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廉租住房腾退五大保障机制的构想
- 格式:pdf
- 大小:491.90 KB
- 文档页数:5
廉租房保障措施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住房问题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
而在城市住房中,廉租房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能够为一些低收入人士提供住房保障,缓解楼市压力。
本文将对廉租房保障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廉租房定义廉租房,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标准和价格,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低廉的房屋。
它是一种保障性住房,旨在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廉租房保障措施国家层面1.建立廉租房开发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2.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提供政策性支持。
3.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投资建设廉租房。
4.搭建廉租房信息平台,提高供给的透明度。
5.开展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和租赁市场发展,确保中低收入家庭有稳定的居住保障。
地方层面1.采用地方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建设廉租房。
2.制定完善的廉租房开发管理政策和细则。
3.建立廉租房保障中心,开展配租工作。
4.提供廉租房租赁补贴,降低低收入者的租金压力。
5.加强廉租房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住宅安全性和环境质量。
廉租房保障措施的意义1.廉租房能够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基本的居住保障,缓解他们的住房压力。
2.廉租房能够促进城市的住房平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化。
3.廉租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住房的供需矛盾,对楼市调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廉租房能够减少贫困人口与底层社会人群的存在感,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共享。
延伸阅读•《关于在经济适用房中实施廉价住房取得方式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意见》•《廉租住房政策在中国大城市的运行效应分析》结语廉租房保障措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它不仅能够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还能促进城市公平和共享。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廉租房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低收入者创造更加公正和友善的居住环境。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践分析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困难的人群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变化,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进行分析。
一、理论基础1.1 保障性住房的定义与目标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特定人群的住房需求而设计的一种住房制度。
其目标在于提供可负担得起、具有基本居住权的住房,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应当与这一目标相一致。
1.2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原则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财政可持续性、市场化原则、公平性原则等。
通过合理的退出机制,保障性住房可以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减少对政府财政的压力,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实践经验2.1 房屋产权转让和回购一种常见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是通过房屋产权的转让和回购。
政府可以通过合法的程序,将保障性住房的产权转让给合格的购房者,以获得回报。
同时,如果购房者无法满足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回购房屋并重新分配给合格的申请者。
2.2 公共租赁住房的管控与退出过去几十年,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公共租赁住房的方式来提供保障性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的退出机制可以通过调整租金、提高住户收入等方式来实现。
一些国家还通过鼓励住户购买自己的住房,逐步退出公共租赁住房。
2.3 限定年限的保障性住房在一些地区,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是有限期的。
这种住房在一定年限过后,将自动退出保障性住房体系,转为市场化的住房。
此举可以促使住户在一定时间内提高经济状况,并为其他有更紧急需求的家庭腾出位置。
三、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3.1 住房管理体系的弊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住房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不配合等。
这些问题导致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变得困难和缓慢。
3.2 市场化转型的挑战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涉及市场化转型,这对政府和住户都带来了挑战。
政府需要确保退出机制的顺利进行,同时住户也需要适应市场化的住房环境。
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的管理与运作作者:曾国安胡晶晶周盼来源:《中国房地产》2010年第09期从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住房情况来看,一种类型是无房户,另一种类型是有自有产权住房,但住房条件差或者面积小,达不到基本住房条件。
对于有自有产权住房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来说,在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之后,存在着其自有产权住房的腾退管理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且相当复杂的问题。
如果廉租住房保障家庭一边享受着廉租住房保障,同时又依靠自有产权住房获取高收入,显然有悖社会公平的原则;如果政府进行管理或者出售,又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和收益分配问题。
现行《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未对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自有产权住房的腾退做出规定,部分地方法规一般只是原则性规定腾退住房由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管理,未对其产权处置、利用、收益分配等进行规定。
总的来看,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的管理制度尚属空白。
这是现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一个缺陷。
因此,应将建立和健全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的管理与运作机制作为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由于自有产权住房是居民的私有财产,腾退前并不是政府的资产,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构建更为复杂。
因此,构建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的管理与运作机制需要全面权衡、深入思考和慎重抉择。
该机制的构建,既要考虑自有产权住房作为私有财产的性质,也要考虑在腾退的管理与运作中,政府与所有权人之间可以形成特定的合约关系;既要考虑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保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合法权益;既要考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基本住房保障,也要考虑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源的高利用效率。
一、构建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管理与运作机制的基本构想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腾退出来的自有产权住房与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腾退出来的廉租住房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在具体的管理与运作方式上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构建腾退自有产权住房管理与运作机制的基本构想:遵循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产权所有者和政府的合法权益为约束条件,以实现廉租住房保障资源的高利用效率和腾退住房的高利用率为目标,根据住房腾退具体方式的不同,依腾退住房的具体情况,按照多元化模式,采用多渠道的处理方式,构建起成本低、效率高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租赁型保障房退出机制研究本文系教育部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11287002)课题论文,指导教师马志娟副教授、陈希晖副教授。
【摘要】近几年,我国保障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租赁型保障住房也顺势迅速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在梳理现有的租金调节退出机制、违规强制退出机制、严厉惩罚退出机制的基础上,探讨目前租赁型保障房退出机制中的不足,并通过研究香港、韩国等制度较完善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适宜江苏省租赁型保障房的退出机制措施。
