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3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十讲Ø经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Ø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蚂蚁、慧从卢溪等Ø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欢迎您。
Ø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Ø梁冬:徐老师现在这个博客点击量飙升啊,全部呢,是因为这个大家这个学习中医的热情非常高昂。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厉害了,我们呢总共花了差不多九个小时,马上就要把这一篇大致讲完了,其实只是大致讲一下而已。
Ø徐文兵:我们已经讲到了就是它第二段的最后一个部分,第三段还没来得及讲。
Ø梁冬:对对对,在教导之前呢我们讲到了,这个女子的这个每七年一个变化,以及男子的每八年一个变化,哈。
那下面呢我们要继续今天的课程,“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就是说,黄帝就问他的那个老师了,就有些人虽然很老了,但是也很能干哦,这是点解呢?为什么呢?Ø徐文兵:这个是黄帝第二个问题,他第一个问题是问就说“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然后就引出了他的老师岐伯的两段评述。
Ø梁冬:嗯。
Ø徐文兵:第一段讲的是女子,就是说女子从七岁到四十九岁,这一个变化过程。
也就是说女人到四十九岁以后基本上就绝经,没有月经、没有排卵,也就不会怀孕了,地道不通,就不会怀孕了。
上次呢,我们讲到的是男人,男人是到六十四岁,叫什么?“天癸竭,精少”,然后呢,就是“行步不正”,连走路都踉踉跄跄地打趔趄了。
这论述完以后,这个黄帝呢,就是听完老师讲的话以后呢,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大多数人是这样,但是呢,我又看到有些人岁数大了,什么意思,也就是女人过了四十九岁,男人过了六十四岁,居然他们还有生育能力,我们讲普通人是这样。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
释⽂:到了四⼗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机体衰⽼,便没有⽣育能⼒了。
12⼗⼆经脉,三百六⼗五络,其⾎⽓皆上于⾯⽽⾛空窍。
其精阳⽓上⾛于⽬⽽为睛。
其别⽓⾛于⽿⽽为听。
别⽓者,⼼主之⽓也。
释⽂:周⾝的⼗⼆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五络脉,其所有的⾎⽓都是上达于头⾯部⽽分别⼊于各个孔窍之中的。
其阳⽓的精微上注于眼⽬,⽽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的经⽓从两侧上注于⽿,⽽使⽿能够听。
13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释⽂:邪⽓侵犯⼈体⽽产⽣病变,有的先发⽣在阴经⽽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在阳经⽽后才影响到阴经。
先发⽣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寒暑等外邪的侵袭⽽引起的;先发⽣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失调,⽣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为⽆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之守,故寿命⽆穷,与天地终,此圣⼈之治⾝也。
释⽂:所以明达事理的⼈,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不利的事,⽽能顺乎⾃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快乐,使⾃⼰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忧⽆虑的境界,因⽽可以长寿。
这就是聪明⼈的养⽣⽅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不⽌。
悲哀动中者,竭绝⽽失⽣;喜乐者,神惮散⽽不藏;愁忧者,⽓闭塞⽽不⾏;盛怒者,迷惑⽽不治;恐惧者,神荡⽽不收。
释⽂: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
神⽓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流散不⽌。
因悲哀过度⽽伤及内脏的,就会使⼈神⽓衰竭消亡⽽丧失⽣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不得藏蓄。
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机闭塞⽽不得畅⾏;⼤怒的,就会使神⽓迷乱惶惑⽽不能正常运⾏;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流荡耗散⽽不能收敛。
16⼤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天年精华版自助狂人 2019-06-30 18:52:41天年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对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妨伯曰: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现代人的生活出现疾病,或者导致过早的夭亡,其实是一个生活的方式问题。
再往后推,你采取这种生活的方式后面还有生活态度问题。
再往后推呢,价值观的问题。
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所以我就强调一个概念,叫贵生。
什么叫贵?有自知之明的人是谓贵人,犯贱的人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自我。
没有自我的前提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自我,他叫集体无意识。
这是我强调的唤醒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个贵族意识。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文字版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1-141 木火水土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
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
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
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
