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降温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氯丙嗪(chlorpromazine,冬眠灵)口服: 慢而不规则,食物和抗胆碱药可延缓其吸收。
肌注:快。
可蓄积于脂肪。
主经肝代谢【作用、用途】1.对CNS作用(1)镇静:较强抑制CNS(神经安定作用)●可显著控制活动状态和躁狂状态又不损失感觉能力;●可显著减少动物自发活动,易诱导入睡,但动物对刺激有警觉反应;●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不同于巴比妥类催眠药);●可减少动物的攻击,使之驯服。
机理:阻断中枢α-R受体(脑干网状结构)用途: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烦躁、焦虑、兴奋躁狂等症状。
(2)抗精神病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后可迅速解除兴奋躁动症状,连续用药后,可消除幻想、妄想等症状,患者理智逐渐恢复,达到生活自理。
对抑郁症无效或加剧。
机理:D2样受体用途:1)主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尤佳。
但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无效,甚至可加重。
2)其它精神病:如躁狂症、器质性精神病等伴有的幻觉、妄想、兴奋躁狂症状者。
(3)镇吐作用:作用较强,对化学物(尿素、去水吗啡、强心苷等)、妊娠、放射病、胃肠炎、癌症等引起的呕吐,顽固性呃逆均有效,但对前庭性呕吐无效(晕动症)。
机理:小剂量:阻断CTZ的D2-R→抑制CTZ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阻断呕吐中枢的D2-R)用途:1)除晕动病(前庭性)以外的各种呕吐。
2)顽固性呃逆。
(4)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如在低温环境中→体温↓,与物理降温有协同作用)●对发热及正常体温均有作用(不同与解热镇痛药)。
机理: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用途:1)低温麻醉:配合物理降温可降低体温。
2)人工冬眠:常与异丙嗪、度冷丁等组成冬眠合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类似动物冬眠。
有利于度过危险的缺氧期,争取治疗机会。
用于各种危急状况(严重创伤、烧伤、中毒性休克、高热惊厥、甲亢危象等)的辅助治疗(5)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全麻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等作用,合用减量。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者:何礼杰指导老师:雷新跃【论文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氯丙嗪的理化特性、中枢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方面的应用。
重点阐述了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氯丙嗪;药理作用;副作用目录【论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1、盐酸氯丙嗪的理化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2、氯丙嗪的药理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3氯丙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机制 (3)3.3氯丙嗪对体温调节作用 (3)3.4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3)3.5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4、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期应用氯丙嗪的不良反应氯丙嗪临床用于治疗精神病、镇吐、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与镇痛药合用,那么长期应用氯丙嗪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长期应用氯丙嗪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长期应用氯丙嗪的不良反应①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不清、上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心悸,偶见泌乳、乳房肿大、肥胖、闭经等。
②注射或口服大剂量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用药后应静卧1〜2小时,血压过低时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或麻黄碱升压。
但不可用肾上腺素,以防血压降的更低。
③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肝肿大,停药后可恢复。
④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为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由于阻断多巴胺能纹状体黑质传导途径产生震颤麻痹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症状,可用苯海索对抗之,但能降低疗效。
本品还可引起一种特殊持久的运动障碍,称为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运动,停药后不消失,抗胆碱药可加重此反应。
⑤可发生过敏反应,常见的有皮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此反应少见,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哮喘、紫癜等。
⑥可引起眼部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角膜和晶体混浊,或使眼压升高。
对长期使用者应作眼部检查,常规半年复查1次。
高剂量应用本品时,夏季最好戴太阳镜以保护角膜和晶体。
氯丙嗪的作用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精神病人服用后,在不过分抑制情况下,迅速控制精神分裂病症人的躁狂症状,减少或消除幻觉、妄想,使思维活动及行为趋于正常。
大剂量时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
能增强催眠、麻醉、镇静作用。
可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注意。
可降低心脏的前负荷,而改善心脏功能(尤其是左心功能衰竭),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
临床用于治疗精神病、镇吐、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与镇痛药合用,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剧痛,治疗心力衰竭。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动物体温的测量方法。
2. 了解氯丙嗪的降温作用及其机制。
3. 熟悉实验动物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氯丙嗪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抗组胺等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氯丙嗪还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若干。
2. 实验药品:氯丙嗪片(含量:25mg/片)。
3. 仪器设备:电子体温计、电子天平、鼠笼、手术器械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2. 实验组小鼠给予氯丙嗪片,剂量为20mg/kg体重,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3. 将实验动物放入鼠笼中,室温控制在25℃左右,待动物适应环境后,用电子体温计测量小鼠体温。
4. 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12小时、24小时测量小鼠体温。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开始出现体温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体温下降明显(P<0.05)。
2. 给药后1小时,实验组小鼠体温下降至最低点,与对照组相比,体温下降明显(P<0.05)。
3. 给药后2小时,实验组小鼠体温开始逐渐回升,但与对照组相比,体温仍较低(P<0.05)。
4. 给药后4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12小时、24小时,实验组小鼠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体温无显著差异(P>0.05)。
六、实验讨论1. 氯丙嗪对小鼠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这与文献报道相符。
2. 氯丙嗪的降温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3. 实验结果表明,氯丙嗪的降温作用具有时效性,给药后4小时开始逐渐恢复,24小时恢复正常。
七、实验结论氯丙嗪对小鼠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
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
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
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
比较阿司匹林取氯丙嗪对于体温效率有何分歧之阳早格格创做
①落温体造:氯丙嗪能曲交压造体温安排中枢,使体温安排得灵;而阿司匹林是通过压造PG的合成,PG再效率于体温安排中枢,效率产热战集热;②落温特性:氯丙嗪配以物理落温,对于收热战平常体温均有落矮效率;阿司匹林仅落矮收热者的体温,对于平常体温无明隐效率,也没有受物理落温的效率;③临床应用:氯丙嗪用于人为冬眠战矮温麻醒;阿司匹林用于收热患者的退热
简述静脉注射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本理.
