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一棵小桃树》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应在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在品析描写的语句方面,学生这时应该能够熟练把握赏析的角度,和有能够准确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指导赏析的思路,而不要固化赏析的语言模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个人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2.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个人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预习阶段,注意类文的推荐,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基础上对这篇文章进行预习自读。
了解一些相同时代背景的文章,寻找小桃树和“我”成长过程中的共通之处,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
要想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建议组织学生课前阅读资料包中的预习材料《贾平凹懂得发现自己》等文章。
一、作者介绍导入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初读梳理1.请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穿插正音、解词补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学习内容分析:一.单元分析《一棵小桃树》是语文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诸多启迪,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二.课文分析《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反映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学生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托物言志手法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该手法并学以致用的一篇课文,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
学习目标1.通过勾画表示过渡的语句或词语能说出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品读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关键词句和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通过比较小桃树和“我”的人生经历,能领会并口头说出小桃树的深刻内涵,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的意义。
突破措施: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突破措施:品词析句、背景介绍、抓表示过渡的关键词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摘抄2. 查找关于作者的有关资料。
3.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一首小朋友写的诗:我想变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开心时开花我不开心时落叶。
小朋友用一棵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世间万物尽管是一棵树,只要走进人的心田,即使平凡也会变得不平庸。
今天我们跟随贾平凹先生也走进一棵树,一棵小桃树,我们是否也会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感动呢?让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顺思路活动1:一棵小桃树的自白1.默读课文,假如你是这棵小桃树,你能以第一人称给我们讲一下你的成长经历吗?2.思考作者写小桃树的经历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提示】:梳理时关注表示过渡的语句或词语帮助梳理结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_课《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儿地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
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
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
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代表作品有《废都》《满月儿》《秦腔》《白夜》等。
二、故事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不仅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理解词义1.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2.楚楚:娇弱柔美。
3.矜持:拘谨,拘束。
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6.傲慢:形容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引文,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第二部分(②):眼前的情景,写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抒发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③—⑧):回忆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9-14):描绘眼前的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的情形。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
部编第18课《一棵小桃树》课件.一、教学内容《一棵小桃树》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第18课,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课文结构分析,作者情感表达及主旨思想探讨。
本章主要围绕小桃树的生长历程展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主旨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课文主旨思想的深入理解,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成长,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读生字词。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情感表达,深入探讨课文主旨思想。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一棵小桃树2. 生字词: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情感表达:热爱生活、赞美生命5. 主旨思想:生命的坚韧与希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图。
c. 仿写一篇以“生命的坚韧与希望”为主题的短文。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植物生长的文学作品,如《种子与果实》等,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8* 一棵小桃树[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一棵小桃树》是一篇语言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即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
作者明写一棵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其中暗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只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自读与讨论探究、教师提示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境导入一个柔弱的生命,在经历生活坎坷的时候,是坚守,还是放弃?看似单薄的,积蓄着梦想的小桃树,竟然可以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依然要开花、要结果,百折不挠地追求着成长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贾平凹心中的小桃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棵小桃树》,它将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精神启示和生命的感动呢。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
陕西丹凤人。
“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
贾平凹的创作以小说、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已出版《月迹》《商州三录》《抱散集》等十几个散文集,《浮躁》《废都》《怀念狼》等多部长篇小说,《兵娃》《腊月·正月》《天狗集》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
《腊月·正月》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儿地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
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
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
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
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
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
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
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有去思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
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
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
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垒一垒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儿,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水密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的小桃树!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
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代表作品有《废都》《满月儿》《秦腔》《白夜》等。
二、故事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不仅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理解词义1.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2.楚楚:娇弱柔美。
3.矜持:拘谨,拘束。
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6.傲慢:形容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引文,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第二部分(②):眼前的情景,写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抒发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③—⑧):回忆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9-14):描绘眼前的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的情形。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
“容颜全然褪尽了”令人痛心,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的同情。
4.“它长得很委屈”有什么深刻含义?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实际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5.作者拿爷爷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
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6.作者前面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这里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7.“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8.第7段中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9.为什么要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这是衬托的手法,通过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火灼灼”的开花景象,来反衬小桃树花瓣的单薄和样子的猥琐。
10.文章最后一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
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让作者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
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作者坚信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1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的梦是指幸福美好的未来。
六、课文主题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