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分析与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分析与比较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和创造常常以“自然”为其最高的建造标准和境界。
与中国园林相比较,英国园林则有很大不同,直到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才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其高度的革命性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1.1商周时期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始于商周,称之为“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1.2汉时期汉朝初期时,称“苑”,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1.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1.4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中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1.5宋、元时期宋元朝步入造园的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1.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
1.7清末时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园林创作由全盛时期转为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2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的影响2.1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1次影响 1685年威廉·坦布尔在书中写道,不规则的园林比规则的园林更美。
2018年第4期现代园艺18世纪中英园林造园风格比较邵禹铭(陕西稻禾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中英两国的古典园林,相对于法国的规则式造园形式,在造园风格上同属自然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具体风格上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之际逐渐形成其明确的风格,18世纪属于明末清初,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成熟期。
而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在18世纪初才突破法国规则式园林的束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文章运用了平行比较的方法,对18世纪中英两国的造园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国造园风格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分析,深入比较中英两国造园艺术的具体风格与造景手法,对现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自然式园林风格;比较;中国;英国1中国式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1.1中国式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原因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多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式园林,这种地理特征同时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南北异同的风格,形成了北方园林山多水少、南方园林水多山少的趋势。
从气候来讲,北方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夏季多风沙且降水量小,缺少常绿阔叶树和冬季花木。
因此,北方园林在植物配置上较多使用针叶、阔叶类树种与一些花卉搭配。
例如北京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建筑物共同构成了稳重且具封闭感的园林特征。
相比北方而言,江南气候温润多雨,适合花木的生长,建筑物的也以小巧通透为主。
因此,江南园林花木繁多,植物配置较为丰富,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致。
1.2中国式自然山水园林的主要特点1.2.1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借鉴山、水地貌特征,在营造过程中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地加工、改造、调整,从而表现一个精炼的概括的典型化自然。
1.2.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
中英两国景观园林比较中国景观园林和西方景观园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基于风景园林的历史根源不同,下面就中国风景园林和英国风景园林做一对比,来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区别。
英国风景式景观园林不同于中国的居家式园林与欧洲大陆的勒·诺特式园林,探究其自身的历史因素,以及风景园形成的历史、经济、社会、思想因素,可以发现,英式园林的形成有其必然与偶然的原因。
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园林的形成,填补了世界园林史上重要的一笔。
造园理念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造园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
总的来说,它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
园林空间也更加整体与大气。
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
钱伯斯(W。
chambers)就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
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布景,则类似中国古典景观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
一连串画意构图,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
同属不规整的自然式园林,中式是一种写意自然,更富想像力,但不免流于矫揉造作。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则是一种本色自然,更舒展开阔与真切生动,完全没有中国明清私家园林的那种闭锁与沉闷。
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私园遭到批评最多的地方。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意在纳自然万象于咫尺之中。
为此,对自然景物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才能体现出自然的韵味。
但中国私园中却大量使用巨石大树,致使抽象写意的原旨大大削弱。
园林空间之所以局促、迫塞,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抽象远不如日本那样彻底。
至于其他的原因后文将述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极大创新。
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景观元素配置与设计中,还应提升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的质量,现代都市人都渴望返璞归真,但因为害怕乡村环境简陋而不愿意到乡村来。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心理,可以改善民宿的卫生条件,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这样就为民宿体现地域文化提供了途径。
3结语综上,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步升温,民宿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在江浙地区,目前民宿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与农家乐基础休闲旅游相比,主题民宿凭借其独特的休闲方式与景观文化,成为体现当地风貌的一个重要载体,改变了以前乡村旅游体验的模式。