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徐文兵《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国学堂解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一讲 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讲1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三讲2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四讲3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五讲4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六讲5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七讲6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八讲7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九讲8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十讲90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一讲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播出时间2009-03-21 23002400 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蓝色天空艾草慧从卢溪猪光宝器等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很多人就当排比句就是祝我好不对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是称心的未必如意如意的未必称心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reasonable的一个男人但是放到那女儿哪儿呢女儿说什么没感觉所以呢这是满了丈母娘的意没动闺女的心所以呢生活就是这么无奈称心的不如意如意的不称心所以道家或者中医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它在心和意中间呢他要架一个桥梁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reasonable man马上怦然心动一下心跳一下没感觉指挥不了就是说你的意识指挥不了你的心是吧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让我们的意识能影响到我们的内心呢道家说有就是说我们身体有一个器官它是同时受谁控制的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四气调神大论徐文兵"大论"我讲过了古人论述这种篇章呢他非常讲究凡是叫论的都有问答黄帝问歧伯答或者是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答所以它叫论如果没有问答它叫述或者叫篇就是一个人在那独白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81篇162篇只有这一篇是叫论而没有问答梁冬徐文兵四气调神大篇而不是叫大论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四气调神大论呢从它题目来讲虽然叫大论但它没有问答另外他说这个大论呢就是说这个论述的篇幅比较长言语比较多再讲一下呢就是它这个四气四气它不叫四季中医讲的四气是什么请问什么叫四气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四气调神大论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跟着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起居习惯生活身心包括心理这些作为然后呢跟上天的变化的节奏然后呢达到一种天神和人神合二为一的和谐共振的这么一个目的叫四气调神大论梁冬徐文兵花在次第开放比如说从冬天腊梅腊月或者是快正月还冰天雪地的时候哎梅花开了然后再接着水仙花开了古人把这个五天一个这个显著的变化叫什么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365 徐文兵5 梁冬5啊徐文兵73 梁冬73 徐文兵梁冬70 徐文兵72 梁冬72变嘛对吧徐文兵72变100单8将它都有讲究这个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这个花的这种次第开放的顺序比如说在北京来讲最早开的大概在三月中下旬就是玉兰辛夷花木笔花就是玉兰花然后就是杏花然后桃花梨花这个接着开放他把这个叫花信信仰的信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72候然后呢古人把3候你看一候是个小变化吧把它15天的一个变化中变化我们叫一气梁冬徐文兵24节气多了一个字24气梁冬24个徐文兵45天叫一节所以我们叫节气节气或者叫气节它也是一个时间的单位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24气呢是我们老百姓所熟知的就是24节气很多人一说电视台报节目说今天是农历24节气的雨水谢谢您不是农历我们中国人用的节气是标准的太阳历24节气是根据太阳公转对地球四季影响定下来的梁冬徐文兵24节气完全是太阳历梁冬24节气更像那个星座那个对不对按月的嘛徐文兵24节气农历只有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潮汐的影响对人心情对人月经的影响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是什么用24节气指导工作梁冬按照阴历时28天嘛那男人是不是每30天来一次呢徐文兵24节气指导工作指导农耕男人在田里工作到什么节气去做什么事我们是用阴历指导生活初一十五是吧该上香该赶集它都是这么安排另外呢我们阴历也不是纯阴历的她经常要加闰月然后调整它这个阴历的时间某一年就闰了一个七月或者闰一个八月为什么要补这一个月呢它就是让自己的我们正月初一那个春节和24节气的那个立春基本保持差不了多远世界上用的纯阴历就是伊斯兰的历就是回民用的那个回历她是纯粹按照月亮所以很多人叫伊斯兰教叫拜月教那是完全按照月亮的变化不去拿这个公历去调整所以我们真正的阴历也不是个阴历她是一个什么呢经过调整的叫阴阳合历所以24节气以后大家记住了它是阳历24节气的日子基本上和阳历的日子都是固定的你比如说立春一般都在2月4号5号这个清明一般都在4月4号或者是5号冬至一般都在12月22号它是固定的跟太阳变化所以这就叫气我们先说了候又说了气气往上了呢梁冬徐文兵45天人的身体或者自然界会有一个大的变化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four seasons 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还是立春开始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生气是给人一种暖的感觉的风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觉啊哪怕你不看表今几点了哎你会说几点了今是什么节气了哎你就知道什么节气这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现在我们都当寓言来听觉得是讲笑话讲故事不是那种阴阳的变化是存在于你只有用自己的心神去体悟感悟的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此为发陈" 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春三月此为发陈刚才讲到了没有陈就没有发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发陈我们叫伏邪就是在秋冬它就埋伏下来了然后到了春天哗一下勾起来了还有很多病就是在春天开花的时候这些人突然就表现的症状非常强烈桃花疯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荣字怎么解徐文兵荣的反义词梁冬徐文兵荣是什么意思啊披上了绿装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叫荣梁冬徐文兵梁冬一枝红杏出墙来说回来呵不要说太远了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什么叫做夜卧徐文兵你就这么跳过去了梁冬万物以荣徐文兵万物以荣就是我讲的春天从植物万物里边的植物从枯萎到凋谢的状态呢就重新回到那种绿色的状态所以我们把春天的颜色定为什么青青是绿和蓝的两个意思一般我们讲的是绿啊青山碧水啊就是开始变绿了另外这个万物呢还指人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荣指什么一种状态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夜卧早起我就是想问啊这古人哪夜卧夜到什么地步就叫夜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梁冬徐文兵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讲播出时间2009-03-28 