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幽径悲剧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4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能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2.学习本文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体会作者紫藤萝被毁前后的感情。
重点:能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难点:体会作者紫藤萝被毁前后的感情。
二、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紫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句子并与前文描写紫藤萝的美的句子相比照。
2.二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文言语汇及成语和一般的四字短语,体会语言的精炼和雅致。
3.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1)“然而,我快乐的太早了”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为什么这株紫藤萝的被毁是个悲剧?(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我的疑问: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下列问题。
感受藤萝之悲。
1.大声朗读文中描写藤萝被毁的段落,体会作者作者在紫藤萝被毁前后感情的变化。
2.各小组先结合文中议论的语句讨论交流紫藤萝悲剧形成的原因。
大组结合下列问题讨论归纳。
在万人遭劫,花木不能幸免的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这棵古藤萝没有被毁灭;而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春天,古藤萝却毁于愚氓之手。
这是什么原因?作者对这株古藤萝被毁感到可悲,仅仅是因为一棵树吗?有没有更深的原因?(三)再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者的情感。
1.“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2.“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3.“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四)品读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思考这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五)总结全文。
1.本文描绘了,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的现实,抒发了的决心。
2.本文的写作特点:(1)(2)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
《幽径悲剧》中的“悲剧”指的是(二)课内阅读。
《幽径悲剧》
他曾经说过:“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他
.学生:划出句子,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作一些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虬干在风中“摇曳”:“摇曳”,就是
林情感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翻开悲剧的第三幕——“谁的眼泪在飞”。
这棵美丽的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面对悲剧,谁的眼泪在飞?季先生的心情如何?你
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它虽阅尽人间沧
(
、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地约束,寸步捞尸体,打捞一个
其是审美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
因为这种人性的冷漠,捞尸者手牵绑尸绳谈价。
《幽径悲剧》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幽径悲剧学习目标1、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2、体会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难点: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课时:一课时预习提示1、季羡林: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
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习、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2.课前检测蜿( )蜒( ) 凄 ( )清( ) 潋( )艳( )攀( )附( ) 浩 ( )劫( ) 诛( )伐( )惆( )怅( ) 荆 ( )棘( ) 虬( )干( )摇( )曳( ) 悚 ( )然( ) 愚( )氓( )3.通读全文思考:本文标题是“幽径悲剧”,这出悲剧是什麽?作者的感受如何?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幽径中仅存的一棵古藤萝,被人无端砍断,“我”感到十分悲愤和惆怅学习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共三部分内容,请根据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第一部分:幽径美景(1-6)第二部分:藤萝之美(7-10)第三部分:藤萝悲剧(11-16)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幽径之美的?藤萝的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的?这与下面写藤萝悲剧有何关系?讨论探究,揭示主旨1、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美的毁灭产生了悲剧,美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愚昧!无知!)2、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悲剧的产生?(愚昧是发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只有摆脱愚昧,追求真、善、美。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你认为好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并总结出语言的特点。
课外延伸,拓展思维1、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按照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配小诗一首。
幽径悲剧一、导入对于季羡林先生,“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中有这么一段:“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俗话说:字如其人,见文如见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静悲剧》,感悟大师创作及做人的真性情。
二、走进作品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在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2、幽径悲剧即藤萝的悲剧,在怎样的幽径上的古藤萝呢?结合文章的语句说说,并以()的幽径来概括。
3、在这样的幽径上的这株藤萝美吗?“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里的悲剧是美的毁灭,藤萝越美,藤萝被毁的悲剧就越突出。
三、模拟法庭1、藤萝无端被砍,悲剧就此产生了。
原告藤萝向海淀区人民法院起诉,我们作为当事人(藤萝)的诉讼代理人,一同走进法院,参与此案的审理,为紫藤萝讨个公道!2、填写表格海淀区人民法院“藤萝”档案被害者紫藤萝年龄现住址正面描写形香色侧面衬托声藤萝临死时的情状性格行为特点最后露面的时间、缘由3理人的口吻,写一段讼词,提出控诉。
示例:我是原告(藤萝)的诉讼代理人,我当事人原本但如今,。
藤萝美的毁灭是谁造成的呢?(愚氓)种种证据都说明愚氓有罪。
4、愚氓不知欣赏藤萝之美,毁灭美,法官宣告:愚氓毁美,罪名成立。
四、探讨主旨1、我们这么多人为“藤萝”申诉,藤萝也该“含笑九泉”了。
但在这个时代,像大家这样关怀他的人多不多呢?结合文中原句来谈。
(作者心地善良、爱护花草、充满爱心)2、其他人的表现呢?愚氓——无端被杀害伟人——决不会这样关心——视而不见,冷漠无情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争名逐利,没有爱心,缺乏情感燕园中人——决不会注意决不会关心决不会伤心2、小结: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其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社会群体缺乏对“愚氓”灭美的现象的重视,缺乏爱美、护美的意识,所以说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关键字】教案幽静悲剧课题23 幽静悲剧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研讨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导入:然而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作者之悲。
二.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
明确:有外在美;无害人之意,献花于人世;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 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明确:喜爱,留恋,乐之3.师:“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 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看作者如何凸现这悲痛?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疾趋而过。
……悲哀至极……”。
三.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明确:地点:北大时间:1992年春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明确:前者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后者缺乏对生命、自然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导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导学案苏
教版
23.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3.学会欣赏美,保护美。
●重点:
1.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2.体会作品中浓重的悲剧效果。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 ,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其著作等身、建树颇多,被国人誉称为“学术泰斗”“国学大师”“ 国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 潋滟(yàn) 疾趋(qū) 浩劫(jié)。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苏教版班级姓名得分自主学习目标:1、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自主学习指导: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自主学习评价: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蜿蜒..()liàn yàn()wèi()集蓦.地()zhū()伐chóu chàng()荆棘..()虬.干()摇曳.()万斛.( )毛骨song()然愚氓.()二、解释词语司空见惯:鲁殿灵光:毛骨悚然:月白风清:林林总总: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8分)1、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贯,对它有点漠然了。
