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2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落历史背景;2. 掌握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3. 分析比较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并立的原因。
导学内容:一、辽、西夏和北宋的兴起和衰落历史背景1. 辽:成立于916年,是契丹族的国家,统治东北地区。
2. 西夏:成立于1038年,是党项族的国家,统治西北地区。
3. 北宋:成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统治中原地区。
二、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1. 政治制度:- 辽:设有宰相、军机官等官职,实行重农抑兵政策。
- 西夏:设有丞相、国师等官职,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 北宋:设有宰相、枢密等官职,实行重文抑武政策。
2. 经济发展:- 辽:以牧业和农业为主,商业也有一定规模。
- 西夏: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相对较弱。
- 北宋:统一货币制度,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农业也相对发达。
3. 文化特点:- 辽:契丹族传统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壁画和铭文创作较为发达。
- 西夏:党项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石窟艺术和泥塑艺术独具特色。
- 北宋:继承唐代文化,发展了宋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在科技和文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三、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及并立原因1. 辽与西夏:辽与西夏地处两端,中间是北宋,因此辽与西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宋的扩张。
2. 北宋与辽、西夏: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存在领土冲突和争夺,同时也有一些外交往来,形成了一种三国并立的局面。
3. 并立原因:辽、西夏和北宋之间各自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和竞争关系,从而导致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综上所述,辽、西夏和北宋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并立过一段时间,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通过对三国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学习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自主学习】二、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1.北宋与辽关系:先战后和,兄弟之国。
先有“”(1004年),后有“”(1005年)。
此后,宋辽间出现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先战后和,1044年订立和约,向称臣,宋给西夏“”,重新开放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发展。
3.如何评价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三、碰撞中的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1.中原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2.契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3.中原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经济:文化:【课堂检测】1.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B.北宋、西夏、辽C.辽、北宋、西夏D.辽、西夏、北宋2.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3.“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防御B.进攻C.和亲D.投降4.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是( )A.寇准B.宋真宗C.李纲D.宋铁宗5.下列各项,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①杯酒释兵权②契丹建国③澶渊之盟④元昊称帝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6.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促进了北方个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积贫积弱8.10.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背景和特点;2. 掌握辽、西夏对北宋的影响及三国之间的关系;3. 分析三国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兴起背景和特点1. 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建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
北宋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2. 辽国: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前身为奚,后改名契丹。
辽国在东北地区崛起,与北宋形成了一种并立的关系,时而战时而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政治现象。
3. 西夏: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前身为党项。
西夏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与北宋、辽国形成了三国并立的局面,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辽、西夏对北宋的影响1. 辽国对北宋的影响:辽国与北宋之间因领土问题、朝贡关系等原因经常发生战争,对北宋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辽国也从北宋文化中吸收了许多精华,对奚、契丹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西夏对北宋的影响:西夏与北宋之间同样存在领土争端和战争,但两国之间也有一定的朝贡关系。
西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北宋有一定的交流与影响,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三国并立的原因和影响1. 原因:三国并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缘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利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国之间相互制衡、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均衡的局面。
2. 影响:三国并立对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并存状态推动了三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战争和纷争。
综上所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传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变化及民族关系。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3. 分析三国并立时期的国际格局和影响。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互相干系;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3. 分析三国并立时期的国际干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导学内容:一、背景介绍1. 辽:建立于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国号大辽,首都上京(今沈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政权之一。
2. 西夏:建立于1038年,由梁氏建立,国号大夏,首都灵州(今宁夏银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3. 北宋:建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国号大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
二、政治特点1. 辽:政治上实行封建制度,设立官职,实行宗室和外戚并重的政治体制。
2. 西夏:政治上实行封建制度,设立王、公、侯等官职,实行世袭制度。
3. 北宋:政治上实行封建制度,设立宰相、官员等官职,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三、经济特点1. 辽:以农业为主,发展畜牧业和商业,对外进行贸易活动。
2. 西夏:以农牧业为主,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与丝绸之路贸易频繁。
3. 北宋:以农业为主,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进行海上贸易。
四、文化特点1. 辽:融合汉族、契丹族文化,形成奇特的文化风貌,发展了契丹字、契丹服饰等。
2. 西夏:融合汉族、回鹘族文化,形成奇特的文化风格,发展了党项字、党项音乐等。
3. 北宋:发展了绘画、诗词、科技等领域,出现了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化名人。
五、国际干系1. 辽:与北宋、西夏等周边国家交往频繁,与北宋经常发生战争。
2. 西夏:与辽、北宋等周边国家交往密切,与北宋经常发生战争。
3. 北宋:与辽、西夏等周边国家交往频繁,与辽、西夏经常发生战争。
导学问题:1. 辽、西夏、北宋分别是哪些民族政权?2. 辽、西夏、北宋的首都分别是哪里?3. 辽、西夏、北宋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4. 辽、西夏、北宋的经济特点有哪些?5. 辽、西夏、北宋在文化方面有何特点?6. 三国之间的国际干系如何?思考题目:1. 为什么辽、西夏、北宋能够在同一时期并立?2. 三国之间的战争对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 三国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有何意义?拓展阅读: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3. 《辽、西夏、北宋的文化交流》导学案总结:通过进修《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并存情况,了解到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国际干系。
