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20
宋、辽、西夏、金的并立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王朝逐步消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从岭南至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与北宋并存的还有几个地方民族政权,在东北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
宋与辽、西夏曾多次发生战争,最终达成和议,维持和平相处。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
公元1125年至公元1127年,金相继攻灭辽和北宋,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南宋。
南宋建立之初,金军多次南侵,遭到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宋将岳飞等也曾北伐,收复了一些失地。
公元1141年,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形成长期对峙局面。
◆赵匡胤像【明人绘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北宋王朝奠基者,在他统治的17年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东京图【北宋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为首都,建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池。
该城历经黄河泛滥,大部分被掩埋于今开封市地下,本图是根据考古发掘成果绘制的。
】◆“麒麟图”铁塔砖【宋长35.5厘米、宽20厘米、厚6.8厘米。
】◆“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铜印【北宋长 5.5厘米、宽5.3厘米、高4.3厘米】◆嘉祐铜则【北宋高30厘米、厚20厘米、重64千克,1975年湖南省汀潭市出土。
铜则是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
这件铜则一面刻“嘉祐元年丙申岁造”,即公元1056年造;一面刻“铜则重壹佰斤黄字号”,根据实测重量推算,当时每斤合640克。
】◆《大驾卤簿图》卷(局部)【北宋全卷纵51.4厘米、横1481厘米,卤簿指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该图描绘了北宋中期皇帝前往开封城南祭祀天地时的宏大场面。
】◆乾统七年铜镜【辽径19厘米、厚0.7厘米、重650克。
】◆褐釉陶马镫壶【辽高24厘米,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宋、西夏、金这四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四个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和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朝代和事件,如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较为清晰,有的学生则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辽、宋、西夏、金这四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宋、西夏、金这四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辽、宋、西夏、金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掌握辽、宋、西夏、金这四个民族国家的相关知识。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辽、宋、西夏、金这四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
3.历史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北宋的建立。
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北宋时期,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民族国家并立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第七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单位:丹凤县武关中学姓名:段书民时间:2012-3-9第七课辽、宋、西夏、金并立教学目标识记目标: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能力培养: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通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要点1、重点:面对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和战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是本课的重点。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颂扬的岳飞抗金事迹,也是本课应突出的重点。
2、难点: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是宋辽、宋金关系的转折点,宋辽、宋金所保持的长期和平局面由此开始,因而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和约又是以屈辱的岁币为代价换取的。
如何帮助学生以历史的辩证观点去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正确认识历史上这种南北即对峙又和平的局面,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辽朝的建立1、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崛起,建立了政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2-05-03T13:32:32.4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5期供稿作者:◆蒋袁莉[导读] 最后在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歌曲声中结束本课。
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蒋袁莉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401420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主题第六课。
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过程,本课恰是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即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多个民族并存,共同谱写中华文明。
学好本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意识。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所教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本课容量大、头绪多的情况下,打破条目限制,调整教材顺序,将本课内容划分为三大项: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建立:2、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关系:3、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时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这样划分,既有利于理清本课脉络,也为学生学习元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根据教学双向性原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住辽、宋、西夏、金政权建立时间、民族首领、都城及其重要盟约。
能力目标:理解辽、宋、西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因并立政权在短暂的交战后建立起了长期的和平交往关系,这种和的意义,对当时和未来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把此目标确立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爱戴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剧照、陈桥兵变、两宋形势图、靖康之耻图片,《精忠报国》《满江红》视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完成导学图预习部分,了解岳飞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本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新课程呼唤的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北宋、辽、西夏形势地图解读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1.北宋、辽、西夏形势。
辽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依据历史顺序,应该改为“辽、北宋、西夏形势”。
并立的政权还有西州回鹘、黄头回鹘、吐蕃诸部、大理。
地图标注了辽朝的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那么,宋朝也应该标注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在洛阳、南京应天府。
2.金、南宋、西夏对峙形势。
金建立于1115年,南宋建立于1127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对峙一般用于两个政权,三个叫鼎立,三个以上政权叫并立,当时还存在西辽、吐蕃诸部、大理政权,因此,标题应该改为“西夏、金、南宋等并立形势”。
地图标注了1141年绍兴和议的金宋疆界淮河-大散关,地图正是1142年形势。
3.辽宋和战。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后周虽然收复了两州,但险阻依然掌握在辽手中,发动南侵非常容易。
宋初有进攻辽的军事活动,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战败。
随后是辽发动对宋的进攻,1004年的战争宋真宗亲征,但宋军胆怯,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疆,宋朝彻底放弃了原来的战略。
4.宋夏和战。
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对付黄巢起义被赐姓李,所以元昊叫李元昊;宋朝改赐姓为赵,所以他又可以叫赵元昊,但都不是他的本姓;元昊自己创造了一个姓㟴名,改名囊霄。
㟴名囊霄执意称帝,宋朝皇帝不许,于是发生战争,宋军多败;辽朝也来进攻,同样吃了败仗。
1044年宋夏和议,元昊称臣,宋岁赐绢银茶。
5.女真族崛起。
女真族由唐朝靺鞨发展而来,因反抗契丹族的压迫剥削而兴起。
随着对辽战争的推进,辽的东京变成了金的东京,辽的上京变成了金的北京,辽的南京变成了金的燕京,辽的西京变成了金的西京。
6.金灭辽和北宋。
辽在1125年被金灭后,一部西迁新疆中亚一带,建立了西辽,对开发我国西北做出了贡献。
1127年金灭北宋。
金迁都燕京后改名为中都,后来蒙古兴起南下,金被迫迁都汴京。
质疑:既然有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等政权先后并立形势图,那就应该有蒙古和元朝统一形势图,这样,历史发展的走势才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