来治疗。
2007年,Kantarjian等[1]人考虑到DCA的药理作用有剂量依赖性,期望较低剂量的DCA能够在治疗MDS的作用同时减少其并发症,于是进行了减剂量的地西他滨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孟嫣中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分析摘要:目的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方法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运用中医药学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后辨证论治。
结果与结论结果与结论 中医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R5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57(2013)04-0056-02 1 病因病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血虚”、“癥积”、“热劳”等范畴。
柯老认为本病起病大多缓慢,病程缠绵,常反复出血,一般多为全身虚弱状态,病变多属脾肾亏损。
血的生成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养,往往可致脾肾亏虚,脾虚则生化无源,肾虚则精血不足,不仅影响骨髓造血,而且还因血虚阴耗则虚热内生、扰血妄行,气虚阳损则统血无权、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蓄积体内,久致髓海瘀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所谓“虚久必瘀,久病入络”之理。
导致毒热内蕴,毒热入骨髓,出现发热,热毒燔灼,热入营血,血热内盛,耗气伤阴,伤络动血,则见出血诸症。
因此,脾肾亏虚是导致气血不足、生血障碍的根本原因,瘀毒内停是脾肾亏虚、气血失调的病理反映,因此治疗上宜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同用,标本兼治,整体论治。
由于热毒内蕴,伤及骨髓,脾肾不足,瘀血阻滞,多数病人有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此时要多用健脾补肾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生地、人参、灵芝。
标本兼施,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药用羚羊角、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土鳖虫活血通络,软坚散结[1]。
贫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病征之一[2],故柯老用大量补气血,健脾补肾之剂。
现代医学证明中药补脾肾药物有促进正常红细胞的生成、促进血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尤其是能改善微循环,因而中药补脾肾药物具有减少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使造血功能恢复正常;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WHO(200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
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且形态异常,可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1-3]。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颁布的MDS分型标准现已取代1982年法、美、英(FAB)协作组提出的分型标准,并为国际上普遍采用。
由于该标准仍依赖于FAB分型的框架,除5q-综合征从细胞遗传学上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之外,其他的分型仍完全依靠细胞形态学的评价。
此外,有研究发现完全按该标准提出的骨髓细胞发育异常与血细胞减少的标准有些患者无法进行分型诊断,Verburgh 等[4]对221例FAB低危MDS患者进行了WHO标准(2001)重新分型,部分患者虽表现为单纯的贫血,但骨髓除了红系以外还有其他系别的发育异常,按WHO分型标准不能将其归入RA 或RAS,若将其归入RCMD亦不正确,因为外周血仅只有单纯的贫血。
我们的研究[5]也发现原始细胞<5%的患者中那些骨髓仅有红系发育异常而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细胞减少、骨髓有两系或三系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而外周血仅只有一系血细胞减少以及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而骨髓三系均无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的患者无法按MDS(2001)标准进行准确的分型诊断。
MDS(2008)标准(表1)主要是对原始粒细胞<5%那部分患者的分型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①儿童MDS提出了一个暂定类型“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hood, RCC)”:持续性血细胞减少,骨髓有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外周血原始细胞<2%,骨髓原始细胞<5%,大部分RCC患儿骨髓活检为骨髓增生减低,应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相鉴别;②提出了一个新的类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包括MDS(2001)标准中的“难治性贫血(RA)”以及新提出的“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和“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③将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RCMD-RS患者归入RCMD,取消了RCMD-RS;④重新定义了MDS-U:外周血原始细胞为1%的RCUD和RCMD患者或骨髓单系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而外周血有三系血细胞减少或外周血持续性血细胞减少且原始细胞≤1%,骨髓1系或1系以上髓系中发育异常的细胞〈10%但有可作为MDS诊断的推定证据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且原始细胞<5%;⑤提出骨髓红细胞比例≥50%的患者其分型诊断时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99);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JCZDJC19200)作者单位:300020 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细胞比例按有核细胞中所占比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敖忠芳【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02(006)003【摘要】@@ MDS是1982年FAB协作组提出的一组疾病,包括RA、RAS、RAEB-t和CMML,主要依据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2系以上血细胞减少及原始细胞的百分数,有高度转化急性白血病倾向,是一组异质性大、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近20余年来,MDS的发病率上升,达到5/10万人,70岁以上者达12/10万人.