23002400 经文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墨者慧从卢溪猪光宝器等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文兵兄文兵兄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是的从上一期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素问》的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讲到了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刚刚讲完夜卧还没早起呢结束了咱们今天开始讲夜卧早起徐文兵上次我们讲了就是说立春以后它有一个质的飞跃梁冬对徐文兵很多网友就说提出了问题说你要按照温度去衡量但我为大家举个例子有一句谚语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低梁冬但他还是鹰徐文兵但它还是鹰春天的温度有时候可能倒春寒啊梁冬嗯徐文兵比冬天还低但是它还是春天气不一样梁冬这像普希金的诗徐文兵还有我就联想出来就是西方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的区别它们还是认为肉跟肉只有量的差别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有量的差别就是说鸡肉蛋白质多一点脂肪少一点猪肉脂肪多一点蛋白质少一点他只承认有量的差别他不承认什么梁冬质的差别徐文兵质的差别鸡肉脂肪含量再低或者再高它是热性的它吃了会让你流鼻血会让你觉得燥热让你躁动让你半夜早早地醒来那个猪肉再瘦的猪肉再肥的鸡肉它也是热的再瘦的猪肉它也是凉的梁冬嗯徐文兵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和西方的某些对应的研究某些学科的那些的学问差别在哪它更关注背后。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说词《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第一集神奇的秘籍博大深邃一定是沉默的。
比如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医是沉默的,中医的纲领《黄帝内经》是沉默的。
似乎没有谁会注意到,以《黄帝内经》为纲领的中医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中医,中华民族能否自信地走过几千年的岁月?或许,我们沉默了。
上个世纪初,大概是西方物理学界最激动,最不安分的年代,昂然屹立了近三百年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开始摇摇欲坠,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等一批物理学泰斗,用最先进、最精密的科学实验,将牛顿的空间容器,连同那条绝对流动的时间链一起打得粉碎。
一个对西方来说极为新颖的思想,以叛逆者的姿态宣布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物质世界,不是牛顿所描绘的机械的世界,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
用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日常经验,甚至最小的细节上,都是与宇宙的大尺度性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至根本不可能设想这两者可以分离。
”浏览这段文字,我们油然泛起一种近乎亲切的感觉,似乎我们非常熟悉,在儿歌里、在神话里、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中,突然,我们惊讶了,作为当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的“相对论”、“量子论”所得出的结论,竟然神奇地与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这个思想相当完善地体现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一部著作中,这部著作便是《黄帝内经》。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江泽民公元75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色迷蒙,夜风微寒,一行僧人离开扬州龙兴寺匆匆朝江边赶去。
这个秋夜长江边上的脚步给中日文化交流史重重画上了一笔。
从此,中日两国人民世代不忘这个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鉴真大和尚。
鉴真大和尚是唐代著名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在此之前已经历了五次渡海的失败,历时整整十二年。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聚集。
该地的⼈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品,其⽪肤腠理致密⽽带红⾊,易发⽣筋脉拘急、⿇⽊不仁等疾病。
对其治疗,宜⽤微针针刺。
所以九针的治病⽅法,是从南⽅传来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们的⾷物种类很多,⽣活⽐较安逸,这⾥发⽣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导引按#的⽅法。
所以导引按#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出去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个⾼明的医⽣,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
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
这是由于医⽣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法的缘故。
移精变⽓论篇第⼗三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移易精神和改变⽓的运⾏,⽤⼀种“祝由”的⽅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在医病,要⽤药物治其内,针⽯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麽缘故呢?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们,⽣活简单,巢⽳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存,寒冷到了,利⽤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避免暑⽓,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求官的劳累形役,这⾥处在⼀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邪⽓是不可能深⼊侵犯的。
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治其外。
即使有疾病的发⽣,亦只要对病⼈移易精神和改变⽓的运⾏,⽤⼀种祝由的⽅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不能顺从四时⽓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先馁,外邪乘虚⽽客袭之,内犯五脏⾻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祝由的⽅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能够察其死⽣,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之光⼀样的⼼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在诊法上,⾊和脉的诊察⽅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
