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
据张蕾等对1662例住院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
故警惕、识别、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儿童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1 抗生素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抗生素为常用药物。
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引起牙齿黄染(俗称四环素牙)已众所周知。
故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点,特别对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与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合用可呈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可获良好的疗效。
然而其耳毒性、肾毒性对儿科患者尤其婴幼儿危害性甚大,常可致永久性耳聋,终生致残。
耳毒性:指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及耳蜗功能的障碍,造成听力损害。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
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发现情况及时停药,肾功能可逐渐恢复。
建议该类药物:(1)不宜作为轻中度感染或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也不宜作为门诊一线用药。
(2)对严重Gˉ杆菌感染,在严格监督下使用,注意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避免与耳毒性的药物(如速尿)合用,如有异常立即减量或停药。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科应用颇有争议,国内、国外动物实验观察了奈啶酸(NA)、吡哌酸(PPA)、诺氟沙星(NFLX)、氧氟沙星(OFLX)、环丙沙星(CPLX)等药物对动物关节软骨的影响,结果表现出对幼年动物的关节毒性。
也有一些报道认为对人类关节软骨影响不大。
鉴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考虑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还是谨慎为好,建议该类药物只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经药敏试验确认对喹诺酮类敏感的病例,并注意用量及疗程。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摘要: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低、机体解毒机制的不完善 , 则临床在儿科用药中要特别注意药品的配伍禁忌和用药的适应症。
儿童消化系统的发育较成人低,药物的接受度也不易确定,使得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保证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理作用殊关重要。
同时药物代谢排泄途径中肝,肾为主要器官,药物肠肝循环过程对胃肠道影响与肾毒性等就不得不考虑,小儿总体功能不完善,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随着药物剂量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儿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一、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指在给药时或给药后,患者出现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或体征,甚至出现器官衰竭,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其不仅会对儿科患者的原发性疾病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会对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自身体质存在一定的破坏。
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在通过不通过的给药途径进入人体内,作用于靶细胞的同时, 损害了机体其他的功能,临床上常表现出皮肤过敏性反应,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以及精神甚至意识的模糊,因此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出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临床指导用药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静脉给药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肌肉注射。
1~3岁患儿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岁患儿,>7岁患儿ADR发生率相对降低。
而>7岁患儿身体机能基本发育完善,耐受性提高,故ADR发生率明显降低。
1.导致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患儿用药方式主要包括口服用药以及静脉滴注用药两种方式,在实际患儿常见药物治疗过程中,静脉滴注用药方式造成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居较高水平。
主要原因在于患儿用药后,药物成分自其血液直接发挥药效,不存在肝脏首过效应,药理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同时患儿实际使用静脉滴注类药物具有较高生产标准,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程度不一杂质,对于患儿药物治疗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而口服用药方式需要经过患儿消化系统,从而发挥药效,在患儿实际治疗过程中,该类药物通常增加了患儿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儿童雾化药物、药物相关因素、雾化器分类、人为因素、常见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吸入药物经雾化吸入装置转化为气溶胶,通过患者吸气进入呼吸系统并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这种给药模式即为雾化吸入疗法。
完整的雾化器包括驱动设备、转接管、雾化杯、吸嘴。
其中,年龄较小的儿童宜选用面罩进行雾化治疗。
雾化给药起效快、无首过效应、疗效高,已成为治疗儿童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临床发现部分患儿雾化时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气道阻塞等不良事件,儿童雾化给药的安全性受到密切关注。
常用雾化药物依据药理作用差异,现有雾化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ICS)、祛痰剂。
支气管扩张剂短效B2受体激动剂(SABA):沙丁胺醇短效M受体拮抗剂(SAMA):异丙托浪钱ICS:布地奈德祛痰剂:乙酰半胱氨酸(NAC)、氨漠索儿童雾化治疗的不良事件与药物、雾化器等存在关联。
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理化性质。
供雾化吸入的药液,其PH应在3~10范围,且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
若药液渗透压过高,可造成肺损伤;但渗透压过低,又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