由于大剂量化疗、放疗、器官移植等,治疗相关MDS增多,老年人群增多与MDS发病增多亦有关.因此,MDS又有原发性(好发于老年人)及继发性(治疗相关,t-MDS)(某些疾病相关肿瘤,其它血液病等)之分.【总页数】4页(P177-179,186)【作者】敖忠芳【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3【相关文献】1.第55届美国血液学年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领域新进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预后模型的评述 [J], 唐旭东;刘锋2.环孢素A(CsA)联合沙利度胺、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王艳梅3.MDS发病分子机制、预后和表观遗传学治疗进展--第12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国际研讨会采撷 [J], 肖志坚4.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何旭; 杨昆; 胡银山; 全凤琼; 马春蓉5.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何旭[1];杨昆[1];胡银山[1];全凤琼[1];马春蓉[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探讨
肖志坚;郝玉书
【期刊名称】《白血病》
【年(卷),期】2000(009)002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患
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
结果: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访2例治疗后死亡,1例CR,1例出出院不详。
结论: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或不成熟粒细胞,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2)骨髓原始粒细胞≥5%,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肖志坚;郝玉书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04
【相关文献】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为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马金龙;陈宝安;葛峥;丁家华;高冲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变1例 [J], 王彩云;史敏;梅志勤;康素
娴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附128例临床分析 [J], 彭光斌
4.杂合性急性白血病国内文献分析及诊断标准探讨 [J], 艾辉胜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附128例临床分析 [J], 彭光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Some key point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N in China肖志坚作者单位: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治疗经典的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发现MPN一个共同的致病基因JAK2V617F突变到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FDA批准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改变了MPN的诊治策略。
我国,血液学界对MPN 的关注度还不是太高,笔者认为现阶段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诊断1.基因检测在MPN诊断中地位2005年发现约95%的PV,约60%的ET和PMF患者有JAK2V617F突变,随后又证实约2%的JAK2V617F突变(-)PV患者有JAK2 第12外显子异常(突变,缺失或插入),约8%的ET 和PMF患者有MPL W515L,W515K,W515A和W515N突变。
2013年12月2个研究组同时报道在无JAK2和MPL突变[JAK2/MPL(-)]的ET和PMF患者发现有CALR基因突变。
现今研究已证实,约97%-99%的PV患者有JAK2V617F或JAK2第12外显子突变,约80%-90%的ET和PMF 患者有JAK2V617F、MPL或CARL基因突变。
基础研究揭示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为MPN 的起始事件(driver gene)。
最近,美国梅奥诊所一研究组报道了PV、ET和PMF患者的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
PV 患者中44%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8%),ASXL1 (11%),SH2B3 (5%),SF3B1 (3%),SETBP1,IDH2,DNMT3A,CEBPA,CSF3R,SUZ12,SRSF2,ZRSR2,TP53,CBL,NRAS,RUNX1,KIT,PTPN11 和FLT3等基因的突变检出率≤2%。
12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5·临床研究·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长期副作用的独立因子之一。
本次研究发现,重度活动期患者的NLR高于轻度活动期,中性粒细胞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浸润白细胞,其通过分泌过氧化物酶等、IL-6细胞因子等导致肠道黏膜损伤。
以往有研究表明,CRP可以区分活跃期和静止期的溃疡性结肠炎,同时还可以反应黏膜愈合的趋势。
在本次研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NLR与CRP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也说明了NLR可以间接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活动程度。