简述抗下血压药的分类?每类枚举一个代表药.
4、治疗心绞痛常常将普萘洛我取硝酸同山梨酯(消心痛)合用,为什么?
5、糖皮量激素的主要药理效率有哪些?
6、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有哪几类?每类举一代表药名.
7、简述青霉素过敏性戚克的防治步伐.
两沉熏染(Superinfection)又称沉复熏染,是指少久使用广谱抗死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压造,而一些没有敏感菌(如实菌等)乘机死少繁殖,爆收新的熏染的局面.
3、硫酸镁心服有、效率,注射给药有抗惊厥、落血压效率.
基糖苷类药的主要没有良反应有反常反应、、战.。
浅谈氯丙嗪与有关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注意氯丙嗪为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具有镇静,抗精神病[1],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a-肾上腺素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阻断,抗组胺,影响内分泌等作用,因此广泛用于临床各科。
标签:抗精神病药;中药配伍;氯丙嗪;血药浓度氯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A2)有关。
对多巴胺(DA1)受体、5-羟色胺受体、M-型乙酰胆碱受体、a -肾上腺素受体均有阻断作用,作用广泛。
此外,本品小剂量时可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时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改变,其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使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氯丙嗪与有关药物的不合理配伍时有发生,现介绍如下:1氯丙嗪与中药的配伍①中药饮片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其有效成分都具有抗胆碱作用,氯丙嗪与其配伍应用时,毒副作用明显增强,不宜配伍使用。
②中药饮片黄药子,诃子,黄药子,五倍子,地榆和四季青对肝脏都有一定的毒性,与氯丙嗪合用时应警惕药源性肝病。
③氯丙嗪为一酸性药物,忌与碱性中药饮片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硼砂配伍使用。
④与中药注射剂。
氯丙嗪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时,易使双黄连注射液颜色发生变化,宜单独使用。
氯丙嗪与清开灵注射液配液时,立即出现棕红色沉淀,静置1h,沉淀不溶解。
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容易受PH等因素影响,而使溶解度下降,或产生聚合物,出现沉淀,使药效降低或其他难以预测的后果,合并用药愈多,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愈高。
因此配伍时常出现外观变化,有时外观无变化,但用仪器检测时,不溶性微粒增加。
提示两种药物配伍时,宜单独使用。
2氯丙嗪与有关西药的配伍2.1化学性配伍问题2.1.1氯丙嗪与碳酸氢钠。
氯丙嗪为一酸性药物,忌与碱性药物碳酸氢钠同时服用。
氯丙嗪降温作用
--09级临床1班 52号张月娇【摘要】目的观察氯丙嗪降温作用及其降温特点。
方法是用药物注射白鼠后放入冰箱,测注射前后的体温。
结果体温前后有差别。
结论此方法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注射药物,体温发生改变。
【关键词】氯丙嗪生理盐水降温
【材料与方法】小白鼠、0.2%氯丙嗪、生理盐水、温度计、冰箱、100ml烧杯、注射器、色素、小白鼠固定器、液体石蜡、1ml注射器、天平。
统计学方法。
【操作】
1.取小白鼠2只,分别测定肛门正常体温,做标记,记录。
2.甲鼠腹腔注射0.2%氯丙嗪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 放入烧杯中,并用纱布罩住、绑好,做上编号后,放入冰箱半小时。
4.重新测定肛门温度,记录结果并分析之。
【结果】甲鼠腹腔注射0.2%氯丙嗪前在室温里体温正常,注射0.2%氯丙嗪后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取出体温、比正常体温低;而乙鼠注射生理盐水后体温相差不大。
【讨论】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使机体的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p≤0.05有显著意义,体温前后差别由于药物氯丙嗪造成的,用统计学方法使得数据较为准确可靠,注射氯丙嗪后使得白鼠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在临床上将氯丙嗪与物理降温配合使用,使患者体温下降,用于低温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