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分析提要外部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而产生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往往是相关行为者非自愿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某小区用电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庇古税”和“科斯手段”,并对两种方法做了简要的对比,提出了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
一、外部性基本内涵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联之中,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干扰是必然存在的,形成经济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据考证,最早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剑桥学派的两位奠基者亨利•西奇威克和阿弗里德•马歇尔。
尤其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问世的巨著《经济学原理》中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
自马歇尔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补充了“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这一对概念。
对外部性的认识有许多种: 1、“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受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
” 2、“当一个或者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反过来说,只要有人承担了他人的行为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
” 总的来说,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就是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负外部性就是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
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因为,在正外部性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但社会从私人经济活动中所得到的额外利益,并未通过一定的手段或途径转移到该经济主体手中,这使该经济主体不会增加生产或消费。
在此情况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该经济主体对资源的使用不足。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与公共政策研究——对案例一的分析与思考BELL课程第三小组(作业1)通过对案例一的分析,我们第三小组认为:Smith用有机肥料种植农作物导致有机肥散发出的气味影响了Jones学校的正常经营,该气味属于一种施用有机肥料产生的负的外部性。
对这种负的外部性无论采用可选方案A,即:不采用任何法律或制度进行约束,而通过私人方法进行解决。
还是采用可选方案B,即:制定公共政策对该负的外部性进行惩罚或禁止(前提是有人投诉并经过检查人员的测评)。
都可以看作是解决该外部性的办法,但这两种方案均存在着不完善的弊端。
首先,我们来分析被选方案一。
该方案认为没有必要制定法律或制度对该外部性进行约束。
这会激励人们采用私人办法对外部性进行解决。
在经济学中用于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被称为科斯定理。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
那么,私人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对于该案例:Smith 从施用有机肥中得到了利益,但有机肥给Jones带来了负外部性的气味,影响了Jones 的正常经营。
那么,我们先来考虑什么结果对社会是有效的,即要比较Smith从施用有机肥中得到的利益和Jones承受气味带来的成本,如果利益超过成本,有效的做法就是让Smith继续施用有机肥而Jones继续忍受气味带来的损失,但如果成本超过利益,Smith 就应该放弃施用有机肥。
根据科斯定理,Smith和Jones可以达到有效的结果。
Jones可以简单地付给Smith 一些钱让他放弃施用有机肥。
如果Jones给的钱数大于施用有机肥的利益,Smith将接受这种做法。
例如,假设Smith从施用有机肥中得到的利益为1000美元,而Jones由于有机肥的气味而承受了1500美元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Jones可以给Smith1100美元,让Smith放弃施用有机肥,而Smith也将乐意接受。
双方的状况都比以前变好了,也达到了有效率的结果。
浅析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式摘要:摘要:本文以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为基础,从其与政府干预的依赖程度强弱、与市场调节的依赖程度强弱两个维度,将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式划分为四个大类,并逐个分析比较其优点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一种较好的内部化方式。
关键词:关键词: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一、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术语。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溢出效应(Spillver Effet)。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即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或者也可以说,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对他人造成损害或带来利益,却不必为此支付成本或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由此,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积极的外部影响或称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消极的外部影响或称外部不经济)。
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界定与有效消除负外部性上,将污染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所谓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有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
二、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有关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或途径的讨论有很多,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文献。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分析,本文以与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强弱为标准,将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划分为四个大类: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政府效率方式,不需政府干预的完全自由化市场方法——市场效率方式,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全不需要政府和市场的社会准则方式。
1.政府效率方式政府效率方式以政府干预为主,主要包括政府直接管制措施和征收污染税(庇古税)。
政府的直接管制是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即法律或规章制度)对环境污染外部性的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and-and-ntrl)。
分析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09级税务二班刘京40928111摘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对市场外部性提出的理论出发,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并探讨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的产生及其影响。
