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7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一、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疾病,其症状快速发展,易导致残疾和死亡。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70万例。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4年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二、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症状是突发中枢性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和感觉丧失、失语、视力障碍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头晕、意识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
2.神经影像学除了临床表现外,神经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手段。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
CT检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是否出现缺血性病变,MRI检查则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变范围和病变类型。
三、治疗原则1.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应该早期干预,以尽早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流通。
在脑缺血的前6小时内进行血管溶栓治疗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2.综合治疗除了溶栓治疗外,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例如,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压控制、降低血脂、体温管理、血糖控制等措施。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和精神康复等。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早重返社会和家庭。
四、预防措施1.控制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
对于已经出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
2.生活方式干预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取戒烟限酒、科学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
3.药物治疗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进行药物治疗。
例如,降压药、降脂药等。
五、《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全面而又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份全面且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该疾病发病急、进展快,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诊治规范。
本指南涵盖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康复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该疾病的诊治要点,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本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重要性,提倡建立跨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推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差异。
北方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相对较低。
同时,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
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学方面,S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引发S。
血栓形成则是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部缺血。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精简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在线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上,推荐意见汇总如下。
院前处理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室处理按诊断步骤(是否为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 等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卒中单元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一、评估与诊断•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Ⅰ级推荐)。
•在溶栓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Ⅰ级推荐)。
•应进行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Ⅰ级推荐)。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Ⅱ级推荐)。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起病早期,应尽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一)呼吸与吸氧•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推荐强度(分四级,I 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