药品不良反应。
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作用不单一,故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可伴有ADR o药名ADR沙丁端心动过速、头痛、肢体震毁异丙托澳钱头痛、恶心、口干、排尿困难布地奈德咽喉不适、声音耐、口咽部良菌感染、烦躁不安NAC恶心、呕吐氨溪索恶心、口腔麻木雾化器气溶胶粒径与雾化吸入疗效密切相关,3-5μm的药物颗粒能有效沉积在气道,从而发挥临床疗效。
由于不同类别的雾化器释放出的药物粒径存在差异,选择适宜的雾化器将有助于提高雾化疗效。
依据驱动设备差异,现有雾化器可分为超声、喷射、筛网雾化器。
类别朽物栓径优点缺点超声雾化器4~10μm药雾量大、无噪音容易发生药物变性或吸入过量水分.影响水溶性不同的药液浓度喷射雾化器3-7μm器械经久耐用OS音大、剧滩以配合篇网雾化器3~5pm器械轻便、无噪音、可随时网节雾化药量器械易被微生物污染儿童在进行雾化治疗时避免使用喷射雾化器,选用筛网雾化器。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应对策略药物是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使用合理剂量的药物,出现或者加重了临床症状,或产生了不良的生物和心理效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制约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预防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常规简单的解释是药物接触人体后可能对人体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
有益的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控制或预防疾病等,而有害的药物作用则可能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以下几种:1.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作用是药物有害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后,激活或者抑制受体,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如果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过强,就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药物代谢产物的转化药物代谢产物的转化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药物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就可能对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不良效应,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之一。
将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就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分布和排泄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4.疾病状态和患者因素疾病状态和患者因素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还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策略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1.强调药物的安全使用强调药物的安全使用是药物不良反应应对的关键。
在使用药物的时候,患者必须严格遵守医嘱,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误用。
患者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产品说明和药量要求。
2.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应对的必要步骤之一。
文/潘 敏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儿童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高速生长状态,但免疫力及抵抗力较差,容易患各种疾病。
疾病持续时间过长,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保证儿童生命健康,临床主张尽早发现儿童疾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并在此过程中严格遵从医嘱。
但从儿童用药实际情况中可发现,儿童身体机能不成熟,所以药物代谢能力及药物耐受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可在用药期间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但和疾病治疗目的没有关系的一种症状。
这和继发反应两种,均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及时识别并进行对症处理。
儿童药物的合理用药
降低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必须合理用药。
1.强化药物管理
密切关注儿童常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尤其是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高的药物联合应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2.加强处方审核
药师需积极参与到儿童用药管理中,得到医师开出的处方后,第一时间进行审查,分析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观察药物是否符合疾病治疗要求,分析是否存在重复用药及超剂量用药等问题,
青春护航Youth Escort。
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儿科医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儿童的生理特征、药物剂量、药物配伍、使用方式等因素。
首先,药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儿童用药时常用的药物种类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可以引起皮疹、过敏反应,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容易引起肝毒性,应该慎用。
麻醉和镇痛药物可以引起呼吸抑制和导致意识混乱,药物的选择和用量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整。
其次,儿童的生理特征也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
由于儿童的新陈代谢和排泄功能还不完善,因此药物在他们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
例如,青霉素在新生儿和幼儿的血浆半衰期更长,因此需要减少剂量或者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对于一些肝肾功能受损的儿童,也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药物剂量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的剂量决定了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在给儿童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其年龄、体重,以及药物的理想剂量,以确保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同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范围,不要过度或者过少使用药物,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配伍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之一。
