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理解“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和鲁庄公的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体会“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次著名的战役,它们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曹刿论战》,看看古人是如何在战争中展现智慧和谋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4、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
5、全班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学生分组合作,对照注释,逐句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各小组推选代表,翻译重点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整理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大之狱”等,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思考:在这场战争中,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语句,进行分析。
3、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4、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曹刿:(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他关心国家的安危,主动请求参战。
(2)有政治远见。
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强调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在战争中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最终取得胜利。
第1篇综合实践课程是八年级学生必备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本教学设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看法。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实践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创新主题,如环保、能源、医疗等。
2. 实地考察:每组学生到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
3. 调查研究: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 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就考察和调研的结果进行讨论,提出创新点。
5. 汇报展示:每组学生以PPT或视频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和成长。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2. 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最终的创新成果,如PPT、视频等。
8 时间的脚印◎文化自信: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精练有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重点)一、导入新课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如钟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关注单句,理清说明顺序。
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自读任务一:请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此句强调说明了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此句过渡:内容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此句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此句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石的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句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此句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此句过渡: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历史痕迹的解读。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此句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此句过渡:承上,点明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八年级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高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面前有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出课题《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且”“焉”“之”等虚词的用法,“甚矣,汝之不惠”等特殊句式。
(四)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五)深入探究1、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不同,从而理解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智叟的目光短浅。
2、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做法到底愚不愚?3、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类似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进一步体会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2、假设你是愚公的邻居,你会支持他移山吗?为什么?(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学习愚公的精神,坚持不懈,勇于挑战。
第1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四、课堂引入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18、2、2菱形》课时练习含答案;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答案:B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答案:D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四边形中不一定为菱形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B、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D、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 )A、菱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C、矩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第2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2、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第3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八年级月下独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孤独处境中的豁达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世界。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能想到哪些古代诗人?引出李白。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
重点提及李白在仕途不顺时的心境,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让学生尝试翻译诗歌大意。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独酌”“相亲”“成三人”等。
5、情感探究提问:诗人在月下独酌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孤独,“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中的豁达等。
6、艺术手法赏析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夸张(“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乐景写哀情(美好的月色与孤独的心境形成对比)。
7、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孤独时的感受和应对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八年级式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式微》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启发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中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视频,引出课题《式微》。
提问学生:看到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体裁、内容、艺术特点等。
讲解《式微》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4、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讲解“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中的重点字词,如“式微”“胡”“微”“中露”“泥中”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无奈。
5、情感分析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朗诵诗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的处理。
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5篇)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篇一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篇四一、学习目标:1、掌握一般将来时的构成以及will与will not/won’t 的使用,掌握there will be 句型的结构及其各种变化。
2、了解more, less和fewer 的区别与应用。
二、学前准备:1、同学们,你知道一般将来时的结构吗?这个时态的助动词是否定形式是2、表示某地有某物用,某人有某物用3、英汉互译:in the future _________ be free _________ live to be 200 years old _____________more pollution ________ less work ___________ in 100 years______________fall in love with _____________ predict the future ___________ 实现_______数百___________ 太空站世界杯三、课堂探究1、将学前准备中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检查2、讨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3、讲解语法要点:①more 的原形many much 修饰可数名词less的原形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few的原形few修饰可数名词②think of, think about, think over.③alone(客观上孤独)/ lonely(心里上孤独),④be able to,(可以与can互换,但是要受时态影响)四、随堂检测一、单项选择( )1.My father will be back from Beijing ___a week.A.forB. inC. after.D. until( )2.We have _____ rain this year than last year.A.littleB. lessC. few.D. fewer( )3.The more careful you are, the ___ mistakes you’ll makeA.littleB. lessC. few.D. fewer( )4.There ____ a talk by Yang Liwei tomorrow morning in our school.A.wasB. will beC. haveD. has( )5.It is said that SARS has killed more than ___ people so far.A.two hundreds 。