课题:7.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姓名班级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和西夏建立的史实。
2、掌握辽和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28分钟)1、认真朗读课本P34-36页的内容,边读边思考下面思考题并做好标记。
(9分钟)2、完成自学思考题。
(8分钟)(1)填表: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民族政权时间建立者都城重大事件(2)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3)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内容各是什么?(4)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3、检查自学效果,读背知识,班内反馈。
(9分钟)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10分钟)1、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澶渊之盟?2、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相同内容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议和?唐朝和北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什么明显不同?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5分钟)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
”这一段话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耶律阿保机B.元昊C.松赞干布D.完颜阿骨打2.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生动翔实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短暂却又神秘的西夏王朝。
建立西夏王朝的是()A.鲜卑族B.契丹族C.藏族 D.党项族3.下列历史人物与史实搭配正确的是()A.唐高祖——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B.鉴真——盲目航东海,唐风洋溢奈良城C.武则天——文治武功,建立李唐基业D.元昊——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4.下列与辽、西夏和北宋对峙局面相符的是()5.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其中“和”是主流。
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劝说下列哪位皇帝亲征()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6.下图所示纪录片所讲述的历史事件使()A.辽宋保持长久的和平局面 B.辽宋之间的对峙局面形成C.宋夏保持长久的和平局面 D.宋金之间的对峙局面形成7.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的关系逐渐缓和8.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历史背景和互相干系;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1. 辽国:建立于916年,为契丹族所建,首都设在幽州(今北京),后迁至上京(今北京);2. 西夏:建立于1038年,为党项族所建,首都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3. 北宋:建立于960年,为汉族所建,首都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 政治:辽国实行封建制度,设立了宰相、枢密使等官职;西夏实行军事制度,设立了节度使、都统等官职;北宋实行科举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等官职。
2. 经济:辽国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西夏以畜牧业为主,同时发展矿业和商业;北宋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同时发展海外贸易。
3. 文化:辽国主要传承了契丹族文化,西夏主要传承了藏族文化,北宋主要传承了汉族文化。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加剧了中国的割裂局面,导致了战乱频发;2.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增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3.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思考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3. 撰写一篇关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文章,表达个人观点。
拓展延伸:1. 请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之间的外交干系及其影响;2. 请比较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3. 请探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启迪。
参考资料: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历史故事》3. 《辽、西夏与北宋钻研》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同砚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进一步的进修和探讨。
愿大家在进修中不息进步,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奥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宋辽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约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和约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政权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①隋唐时期,游牧在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政权的建立: , 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后来,契丹改国号为。
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3)契丹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政权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①生活在我国 ,原属羌族的一支。
②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政权的建立: , 首领称大夏皇帝,定都 (今宁夏银川),史称。
(3)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知识点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因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其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西夏与北宋的议和(1)内容: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 。
(2)影响:议和后,宋夏 兴旺(表现: 贸易。
阅读课本36页“知识拓展”)。
【探究思考】 ★1.基础知识归纳。
2.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3.北宋在澶州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在议和中却要送给辽岁币?4.归纳:辽、西夏与北宋议和的相同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一、导入在中国历史上,辽、西夏与北宋三国并立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角力的时期。
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干系错综复杂,互相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联盟,互相制衡,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干系及其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兴起和发展历程;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冲突;3. 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原因及影响;4. 思考并讨论中国古代多国并立的历史现象对后世的启迪。
三、进修内容1. 辽、西夏与北宋的兴起与发展;2.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冲突;3.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原因及影响;4. 多国并立的历史现象对后世的启迪。
四、进修过程1. 辽、西夏与北宋的兴起与发展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兴起与发展都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有关。
辽是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建立,兴起于10世纪初,建立了大辽国。
西夏则是党项族人李元昊所建,兴起于11世纪初,建立了大夏国。
而北宋则是由赵匡胤所建立,继承了唐朝的遗志,兴起于10世纪初,建立了大宋国。
2.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冲突辽、西夏与北宋三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冲突。
在政治上,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经常争夺疆土,进行战争与外交斗争。
在经济上,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但也存在着互相封锁与制裁。
