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期中复习(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本册所学课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内容理解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写作特色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古代诗歌2.第二单元:现代诗歌3.第三单元:文言文4.第四单元:现代散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诗歌的鉴赏。
2.难点:文言文的翻译,现代诗歌的赏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代诗歌复习1.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相信大家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
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2.生字词复习(1)请同学们拿出教材,翻到第一单元的生字词部分,我们一起过一遍。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让他们在黑板上默写生字词。
3.课文内容理解(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哪几首诗?(2)随机抽取同学,让他们简要介绍每首诗的背景、主题、写作特色等。
4.诗歌鉴赏(1)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一单元诗歌的鉴赏体会。
(2)教师挑选几篇诗歌,进行分析讲解。
第二课时:现代诗歌复习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古代诗歌,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现代诗歌。
2.生字词复习(1)请同学们拿出教材,翻到第二单元的生字词部分,我们一起过一遍。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让他们在黑板上默写生字词。
3.课文内容理解(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哪几首诗?(2)随机抽取同学,让他们简要介绍每首诗的背景、主题、写作特色等。
4.诗歌鉴赏(1)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一单元诗歌的鉴赏体会。
(2)教师挑选几篇诗歌,进行分析讲解。
第三课时:文言文复习1.导入我们刚刚学完了文言文这一单元,相信大家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2.生字词复习(1)请同学们拿出教材,翻到第三单元的生字词部分,我们一起过一遍。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让他们在黑板上默写生字词。
高一语文第一册期中复习(二)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文章的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二、把握复杂记叙文的文意,理清思路。
三、学习确定文章中心,根据中心需要,精选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步骤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很重要的训练内容。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所进行的训练也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的训练了。
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几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所谓概括,有两方面意思:或指对若干事物从高一个层次上说明其共同点、说明其本质属性,或指表述上以简驭繁、化繁为简。
在阅读中所需要完成的概括,两种情形都有。
比如揭示写作意图、阐明作品主旨,一般更侧重于前一种;而述说大意、摘记要点,就较侧重于后一种。
当然,有时两方面意思都有。
在指导学生完成本单元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些,以便给学生以具体指导。
我们不必因此而把“概括”划分为许多类别,增加许多新的名词术语;学生概括能力能不能切实得到提高,与学生知不知道“概括”分哪几类情形并无必然联系。
但我们必须弄清学生在进行概括时的弱点究竟在哪儿,有针对性地启发其提高认识水平,帮助其掌握概括用语。
概括要点的训练,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认真阅读,理清思路,常常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常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
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分清什么是基本观点、什么是从属内容,要善于把整体正确地区分为几个局部、几个层次,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特点的理解。
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把概括要点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结合起来。
二、基础知识聚焦(一)文学常识1.陶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高一第一册语文新教材期中复习(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3.学习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步骤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这是这一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
所选的16首诗歌(包括其他读背诗歌5篇)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所以这里的选择仅仅是举例性质的,难于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这就需要学习中善于延伸拓展,广泛阅读更多中外名诗。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
因为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读。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比如,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背景与内容又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
总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可以结合单元后面朱光潜先生的文章,进一步领悟诗歌鉴赏的技巧。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本单元即在此基础上,通过欣赏不同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的诗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还可以了解一下新诗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
但这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
我们应按照中学生读诗的特点,在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上下功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单元后的读背篇目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留做课外自学;教读与自读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
时间分配早读:背诵默写。
下午:每课字音、字形、近义字词辨别。
晚修: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升格反省,文体入手,审题立意。
期中考试语文复习指要一、第二教材每课字、词音练习,分;二、第二教材易错、易的词义练习,分;三、古诗背诵:分;特别要注意《离骚》中的字。
四、古诗鉴赏题:注意参看每课后面的练习及评讲,分;五、古诗文翻译、实词、虚词,参看每篇课文下面的注释,如有不懂请发邮件或打电话询问;特别注意:《孔雀东南飞》中相、与等虚词;《离骚》中的字人称代词等实词。
六:作文:分。
星期一、星期二全班统一讲解。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主要观察之字后边是否是动词或形容词成分)形容词成分:氓之蚩蚩昔三后之纯粹兮彼尧舜之耿介兮动词成分: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结构助词:的(主要观察之字后边是否是名词性成分)总角之宴帝高阳之苗裔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厉(蚓无厉爪牙).时间名词或动词后凑足音节静言思之之代词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代我(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指示代词均之二策代这权衡这个方案之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以介词.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与方法用拿依据按照以尔车来.提宾作用把秋以为期(以秋为期).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此时曹操军队又因为饥饿和疫病,死亡的人数过半).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天下局势动荡难测大王可以割让汉中一求与出国和平共处)以连词(注:与而大体相同,知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且又近又平的地方,来游玩的人多承接以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班级:班级小组:学生姓名:使用时间备课教师:学科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评价复习案(一)名句默写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2.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5.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虽然是满月,,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8.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峭楞楞如鬼一般;,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9.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10.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11. ,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12.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13. ,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