呼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
关键词:科斯定理外部性政府行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由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市场失灵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
但政府以什么身份来参预,政府作为时,是否一定能够挽救市场失灵,会不会产生负外部性的政府行为,从而使支出的社会总成本高于完全由市场调节所花费的成本呢?本文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为支撑,对由于政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发展外部性这一概念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首次提出,即: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自此,对于如何有效消除外部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指导理念即为:将外部性行为内部化。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具体解决方法又各不相同,目前为各国普遍采取的方案主要有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系统阐述了其对于解决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庇古认为,由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不同,因此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改善企业因外部行为而导致的非帕雷托最优状况,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手段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负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给予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正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
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这种政策建议被各国广泛采纳应用,最典型的应用案例即对于企业排污的征税管理,称为“庇古税”。
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与庇古解决外部性方案的不同思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的界定不够明晰所产生。
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现代经济日趋壮大,生产能力带来产品数量激增,同时,由此产生的外部性也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治理外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
通过对外部性内部化手段的分析,介绍了公共政策手段的类型,着重比较了公共政策手段,即庇古税和科斯定理之间的特点,找出了其在解决污染问题方面的优劣。
标签:外部性;公共政策;科斯定理1 外部性内部化方法简介1.1 矫正税矫正税又称庇古税,基本思路是负外部性的发出方必须对每单位的外部性行为支付税收。
其计算公式为T=MSC-MPC=MEC=E(X)T为矫正税MSC,MPC分别为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
从矫正税来讲,它能够促使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将社会成本考虑到其私人产生成本去,并产出与社会成本相符的数量,提供政府收入增加,并有效地减少污染。
然而,矫正税也必然有其局限性,由于外部性成本计量上的困难,以及公共政策管理成本增高和寻租行为出现,使得矫正税的治理效果大大削弱。
1.2 矫正性补贴这类补贴主要针对正负两类外部性提供补助,对正外部性提供补助相当于扩大其外部影响以达到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而对负外部性提供补贴表明向污染者行贿。
(1)向正外部性提供补助。
政府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厂商进行补贴,使产量达到市场效率量。
(2)向负外部性者提供补助。
负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效是具负外部性的生产或消费的产品数量过多,为矫正负外部性,鼓励厂商和企业减少产量的行为给与补助。
1.3 公共管制指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其特殊行为。
这个治理外部性的方法运用的范围较广,也是普遍的政府手段,但是它要求与负外部效应的生产函数一致,并且信息完全。
1.4 第三种力量依靠道德力量和舆论监督来抑制外部性,但是具有非强制性,非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1.5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科斯定理利用市场机制,从界定产权的角度解决外部性,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手段又往前迈进一步。
“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的伦理追问一、“外部性”背后的道德问题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效应是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
“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
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1]这就是说,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的行为和选择对另一个主体造成直接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增加了他人的成本或者减少了他人的利益,就是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相反,如果这种影响增加了他人的收益或者减少了他人的成本,就是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
在这里,“直接”二字很关键,它意味着一个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对其他主体所造成的影响不能称为外部性。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他把这个概念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个人与社会之间[2]。
可见,外部性涉及人们的行动,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transaction),即交易。
在交互行动中,人们之间存在利害冲突。
某个人或某些人可能会承担或获得另一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
因而从伦理的维度来看,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有关利益的互动关系。
根据外部性的来源和后果,新制度经济学把外部性分为四种类型:即生产者正外部性、生产者负外部性、消费者正外部性和消费者负外部性。
因此从理论上讲,外部性问题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可能个人为社会做贡献,也有可能个人的活动由社会来承担。
前者被称之为“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之为“外部不经济”。
但现实中前者出现的概率极小,多数情况下的外部性问题指的是后者。
造成外部性问题的原因在于大于个人成本的那部分社会成本没有进入市场,由于无法为它们定价,所以社会不能让这些个人为自己的行为支付代价。
科斯定理与外部性经济问题科斯定理是针对外部性经济问题提出来的。
所谓的外部性讲的是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对另一个经济单位的影响。
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活动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积极的影响、有益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叫外在经济;反之,负面的影响、消极的影响、有害的影响叫外在非经济。