综上所述,NLR在溃疡性结肠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1] 周正宇,高谦,景丽玲,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初发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及其严重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33(1):145-147,150.[2] Ouyang Q, Xue L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e 21(st)century in China: turning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J]. J Dig Dis, 2012,13(4):195-199.[3] 曹明为,伍丹丹,季梦遥,等.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活动度关系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3):390-392,536.[4] Shah SC,Colombel JF,Sands BE,et al. Mucosal Healing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14(9):1245-1255.[5] 胡艺丽,李媛媛,杨勤.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18,34(21):3644-3647.[6] 屈霄,李凯,邱洪清. 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临床价值研究[J]. 当代医学,2018,24(08):62-64.[7] Templeton AJ ,Knox JJ ,Lin X ,et al. Change in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in Response to Targeted Therapy for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s a Prognosticator and Biomarker of Efficacy[J]. Eur Urol, 2016, 70(2):358-364.[8] Cho KI, Ann SH, Singh GB, et al. Combined Usefulness of the 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and 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in Predicting the Long-Term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a Drug-Eluting Stent[J]. PloS One,2015, 10(7):e013393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属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主要特征为髓系细胞发育异常所致造血功能衰竭[1]。
·专题笔谈·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分型;预后判断;疗效标准;治疗策略R551.3A1004-5511-(2008)03-0125-0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以髓系细胞分化和成熟异常、骨髓衰竭为特征的髓系肿瘤,伴有外周血细胞减少和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一系或多系形态学异常,由于遗传不稳定因而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1]。
11982年FAB协作组根据骨髓和外周血有发育异常形态学改变的基本特征、加上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率、骨髓中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百分率、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1.0×109/L,及有Auer小体等5个指标将MDS分为:难治性贫血(RA)、环状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R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转变中的RAEB(RAEB-t)等5个亚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颁布MDS分型标准[2],见表1。
现已取代了FAB标准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MDS诊断分型标准。
表1WHO的MDS分型标准(2001年)亚型外周血骨髓难治性贫血(RA)贫血仅有红系发育异常*无原始细胞或罕见原始细胞<5%环状铁粒幼细胞<15%△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贫血仅有红系发育异常*铁粒幼细胞(RARS)无原始细胞或罕见环状铁粒幼细胞≥15%△原始细胞<5%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血细胞减少(两系减少或全髓系中≥2个系别中发育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血细胞减少)异常的细胞≥l0%无原始细胞或罕见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l×l09/L环状铁粒幼细胞<15%△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细胞(RCMD-RS)同RCMD除环状铁粒幼细胞<15%△外,余同RCMD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血细胞减少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过多-I(RAEB-I)原始细胞<5%原始细胞5%~9%无Auer小体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l×l09/L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血细胞减少原始细胞10%~19%过多-II(RAEB-II)原始细胞5%~19%余同RAEB-I有或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l×l09/LMDS不能分类(MDS-U)血细胞减少粒系或巨核系l系发育异常无原始细胞或罕见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无Auer小体MDS伴有单纯del(5q)(5q-S)贫血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伴原始细胞<5%有核分叶减少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单纯del(5q)*指发育异常形态学表现的细胞占该系细胞的10%或以上。
