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7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规律。
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2. 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依存、能量流动对物质循环的控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能量流动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数据表格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现象。
2. 讲解物质循环: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3. 讲解能量流动:阐述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4. 关系与实例分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填空题。
2. 分析并解答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题。
八、拓展与探究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意义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教案章节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与途径2.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3.2 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3.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案章节四: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兴趣。
展望物质循环研究的发展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教案章节六:碳循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6.2 教学内容:碳循环的概念与特点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作用6.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碳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七:氮循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能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特别是碳循环。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和物质的转化。
(2)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使学生对物质循环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循环的实例、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或视频,如森林、草原、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提问: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引出物质循环的主题。
2、新课讲授(1)物质循环的概念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强调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如碳、氮、水等。
(2)碳循环①展示碳循环的模式图,结合图讲解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包括碳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返回大气等环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
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1、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太阳传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
2. 讲解: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如碳循环中的碳排放、氮循环中的化肥使用等。
2. 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掌握物质循环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图片和图表。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循环的过程。
4. 知识巩固: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反思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力: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探究和分析的能力。
4.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物质循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物质循环失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 跨学科联系:联系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联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生物教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碳、氮、磷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途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难点:碳、氮、磷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循环途径。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示意图3.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知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呢?因为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二)新课讲解1.物质循环的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生物体内的物质循环和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组成(1)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
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这些环境为生物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3)物质循环途径:物质循环途径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转化的路径。
(4)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过程。
3.物质循环的过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
(1)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消费者提供食物。
(2)消费者:消费者通过摄取其他生物体获取能量和物质,维持自身生命活动。
(3)分解者:分解者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为生产者提供营养。
(4)物质循环途径:物质循环途径包括生物体内的物质循环和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
(5)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过程。
4.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途径我们来了解一下碳、氮、磷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途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原理。
2. 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质循环过程。
3. 掌握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生态系统模型或图表3. 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水等)4. 学生笔记本或工作表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知识建构(20分钟):1. 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不同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并提供相关的示意图或模型进行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实践探究(30分钟):1. 分组或个人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或个人,进行一项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验,例如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或者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2. 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循环过程。
概念强化(15分钟):1. 回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评估(10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份简单的问卷或练习,测试他们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和呈现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2.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3.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案撰写时,建议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能量流动的特点?(4).
引入新课 2.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其他物质,(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循环 3. 碳
循环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OCH??(CO???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1)22有氧呼吸???(?COCHO)?呼吸作用2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CO2和碳酸盐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化,②碳由无机
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能合成作用 CO2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网)传递渠道? 食物链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师生归纳[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2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 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2)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
等元无机环生物群
反复循
生态系统:生物圈
物质:化学元素
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3思考: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
5. 温室效应
提问:
(1)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吸收的CO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含量增加,导致22
温室效应。
)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3)我们应该如何缓解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
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投影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的图,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形式以有机物形式
生物圈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全球性,循环往复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特点.
(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7. 联系生活某农户有如下经营模式:猪水稻
肥料(买)
肥料(买)桑蚕
饲料(买)鱼
请你根据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建立新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减少投入,从而增加收入。
(画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8. 小结
(1)物质循环的概念全球性,循环往复: 特点(2)(3)实例:碳循环
(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9. 练习
探讨、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5 7)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的呢?请大(1 教师提问:对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家思考问题:森林砍伐又(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
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含量增加,导致温COCO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使绿色植物吸收的22导致海平面上)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2)室效应。
()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温室效应的3()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发生呢?(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
7.6 分析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师投影:(先投影空表格,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