外在经济的标准例子是果园旁边的蜜蜂养殖场,蜜蜂在果园里四处飞舞采集花蜜,不仅使养殖者得到收益,而且也为果树传播了花粉,从而提高了果园的产量。
外在非经济的标准例子是沿着一条河建立的化工厂和养鱼场,化工厂排放的废水给河流带来了污染,使下游的养鱼场产量下降。
因此,化工厂给养鱼场带来了损失,产生了外部非经济性,而且化工厂的产量越大,给养鱼场带来的外部非经济性亦越大。
外部性问题被经济学界所关注已经很久了,这一问题最早是由西奇威克提出来的,后来马歇尔又有所阐述,系统讲述这个问题的是庇古。
自从庇古1920年将环境污染作为外部性问题分析以后,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延伸研究,如G·哈丁著《公地的悲剧》:"中世纪英格兰宣布公共牧地为一股公众自由使用。
请想一想,如果一个牧民在他的畜群中增加一头牲畜,在公地上放牧,那末他所得到的全部直接利益实际上要减去由于公地必须负担多一个牲口所造成整个放牧质量的损失。
但是这个牧民不会感到这种损失,因为这一项负担被使用公地的每一个牧民分担了。
由此他受到极大的鼓励一再增加牲畜,公地上的其他牧民也这样做。
这样,公地就由于过度放牧、缺乏保护和水土流失被毁坏掉。
毫无疑问,在这件事情上,每个牧民只是考虑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他们的整体作用却使全体牧民破了产"。
外部的非经济行为,即一个人的行动对别人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许很小,但当每一个人受到引诱采取类似的行动时,外部的非经济行为总作用可导致毁灭。
既然外部的非经济性对人们的影响很大,那么如何消除外部性、合理配置资源,就成为外部性理论的基本课题。
从历史上看,这一研究是按照直接行政干预、征收环境税费和实行产权交易三个层次展开的。
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了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实际上是外部性的私人对策,但是在很多的场合私人的行动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结果。
这时,我们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政府进行干预通常三种制度,分别是庇古税、排污费还有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
首先,来看庇古税。
庇古税是对污染者每单位产量进行征税,其税额正好等于污染者在效率产量水平上造成的边际损害。
通过下图来看庇古税的原理,一个厂商在选择最优产量的时候,主要是根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决定的。
但是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它给别人会造成一个边际损害。
因此,社会效率产量是由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相交的点决定的,也就是图中的Q*。
在Q*产量上,厂商给其它人带的边际损害(cd距离),政府就可以对这个厂商(比方说上游的炼油厂)增收一个庇古税,把这个庇古税加到这个炼油厂的边际私人成本上,那么它的边际私人成本曲线就会变成MPC加上cd 这条线。
新的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收益相交点就是决策后的一个均衡产量。
由图可以发现,这个产量依然是这个Q*,换句话说,政府对一个厂商(或者说上游的炼油厂)征收了庇古税cd之后会促使厂商选择一个社会均衡的产量Q*。
这就是庇古税的一个原理。
在实践中,庇古税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边际损害的确定是很困难的。
如果无法确定边际损害,那么也就无法确定到底征多少税。
在实践中,可以做一些合理的让步,比方说按汽车里程征税,或者说征收燃油税。
第二个制度也就是排污费。
传统上,庇古税的问题在于它没有给企业适当的激励以寻找减少污染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减产。
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排污费。
排污费是指,政府对每单位排放,而非每单位产量征收庇古税。
对于政府来讲,它希望厂商减排的合理数量(或者说最优的减排量)取决于边际成本和减排的边际社会收益。
在这张图中,也就是e*,是政府所期望的最优的减排量。
当政府不征收排污费的时候,企业不会减排的,因为减排对企业来讲没有收益只有成本,因此其的减排量为零。
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1. 本文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正外部性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不参与该活动的第三方产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反映这种影响,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解决正外部性问题,实现其内在化,是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及其绩效,特别是比较庇古和科斯两位经济学家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
庇古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手段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化,而科斯则从产权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明确和交易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正外部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随后分析庇古和科斯的理论观点,最后评估这两种途径的绩效,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为理解和解决正外部性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外部性内在化的理论基础正外部性内在化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通过某种机制或策略,将原本对外部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转化为经济主体内部的收益。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还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庇古和科斯是两位在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上有着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
庇古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庇古税”上,他认为,当存在正外部性时,政府应该通过征税的方式,使得经济主体能够将其产生的正面影响转化为自身的经济收益。
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会考虑到其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正外部性的内在化。
庇古税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矫正市场失灵,还能够引导经济主体进行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而科斯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在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自愿的谈判和交易,实现正外部性的内在化。
科斯的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市场机制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正外部性问题。
在科斯的理论框架下,政府的作用在于保护产权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
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
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征税=社会成本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
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
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
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
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