∙标准与讨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通信作者:吴德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Email:wudepei@suda.;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Email:zjxiao@hotmail.com;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Email:huangxiaojun@pkuph.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9.02.001Chines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2019)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Wu Depei,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Jiangsu Institute of Hematology,Email:wudepei@.Xiao Zhijian,Institute ofHematology&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PUMC,Email:zjxiao@.Huang Xiaojun,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Hematology,Email:huangxiaoju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22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 Clin Exp Pathoi2061Feb;37(6)胞少;CML原始细胞少,偏成熟粒细胞多;MDS介于两者之间.CD117和CD14分别代表了原始幼稚髓系成分和偏成熟粒系成分,两者免疫形态与肿瘤细胞成分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佐证了CD117“簇状”和CD15“斑驳状”免疫形态用于辅助诊断MDS的可行性。
本实验还发现,巨核细胞数量和单圆核/多圆核巨核细胞阳性率在MDS组均高于AML组,巨核细胞形态异常对MDS具有较高特征性,和覃霞等52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MDS、AML、CML的骨髓活检组织学诊断困难,应结合临床表现、骨髓涂片、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等结果综合判断。
在骨髓活检病理诊断中.CD117和CD14的免疫形态以及巨核细胞形态异常对于MDS和ML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辅助价值。
参考文献:[1]宁浩勇,孟宇宏,虞积耀.CD117在临床病理工作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617,1(12):881-885.[2]王承芯,李薇.CD117,CD13,CD35在鉴别诊断AML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617,41(3):310-51/[5]Masala E,Vakncia-Madinez A,Pilkzzi S,P ai Severe hypoxia selects hematopoieSe proyenitors with stem cell potential from prima—myekhysplas/c syndrome bone marrow cell cultures[J].On-cotarget,2718,9(12):16521-10571.J]肖志坚•进一步规范我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策略J]中华血液学杂志,2612,33(7):325-560.J]贡金英,李元媛,李承文,等.免疫表型分析及分子遗传学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华血液学杂志, 241934(4):488-293.[6]Pomerantz A,Rohriguez-Rohrlguez S,Demiche/s-G6mez R,P hi Importance of CD117in the assignatiop of a myeloid lineage in acute knPemias[J].A/h Meb Res:2617,48(2):412-213.J]孙乾,张焕新,扈臣媛,等.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045x1-0117+细胞检测的预后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41937(3):742-747.[8]王伟伟,徐元宏•免疫表型及非髓系分化抗原表达分析: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应用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727,40(11):1632-1244.J]陈芳,胡延平,王孝会,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612,1(2)221-345.[14]覃霞,Baumann I,陈静,等.1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610,33(8):913-718.-国外期刊文摘•一种CIC融合肉瘤家族的新分子亚型:CIC-NUTM1基因融合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Le Loarer F,Pissabux D,Watsoa S,et ai C//copathokgic features of CIC-TUTM1sarcomas,a sew molecular vv/aut of the family of CICTuseb sa/omas.Am J Surp Pathol,2019,43 (6):263-7771CIC基因融合肉瘤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家族,该肿瘤长期以来与尤因肿瘤家族联系在一起,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具有 CIC基因融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精确诊断
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mdrome, 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血细胞减少,主要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dysplasia),无效造血,以及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高。
自1982年FAB协作组首次定义MDS的诊断与分型标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几经补充修改,日趋完善。
近年,随着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和第2代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等新的诊断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MDS的诊断已进入一个精细化时代。