八年级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抒情性强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儿,它们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它们成群结队,飞行时队列整齐,叫声嘹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鸟儿就是大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独特之处。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介绍作者利奥波德。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四)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3、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五)品味语言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节《我知我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含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有关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家"的理解;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能正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现实,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1、导入。
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展出一系列与家相关的图片和照片。
2、谈"家"师:刚才歌曲中的"我"唱着"想要有个家",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有人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呢?看了以上关于"家"的图片,你认为哪张图片最能代表"家"?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究竟什么是家?小结:刚才大家从各个角度谈了对家的理解。
没错,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有亲人,有亲情",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家庭"有关。
3、说"家"首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家庭成员、家庭特色等。
学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准备的家庭照片,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
从家的介绍中,进一步探究家庭关系的建立、家庭结构的类型。
家庭关系(板书)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板书)小结:虽然我们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相同的是,我们都有亲人、都有亲情。
4、析"家"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满意自己的家庭,都满意自己的父母。
下面我们听一听"我可以选择吗?"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由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①这个同学为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你有类似的情形吗?②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与父母亲情不可选择、无法改变。
(板书)5、知识拓展--我"知"我家师:既然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学会珍爱。
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同样很优秀。
板书:--家庭的良好传统,如……--家人的优秀品质,如……6、小结今天的主题是《我知我家》,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现在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家,以及家庭的建立与家庭的结构,我们还通过××同学的故事明白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对于良好的家风和父母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学习并继承。
7、练习在课堂上自己完成"家庭树"。
8、作业回家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家风,并写出小结。
9、教学反思第二节《我爱我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家”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白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亲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2、难点: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热爱家庭就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家庭。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1、导入:Flash《让爱住我家》。
——家的温馨。
设计意图:用Flash动画,生动形象,让学生多感官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起学生的联想和回忆。
2、新课教学活动一:分享珍藏的温馨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童趣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给大家听,让这份温馨的回忆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结: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人老师。
活动二:说说父母对家庭的贡献。
1、说说家人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
(课本p8表格)2、夸夸自己的父母(说父母的优点),并讲给同学听。
小结:美满的家庭离不开父母的爱心与奉献,而这份爱心与奉献也正体现了父母对家庭的责任。
活动三:为父母寄言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总结:我们不仅要懂得珍爱家庭的温馨,感谢父母的关爱;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更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爱住我家”,相亲相爱到永远。
五、课堂练习完成文中练习题六、作业写一篇感激父母的短文七、教学反思:第三节《难报三春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以及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热爱自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让学生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2、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会幸福快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讨论法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学会合作与交流。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懂你》,导入新课,引出话题1、教师播放歌曲《懂你》,提出要求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懂你》,上课前大家先来听听,然后一起跟着唱,在听、唱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感情和旋律,并说说这首歌的旋律如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你最喜欢哪句歌词,为什么喜欢?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2、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歌词,歌曲的旋律、感情及听后的感想师:这首歌的旋律如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你最喜欢哪句歌词?你听了有什么感想?生:这首歌的旋律比较低沉、悲伤,它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之情;我最喜欢的歌词是“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因为它唱出了父母对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
听了这首歌,我觉得父母非常伟大,他们为子女默默奉献,忍受着孤独、寂寞。
我们作为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
生:这首歌的旋律比较凄婉、哀怨,它表达了对伟大母爱的理解、赞美之情;我最喜欢的歌词是“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因为它唱出了子女对父母的爱、理解和关怀,道出了子女与父母心心相连。
听了这首歌,我心里很难过,鼻子酸酸的,眼前又浮现出父母操劳奔波的身影。
我想对父母说:“我爱你们,你们辛苦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有感情。
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能读懂父母,会好好报答父母、孝敬父母。
那么,我们该如何报答父母、孝敬父母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话题来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找出主要观点1、教师提要求,学生列观点师: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把教材内容快速看两遍,然后列出主要观点。
生:(1)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抚育我们长大,我们应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不孝敬父母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
生:还讲了“孝敬父母的表现、含义、要求”生: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父母的长辈;反对盲目的愚孝。
生:孝敬父母需要我们付出代价,但收获的是甜蜜、幸福、快乐。
2教师小结同学们看书非常认真,自学能力很强,把书上的观点都列了出来,对这一框题内容有了整体理解。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比赛,看谁说得多,说得准。
3、活动:“爱的交响乐”比一比,赛一赛:(1)说说古今孝敬父母的典型故事(2)说说以赞美父母、热爱父母、报答父母为主题的歌曲、影片名、电视剧名(3)设计两条宣传标语,号召人人“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生:故事有“黄香温席”、“颖考叔食肉”;歌曲有《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电影有《宝莲灯》;标语是“孝敬父母,人人有责”、“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生:故事有“沉香劈山救母”、“陆绩怀桔”;歌曲有《常回家看看》;电影有《我的父亲母亲》、《漂亮妈妈》;电视剧有《母亲》;标语是“爱父母就等于爱自己”、“再苦再累别苦父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老师希望大家业余时唱唱这些歌,看看这些故事、电影、电视剧,感受其中的亲情和父母伟大无私的爱,学习主人公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三)分解话题,讨论提升1、学生分组交流,对话题进行分解师:刚才的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我们应好好报答父母、孝敬父母。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报答父母、孝敬父母”为话题,八人一组,对这一话题进行分解,找出本组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讨论交流)生:(A组)我们的话题是“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报答父母、孝敬父母?”(B组)我们的话题是“为什么要孝敬父母?”(C组)我们的话题是“怎样使人人都自觉孝敬父母?”(D 组)“孝敬父母是否意味着盲目的顺从,父母违法犯罪视而不见?”……2选定话题,讨论提升师: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很快就列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话题,不过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两个话题进行研究讨论,并且这两个话题应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大家根据要求,各组商量一下,从上面话题中选出两个来。
生:“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报答父母、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否意味着盲目的顺从,父母违法犯罪视而不见?”师:下面老师布置一下任务:A、B、C三组同学负责讨论“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报答父母、孝敬父母”这一话题,其他三组同学讨论“孝敬父母是否意味着盲目的顺从,父母违法犯罪视而不见?”这个话题,同时要求每组选出两个代表,一个负责记录,一个负责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师:刚才老师看见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见解也非常独特,下面先请ABC三组代表按顺序上台发言。
生:A组代表:“‘报答父母、孝敬父母’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如帮父母做家务、帮父母盛饭;父母累了给父母捶背;努力学习,好好做人等。
”B组代表:“‘报答父母、孝敬父母’还应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做起,如了解父母的生日、兴趣爱好、人生经历、愿望等;父母外出时提醒父母注意安全、天气变化;为父母分忧解愁,不乱发脾气等。
”C组代表:“‘报答父母、孝敬父母’要做到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教育,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宽容父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