有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产生影响。
例如,红霉素和氯霉素可以相互影响,导致红霉素的血浆浓度上升,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在选择药物和进行组合治疗时,应该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使用方式也会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使用口服药时,必须遵循正确的服药时间和剂量,必要时可以配合饮食或者饮水。
使用口腔制剂时,需要注意味道和药物浓度,以确保儿童能够顺利接受和使用。
在使用注射剂时,必须遵守正确的注射技术和消毒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接触污染。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在我国,0~18岁人群占近1/3人口,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群体。
此年龄段人群,一方面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较低,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同时他们缺乏自主意识,当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更易发生ADR。
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失听儿童出现,其中60%以上为药物所致。
一项涉及7个国家17个前瞻性儿童ADR 观察报告的Meta分析显示,有2.09%的患儿因ADR住院,而这其中有39.3%危及生命;住院患儿中,ADR发生率为9.53%,其中12.29%为严重ADR;门诊患儿ADR发生率为1.46%[1]。
儿童ADR 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在儿童中开展ADR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我院收集到的儿童ADR分析其易感因素、药物因素以及药师为减少或避免ADR应做的工作,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1 我院儿童ADR发生情况我院自1993年始开展ADR监测工作,至2007年12月共收到由医务人员报告的有关儿童ADR报表385份,占我院ADR总报表的10.7%(385/3615)。
这些报表均经我院ADR评价专家组审评后报送北京市ADR监测中心。
1.1 基本情况385例ADR中,男205例,女180例。
最小为出生1 d的新生儿,最大18岁。
其中新生儿20例,1月~2岁50例,2~5岁66例,6~12岁112例,13~18岁137例。
既往有明确过敏史者65例,占16.9%。
给药途径共有8种,其中静脉给药占49.9%(192/385),口服给药占42.1%(162/385)。
1.2 ADR涉及的药品共涉及23个品种,居前三位的是:抗感染药200例,占52.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80例,占20.8%;抗肿瘤药25例,占6.49%。
1.3 ADR累及系统器官分类409例次ADR共累及15个系统器官,其中前4位为:皮肤损害262例次,占64.0%,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皮疹;全身性损害47例次,占11.5%,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发热、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短时意识丧失、面部潮红等;胃肠及肝胆系统损害32例次,占7.8%,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肝功能损害等;泌尿系统损害20例,占4.9%,表现为血尿和间质性肾炎。
1.4 ADR严重程度、因果关系及转归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严重程度、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
严重程度:重度39例,中度322例,轻度24例。
因果关系:肯定80例,很可能192例,可能111例,可能无关2例。
转归:自愈20例,治愈274例,好转73例,有后遗症13例,死亡1例,不详4例。
2 儿童易感因素2.1 生理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如心、肝、肾)及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极为敏感。
此外,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不同,且随着年龄增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成熟。
因此,不仅儿童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药代动力学也有差别。
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且其血浆蛋白如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的数量较成人少,因此,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如1例出生17 d的男婴因新生儿黄疸口服苯巴比妥,服药4 d后患儿出现嗜睡,经查精神反应极差,呼吸浅慢且不规则,四肢肌张力减低,两侧瞳孔均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测苯巴比妥血药浓度为64.73 μg/mL,立即停药,经给予相应治疗后患儿恢复正常。
此外,在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2.2 过敏史研究显示,是否发生药物过敏与机体因素密切相关。
亲代有过敏史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约比亲代无过敏史者高1倍。
本人有其他过敏史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无过敏史者高4~10倍[2]。
我们所收到的ADR中,16.9%(65/385)的患儿有药物过敏史,其中21例(32.3%)是在应用与既往过敏药物同一类的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
如1例出生3个月的男婴,既往对氨苄西林过敏,因骨髓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静脉滴注,次日患儿全身出现皮疹,停药后皮疹消退。
1例14岁男孩,既往对多种药物过敏,其母为高敏体质,因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5 min后患儿出现憋气、面色潮红、双上肢皮疹,随后出现口唇紫绀、血压降低,临床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给予相应治疗后逐渐缓解。
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将其过敏史详细记录在病历上并告知家属,以避免再次应用该类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高敏体质患儿,用药时应密切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2.3 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是儿童常用的给药途径,对505位患儿家长进行的儿童安全用药认知度调查显示,多数调查对象认为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疗效好而且快[3]。
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占39.1%~72.7%。