14.既见复关,。
,体无咎言。
15.桑之未落,。
,无食桑葚!16.桑之落矣,。
,三岁食贫。
17.淇水汤汤,。
,士贰其行。
18. ,二三其德。
19.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20.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
21. ,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
22.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3. 驾彼四牡,。
君子所依,。
24.四牡翼翼,。
岂不日戒,。
25.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26. ,载渴载饥。
,莫知我哀。
27. ,哀民生之多艰。
28. 亦余心之所善兮,。
29. ,终不察夫民心。
30. ,偭规矩而改错。
31. ,余不忍为此态也。
32.屈心而抑志兮,。
33. ,固前圣之所厚。
34. ,集芙蓉以为裳。
35.高余冠之岌岌兮,。
36.民生各有所乐兮,。
37. ,岂余心之可惩。
38. 孔雀东南飞,。
39. 结发同枕席,。
40.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41. ,口如含朱丹。
,精妙世无双。
42.磐石方且厚,,蒲苇一时纫,。
43.生人作死别,?念与世间辞,。
43. ,自挂东南枝。
44.东西植松柏,。
枝枝相覆盖,。
45. ?所思在远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班级某某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值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33分〕一、〔12分,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百舸为其不远山青水秀短小精悍B.寥廓橫七竖八真知灼见叱咤风云C.颓圮博闻强记委糜不振不能自己D.桀骜长歌当哭相辅相成绿草如茵2.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某某省小学高级教师殷雪梅“全国模X教师〞荣誉称号。
②在某某某某兴建的圆明园于的圆明园,是根据圆明园的图纸建造的。
③这种鱼天生的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强健,战斗的武器那么好,于没有别的对手。
A.追授类同以至B.追授雷同以至C.追认雷同以致 D.追认类同以致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这是考察船出航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气象条件,海面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船体摇摆得十分厉害。
B.恐怕还是由于参赛辩手广见博识,才高八斗,才会有赛场上的口假设悬河.....、妙语如珠。
C.该厂落实了减员增效的方案后,立见成果,当月即实现扭亏为盈,收到了急功近利....之效。
D.他再三嘱我给你带好,可一见你面我高兴得什么都忘了,竟把他这耳提面命....也丢到了脑后。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端午小长假,中国某某景区不仅将为游客免费提供粽子、盐蛋等端午食品,还将组织端午游园互动、放河灯祈福等节目。
B.为满足某某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用航空业发展需要,尽快建成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市委、市府决定将机场迁至安居区境内。
C.陈水扁2004年能够连任,除了国民党分裂外,很大的原因是人心思变,希望摆脱暮气沉沉的国民党,更寄望民进党能清除国民党政府多年来的腐败现象。
D.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坠崖身亡之后,首尔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洪亿康对韩国有增无减的自杀率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担心。
高一第一册语文新教材期中复习(二)教学目标1.体会抒情散文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某某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情感的特点。
2.提高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步骤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单元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
欣赏抒情散文,首先要能由“感”入“悟”,体味文中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于文中表达的情感,通常不是直露的,而是蕴含在写景、状物或叙事当中,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X 勰《文心雕龙》)。
心灵有感于人、事、物或某种情境,叙事状物以表心意,发抒情怀,这就有了散文。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同一个景、同一件物、同一种状况,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处境、个性等等,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怀,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因此我们说,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
散文中的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作者的心态、情感,这也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
由此出发,我们在品味散文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要“披文以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阅,读个体(鉴赏个体)千差万别,每个个体所感悟的结果可能各不相同。
就像我们常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戏剧、小说鉴赏中有这种差别存在,散文鉴赏中,这种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
各有所感,各有所悟,真正进入到作者的境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怀,才是真正的欣赏,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说一通了事。
欣赏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
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
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X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复习目标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
3. 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1. 解说文题晋、秦要攻打X国,X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穆公,使秦军撤退,从而最终保全了X国。
“退〞,“使……退却〞的意思。
2. 明了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攻打X国。
在这之前,X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X国时,X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X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期中复习(二)学习目标1.学习杂文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领略寓庄于谐的情趣。
2.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步骤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它有几个特征。
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
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
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
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
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
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