在文化上,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排斥。
3.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原因及影响辽、西夏与北宋三国之间并立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实力均衡,难以实现彻底的统一。
这种并立局面在一定水平上维护了各国的独立与稳定,但也带来了战乱与混乱。
这种并立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启迪我们要尊重多样性,保持平衡,避免单一霸权。
4. 多国并立的历史现象对后世的启迪中国古代多国并立的历史现象告诉我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多样性与平衡是维护和平的关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辽宋、宋夏和战的情况,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自主学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背景:隋唐时期,____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____初,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___、___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_____前期,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
②建制:订立_______、军制和_______,鼓励垦荒,发展______,创制_____。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______时,占领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_____时,澶州之战(_____主站)宋军取胜,签订澶渊之盟,辽朝______,宋朝给辽朝______。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1)概况:____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___。
(2)影响:西夏由于___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2.宋夏和议(1)内容:元昊向宋_____,宋给西夏______。
(2)影响:宋夏边界_____兴旺。
参考答案:一、1、契丹族、唐朝、生产技术10世纪,耶律阿保机上京创制文字2、甘肃东部,陕西北部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兴庆府官制法律农牧经济西夏文字二、辽太宗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友好宋太宗防御宋真宗寇准退兵给辽岁币和平三、元昊惨重立国时间短连年的战争称臣岁币贸易自主检测: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 消除了民族矛盾D 加速了北宋灭亡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3、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4、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7、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宋辽实力均衡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9、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10、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A扩军备战B用严酷刑罚镇压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以汉制待汉人”11、阅读下列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干系,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掌握各国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制衡干系。
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基本情况。
2. 提出问题:辽、西夏、北宋三国之间是如何形成并立干系的?各国之间有何特点和联系?二、进修过程1. 辽国的兴起与发展(1)辽国的建立: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建国后迅速扩张,成为当时东北亚的强国。
(2)辽国与北宋的干系:辽国与北宋长期处于僵持状态,经常发生战争,形成了一种互相制衡的局面。
2. 西夏的兴起与发展(1)西夏的建立: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建国后逐渐壮大,成为北方的一股重要势力。
(2)西夏与北宋的干系:西夏与北宋也是长期僵持,经常发生边境冲突,但也有一定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 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政治:北宋实行科举制度,推行王安石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
(2)经济: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国家财政也比较充裕。
(3)文化:北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时期,出现了许多闻名的文人和文化精品,如苏轼、欧阳修等。
三、教室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北宋三国之间的干系是如何影响彼此的发展的?各国之间的战争和贸易对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何影响?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判。
四、教室练习1. 阅读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辽、西夏、北宋三国之间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互动干系。
2. 完成练习题: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三国干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室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并立干系及其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之间的并立干系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有何影响?如何理解三国之间的互相制衡干系?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室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导学案
制作:孙兆辉
【认定目标】
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预习检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幻灯片1--5)
(1) 年,后周大将 建立宋朝,定都 (今 )史称 。
(2)谁能给大家讲讲“陈桥兵变”的故事?
2、辽政权的建立: (幻灯片6--10)
(1)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 统一了契丹各部, 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 。
(2)契丹矛和契丹文字的插图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3
1)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看地图)? 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2)“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认识它 的影响?
二、宋夏和战:(幻灯片20--27)
1、夏政权的建立: 年, 族首领 称帝, 定都 。
2、宋夏之间的和战:
(1)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
寇准
三、碰撞中的融合:(幻灯片28--30)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共同探究】
1、“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
【拓展练习】(幻灯片31--35)
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 、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 、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3、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 、削弱了契丹势力
B 、维持了长期和平
C 、消除了民族矛盾
D 、加速了北宋灭亡
4、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
A 、市舶使
B 、宣政院
C 、榷场
D 、十三行
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 )消极防御政策
A、步步为营 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 D、虚内守外
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 )
A、后周 辽 B、蒙古国 西夏 C、辽 西夏 D、南宋 辽 “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语)完成7-8题
7、反映的是北宋与( )关系
A、西夏 B、辽 C、女真 D、南宋
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
A 、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
B 、宋辽实力均衡
C 、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D 、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9、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
A 、扩军备战
B 、用严酷刑罚镇压
C 、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
D 、“以汉制待汉人”
10、阅读下列材料: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请回答:辽、西夏在哪些方面向中原政权学习?产生什么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