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占84.4%(27/32)。
在我们所收到的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49.9%,在严重ADR 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
如1例15岁男孩,因腹痛呕吐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给药3 d后患者出现皮疹,随后血肌酐升高,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及肾活检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
近年来,儿童经静脉输液途径给药呈上升趋势。
本文数据显示,ADR多在静脉给药时出现。
WHO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
2.4 被动服药绝大多数药物均可被动扩散进入乳汁,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及疗程的长短都直接关系到乳汁中的药物浓度。
乳儿饮用了含有药物的乳汁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甚至产生ADR。
在我们所收到的ADR 报告中有3例为被动服药所致。
如1例出生20 d男婴,其母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头孢氨苄,停药1 d后继续哺乳,男婴在吃奶23 h后躯干部出现红色充血性皮疹,随后泛发全身,停止哺乳并给予扑尔敏口服后患儿皮疹消退。
2.5 家长对ADR的认知程度家长是儿童身心健康的呵护者,他们对药品安全的认知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
在对505位患儿家长所做的调查中发现,97%的家长不知如何观察孩子服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55%的人认为中药比西药安全。
当医生为患儿开药时,90%以上的家长会要求医生开中药[3]。
人们通常认为中药是植物和动物药,性平和且毒性小。
然而,药物的两重性决定了中药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能致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比利时发现的马兜铃酸肾病;日本发现的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美国发现的麻黄及麻黄碱制剂引起中风、失眠、肝炎等多系统不良反应。
我们收到的16例中药所致ADR均为中、重度损害,其中重度损害4例,2例留有后遗症。
如1例9岁女童,因过敏性紫癜服用土三七煎剂治疗,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呕吐,自觉乏力且渐加重,随后巩膜渐黄染,尿呈深黄色。
经查:ALT 25 U/L,AST 110 U/L,TBiL 54.9 μmol/L,DBiL 24.4 μmol/L,TBA 77.6 μmol/L,24 h Ccr 39 mL/min。
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和药物性肾损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后患儿情况渐好转。
此外,有些家长治病心切,在常规剂量还未发挥作用时,自作主张盲目加大剂量而出现药物过量或中毒。
1例2岁女童,因咳嗽超量服用氯哌斯汀200 mg,服药1 h后出现精神萎靡、轻度嗜睡,随后全身肌肉紧张、颤抖,立即洗胃输液后上述症状消失。
3 药物因素3.1 药物剂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药品中,儿童专用剂型不到10%,而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占总患病人数的20%左右,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很少。
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由于剂量分割不准确、因剂型被破坏而改变药物的稳定性和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仅难以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而且增加了ADR发生的可能性。
儿童用药剂型少可能是由于临床研究中,儿童用药剂量没有可供查询的资料使得研发困难所致。
因此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药厂开发儿童剂型,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儿童需要的药物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以满足儿科临床治疗的需要。
3.2 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应包含安全使用药品的全部信息,是指导医生和患者安全用药的依据,并具有医学、药学和法律上的意义。
对550份药品说明书的调查显示,仅47.6%标注有儿童用法用量,有的虽有标示但不明确,如标注“儿童用量酌减”或“遵医嘱”等模糊词句[4]。
长期以来,小儿剂量只能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或年龄等将成人剂量缩小,这是致ADR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
出于安全考虑,临床很少选用儿童作为健康志愿者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造成儿童用法用量缺失的主要原因。
对药品说明书的理解也与ADR密切相关。
抽样调查显示,60%的被访者能读懂药品说明书,15%的被访者仅能读懂说明书中不足20%的内容[5]。
约有1/3的儿童ADR是未认真阅读说明书所致[1]。
4 药师在减少或避免儿童ADR中应做的工作随着药学工作模式的改变,药师正在从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药师可以通过以下几项工作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4.1 认真审核处方审核处方包括:审核患儿的年龄防止“岁”和“月”的混淆;审核用量是否合适;审核药品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审核是否为儿童慎用或禁用药品等。
4.2 详细介绍药品的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药师不仅应认真审核处方,对存在问题的处方请医生进行修改,而且应指导患儿及其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品。
如肠溶片不可掰开、压碎服用,胶囊剂要整粒吞服;如何使用喷雾剂、滴眼剂等各种剂型;哪些药品不能与牛奶果汁或其他食品同服;哪些药品应饭前、饭后、空腹或睡前服用等。
4.3 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通过测定患儿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高、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4.4 开展对患儿家长安全用药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他们对药品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
因此,药师通过对家长开展药品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
如告知家长在孩子服药后如何观察ADR;常见ADR有哪些表现;如何正确贮存药品;应将药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等。
5 结语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提高儿童用药疗效、减少ADR的发生,需要政府、生产企业、医药护人员共同关注,并努力各司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