一个高度怀疑MDS患者,在病史询问时以下几点应引起高度重视:①由于实体肿瘤患者的生存已有显著提高,远期并发症的治疗相关性MDS/AML也愈且多见,治疗药物及其累计量和放射治疗的累计量和剂量率等,都应有详尽的记录;②如果患者此前有血制品输注史,则应记录输血的频率和累计总量;③如果患者有长期血常规检查,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一个非常有助于MDS诊断的指标,MDS患者MCV有一个不断增大的变化过程,此过程伴随着血红蛋白的逐渐下降。
对于那些骨髓原始细胞<5%的MDS患者的诊断,需除外那些可有血细胞计数减少且伴有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其他血液和非血液系统疾病,以下几种疾病尤应引起注意:①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T-LGL可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血小板减少,与MDS的RCUD应进行鉴别诊断,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包括TCR Vβ分析)及TCR基因重排不难做出鉴别;②HIV感染,特别是艾滋病晚期患者,可有血细胞减少和血细胞发育异常形态学改变,HIV病毒检测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有助于HIV感染和艾滋病的诊断;③先天性红系发育异常性贫血(CDA),对儿童和青少年MDS的鉴别诊断更为重要。
“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中性粒细胞系或巨核细胞系中细胞发育异常的比例≥10%”是MDS的确定诊断标准之一,WHO MDS诊断标准(2008)对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具体描述,但已有研究证实由于不同的形态学分析者对原始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巨幼样变掌握的标准不同,诊断一致率不足80%。
为了进一步规范粒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最近,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295);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1106130005)
作者单位:300020 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IWGM-MDS对粒细胞发育异常定义做了以下主要修订:①将“小或异常大的中性粒细胞”改为“巨大分叶核中性粒细胞(macropolycytes)”且做出规定应至少达正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大小的2倍;②将“胞质颗粒减少或无颗粒”定义为胞质颗粒减少至少至正常细胞的2/3;
③将“胞核棒槌小体(4个以上,非性染色体相关的)”,“异常染色质凝集(大块状,有清亮区分隔)”和“非假性Pelger-Hüet样核异常的其他核发育异常(指不符合已有发育异常形态学定义但确有异常)”。
这些粒细胞发育异常的界定是否可以进一步消除或减少形态学观察者之间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所有疑似MDS的患者均应做骨髓活检,其价值在于:①当骨髓穿刺混血时,籍助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与AML进行鉴别;②籍助CD34-IHC与低增生性AML进行鉴别;
③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鉴别:检测CD34+祖细胞异常分布/定位(ALIP);④籍助IHC(CD31、CD42或CD62)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和异常聚集;⑤确定是否有骨髓纤维化;⑥除外其他髓系肿瘤;⑦低增生性MDS的诊断;⑧当染色体核型分析无分裂相时可用原位FISH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⑨查明有否血管生成增多(CD34-IHC);⑩诊断MDS-U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合并MDS。
“典型的染色体异常(常规核型分析或FISH)”是MDS最低诊断标准中3个确诊条件之一。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所有怀疑MDS患者的必做检查之一。
常规核型分析必须有可供分析的20~25个核分裂像才能做出判断,如不能获得足够核分裂像时,FISH检测(应至少包括5q31、CEP7、7q31、CEP8、20q、CEPY和p53等探针)是常规核型分析的必要补充。
全基因组或靶向基因测序研究揭示MDS的受累基因约60个,最常受累基因有SF3B1、TET2、 SRSF2、 ASXL1、DNMT3A和RUNX1,这些基因突变频率均在10%以上。
尽管约90%的MDS患者存在有细胞遗传学和/或基因异常,也就是说可以找到克隆性证据,但现有MDS 基因异常,仅发现SF3B1基因突变与骨髓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较特异的相关性,可以用于分型诊断,约70%的RAS和RCMD-RS存在有SF3B1基因突变。
2015年版的NCCN MDS指南已将基因突变检测作为MDS的推荐诊断方法。
由于MDS受累基因较多,临床作为常规检测尚存在卫生经济学瓶颈,此外,有些基因突变发生率极低,且其临床意义也不明确,因此,现阶段至少可以将SF3B1、TET2、 SRSF2、 ASXL1、DNMT3A和RUNX1等基因列入MDS诊断常规
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查在MDS的诊断中的应用近年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新近相继提出了2个积分系统,Ogata MFC-score和the RED-score,联合这2个积分系统对MD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和88.9%。
2009年ELN MDS流式工作组提出过一个MDS流式
细胞术分析的指南,2014年在此基础上国际/ELNMDS流式工作组(IMDSFlow)又提出了一修订指南,目前我国亟需按照该指南规范MDS流式细胞术分析。
体外骨髓干/祖细胞培养亦为MDS的辅助诊断方法,但该检测基本没有作为绝大多数医院的常规检测。
综上,MDS的诊断应抓住几个关键词:其一,血细胞计数减少,该词的关键是除外其他血液与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细胞计数减少;其二,发育异常,寻找发育异常的证据,主要从广义的细胞形态学(包括骨髓涂片显微镜细胞形态分析,骨髓活检切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骨髓细胞普鲁士蓝染色和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等细胞化学染色分析)着手,结合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和体外造血干/祖细胞培养;其三,克隆性造血,包括骨髓细胞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以及基因突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