摘要:现代经济日趋壮大,生产能力带来产品数量激增,同时,由此产生的外部性也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治理外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
通过对外部性内部化手段的分析,介绍了公共政策手段的类型,着重比较了公共政策手段,即庇古税和科斯定理之间的特点,找出了其在解决污染问题方面的优劣。
关键词:外部性;公共政策;科斯定理
1 外部性内部化方法简介
矫正税
矫正税又称庇古税,基本思路是负外部性的发出方必须对每单位的外部性行为支付税收。
其计算公式为 T=MSC-MPC=MEC=E(X)T为矫正税MSC,MPC分别为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
从矫正税来讲,它能够促使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将社会成本考虑到其私人产生成本去,并产出与社会成本相符的数量,提供政府收入增加,并有效地减少污染。
然而,矫正税也必然有其局限性,由于外部性成本计量上的困难,以及公共政策管理成本增高和寻租行为出现,使得矫正税的治理效果大大削弱。
矫正性补贴
这类补贴主要针对正负两类外部性提供补助,对正外部性提供补助相当于扩大其外部影响以达到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而对负外部性提供补贴表明向污染者行贿。
(1)向正外部性提供补助。
政府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厂商进行补贴,使产量达到市场效率量。
(2)向负外部性者提供补助。
负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效是具负外部性的生产或消费的产品数量过多,为矫正负外部性,鼓励厂商和减少产量的行为给与补助。
公共管制
指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其特殊行为。
这个治理外部性的方法运用的范围较广,也是普遍的政府手段,但是它要求与负外部效应的生产函数一致,并且信息完全。
第三种力量
依靠道德力量和舆论监督来抑制外部性,但是具有非强制性,非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
科斯定理利用市场机制,从界定产权的角度解决外部性,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手段又往前迈进一步。
2 公共政策手段与科斯定理的比较
对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两大手段的介绍,即以庇古税为代表的公共政策手段和以科斯定理为代表的产权理论资源协商解决外部性问题。
税收和协商都是为了使外部效应内部化,都允许经济当事人为了实现目标通过成本收益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而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约束和特定的外部性情形下,两大解决手段各有特点。
因此,要充分地发挥两种手段的作用,必须清楚其特点及适用范围。
庇古税的特点
政府通过征税使污染的产品定价考虑到造成的社会成本损失,达到最佳产量。
其特点有:
(1)征收矫正税能使厂商的生产函数在其私人的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成本即对社会的外部性。
从而在供求局部均衡体系中,这个新的供给曲线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均衡点到达新的位置,使社会生产达到最优,减少污染产品的产量,使外部负效应内部化。
(2)庇古税的征收增加了的成本,使其负担社会成本损失,并且,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其缴纳的税越多,这势必增加的生产经营成本。
在厂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使下,厂商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从而使整个行业的污染情况得到改善。
(3)根据庇古税的征税原理,其遵循向污染的产出方征税的准则。
根据庇古税,政府在治理限制排污排放污染物方面有很强的控制力,一方面使厂商为其负外部性付出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筹得资金,补偿受其负外部性的受害者,同时向正外部性提供补贴,提高其生产能力。
再从税收的角度考虑,庇古税的增收能调节供给关系并且取代种种其他负外部性的收入来源,比如各种乱收费。
基于科斯定理下的外部性治理特点
(1)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项问题,而是相互性。
只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解决是不公平的。
其实外部性问题的实质是避免将损害扩大。
(2)科斯定理的核心在于产权明确,只要产权清晰,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
况下,不论谁拥有产权,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可以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约行为对市场运转自我修正。
因此,科斯定理的实质就是经济制度安排下产生的社会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
(3)科斯定理在产权理论的阐述,揭示了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性导致的对资源使用的竞争性需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共政策下的税收政策和科斯定理的产权原理都是针对有限的资源下调整社会间经济主体的资源配置,但侧重点不同。
两种手段都对负外部性,特别是污染等社会环境问题提出治理的可能,但是就当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征收庇古税相对来讲是比产权理论下的自愿协商解决要产生的社会效应大,下面具体分析在这个方面庇古税的优势和产权理论下的不足。
3 庇古税和科斯定理对污染治理社会效应比较
(1)科斯定理要求,产权要明确,然而在实践中,不可能做到明确产权或界定产权的成本极高。
由于公共财产的产权具有模糊性,其使用权名义上属于公众,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公共财产而无须征得他人的同意或缴纳相应费用。
明确产权所必需的监督和强制执行成本,不仅大大高于污染造成的损失,而且可能高达人类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这样,自愿协商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介入市场机制,使损害者将其活动的社会成本考虑进来,纳入到其私人成本中去,即内部化。
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征税(庇古税),因为政府可对外部不经济行为征税,例如对生产中出现的污染行为征税、对消费产生的污染征税等,使损害者自行负担损害成本,从而使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即通过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科斯定理指向的主体数量较少的时候,才能有效的进行交易。
针对负外部性的一项制度设计,但是仅仅将少数的社会经济主体考虑在内,那么其对负外部性的治理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由于实际经济生产是一项长期而且极端复杂的过程,其外部性产生也将会呈现多重性和复杂性交织的局面。
因此,在有多方进行经济博弈的过程中,必然提高讨价还价的成本,很难使意见达成一致,从而阻碍了对负外部性的治理。
(3)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导致科斯的市场手段难以实现。
由于人们对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双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甚至逆向选择。
相反,受污染者由于所拥有的相关信息少,想争取权利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这正是在一定的限度内人们宁愿忍受负外部性的损害原因之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在一般情况下,通过“自愿协商”即科斯定理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太高,同时在某些条件下,如涉及多方介入
的产权争端和交易下,自愿协商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征收庇古税是一种更为可行和简单公平的方法,其难点在于,如何获取厂商的生产函数和相关的污染信息,使得征税更为有效合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
参考文献
黄瑞新,王树义.公共经济理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XX.
郭忠诚,许恒周.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