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
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鉴赏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
欣赏杂文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选材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语言文字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作。
一般来说,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
然而,优秀的杂文,它所概括出来的社会“类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时代背景,也可以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
二、基础知识聚焦(一)文学常识1.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2.聂绀弩(1903—1986),笔名有耳耶、萧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
1924年人黄埔军校,1925年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
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辑《抗敌》杂志。
1940年参加《野草》编辑部。
1945~1946年任重庆《商务日报》和《新民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文学部主任。
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1938)、《历史的奥秘》(1941)、《蛇与塔》(1941)、《血书》(1949)、《二鸦杂文》(1950)、《寸磔纸老虎》(1951)、《聂绀弩杂文选》(1956)、《聂绀弩杂文集》(1981)。
另有《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聂绀弩诗全编》。
3.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6月生,北京市人。
他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时,先是学习美术和古典诗歌,后来学习写新诗。
1946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北大的“新诗社”,在壁报和进步刊物《诗号角》上发表过一些诗。
1949年初,刘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因病退役。
建国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和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长期以来,刘征主要从事寓言诗和讽刺诗的写作,诗人杨金亭说:“打开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60年新诗史,以寓言诗名家,以寓言诗名世的,刘征是第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60年代,刘征的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和《老虎贴告示》。
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和讽刺诗,其中《春风燕语》获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
他的其他寓言讽刺诗集还有《海燕戒》《花神和女神》《鸦鸣集》《刘征寓言诗》等。
4.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
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
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
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
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文学呈臆编》《汲古说林》《文学对话》《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中国爱情小说与两性关系》等。
在学术论著之外,何满子也创作了不少杂文作品,出版有杂文集《画虎十年》(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五杂侃》(成都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绿色呐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虫草文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何满子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人间风习碎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l版)。
(二)词语集解1.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2.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3.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
炙,烤肉。
4.冠冕堂皇:很体面,有气派。
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5.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6.玄虚: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7.畏葸(xǐ):畏惧。
8.耳食:指听到传闻不加审查就信以为真。
9.牛山濯濯: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三)杂文的阅读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
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
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
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
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
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
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
马南邨的“杂文四则”是 60 年代初为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写的,宗旨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所以用丰富的引证来引人入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语言的格调则是娓娓而谈,平易亲切。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例如《文学和出汗》,就是抓住梁实秋宣传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的几句议论,通过联想、类比、借喻等方法来揭露其议论的虚伪性和荒谬性。
批判的虽然只是梁实秋的几句话,揭示的却是当时文化斗争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不要秘诀的秘诀》也一样,从书店里常见《读书秘诀》《作文秘诀》的现象入手,通过联想和丰富的引证,谈的却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重要问题。
杂文要写得轻巧活泼,锋利隽永,说理必须形象。
比喻、比方、类比的灵活运用,就是为了加强形象性;上下古今,多方引证名言、事例来说理,也是为了增强形象性。
杂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要灵活、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时,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鲁迅“杂文两篇”、马南邨“杂文四则”就是这样。
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文体。
3.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
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
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鲁迅杂文的语言。
鲁迅的杂文,不但取材广泛,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作家,语言造诣,也是别的作者难以比拟的。
例如《文学和出汗》,全篇用的是“讽刺”和“幽默”的笔调。
仔细分析,又可体会出二者虽非截然不同,但却是有区别的。
如第二段揭露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完全是用的冷嘲热讽笔调,而以“香汗”、“臭汗”为喻一段则是在谈笑风生中说理,是一种“轻松的讽刺”的笔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幽默”。
嘲讽语和幽默语的运用,既是战斗的需要,又充满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语言的最高成就。
二、单元测试(一)1.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昏.(hūn)蛋脑髓.(suǐ)嬉.(xī)笑冠.(guān)冕嫉.(jí)恨B.倏.(shù)的霎.(shà)时乘.(chéng)凉孱.(chàn)头空.(kòng)白C.蹩.(bié)进自诩.(xǔ)毛厕.(cè)畏葸.(xǐ)撰.(zuàn)稿D.苍颉.(jí)甘霖.(lín)诽.(fěi)谤诅.(zǔ)咒悼.(dào)念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宿愿纷繁芜杂沮咒音容笑貌B.吝涩礼上往来孱头勃然大怒C.顷诉残羹冷灸自栩冠冕堂皇D.贮立临风殒泪凭吊豁然开朗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C.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