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第十章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55
食品的腐败变质在我们生活中的食品,放置时间久或者其他环境影响,食品就会腐败变质受到微生物污染以致于不能食用。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如下:第一类细菌,分为:醋酸杆菌属(可将乙醇氧化成乙酸,是制醋工业的生产菌株,在生活中常常危害水果与蔬菜,使酒、果汁变酸。
)、不动杆菌属(在新鲜冷的食品中,如肉制品和乳制品,能引起冷藏鲜肉变质。
)、气单胞菌属(在海水和淡水中,能引起鱼类、蛙类、禽类疾病,引起海产食品腐败变质。
)、产碱杆菌属(在原料乳、水、土壤、腐朽物质、饲料及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引起乳及其他动物性食品发粘而变质。
)、弓形杆菌属(存在猫科动物、哺乳动物及未煮熟的肉类中。
)、节杆菌属(存在土壤、肉及肉制品、乳制品及加工废液中。
)、芽孢杆菌属(在土壤、植物、腐殖质及食品上均存在,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拟杆菌属(降解糖能力强,使人和动物致病,污染多种食品。
)、柠檬酸菌属(存在水、人、动物肠道、蔬菜或新鲜肉中引起变质,也可使冷藏食品腐败变质。
)、梭状芽孢杆菌(存在土壤、下水污泥、海水沉淀物、腐败植物、食品、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罐头变质。
)、棒杆菌属(在奶酪、肌肉、鸡蛋、肉类、鱼类中,能感染人、动物的病原菌,但不是主要的变质菌。
)、肠杆菌属(在植物、谷物表面、水、食品中,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引起肠道感染)、埃希氏菌属(包括大肠菌、弗格森菌,耐干燥、存活力强,在冷冻食品中易死亡。
)、黄杆菌属(来源水和土壤,可在4℃下使牛乳及乳制品变粘酸败。
)、乳杆菌属(存在鲜乳、酸乳、干酪等乳制品,)、明串珠菌属(牛乳、蔬菜、水果,能产生右旋糖酐,使牛乳及制糖工业中增加糖液粘度,降低产量。
)、利斯特氏菌属(在低温生长,冷藏食品常见,可引起人脑膜炎、肺炎、败血症。
)、微球菌属(分布土壤、水、灰尘、人及动物体表,不洁的容器和用具上,引起乳类、肉类、鱼类、水产制品、大豆制品等腐败。
)、变形杆菌属(分布动物肠道、土壤和水中,引起肉、蛋类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10、11章第十章1.何为食品的腐败变质?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答: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微生物种群:分解蛋白质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脂肪类食品的微生物2.解释食品的腐败、酸败及发酵。
答: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发生的变质,通常称为腐败;酸败:脂肪发生变质,产生酸和刺激的“哈喇”气味,称为酸败;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发生的变质,称为发酵。
3.如何鉴定一个食品是否发生了腐败变质?答:(1)感官鉴定:色泽、气味、口味、组织状态(2)化学鉴定:挥发性盐基总氮、三甲胺、组胺、K值、pH的变化(3)物理指标:主要根据蛋白质分解时低分子物质增多,其中肉浸液的黏度测定尤为敏感(4)微生物检验4.食品的基质条件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答:(1)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含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可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变质;(2)食品的pH:受pH影响,细胞膜上电荷性质发生改变,对某些物质的吸收机制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正常物质代谢和酶的作用;(3)食品的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均以水分为溶媒,缺水则微生物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死亡;(4)食品的渗透压: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只有少数能耐受高渗环境;(5)食品的存在状态:食品组织溃破获细胞膜破裂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5.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环境条件有哪些?答:温度、气体、湿度6.简述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变质的现象及结果。
答:蛋白质:产生具有挥发性和特异的臭味,结果是氨基酸和胺被分解,生成硫醇和甲胺;脂肪:产酸和“哈喇”气味,结果是自身氧化和水解;碳水化合物:酸度升高、产气和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结果是碳水化合物分解为有机酸、酒精和气体7.何为超高温瞬时灭菌?答:灭菌温度在135-137℃,时间3-5s,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耐热性强的芽孢细胞的灭菌方法。
食品腐败微生物初二生物组引起食品发生化学或物理性质变化,从而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组织性状及色、香、味,成为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微生物。
是食品微生物(发酵食品微生物、食品腐败微生物、食物中毒微生物)主要内容之一。
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原料在收获、运输、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由于食品性质、来源和加工处理不同,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也各有差异。
通常细菌、霉菌、酵母都能引起食品腐败,以细菌和霉菌引起的食品腐败最为常见。
细菌需氧性芽孢杆菌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中嗜热性(最适生长温度55℃)和嗜温性菌(最适生长温度37℃)都能引起食品腐败。
它们都能产生芽孢,对热的抵抗力特别强是加热保藏食品(如罐藏食品)的主要腐败菌。
非芽孢杆菌由于不产生芽孢,其热抵抗力弱,是新鲜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常见腐败菌。
当保藏食品因加热不足或密封不良时,非芽孢杆菌亦能引起其腐败变质。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属嗜热性需氧芽孢杆菌,但兼有厌氧的特性。
其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高生长温度70~77℃。
它在pH≥5的食品中生长,使食品中糖类分解而产酸(乳酸、甲酸、醋酸),不产气(有时在含氮物质的罐头食品中微量产气),使汤汁呈现浑浊并有酸味和异味,是引起低酸性罐头食品的典型平酸菌之一,通常在青豌豆、青刀豆、芦笋、蘑菇、红烧肉、猪肝酱等罐头中生长而引起腐败。
由于罐头外观还是正常、罐底和盖仍是平的,但内容物已变酸,故称平盖酸败。
其耐热性D r值(指在121.1℃下减少菌数 90%所需要的时间)高于嗜温菌。
凝结芽孢杆菌属嗜热性需氧芽孢杆菌,为兼性厌氧。
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高生长温度55~60℃,最低生长pH为4.0,因此不仅引起低酸性食品变败,还能在番茄汁酸性食品产酸(乳酸)、不产气,并使食品变味,也是典型平酸之一。
在青刀豆、蘑菇、芦笋、笋片、豆芽菜、茄汁什锦蔬菜、番茄制品和肉类罐头中生长而引起腐败。
嗜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具有嗜热和厌氧特性,生长温度在43~71℃,最适生长温度为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