但是随着市场化运营门槛降低,民宿特色逐渐趋同,很容易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庭院景观元素特点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设计,进而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收稿:2019-05-20)[1]燕成征.新中式景观对传统园林景观的记忆与传承———北京保利熙悦诚郡展示区景观设计浅析[J].房地产导刊,2016,(27):177-178.[2]张茫茫.浅谈别墅庭院的景观设计构思及其植物配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3]全璨璨,蒋春其,范丽琨.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杭州展园环境设计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2011:436-440.[4]张璐.园林花境设计在现代植物造景中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崔添禹(199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浅析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异同赵黎(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中国古典园林闻名于世,讲究的是取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在各国得到传播发扬。
18世纪以后产生了以自然为基础设计的英国园林,与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不同,它属于自然风景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对于欧洲影响很广,成为了园林主流派。
论述中西方园林并加以剖析对比以中西方古典园林为例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应着朝代的兴衰。
可以说,集艺术、技术。
文化于一身的园林景观与园林文化,集中反应着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对于理想家园的畅想。
因此,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造园,其园林景观都寄托着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理想,其物质内容与精神需求合二为一,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家园。
前言:纵观东西方的园林构景要素。
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山、水、植物、建筑四个基本要素,这些都是物质要素,但其内容和组合方式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及文化审美思想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的构景呢荣和组成方式也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朴而趋精致,各地区与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园林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总体来讲,大致分为规整式和风景式两类。
规整式园林往往具有明确的轴线与几何对位关系,重在体现园林景观的人工图案之美,表现出一种由人力所控制的、有序的景观。
而风景式园林景观的造景特点与规整式相反,自由灵动,呈现着一种自然美的风韵,特别是一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对大自然风景的描摹和提炼,形成特有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
这两种不同的园林景观邢台,有着各自深厚的文化背景,其园林景观的构成形式可以说是各自文化背景的具体体现,在其各自的园林造景过程中,更加集中地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古典园林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因而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最完美的,就生化成为宗教里的天堂。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分析与比较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和创造常常以“自然”为其最高的建造标准和境界。
与中国园林相比较,英国园林则有很大不同,直到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才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其高度的革命性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1.1 商周时期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始于商周,称之为“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1.2 汉时期汉朝初期时,称“苑” ,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1.4 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中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1.5宋、元时期宋元朝步入造园的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1.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
1.7清末时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园林创作由全盛时期转为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的影响2.1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1次影响1685年威廉•坦布尔在书中写道,不规则的园林比规则的园林更美。
亚历山大• 蒲柏也推崇未修饰的自然,他认为古老的中国园林一直发出灿烂的光芒。
他根据新的原则对一座几何式园林进行了改建。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座园林里建了一个山洞,这在以前的英格兰园林里是非常罕见的。
蒲柏认为,所有园林都是风景画。
这些都是中国几百年前对园林造型的总结。
在世界园林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威廉•肯特认为,自然很厌恶直线。
这也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点。
在他设计的其世威克宫内尽管还保留着巴洛克园林风格的林荫道,但其他都已经非常自然了。
在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欧洲从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受到很多启发。
2.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2次影响中国园林艺术对英格兰的第2次影响在18世纪中期。
当时有2个人推荐中国园林,一个是法国人耶稣会牧师王致诚,另一个是英格兰著名建筑师瑟•威廉•钱伯斯。
王致诚牧师作为画师在北京皇宫生活过很长时间。
他曾画过40幅关于圆明园的画,并在一封长信中对圆明园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封信让英格兰人知道,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但不是纯粹的自然。
作为一个建筑师,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理解要远高于传教士和商人,他将中国式园林景观实现在伦敦丘园中。
在丘园里,他除了建造了一些中国式房屋外,还模仿南京瓷塔修建了一个中国式的宝塔。
3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3.1 “庄园园林化”时期18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英国学派的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集中体现为一种“庄园园林化” 风格。
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因地制宜;②抛弃围墙;③结合兼具生产性的牧3.2 “写意式园林”时期随着18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的风行,出现了画意式自然风致园林。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缅怀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喜欢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纪风格的废墟、残迹;②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更具野性的景观作为造园元素,使园林具有粗犷、变化和不规则的美;③大胆采用异域情调的景观元素。
3.3 “园艺派”时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海外贸易、殖民事业的日益拓展,世界各地的名花异卉陆续传入,从而形成了19世纪的“自然风景园的园艺派”。
