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7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一、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疾病,其症状快速发展,易导致残疾和死亡。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70万例。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4年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二、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症状是突发中枢性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和感觉丧失、失语、视力障碍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头晕、意识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
2.神经影像学除了临床表现外,神经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手段。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
CT检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是否出现缺血性病变,MRI检查则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变范围和病变类型。
三、治疗原则1.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应该早期干预,以尽早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流通。
在脑缺血的前6小时内进行血管溶栓治疗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2.综合治疗除了溶栓治疗外,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例如,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压控制、降低血脂、体温管理、血糖控制等措施。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和精神康复等。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早重返社会和家庭。
四、预防措施1.控制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
对于已经出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
2.生活方式干预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取戒烟限酒、科学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
3.药物治疗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进行药物治疗。
例如,降压药、降脂药等。
五、《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全面而又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康复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