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预警值确定
- 格式:pdf
- 大小:301.06 KB
- 文档页数:3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管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一、观测目的:1.了解管道在使用和不同季节等不同条件下的沉降情况,以便判断管道是否安全运行。
2.监测管道沉降变形情况,及时预警管道沉降速度过快或超过预设限值等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二、观测方法:1.采用定点观测法,以管道上装有的固定标志物为基准点,通过多次观测,测量标志物相对基准点的高程变化,从而反映管道的沉降情况。
2.观测方法应选择准确、稳定、可靠的仪器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三、观测时机:1.对新建管道,应在管道完工验收后及时进行沉降观测。
2.对已投入使用的管道,在关键时刻(如管道使用一段时间后、地震发生后等)进行定期观测,以便及时发现管道沉降异常。
3.对已发现管道存在异常的地区,应加大观测频率,密切监测。
四、观测仪器设备:1.高精度水准仪或全站仪作为主要观测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使用精密水平仪或导线仪等辅助设备对高程变化进行精确测量。
3.观测仪器设备应经过校准和定期维护调整,确保其准确度和灵敏度。
五、观测数据处理:1.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对于多次观测数据,应进行质量控制,排除异常值和误差。
3.通过观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判断管道的沉降速度,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4.将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形成可靠的报告。
六、报告编制:1.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目的、方法和原始数据的描述,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的呈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2.报告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编制,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3.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并进行存档,以便后续的管道安全评估和维护工作。
总之,规范的管道沉降观测是确保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设备,及时准确地监测沉降情况,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基坑工程的监测中,确定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建筑基坑支所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控目的、监控项目、监控报警值等。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监测的项目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事先确定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基坑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
因此,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1 监控报警值的确定原则(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2)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3)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4)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 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因为监控报警值确定的依据是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所以首先要明确建筑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按照破坏后果的严重性,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对于存在流沙、管涌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在淤泥质软土中的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当环境保护有严格要求,包括临近有重要建筑物、地下管线、地铁时,应提高一级或二级。
根据《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的规定,明确了以下两种情况的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14m且在三倍开挖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和道路等市政设施,或在一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非嵌岩桩基础埋深小于坑深的建(构)筑物;基坑位于地铁、隧道等大型地下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
3 支护结构的监控报警值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的监控报警值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累计允许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内允许变化量。
对水泯土重力式挡土结构及悬臂式板桩结构,应控制墙顶位移;对多锚撑式支护结构主要控制墙体的最大水平位移。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1.概况1.1 工程概况这个项目是一项大型的建筑工程,旨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楼。
该建筑将包括商业和住宅用途,是当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基坑概况该项目需要进行基坑开挖,以便为建筑物的地基做好准备工作。
基坑的深度将达到20米左右,需要进行支护工作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1.3 工程地质概况该项目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软,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4 环境概况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居民和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基坑支护及施工方案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支护措施,包括钢支撑、混凝土墙和土钉墙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挖孔桩、土钉墙和钻孔灌注桩等,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将采取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监测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3.1 监测目的:本次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2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的范围包括公司生产厂区及周边区域,主要监测点包括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等。
3.3 监测依据:本次监测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公司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等。
3.4 编制原则:本次监测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
同时,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以上是本次监测的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的简要介绍。
我们将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 监测内容64、基坑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要求汇总表75、监测方法5.1 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是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等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目录1..工程概况 (2)2.施工测量依据 (2)3.测量部署 (2)4.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2)5.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 (3)6.沉降观测 (7)7.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及成果整理 (9)8.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 (11)一、工程概况XXXXXXXX工程位于XX市XXXX,XXXX以南。
该工程包括三栋商住楼(24F),一栋商务综合楼(21F),裙房4F,地下室一层。
该项目基坑占地面积约为18000m2,基坑周边长约540m;基础开挖深度约为7m。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1.750m。
作业内容:对本工程裙房、1#、3#、5#、6#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进行沉降观测。