因为它更具商业性和折衷性,符合商业时代的需求,所以逐渐成为19世纪的主流,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的世界园林艺术。
4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相似特征4.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郭吴羽教授曾经提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态度的高度概括。
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一开始就视自然为师为友。
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善于从大自然抽象出本质性的东西,然后用石头、植物、水体等加以表现。
而相对于英国学派的设计,郭吴羽教授也说过,它们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的。
同时,英国的造园家也深知适当地去修饰自然的重要性。
钱伯斯认为,自然需要经过加工才会“赏心悦目”,对自然要进行提炼修饰,才能使景致更为新颖。
这种观念在英国学派的中、晚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
4.2强调情感的表达中国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情感和省思的场所。
在他们眼里,落花有意,流水含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寄托着观者的主观情绪与感受。
这种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
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包含情感的风景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意境的产生要由风景和情感2个方面共同决定。
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谓的意在言外、相由心生。
17世纪,康斯泰勃等浪漫主义绘画大师描述大自然的四季之变、雷电雨雪的雄浑震撼以及不同地域独特的大自然风光,饱含画家的个人感情,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也相当注意情感的表达。
如钱伯斯的写意式园林艺术里,中世纪的废墟在园林中广为出现,以表达一种怀旧的情愫。
可以说,浪漫主义的出现改变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呆板面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为英国学派园林注入生命力。
5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不同特点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风格园林仍然是2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但英国园林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5.1园林具体空间组织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曲径通幽”。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入园处理是入园门,迎面一座假山或一丛修竹,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让人有一种期待感和神秘感,之后又往往是曲径(或曲廊、曲桥),曲径两侧为粉墙或茂林,在这么一个半闭合的曲线空间穿行一段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来到一个面向湖面的敞轩。
这种游线使人产生强烈的内向感,仿佛从外面的大千世界经过一重重障碍来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
它来自于自然,但它仅属于你,它是你内在心灵的反映,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染了你的内心情绪,是一种内向的自然。
然而,当你来到钱伯斯设计的丘园,你会发现自然又是另外一种面貌。
大片的草坡沿着自然的地形起伏,这里没有围墙,你的视线可以跟你的心灵一起自由驰骋。
这里也有大片的水面,但水边没有驳岸,草坡很自然地以一个优美的角度伸人湖中。
一切都是宁静的,但同时也显得开朗、大方和安详。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5.2园林功能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一向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
虽然园林建设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休息和娱乐越来越走向纯精神功能的非功利倾向,中国园林设计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飘渺和意味深长。
因此,中国园林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
相反,英国人很快就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美丽的花园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等。
这种把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思想,把英国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学、民主的翅膀。
与中国园林相比,英国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
6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差异形成的原因中、西园林受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的影响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自然山水风格从宋朝成熟后直至清朝近10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一直在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内自然发展。
平民艺术得不到发展,园林艺术仍然是贵族、官僚阶层的专利,直至清末我国的园林仍只是少数达官贵人的玩物。
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则恰恰相反。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英伦三岛的蓬勃发展,新贵族心中充满了自信与豪情。
他们让自己的花园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看不到边界,这正好反映了他们的勃勃野心。
地方特色、乡土情怀便成为抒发这种骄傲和自信心的重要载体。
此外,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社会的等级观念逐渐弱化,艺术的阶级特征淡化,园林艺术越来越大众化和具有公共性。
园林虽然只是一种空间环境艺术,但它的风格仍然深受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的影响。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美化日益受到重视。
全国各地近年建设了许多“广场” 、“花园”等人造景观。
这些景观在美化环境及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园林环境艺术必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园林必须具有时代特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设计。
因此,开放、务实、民主既是英国自然风致园林冲破传统的宝贵经验,也将是我国园林迈向成熟,在21 世纪重铸辉煌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1] 罗伯特•霍尔登.环境空间一一国际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刘晓明,肖玲. IFLA 主席A S 施密特教授及其作品[J ]. 中国园林,2000(2) :43 - 44.[3] 查尔斯•莫尔,威廉•米歇尔,威廉•图布尔.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M]. 李斯,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4] 佟裕哲. 景园建筑[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5] BIRKHAUSER. 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M].Basel :Switzeland ,1999.[6] 冯国禄. 试论中国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J]. 湖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4):101 - 104.[7] 高祥斌. 浅谈城市园林植物造景[J]. 江西农业学报,2006 ,18 (4) :99 -101.。