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货季,他研究⾊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以及四时、⼋风、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知道其中的要领。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黄帝内经(原⽂+注释+译⽂)黄帝内经(原⽂+注释+译⽂)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
⼀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我国劳动⼈民长期与疾病做⽃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时,作者也亦⾮⼀⼈。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成的黄⽼著作,⼀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摄⽣、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的⽣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问答,对话式医学论⽂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养⾝学说以及天⽂历法等内容,运⽤皇帝宫⼤内保存的历代医学⽅⾯的资料及当时⼈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医学技术⼲预的养⾝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活习惯⼲预到⼼理⼲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体解剖、⽣理病理到使⽤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纪录片【黄帝内经】:第06集解说词第六集走出洪荒的岁月(下)【提要】人类历史曾经历了巫医一体的岁月。
当巫术成为历史进步的阻碍时,科学同巫术的斗争便开始了。
在人们祭祀祖先的时候,也包含了对自我生活,以及对亲人的良好祝福和祈祷。
如今这种祭祀活动已演变成一种民俗,一种庙会。
男女老少自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如潮似涌,欢声喧天。
在这样热热闹闹的氛围中,祝福和祈祷始终存在着。
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葛兆光先生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如果说,对生存与死亡的忧患,构成了古代人类宗教信仰的内驱力,从原始思维中产生的宗教神谱系,形成了人类追求生命,躲避死亡的指向的话,那么从巫术演变而来的宗教仪式、方法,则是古代人类沟通人神,隔绝人鬼,平息心中忧患的途径。
(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这样,我们便随着葛先生的话语进入远古。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远古巫术在人类的生活中,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它几乎涉及了远古人类的所有领域,其中包括医疗。
有学者指出,远古巫师在对病人施以巫术方式的时候,实际上或说客观上,起到了一种心理治疗作用。
这种心理治疗常常与人们心中那份良好祝愿十分合拍,从而巫术便在此刻发生效应了。
黄帝问歧伯,我听说远古时候治疗,仅通过巫师的类似心理治疗的方法,便可达到调理人体气血的目的,而今天治病,药物和针砭都用上,有的病能治好,有的却治不好,为什么?歧伯回答说,远古人居禽兽之间,以运动的方式避寒,在阴凉的地方避暑,既无羡慕乃至嫉妒别人的情绪,也没有升官发财的想法,这是一个恬淡的时代,由于精神平和,病邪难以深入他们体内,通过心理疗法调理,人的自我免疫能力便可达到客服皮表之病的目的。
今天不一样了,人们的思虑忧患过多,又不遵循四季养生的规律。
所以,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势必危重,仅以心理疗法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了。
(屏幕上显现出一个“毉”字)中国古老的甲骨文的医学的“医”字写作“毉”。
它反映出远古的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个时代巫医为一体。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最新资料推荐------------------------------------------------------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 66 集)此《黄帝内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内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内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你补齐。
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 。
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 ;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
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1/ 13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
《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
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 81 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 13 个药方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
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
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最新资料推荐------------------------------------------------------ ”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四清解释3/ 13说,《黄帝内经》把药划分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药越猛,而治病效果却越不济。
只有“无毒”治病,也就是不用药,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 13 个药方,药方很少。
这说明什么问题?至少说明这本书不是主要教人怎么用药的,《黄帝内经》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到底讲了怎样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尽管只有13 个药方,但这本“老黄历” 在现代医学先进浪潮中却始终不褪色。