【关键词】租赁型保障房;退出机制;奖惩并用一、研究背景江苏省2013年新开工保障房任务是23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4万户。
到2015年,全省住房保障覆盖面将扩大到20%的城镇家庭,届时将全面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城镇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租房困难问题。
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为租赁型住房,在保障房体系中比例逐年加大。
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政策即将两者统一作为租赁型住房,在政策允许下,廉租房和公租房可以使用统一房源。
廉租房住房居民因收入水平提高不符合廉租住房要求时,仍可继续在保障房内居住,通过提高租金等方式转变为公共租赁房住户。
另外江苏省公租房施行“租补分离”政策,即要求被保障房住户先按市场水平交纳全额租金,政府部门依据住户的实际收入状况,再发放不同层级的补贴。
一旦发现被保障对象不符合申报要求,将立刻停止对其补贴发放。
由于采取收支两条线,后于租金交纳发放补贴,有助于加强对住户监管。
目前我国对保障房的分配和控制主要集中于申请阶段。
通过对申请者申请条件的严格筛选和审核,进行租赁型保障房的审批,从而达到公平、合理、高效的目标。
图1:江苏省廉租房申请流程租赁型保障房具有很高的保障性质,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由于很多租赁型保障房住户都是只进不出,缺乏流通性,使得政府巨大的投资难以有效收回。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居民收入的追踪和审核,很多不再符合条件的居民依旧享有补贴,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和保障更多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现行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全文现行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全文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现行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保障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范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县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
第三条市、县政府应当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明确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目标、措施,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廉租住房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工作。
廉租住房保障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市、县政府确定的实施机构承担。
县级以上政府发展改革(价格)、监察、民政、财政、国土资源、金融管理、税务、统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廉租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保障方式第五条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相结合。
货币补贴是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
实物配租是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
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
廉租住房紧缺的城市,应当通过新建和收购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
第六条市、县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家庭平均住房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人口数量、结构等因素,以户为单位确定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
第七条采取货币补贴方式的,补贴额度按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践分析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提供的一种住房保障形式。
然而,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建立健全的退出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一、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理论基础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基于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保障性住房资源应分配给最需要的家庭,当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保障条件时,应退出以让更多困难家庭受益。
效率原则旨在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流转和使用效率,避免闲置和浪费。
可持续发展原则则强调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通过合理的退出机制,保障资金的循环和住房资源的持续供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保障性住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退出机制使住房资源从不再需要的家庭流向更需要的家庭,可以提高住房的社会效益。
同时,退出机制也可以激励保障对象积极改善自身经济状况,减少对政府保障的依赖。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
公平的分配和合理的退出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而且,通过保障对象的合理流动,有助于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社会底层家庭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二、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实践现状在实践中,不同地区和国家在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
一些地区通过定期审核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资产等情况,来确定是否符合继续享受保障的条件。
例如,每年或每几年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如果家庭收入超过规定标准,就要求退出。
还有一些地区采用了动态监测的方法,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实时跟踪保障对象的经济状况变化。
例如,与税务、社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及时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家庭。
然而,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资格审核的难度较大,部分保障对象可能会隐瞒真实收入和资产情况,导致审核不准确。
其次,退出执行的难度较高,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可能不愿意主动退出,甚至出现强行占用的情况。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建构作者:杜媛媛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4期【摘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而我国面积辽阔、各地情况不同,至今仍未出台严密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各地方根据自身特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自行规定的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加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成为实现保障性住房功能、保证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租赁型退出机制困境对策当前,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我国保障房的主要形式,近几年国家进一步加快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从中央住房城乡建设部到各地方不断出台新的规定。
在2013年12月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会同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
内容要求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
从而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程序,删繁就简后的制度更加清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后退出机制的审核上也将统一,如此一来对于使用保障性住房的居民来说,将不再像从前一样容易混淆。
衡水市虽然还未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统一,但是在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完成上、分配计划以及入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仅以桃城区为例,截止到2013年10月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开工率100%,竣工率达77.3%。
已竣工项目抓紧进行配套施工,200套公共租赁住房有望年底前分配入住。
①除了在完成目标上有所进展以外,根据《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管理办法》、《衡水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衡水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住房保障申请家庭联审联查办法》,对于涉及的相关部门、联查程序以及监督机制做了规定,并明确规定纪检部门对于行政不作为工作职责履行不到位、不作为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徇私舞弊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