()2、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映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3、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蔚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4、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辩。
()四、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揭露什么?2、课文说明什么?3、课文希望什么?《幽径悲剧》互动学习评价班级姓名得分一、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儒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苏教版八上23.幽径悲剧备课指导【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猬集(wèi)虬干(qiú)潋滟(liànyàn)藤萝(1uó)万斛(hú)愚氓(méng)季羡林(xiàn)懦弱(nuò)凄清(qī)颇(pō)毛骨悚然(sǒng)胆怯(qiè)和睦(mù)清晰(xī)闲情逸致(yì)摇曳(yè)二、形似字正音组词三、掌握下列的多音多义字四、词语积累等闲视之:当平常事情看待。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富有情趣。
抖擞:振作。
大抵:大概,大都。
记述:用文字叙述,记载。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蓦地:突然地,出乎意料地。
意味:文中指情趣、情调。
顾而乐之:看到它而感到很快乐。
清晰:清楚。
幸免:侥幸地避免。
异化: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惆怅:伤感,失意。
摇曳:摇荡。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致,情趣。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型的木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去。
据基督教《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志,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
本文字面指苦难,实质是指作者的信仰。
五、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人,生于1911年,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新版)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藤萝形象。
2.探究主题,理解作者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深邃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配以课件的展示。
四、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放《静与动》音乐,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1、故事导入,了解季老是一个怎样人。
(出示2006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今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一起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整体感知,初识悲剧。
什么是悲剧?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例子。
(出示鲁迅对悲剧的一段话)快速浏览课文,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悲剧。
(整体感知,谈谈什么是悲剧,让孩子明白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调动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准备,产生积极的学习期待。
)3、精读课文,品藤萝之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8小节和第14小节,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藤萝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
外在美:形、香、声、色欣赏图片(在学生品味句子之后再让他们直观感受藤萝之美,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
)内在美:真、善、美(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其实藤萝之美远不止这些,大家所见的只是它的外在美,谁还发现了它内在的美。
)这么美的藤萝给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仅仅是快乐吗?(引导学生阅读第十段,出示季老经历十年浩劫后,回忆当时所写的一段话)(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可能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4、精读课文,赏幽径之美。
这样的一株藤萝生长在哪里呢?这是一条怎样的幽径呢?阅读文章3—5小节,用幽径之美,美在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
23.幽径悲剧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3.学会欣赏美,保护美。
●重点:
1.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2.体会作品中浓重的悲剧效果。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其著作等身、建树颇多,被国人誉称为“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 潋滟.(yàn) 疾趋.(qū) 浩劫.(jié)
虬.干(qiú) 万斛.(hú) 愚氓.(méng) 摇曳.(yè)
拓展:下面的生字词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请你列出并组词。
懦糯(糯米) 濡(濡湿) 儒(儒学)
棘刺(刺杀) 辣(辣椒 )
概慨(慷慨) 溉(灌溉)
3.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
使懦者立怯者强
......,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软弱胆小的人也奋发刚强起来。
(2)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
..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3)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
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
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物。
(4)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4.朗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问题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发生的故事。
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
示例:因为这并非是一株普通的古藤,它身处名园、独居幽径、堪称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它又是“我”唯一的精神慰藉。
它被人践踏灭亡的命运更让人觉得是悲剧之悲。
问题二:文章从一条幽径写起,写了这条小径的春夏秋冬四季。
它们各有何特点,又有何共同点?作者更注重表现小径之景的什么特点?从这些描写景物的句子中,你能体会作者所饱含的感情吗?
春天小花灿烂,夏天树阴浓绿,一派生机,秋天凄清中饱含浓烈,隆冬并无萧索之感。
作者更注重表现的是小径春夏秋冬之生机勃勃:开不败的小花,“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的夏荷,“凄清中又饱含浓烈”的秋天,精神抖擞的松柏……无不显示出小径蓬勃的生命力。
从中可品味出作者对曲径美景的喜爱,对曲径上所表现出的蓬勃生命力的赞赏。
问题三:本文花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幽径之美以及其他的藤萝,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其最终目的是衬托出这一棵藤萝最有特色。
藤萝不仅与幽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不同寻常,而且与燕园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
问题四:阅读作者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的有关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株藤萝的?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呢?
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这一株藤萝的。
主干——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绿叶——团团浓绿,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花朵——淡淡幽香的紫红色花朵,能吸引嗡嗡的蜜蜂。
这是一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藤萝。
问题五:阅读作者描写藤萝遭受劫难之后的语句,感受一下这些语句背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示例:语句“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
“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
”
“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
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古藤的无限怜惜之情,以及对古藤被毁事实的悲愤、哀叹之情。
问题六:造成这一出“幽径悲剧”的深刻原因是什么?
示例: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贫乏。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问题七: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
那么,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一株古藤的悲剧吗?作者有没有更为深刻的意图?
示例:作者在这里正是想通过一株古藤萝的悲剧来透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悲剧,所以作者叙述的悲剧,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悲剧,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能否更健康、更稳定地发展进步的大问题。
在世人普遍醉心于改革开放取得的种种成绩,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提高的喜悦中时,万幸还有一位巨人在此时警醒世人,希望国人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贫乏、落后、愚昧,呼吁提高国民素质,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真善美的诉说,并努力维护它,恢复理性。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