陈四清告诉记者,因为它有着一套举世无双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表明再温和的药,也不如平常吃饭,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的均衡饮食是治病的最佳良方。
而这就是现代医疗追求的又一原则:医食同源。
将这一原则落实到现代人养生当中,也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方法——药膳。
王旭东认为,《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内存而邪不干。
---------------------------------------------------------------最新资料推荐------------------------------------------------------ ” 《黄帝内经》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治人。
因为它讲究“天人理论” ,把人放在地球乃至宇宙一起观察,将人体阴阳调和得与自然一致,也就是达到了现代所说的“健康” 。
而此5/ 13时,外来细菌、病毒就没有了生存的环境。
谁都是生病了去看病,这也是现代医疗人们求医的惯用套路。
而《黄帝内经》的原则之一:未病先防。
也就是现代我国准备推行的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战略,主张“防病”大于“治病” ,并在病变趋势中掌握主动权。
很多人都以为心理医生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是为压力过大的都市人治疗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应运而生的。
但是,可知数千年之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法,并开始为古人们治疗心病。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之论》总结出一套“以情胜情法” 。
与“以毒攻毒”异曲同工,用正常的精神活动来调节不正常的精神活动。
这套方法按照五行原理,将人的常见情绪与五行对应:“恐类水、喜类火、忧类金、怒类木、思类土。
”而根据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找到“以情胜情”的方法:“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 按照这套方法,古代行医者见到因各种情绪导致心病的人,无需用药,借助家人、朋友对其施加相克的情绪,就能使其病愈,成了早期的“心理疗法” 。
被“百搭”的《黄帝内经》“名医名家们”怎样借《黄帝内经》上位---------------------------------------------------------------最新资料推荐------------------------------------------------------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很多养生保健类书籍几乎无一列外地引用了《黄帝内经》的观点或者原文。
这是为什么呢?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本溯源” ,因为《黄帝内经》的确称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还没有发生,但是你可以去预防,这是很高明的保健措施。
但是如果利用“治未病” 的理论大肆宣传所谓的一劳永逸的保健养生法那就非常遗憾了!《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所以,和什么医学保健理论都能搭得上边,而且言简意赅,但又寓意深刻,似乎怎么解释都能自圆其说,中医无所指,也无所不指,正因为如此,也很容易被一些伪学者们利用,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总之是把读者、观众绕晕了,顺着大家养生、保健特别是祛病的速成心理加以灌输,很多缺乏中医和中国哲学常识的人就很容易深信不疑。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黄帝内经》?王旭东说,原因在于7/ 13几千年来中医医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并没有突破,古代中医和现代科学不一样,《黄帝内经》在细节上不重视,用哲学的观点来诠释医学,比如说“阴阳调和” ,这句话如果直接用到临床医学上就会显得玄而又玄,不得其所。
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思维,这其中可发挥的空间很大,恰恰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来填补。
中医生存的重要因素来源于临床效果,也正因为中医的“玄虚” ,让一般老百姓觉得深奥、晦涩。
这正好让人钻空子,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的“名医名家”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和对中医的一知半解来忽悠人,形成如今养生书籍都靠《黄帝内经》来撑场面靠某一种食物单打独斗背离中医宗旨从泥鳅到绿豆,从白萝卜到固元膏,如今流行的养生食物在中医专家的眼里都只是一笑而过。
陈四清说,这些说法猛一听很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
中医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思维,不是只看一点,中医看病要辨体,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
有了病不是靠一种饮食就能治好的,甚至靠药完全能治好的也不对。
这都不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
《黄帝内经》里讲得很清楚,要想养生至少要从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精神。
养生光靠食物怎么可能呢?这么说肯定不符合中医原理。
---------------------------------------------------------------最新资料推荐------------------------------------------------------ 陈四清说,比如说当归,大家都知道它有养血补血的作用,但不是只吃了当归就能达到不贫血的目的。
临床上不可9/ 13能是哪一味中药可以治病,中医讲究的方剂,是“组合拳” 。
现代中医院校学生难以学到中医精髓《黄帝内经》固然经典,但毕竟存在于 2000 多年前,文字出入多,语言晦涩难懂,这其中的糟粕也多。
因此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黄帝内经》由原先的必修课变为如今的选修课。
陈四清告诉记者,上个世纪 90 年代,他念大学的时候,《黄帝内经》作为必修课,要上一个学期,120 个课时。
这门功课也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门课,古文本身就十分难懂,医学的古汉语就更加难懂,和现代人的生活相差太远,这其中的意境很难把握。
因此在学这门功课之前,老师们都会先要求学生背熟,到了临床看病才能领悟,逐渐加深对《黄帝内经》这本中医经典的理解。
王旭东表示,如今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现代科学的思维,而中医讲究的辩证和西方的“分子原子”学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现代大学生到了大学再重新学习中医,再研读《黄帝内经》这些书的时候根本无法转换思维方式,学不到其精髓。
古人养生是个“系统工程” 古人真正的养生术是什么?陈四清说,古人养生是一个系统的方法,而并非现代书上东讲一点西扯一点,毫无体系。
归纳起来要做到四点。
---------------------------------------------------------------最新资料推荐------------------------------------------------------ 1.情志调摄养生法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