二、施工测量依据2.1 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测量布置点图2.2 《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2.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5 《建筑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三、测量部署3.1测量仪器:表3-1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四、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4.1、校核水准控制点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的控制点K1(+5151.756,+3990.412)和K2(+5158.199,4055.586)点,作为建筑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施测前对给定的水准控制点,采用精密水准仪,往返复测,前后视距尽量等长,以确保精度,若实测高差平均值与给定高差值之差小于±4n时(n为实测站数),或±20l(l为测线长度,KM为单位),所给水准点符合要求。
4.2、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应符合下表规定:表4-1 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五、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一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5-1的规定:表5-1 一、二级水准测量观测方式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高大模板连续监测记录
为保证架体的安全稳固,满足施工使用要求,避免发生超出规范要求的沉降及坍塌事故发生,须对架体进行有效沉降观测,及时进行调整加固。
一、监测频次:
①在模板支撑架搭设过程中和模板安装完毕,进行一次监测;
②钢筋安装完毕后,进行一次监测;
③分别在砼浇筑到60%、80%、100%后,各进行一次监测;
④砼终凝前,进行一次监测;
⑤浇筑完成后观测三天每天观测一次;
⑥第六天观测一次。
二、预警值:
△1预警值为10mm,△2预警值为5mm,△3预警值为8mm,△4预警值为10mm。
三、监测示意图:
高支模监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高支模架部分
监测人员:。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之答禄夫天创作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平安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丈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尺度,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丈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尺度,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丈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丈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尺度,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呵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当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当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丈量规范》(JGJ8-2007)(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更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3.0.1条作如下定义: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6层住宅楼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沉降观测预警值确定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在基坑工程的监测中,确定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建筑基坑支所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控目的、监控项目、监控报警值等。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监测的项目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事先确定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基坑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
因此,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1监控报警值的确定原则(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2)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3)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4)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因为监控报警值确定的依据是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所以首先要明确建筑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按照破坏后果的严重性,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对于存在流沙、管涌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在淤泥质软土中的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当环境保护有严格要求,包括临近有重要建筑物、地下管线、地铁时,应提高一级或二级。
根据《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 8)的规定,明确了以下两种情况的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1 4m且在三倍开挖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和道路等市政设施,或在一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非嵌岩桩基础埋深小于坑深的建(构)筑物;基坑位于地铁、隧道等大型地下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
、八—冃U 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 /10―― 1 / 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Research研究探讨345 浅析深基坑邻近建筑物沉降观测赵军(上海建工集团海外事业部,上海200032)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5-0345-02摘要:本文结合尼泊尔内环路项目卡兰基立交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周边一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浅析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邻近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及相关要求,并对监测结果分析反馈,以保证基坑施工正常安全进行。
关键词:深基坑;邻近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坑内开挖卸荷过程会造成基坑围护结构在内外压力差作用下产生水平向位移,进而引起围护结构外侧土体的变形,造成基坑外土体沉降。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基坑围护呈悬臂状态时,较大的地表沉降出现在围护结构旁;施加支撑后,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会逐渐远离围护结构,位于距离围护结构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因此,为保障施工过程中基坑邻近房屋的安全,对深基坑邻近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 工程概况卡兰基立交工程是援尼泊尔加德满都内环路拥堵路段改造项目的组成部分,位于项目起点附近。
内环路主线下挖,设置框构下穿H02国道,净空为5.0 m。
基坑开挖深度约7.5m,基坑采用永临结合的桩墙结构,桩基采用C35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顶设置冠梁,内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横撑,围护桩外侧设置井点降水。
在设计施工方案中,内环路沿线有17幢楼分布在卡兰基立交深基坑两侧,结构形式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且距基坑开挖线较近。
本文讨论施工期间对距开挖线最近的一幢房屋的沉降观测,该房屋距基坑仅3.5m,房屋结构高约20 m。
为将施工深基坑施工扰动对邻近房屋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沿线房屋和居民的安全,需要对基坑两侧建筑物进行竖向位移监测,为基坑的安全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此次观测工作始于2017年6月10日,结束于2017年9月13日,共持续96天。
2 监测的目的和依据2.1监测目的本次监测旨在通过对基坑施工的现场监测,了解基坑邻近相关建筑的垂直变形情况,当出现垂直变形量超过预警值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建筑物和基坑变形的增长,为基坑施工提供信息化依据,保证基坑施工安全和邻近建筑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